药理专业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1.49 KB
- 文档页数:3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是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知识对于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兴奋剂和抑制剂。
兴奋剂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激动剂和释放促进剂、受体激动剂、离子通道开放剂等;抑制剂包括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等。
2. 根据药物的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半合成药物和全合成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酸性药、碱性药、中性药和极性药。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理作用的基本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等。
2. 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它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和受体激动/拮抗剂是药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3. 药物与酶的结合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是两种基本类型的药物。
4. 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三、药物的用药途径1. 药物的用药途径可以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应用、皮下给药、皮内给药等。
2. 不同的用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1.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决定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和毒性的重要因素。
2.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这些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
3. 药物的排泄方式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
其中,尿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五、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 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肾病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退热、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2.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药理学(一)1.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经过 5 个 t1/2,可基本消除干净;每隔一个 t1/2 给药一次,经过 5 个 t1/2,消除速度和给药速度相等,达稳态。
2. 副反应是因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难以避免。
3. 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4. 毛果芸香碱调节痉挛,适于视近物;阿托品:调节麻痹,适于视远物。
5. 新斯的明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支气管哮喘、机械性泌尿系梗阻。
6. 使用过量氯丙嗪后使用肾上腺素,导致降压。
7. 阿托品能直接拮抗心迷走神经兴奋效应。
8. 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9. 肾上腺素与异丙肾上腺素共同的适应证是支气管哮喘。
10. 妊娠患者最不宜选用的降压药为 ACEI。
11. 丁卡因主要用于表面麻醉。
12. 苯二氮卓类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较小。
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轻。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促进 GABA 与受体结合,促进 Cl- 内流,增加 GABA 能神经的抑制效应。
13. 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首选苯妥英钠,无镇静催眠作用。
小发作首选乙琥胺,可引起再障;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首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对各型癫痫均有效。
14. 左旋多巴经小肠吸收,仅 1%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
卡比多巴可抑制外周氨基酸脱羧酶的活性,减少外周多巴胺引起的副作用。
15. 帕金森病为纹状体中多巴胺不足。
16. 左旋多巴或M 受体阻滞剂治疗震颤麻痹,不能缓解的症状为静止性震颤。
17. 氯丙嗪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 D2 受体(多巴胺受体),对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呕吐中枢,对前庭刺激所致的呕吐无效;能降低发热及正常体温;阻断 a 受体及 M 胆碱受体导致不良反应;促进催乳素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分泌。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
了解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
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根据药物的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如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药物,如大部分现代药物;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这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和产生药物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主要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排泄是指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产生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可以通过结合受体、酶、离子通道等靶点来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产生抗菌作用;降压药通过阻断血管收缩物质的合成或作用来降低血压。
4. 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有效浓度、半数致效浓度、最大有效时间等。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避免不良的药物组合。
6.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治疗作用以外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合理用药。
7.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生理差异和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药理知识点总结一、药理学基础知识1. 药物的定义药物是指能够预防、治疗或者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也包括能够改善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物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用途、来源、化学性质等不同角度,药物可分为不同的分类,如:按药理作用分为:镇痛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化学性质可分为:碳水化合物类药物、脂肪类药物、蛋白质类药物等。
3. 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理有:激动受体、拮抗受体、影响细胞膜通道、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等。
4.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对于药物的药效和毒性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吸收方式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等;药物的分布过程受到血液循环、脂肪溶解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药物的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吸排泄等。
5. 药物的剂量与半衰期药物的剂量直接关系到药效和毒性,常见的剂量形式有最大剂量、最小有效剂量、毒性剂量等。
药物的半衰期指的是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对于预测药物的给药间隔、治疗效果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1. 镇痛药镇痛药是指能够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物,主要分为外周性镇痛药和中枢性镇痛药两大类。
外周性镇痛药主要包括吲哚类药物、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疼痛传导,减少外周组织的炎症反应来达到镇痛的目的。
中枢性镇痛药主要包括吗啡类药物、阿片类药物等,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来减轻疼痛。
2. 抗生素抗生素是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一类药物,根据药理作用可分为细菌静菌药、细菌杀菌药等。
常见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等途径来发挥抗菌作用。
3. 抗病毒药抗病毒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常见的抗病毒药有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释放等过程来达到治疗效果。
药理学知识整理1. 药理学的定义和作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特性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效应和副作用。
药理学的作用在于:- 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帮助理解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 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剂量选择和给药途径等。
- 提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指导,降低药物治疗的风险。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吸收:药物在体内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吸收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分布:药物在体内通过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组织灌注等因素的影响。
- 代谢:药物在体内通过肝脏和其他组织的代谢酶代谢为代谢产物,使药物起效或失活。
代谢受到药物的代谢率、肝脏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 排泄:药物通过肾脏、肠道、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
排泄受到肾功能、肠道排泄率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效应的重要机制。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受体的功能,进而调节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受体,产生生理效应。
-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激活受体,但能够竞争性地占据受体位点,阻断其他激动剂的结合。
- 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产生较弱的生理效应,与激动剂的亲和力和效用程度不同。
4. 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 疗效:药物的疗效是指药物对病情的改善程度或治愈效果。
疗效受到药物的特性、给药剂量和频率等因素的影响。
- 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除了预期疗效外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副作用受到药物的特性、剂量、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动学。
以下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 分类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2.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
- 包括激动剂和拮抗剂,前者增强受体功能,后者抑制受体功能。
3. 药物的药效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应的科学。
- 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毒性和治疗指数。
4. 药物的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 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血药浓度曲线等。
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剂量是指药物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量。
-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6.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 药物与食物、其他药物或疾病状态之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7. 药物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 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8. 药物的临床应用:- 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指导、药物监测等。
- 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合理用药。
9.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药品审批流程和药品监管。
10. 药物的储存和保管:- 了解不同药物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1. 药物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包括药品专利、药品广告、药品价格和药品可及性等。
12. 新药研发:- 了解新药研发的流程,包括药物设计、合成、筛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13.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包括合理用药、最小有效剂量、药物经济学等。
14. 药物的监测和评价:- 如药物的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利用评价。
15. 药物的未来发展:- 包括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兴领域。
药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药物对人体产生作用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物学和化学反应。
药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在机体内作用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药理学基础知识1. 药物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来源或化学结构,药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其作用靶点来划分,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等;按照其来源来划分,如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等;按照其化学结构来划分,如酚类、醇类等。
了解不同类别的药物有助于医生合理选择和运用。
2.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ADME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吸收、分布到达靶组织或器官,经过代谢转变后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决定了一个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体内浓度和作用效果。
药物的吸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给药途径、剂型、肠胃环境等。
药物被吸收后分布到达全身各个部位,并在肝脏进行代谢,最终通过肾脏或其他路经排泄体外。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人体产生作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激活或阻断靶分子来实现其作用。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生长来治疗感染;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增殖过程来阻止癌症发展;心血管药物通过改变血管张力和心脏舒缩状态来调节血流等。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能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其临床应用。
二、药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1. 细菌耐药性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细菌对传统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导致某些感染难以治愈,并加剧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药理学家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寻找针对耐药菌株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医生也需要合理使用已有的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 药物联合治疗某些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或减少副作用。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常常采用放化疗联合使用来杀灭癌细胞;在艾滋病治疗中,常常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来控制HIV感染。
药理学家需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证,以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效应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对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是医学和药学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毒性等方面详细解析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用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按照治疗用途分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作用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受体、影响酶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解释其药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被清除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更好地排除体外。
药物排泄则通过肾脏、肠道、肺和乳腺等途径进行。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效是药物的主要作用,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预期疗效。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
不同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药效与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这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旨在评估药物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优选合适的剂量、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或改变其药效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增强或减弱,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医师和药学人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总结起来,药理学基础知识是医学和药学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素养。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效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癌药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
4. 躯体依赖与戒断反应: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躯
体依赖,停药时会产生戒断反应。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使其中一个药物的药
效增强或减弱。
6.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有些人对特定药物具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症状,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效应。
7. 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合理用药,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8.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
9.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情况、药物的特
点等因素进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
10. 药物的存储和配伍: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日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药理学基础知识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
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1)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1。
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2.分类按治疗目的分为:(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分为:(1)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义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町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小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一)剂量的概念1。
药理专业基础知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理论和应用性交织的学科,为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应用基础。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而药物是指能够干预生理、病理状态的物质。
在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剂量和使用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药物分类
在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物被分为很多类别。
根据其化学结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等不同方面可以将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
常见的有酸、碱、伪碱、醇、醚、酯、醛、酮、胺、酰胺、糖、生物碱、大环和小环化合物等,同时也包括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类药物。
2、按药理作用机理分类
药物按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兴奋性药物、抑制性药物、沟通性药物、能量代谢药物、能量消耗药物、激素药物、生物制剂、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分类。
3、按临床应用分类
药物按其临床应用和治疗作用可以分为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降压药、降脂药、抗肿瘤药、心脑血管药物、抗过敏药、抗糖尿药等分类。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药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效应是通过药物的动力学和药效学来描述的。
1、药物的动力学
药物的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依据这些过程建立药物的动态平衡和调节作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吸收速率、临床初始剂量、维持剂量等。
2、药物的药效学
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产生生物学效应过程及其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类型、药物的作用时间、有效剂量、神经受体的调节作用等方面。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治疗药物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副作用、酸中毒、基础代谢产物堆积和毒性反应等不利影响的现象。
在药理学的研究中,探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对药物的副作用做出充分的重视和掌握。
四、药物的开发与应用
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在药理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作为创新型药物的基础,为新药品的研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药理学是药物学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为药物研究与开发以及临床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现代化的医疗保健系统中,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将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