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6_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同步练习新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3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章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A【解析】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我国1 月0 ℃等温线,800 mm 年等降水量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等相吻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
故答案为:A【考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答案】A【解析】解:西北地区主要位于非季风区内,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A 正确;青藏地区主要位于非季风区内,地势高、气温低,故B 错误;南方地区主要位于季风区内,盛行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故C 错误;北方地区位于主要位于季风区内,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故D 错误;依据题意。
故答案为:A3.【答案】(1)C(2)C(3)D【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山脉是东西走向的秦岭,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山脉大致与我国1 月份0 ℃等温线一致,故答案为:C。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分界线,是1 月份0 ℃等温线经过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山脉以南是亚热带,山脉以北是暖温带,故答案为:C。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分界线,是年降水量800 毫米经过线,山脉以南降水量超过800 毫米,最有可能是1000 mm ,故答案为:D。
【点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分界线,是1 月份0 ℃等温线经过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年降水量800 毫米经过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4.【答案】D【解析】【解答】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东北地区的寒假较长,反而暑假较短。
故选D。
故答案为:D5.【答案】A【解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形成了“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自然地理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首先,经过三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地理分析能力。
其次,通过中国的地域差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所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已经具备,学习东北地区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探究。
再者,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较为感性,教学过程中,多用直观图片进行知识的传递与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两部分内容。
在“人口分布”这部分内容中,要求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和“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以及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状况。
在学生进行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在“城市分布”这部分内容中,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城市的分布特点以及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运用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和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2.运用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3.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2.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教学难点】如何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能够在新情景中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A.引言:上课、起立、大家好!很高兴我们相聚在这里,与大家共渡40分钟美好时光。
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剧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电视剧《闯关东》的精彩片段,请大家欣赏。
(播放视频)奇怪!这么多人争着抢坐轮船,他们要到那里去?去干什么?“关”指的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
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的农民向东北地区的移民过程。
这次移民让东北地区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请大家齐读目标(课件出示目标,教师板书课题)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许多与人口分布有关的内容,如世界人口的分布,以及大洲、地区、国家的人口分布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是本册教材中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以及人口、城市分布与经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特点,提高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基本知识。
但学生对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相对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掌握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状况,认识人口、城市分布与经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分布状况,人口、城市分布与经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北地区城市,分析其人口与城市分布的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的认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准备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城市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2.教学案例:收集典型的东北地区城市案例。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大连是辽中南工业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金石滩是大连海域最美的风光带之一,电影《战狼2》中非洲海滩部分取景于此地。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依据自然条件,大连最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食品加工B.纺织工业C.生物工程D.造船工业2.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地广人稀B.人多地少C.交通便捷D.开发历史悠久读东北地区略图,读图完成3~5小题。
3.“白山黑水”在图中分别是()A.丙和①B.乙和②C.甲和③D.乙和④4.丁地形区的名称为:()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D.东北平原5.下列关于丁地形区的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④两条河流冲积而成B.①③④三条河流冲积而成C.①②两条河流冲积而成D.②③④三条河流冲积而成中国人必须端牢中国饭碗,中国饭碗里要装中国粮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东北平原黑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读图完成6~7小题。
6.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水稻等,是我国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人文方面的优势是()A.农业种植历史悠久B.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高C.土地集中连片,便于耕作D.地广人稀,粮食消费少7.肥沃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的“压舱石”。
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黑土地的是()A.开发优质牧场,发展畜牧业B.开垦湿地,增加黑土地面积C.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防止黑土退化D.充分发挥黑土价值,实现一年两熟松嫩平原河流纵横、沼泽广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前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读松嫩平原示意图,读图完成8~10小题。
8.下列对图中等温线或气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年均温由南向北递减B.河流冬季有结冰期C.西部等温线较东部密集D.0℃等温线以南全年气温高于0℃9.下列对松花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流量较大B.主要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C.河流流域面积较大D.沼泽湖泊多,易加剧洪涝灾害10.松嫩平原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可能有()①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②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③市场对优质粮食需求增加④政府政策引导、扶持⑤科技水平提升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读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小题。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我国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两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主要原因是()A. 东北地区冬季风沙大B. 东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C. 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D. 东北地区降水少2.关于下图所显示的区域,叙述错误的是()A. 此区域代表的是我国的东北地区B. 该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平原C. 该区域盛产冬小麦D. 这里的耕作制度一般为一年一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3. 我国东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A. 棉花B. 甘蔗C. 小麦D. 水稻4. 该区域农作物熟制是()A. 一年三熟B. 一年两熟C. 两年三熟D. 一年一熟5. 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分布在A. 沿海地区B.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C. 沿边地区D. 交通干线沿线地区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读东北三省部分资源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6. 东北三省重工业发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市场B. 森林资源C. 科技D. 矿产资源7. 下列工业,不宜在东北三省发展的是( )A. 机械制造B. 石油化工C. 家具制造D. 甘蔗制糖8. 下列与东北地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城市密集,多沿海分布B. 新中国工业的摇篮C. 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D. 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粮食生产基地9.东北三省的简称是()A. 冀、鲁、豫B. 豫、内蒙古、黑C. 黑、吉、辽D. 吉、辽、内蒙古读“我国东北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0.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我国东北三省位于A. 东半球、中纬度B. 北温带、南半球C. 北半球、低纬度D. 北寒带、中纬度11.乙省的行政中心是A. 哈尔滨B. 长春C. 沈阳D. 济南312.丙省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A. 土家族B. 藏族C. 壮族D. 朝鲜族13.丁是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14.关于东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A. 气候冷湿,长冬无夏B. 降水多集中在冬季,地表积雪时间长C.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D. 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向西递减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回答下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2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主要讲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学生在分析人口和城市分布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掌握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注区域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主要城市的分布情况。
2.难点:分析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和城市分布的规律。
3.案例分析法:以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分布的原因。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统计数据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讨论的话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东北地区基本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一、东北地区的人口情况1. 人口总量东北地区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组成,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
但是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不平衡、人口外流等原因,东北地区的人口总量一直在下降。
2019年,东北地区的总人口为1.0905亿人,其中辽宁省人口为4352.7万人,吉林省人口为2756万人,黑龙江省人口为3.7978万人。
2. 人口密度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是中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
而且,人口密度分布也比较不均衡,辽宁、吉林两省的人口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黑龙江省的人口密度则相对较低。
由于气候原因,东北地区的大部分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南部平原地区。
3. 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东北地区的人口分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两种。
常住人口指在东北地区常年居住的人口,流动人口则是指在东北地区工作、学习、旅游等各种原因暂居东北地区的人口。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常住人口一直在下降,而流动人口则逐渐增加。
目前,东北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二、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南部平原地区。
其中,沿海地区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港口的作用,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南部平原地区则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城市也相对较多。
1. 沿海城市东北地区的沿海城市包括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
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港口的作用,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此外,沿海城市还是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之一。
2. 中部城市东北地区的中部城市包括沈阳、长春、吉林市等。
这些城市是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城市化水平也较高。
同时,这些城市还与周边的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联系紧密,是地区内企业和人才聚集的地方。
3. 南部平原城市东北地区南部平原地区的城市主要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
这些城市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城市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及产业的分布(附答案)一、单选题1.东北稻米质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长B. 夏季高温多雨C.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D. 当地生产技术先进2.东北的民居墙体较厚是因为()A. 东北人怕噪音B. 东北冬季太冷,这样可以保暖C. 东北人觉得墙厚安全D. 东北降水太多3.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资源丰富B. 科技力量雄厚C. 水资源丰富D. 工业历史悠久,消费市场广阔读图回答下面4-7题。
4.图中ABC三座山脉分别是()A.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B. 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兴岭C. 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D.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5.材料里提到的两大平原是()A.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B. 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C.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D.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6.东北三省种植面积最广的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分别是()A. 甘蔗、油菜B. 甘蔗、大豆C. 甜菜、油菜D. 甜菜、大豆7.东北平原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A.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B. 雨热同期,水源充足C. 地势低平,黑土广布D. 日出最早,光照充足8.如图三幅图是东北地区地理事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题。
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集中分布区分别是()A. 长白山山林地带和辽河平原B. 三江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C.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D. 辽河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9.黑龙江素有“中国粮仓”的美誉,其地表结构特征是()A. 三山夹两盆B. 山环水绕,平原居中C. 中间高,四周低D. 地表平坦10.关于长春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B. 辽宁省的省会C. 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D. 位于滨州线沿线地区11.如图三幅图是东北地区地理事物分布图。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达标练习必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大规模的移民,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读图,完成第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闯关东”的主要出发地是()。
A.冀、鲁两省B.鲁、豫两省C.晋、鲁两省D.冀、豫两省2.大量的人口迁至东北,主要原因是当时东北地区()。
A.地广人稀,土壤肥沃B.森林资源丰富C.交通便利D.矿产资源丰富3.“闯关东”是“闯”而不是“走”的原因是当时的清朝政府把东北地区看成是“龙兴之地”,严禁汉族人进入,建立清朝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B.蒙古族C.朝鲜族D.鄂伦春族读下面东北地区地形和部分铁路、城市分布图,完成第4~6题。
4.对比两图可知,东北地区的铁路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5.在哈尔滨,通过铁路,最容易买到哪个国家的商品?()A.日本B.朝鲜C.韩国D.俄罗斯6.从哈尔滨出发,沿滨洲线,地势的变化是()。
A.从低到高B.从高到低C.出发地和目的地高,中间低D.出发地和目的地低,中间高读下面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完成第7~9题。
7.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最稠密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A.黑龙江省B.吉林省C.辽宁省D.三个省一样稠密8.下列因素与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关系不大的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经济发展状况D.环境优美9.位于黑龙江省的我国著名的人口界线起点城市是()。
A.漠河B.黑河C.腾冲D.哈尔滨长春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这里建有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长春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A.辽宁省B.吉林省C.黑龙江省D.山东省11.据此可以看出东北地区()。
A.汽车制造是该区的主要产业B.轻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C.是一个轻、重工业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读图,完成第12~13题。
6.3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精选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①地区所属的温度带是()A.亚热带B.暖温带C.中温带D.寒温带2.②地区所属的干湿地区是()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3.①、②所属地区的作物熟制主要是()A.一年一熟B.两年三熟C.一年两熟D.一年三熟【答案】1.C2.A3.A【解析】1.由图可知,①处是我国三大平原中纬度最高的东北平原,这里由于纬度高、热量不足,属于中温带地区,故选C。
2.②地区是位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三江平原,由于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少,是我国四大干湿区中的湿润区,故选A。
3.①、②两地区都属于我国温度带中的中温带,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农作物的熟制是一年一熟,故选A。
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①②③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5.关于图中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且起步早B.冷湿是本地区最明显的气候特征C.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山环水绕的格局十分明显D.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6.东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有(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地多人少,粮食的商品率高③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④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4.B5.A6.A【解析】4.从图中可知,①②③地区都是在山区,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林地;B符合题意。
5.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其工业基础良好,但是高新技术产业落后,而且起步较晚,故A 错;其它选项描述正确;选A。
6.东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其有利的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④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有:②地多人少,粮食的商品率高③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A符合题意。
7.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资源丰富B.科技力量雄厚C.水资源丰富D.工业历史悠久,消费市场广阔【答案】A【解析】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该地区的辽中南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有利的条件是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工业基础雄厚等。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描述的是()
A.三江平原
B.鄱阳湖平原
C.四川盆地
D.塔里木盆地
2.主要分布于上述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A.回族、满族
B.维吾尔族、傣族
C.朝鲜族、土家族
D.赫哲族、满族
3.我国东北地区的铁路线呈()
A.“人”字形
B. “丁”字形
C.半环状
D.环状
4.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 )
A.大连
B.天津
C. 沈阳
D. 鞍山
5.下列铁路线均经过沈阳的一组是()
A.京哈线、沈大线、沈丹线 B.滨洲线、沈吉线、沈丹线
C.京广线、沈大线、京包线 D.大秦线、京哈线、沈大线
6.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汉族
B.蒙古族
C.满族
D.朝鲜族
7.东北地区交通网四通八达,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管道运输
B.航空运输
C.公路运输
D.铁路运输
二、读图题
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端和最端,相邻省区A是,B是
1。
邻国是。
(2)黑龙江省地表结构是、平原居中的特点。
由图可知:“山”是指、和;“水”是指、和。
(3)黑龙江省省会,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经过这里的铁路干线有、、。
《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一课一练
2
一、选择题
1.A.
解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描述的是赫哲人的渔猎生活,反映了三江平原地区人们的古朴、丰饶的自然风貌。
故选A.
2.D.
解析:同第1题。
故选D.
3.B.
解析:东北地区的铁路线呈“丁”字,由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组成。
故选B.
4.C.
解析: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著称。
故选C.
5.A.
解析:经过沈阳的铁路干线有京哈线、哈大线、沈丹线。
故选A.
6.C.
解析: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最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故选C.
7.D.
解析: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动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故选D.
二、读图题
1.(1)北东内蒙古自治区吉林俄罗斯
(2)山环水绕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3)哈尔滨京哈线滨洲线滨绥线
解析: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端和最东端,相邻的省区A是内蒙古自治区,B是吉林,邻国是俄罗斯;黑龙江省地表结构呈山环水绕,平原居中的特点。
山是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水是指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省省会是哈尔滨,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经过这里的铁路干线有京哈线、滨洲线和滨绥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