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931.00 KB
- 文档页数:7
选修1 第1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衡。
第2问要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第3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不同意。
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2022·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概述一、改革的内涵1.定义: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⑴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⑵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⑶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确立封建制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如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和民族融合性质)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如欧洲宗教改革;确立资本主义的改革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3.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二、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选修改革专题二中国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2013·邢台)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亡……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
(5分)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4分)(2)据材料三,概括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并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6分)2.(2013·银川一中)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07年宏文馆出版《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2.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3.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 B.③④C.①③ D.③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7.“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8.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10.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主干梳理】商鞅变法一、背景:(一)大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2)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3)思想:私学的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的落后与自强:(1)秦国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目的: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②根本目的: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三、措施及影响经济措施影响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是秦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奠定了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政治1、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推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有利于变法的彻底执行,加强统治;但过于严苛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四、特点:(1)商鞅变法核心内容为“重农”和“法治”。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3)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江苏省吴县中学张华中邮编215151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包括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个知识点,而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中,考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王安石变法,三年考了四道主观题,其次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有两道主观题。
复习过程中宜侧重王安石变法,兼顾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梳理一、商鞅变法⒈背景⑴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其中,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⑵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①必要性: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②有利条件:君主权力较集中;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三家分晋,力量削弱;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
⒉内容⑴概况: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
⑵内容:①经济方面:以农求富:“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社会生活方面:改革社会风俗。
⒊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⒋评价⑴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⑶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汇总辽宁高考考纲版名时间背景内容评价影响梭伦改革前594梭伦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进行改革。
经济上①废除平民的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制,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②发展工商业,倡俭戒奢,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
政治上③按财产而不按出身将公民分为四等,④改革政府机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梭伦是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按财产确定政治权力大小也起到限制平民参预高级政治管理的机会。
商鞅变法前356、前350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军事上①按军功授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②实行什伍制度,保障秦国兵源。
经济上③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发展。
④奖励耕织,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收入。
政治上⑤建立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中央集权。
⑥实行联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思想上⑦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发展地主经济,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公元485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对峙,北方战乱。
公元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①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向农民征收徭役和赋税,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实行“三长制”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整顿吏治。
吏治得到改善。
④迁都洛阳。
利于胡汉文化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发展。
⑤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各族人民间的融合进程,为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安石变法公元1069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专题二十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考点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2012年上海历史,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解析:D 由材料中的“迁洛”可知,本诏书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洛阳有关,故答案为D。
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唐朝从“租庸调”到“两税法”的转变。
(2)深层信息:赋役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紧密相关。
解析:第(1)问,由“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可知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据此归纳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1.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至前338年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内容。
商鞅变法的影响深远,不仅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改革变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大增,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又称“新法”,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在、设募役等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经济发展。
尽管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当时士大夫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其对宋朝政治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民众福祉而进行的重要改革。
这些变革措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示范作用。
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变法运动的开端。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分封制改革、推行法治、徭役制度改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
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改革变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孝文帝推行佛教、改革官制、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军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北魏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大增,对北魏国家的长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41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课程内容]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