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股份“赶时髦”进军锂电业,标的公司财报“套路深”
- 格式:docx
- 大小:797.36 KB
- 文档页数:6
凯恩股份2023年三季度决策水平报告一、实现利润分析2023年三季度利润总额为1,142.07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2,340.46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51.20%。
利润总额主要来自于内部经营业务。
2023年三季度营业利润为1,164.13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2,346.66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50.39%。
在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经营利润也大幅度下降,企业经营业务开展得很不理想。
二、成本费用分析凯恩股份2023年三季度成本费用总额为16,317.66万元,其中:营业成本为14,350.42万元,占成本总额的87.94%;销售费用为170.17万元,占成本总额的1.04%;管理费用为1,136.16万元,占成本总额的6.96%;财务费用为-201.28万元,占成本总额的-1.23%;营业税金及附加为-95.58万元,占成本总额的-0.59%;研发费用为957.77万元,占成本总额的5.87%。
2023年三季度销售费用为170.17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562.68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69.76%。
从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变化情况来看,2023年三季度在销售费用大幅度下降的同时营业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营业利润也随之下降,企业市场销售形势迅速恶化,应当采取措施加以改变。
2023年三季度管理费用为1,136.16万元,与2022年三季度的55.39万元相比成倍增长,增长19.51倍。
2023年三季度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43%,与2022年三季度的0.17%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6.26个百分点。
在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管理费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经营业务的盈利水平大幅度下降。
要严密关注管理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三、资产结构分析凯恩股份2023年三季度资产总额为193,136.36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122,749.85万元,主要以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为主,分别占流动资产的68.68%、11.68%和8.25%。
风险排查扒一扒,提前规避凯恩股份爆雷风险!春节临近,不少地雷个股纷纷引爆。
如凯恩股份上周五借着燃料电池概念涨停,极为容易诱多散户追入。
认为是“燃料电池热点+超跌”,然而之后的走势让人大跌眼镜,本周连续三日跌停,目前走势看,后续还有可能继续好几个跌停才止跌。
消息面看,说是凯恩股份存资金链风险,遭到问询。
如此的风险消息,出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投资者在投资一个股票之前,用风险排查工具进行个股资质鉴别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用股扒扒解剖一下凯恩股份的资质:我们用股扒扒实现六维度的查询,发现凯恩股份风险重重:经过分析,该公司的主要风险点集中于以下4点:1、业绩增速:风险数值 100。
最新一期利润增速为-23.25%,利润增速严重下滑,当期为负增速,强烈警告。
2、股权质押:风险数值 68。
公司总质押盘占总股本比例为14.71%,不算太高。
其中,公司重要股东质押比例最高的是凯恩集团有限公司,其股权质押比例高达82.44%,已经十分的高。
总体来看,公司的股权质押问题比较严重。
3、债务:风险数值 58。
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比为158.74%,货币资金等资产充足,公司短期偿债没有压力。
4、业绩预告:风险数值 50。
变动原因说明:2018年度公司业绩比上年同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上年度有转让浙江凯恩电池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产生的收益。
总体来看,公司的风险点非常多,风险程度也比较大,其中业绩增速问题最为突出。
股扒扒认为,到了年报关口,诸如业绩增速等潜在风险的个股我们都要注意警惕和规避。
这类风险在我们股扒扒里都是我们可以提前发现和规避的。
若我们投资一个股票之前,用股扒扒查询一下个股资质和风险点,那么爆雷也只是别人的事,和我们无关!。
吉姆·法利重塑福特“金身”作者:赵子垚来源:《汽车纵横》2022年第02期福特汽车早在2015年便开启瞄向电动车、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的转型大幕。
但随着财务负担加重,计划几经调整,福特汽车开始走过一段低谷。
自2018年开始,福特前CEO韩恺特(Jim Hackett)推行旨在实现更高盈利的“共创明天”计划,即联手大众、Rivian等友商继续在VAN、皮卡车型的电动化平台方面深入合作,保留高利润的SUV与皮卡业务,并对轿车业务挥手作别,逐步淘汰。
在任三年间,韩恺特为福特汽车的现代化转型打下基础,不过其专注更细分领域市场的业务策略并未迅速见效。
福特汽车的股价仍进一步下滑,股价甚至跌破7美元。
至2020年8月,福特汽车利润逐年走低,市值仅有266亿美元。
福特汽车早在2015年便开启瞄向电动车、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的转型大幕。
但随着财务负担加重,计划几经调整,福特汽车开始走过一段低谷。
时值美股接连熔断,福特汽车面对股价暴跌、盈利疲软,以及华尔街和投资人等金融市场的看空,迅速拿出一份110亿美元的重组计划以期逆转颓势。
韩恺特在这项被形容为“彻底”的重组改革方案中计划对老旧的SUV产品线进行更新,加速轿车业务的淘汰,同时还计划裁员数千人来缓解经营压力。
但市场对此反响平平,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更是对韩恺特扭亏为盈的战略进行质疑,认定此举依旧无法迅速产生收益和现金流,并据此将福特汽车的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
这在客观层面引发了福特汽车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大幅亏损,据其公布的当年财报数据,2019年福特汽车全年营收额为1559亿美元,而净利润为0.47亿美元,盈利水平仅为上年同期的百分之一,其表现令人大跌眼镜。
无奈之下,福特汽车选择继续“换帅”,由COO吉姆·法利(Jim Farley)接替韩恺特,期望新掌门人可以带领这家百年车企走出泥潭。
恩捷股份云南首富的“寡头式”并购野心作者:言午来源:《英才》2020年第09期收购苏州捷力,恩捷股份(002812.Sz)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寡头。
2019年8月恩捷股份公告拟收购胜利精密持有的苏州捷力100%股权,今年7月6日证监会审核通过。
以湿法隔膜出货收入计算,2018年恩捷股份锂电池隔膜收入13.28亿,苏州捷力2018年隔膜收入4.12亿。
根据GGII数据显示,在纯湿法隔膜企业排名中,2018年恩捷股份与苏州捷力的出货量分别位列行业前两位。
两家合并后将占据整个市场一半的份额,恩捷股份的行业“寡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数据显示,苏州捷力2018年实现营收4.28亿,期末净资产为2.76亿。
2019年9月公布方案是交易总金额20.2亿元,苏州捷力承诺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亿、1.5亿和2亿。
而仅仅过了一个月方案就修改为交易总金额18亿元,并取消业绩对赌约定。
胜利精密收购苏州捷力后的业绩对赌苏州捷力完全没有实现且出现大幅亏损。
而此次收购最终取消了对赌,也表现了苏州捷力对未来业绩增长可能并没有信心。
对于胜利精密来说,前几年的大肆并购如今要用出售资产来“矫正”,而恩捷股份得到2亿元的“降价”并取消了业绩保障,这场交易是一场“双赢”吗?创新股份2016年9月14日上市交易,2017年2月6日即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以51.56元/股的价格发行股份1.08亿股,收购国内领先的锂离子电池隔离膜供应商上海恩捷的全部股权,金额50亿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8亿元,用于珠海恩捷隔膜1期5条湿法生产线建设和支付交易费用,并更名为恩捷股份。
上海恩捷2016年收入从2015年的1.6亿元增加到4.99亿元,净利润则从2015年的2972万增加到2亿。
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恩捷基膜出货量全国占有率为8.7%,位居国内前五,其湿法隔膜产量位居国内第一。
上海恩捷承诺2018-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55亿、7.63亿及8.52亿元。
凯恩集团:让镍氢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镍氢电池因高容量、长寿命、无污染、无记忆效应等优点正成为二次电池的发展方向,因此有绿色能源之称。
以生产镍氢电池著称的凯恩集团已在相关领域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去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
曾有一家法国客户向凯恩集团有关人员询价,但认为凯恩的售价略高。
凯恩委婉地回答,“你们先检测一下产品再说。
”法国客户检测后则反馈,“我们被你们电池的质量震撼了”。
凯恩集团是浙江大学的长期合作单位,一直致力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2000年初,在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镍氢电池时,凯恩集团总裁王白浪说:“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凯恩集团愿为镍氢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艰难起步开拓国内市场出于管理、成本等各方面的考虑,凯恩集团将凯恩电池厂址设在遂昌,从繁华的大都市杭州到偏僻的山区小县城。
凯恩电池有限公司起步时,公司管理层面对诸多问题:如何调动管理人员、工人的积极性;如何处理好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到销售、到客户的信息反馈等一系列问题。
凯恩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洪革每天都超负荷工作,不仅要解决自身从科研博士到公司总经理角色的转变问题,还要抓管理,搞产品研发,工作量非常惊人。
潘洪革回忆道:“那时候,方便面常常是家常便饭。
”经过一年多时间呕心沥血的产品试制,凯恩实现了镍氢电池生产关键工艺的突破,产品开发获得成功,实现了批量生产,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刚刚起步的凯恩电池有限公司在国内电池市场上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相对于当时国内主要的生产企业,凯恩电池有限公司的弱势比较明显:规模小、资金不充裕、产量不足、成本高。
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伪劣产品,以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价格冲击市场,导致电池的价格普遍较低;产量跟不上,产品的成本又压不下来,更不用说做广告了,凯恩电池当时的市场拓展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凯恩电池因产品质量好、电池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的优势,渐渐打开了市场,几家国内外公司和凯恩电池签订了供货合同。
海达股份并购科诺铝业,标的公司采购数据有“窟窿”《红周刊》作者王宗耀近日,海达股份发布了《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公司在预案中表示:海达股份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邱建平等33名自然人以及宝盈基金-长城证券-宝盈新三板盈丰5号特定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4家机构合计持有的科诺铝业95.3235%的股权,同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本次交易标的公司科诺铝业股东全部权益的预估值为34582.26万元。
经交易各方协商一致,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科诺铝业95.3235%的股权的交易价格初定为32934.82万元。
根据预案中披露的数据,截至2017年3月31日,归属于科诺铝业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7731.41万元,相比其34582.26万元的预估值增值了26850.85万元。
由此计算,标的资产增值率为347.30%。
海达股份主要从事橡胶密封、减振类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本次收购标的科诺铝业则主要从事工业铝挤压材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从经营范围来看,并购双方虽然都有部分产品服务于汽车行业,但就本次收购能否达到期望的效果仍尚不可知。
对于此次收购,《红周刊》记者在翻阅收购草案和被收购标的过往财报时发现,科诺铝业采购方面数据存在着很多让人难以理解之处。
疑似被“掉包”的供应商本次被并购标的科诺铝业是一家新三板公司,其于2015年4月20日在新三板挂牌,挂牌期间,该公司报告期内均披露了相应年份的年报。
如果说科诺铝业在挂牌期间所披露的年报信息是真实准确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本次收购预案中所披露的数据应该与其财报中数据一致才对,可让《红周刊》记者感到惊奇的是,科诺铝业2016年年报所披露的数据竟然有多处与收购预案披露的数据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出入。
以2016年前五大供应商数据来说,在科诺铝业所披露的2016年年报中,当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合计为19983.36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66.37%,也就是说在这份年报中,科诺铝业2016年的年度采购总额应为30109.03万元。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下的“隧道挖掘”——明星电力资金黑洞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成为了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股权质押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如资金链断裂、股价波动等。
本文以明星电力为例,深入剖析其在股权质押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黑洞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二、明星电力股权质押背景明星电力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其资金需求,采取了股权质押的方式进行融资。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股权质押所引发的资金问题逐渐暴露。
三、资金黑洞的形成(一)质押率过高明星电力在股权质押过程中,质押率过高,导致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股价下跌,将可能触发质权人的强制平仓,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资金压力。
(二)资金使用不当公司未能合理使用质押资金,部分资金未用于主营业务,而是投向了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这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使得公司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
(三)监管缺失监管部门在股权质押过程中的监管缺失也是导致资金黑洞形成的重要原因。
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公司的违规行为,使得问题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
四、案例分析(一)隧道挖掘现象在股权质押过程中,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资产转移等方式将公司资产转移到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手中,形成“隧道挖掘”现象。
明星电力在股权质押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导致公司资产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问题。
(二)财务状况恶化由于资金问题的影响,明星电力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
公司盈利能力下降,负债率持续攀升,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
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一)降低质押率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质押时,应合理设定质押率,避免过高质押率带来的资金压力。
同时,公司应加强与质权人的沟通,确保在市场波动时能够及时应对。
(二)规范资金使用上市公司应规范资金使用,确保质押资金用于主营业务和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项目。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下的“隧道挖掘”——明星电力资金黑洞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活跃,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
然而,这种方式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本文将通过明星电力公司的案例,对上市公司在股权质押下可能出现的“隧道挖掘”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资金黑洞问题。
二、明星电力公司背景及股权质押情况明星电力公司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业务涵盖电力、能源等多个领域。
为应对公司资金周转需求,明星电力公司采用股权质押的方式进行融资。
公司通过将部分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或大股东,获取了大量流动资金。
然而,在股权质押过程中,部分管理者或股东可能存在利用职权进行“隧道挖掘”行为,即通过内部信息获取和财务操纵等方式将公司资金转移到个人名下。
三、“隧道挖掘”行为及危害在股权质押背景下,上市公司容易发生“隧道挖掘”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产、操纵财务报表、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还可能引发公司资金链断裂、股价崩盘等严重后果。
在明星电力公司的案例中,部分管理者和股东通过复杂的财务操作和关联交易,将公司资金转移至个人账户,导致公司资金黑洞不断扩大。
四、资金黑洞的形成及影响由于“隧道挖掘”行为的存在,明星电力公司的资金黑洞逐渐形成。
这些资金黑洞主要表现在公司财务报表的异常、大量关联交易的出现以及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等方面。
这些资金黑洞不仅损害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信誉,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问题。
在本案中,公司由于资金链紧张和大量未解决的债务问题,导致其业务运营受到了严重困扰,股价也一度暴跌。
五、解决策略及建议针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下的“隧道挖掘”行为及资金黑洞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及建议:1. 强化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股权质押、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和审查。
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杨新泉,原中瑞财团总裁。
曾任国内外多家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其中包括武汉双虎涂料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CEO,凯迪电力总经理助理。
现在杭州,为一家据称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的企业操作海外项目,包括北美上市运作。
两权分离其实镜花水月赢周刊:对于你与中瑞的恩怨,外界颇多传闻,而且版本各不相同,其实当初真正吸引你进入中瑞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杨新泉:是其承诺的实施"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企业机制。
当时结合自己过去在民企的经营管理经验、教训和对企业形态、体制的演变趋势认识,我判断:第一,中瑞财团将是一家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运作的社会公众型投资控股集团。
第二,它能给我提供一个足够大的事业平台和一次较大的发展机遇。
中瑞九家股东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经济实力的公司,由他们携手搭建这样一个规范运作的平台,并建设一个财团性的集团公司——内有这样的准备和资源,外部有着历史性的机遇,我认为这是自己事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我仍然非常谨慎,为了证明中瑞是否真能打破当前民企中普遍存在的"说做两层皮"的局限,我曾与王振滔副董事长多次电话交流,最后面试完,王振滔、孙国敬代表董事会与我谈话时,又向我阐明将由当选总裁自主组阁,董事会仅对副总把关和选拔财务总监。
并且,孙还诚恳地说:如果你当选,最好能在了解和熟悉的人中选择合适人选尽快组阁,以缩短组阁期和未来磨合期。
这些都打消了我的顾虑。
赢周刊:既然一开始对中瑞充满了信心,那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瑞能否实现两权分离产生怀疑的呢是起源于成立大会受到冷遇吗杨新泉:这个怀疑的确是由于成立大会的安排而产生的。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有一位6月5日报到的某上市公司高管孙先生,在成立大会当天即走人,第二天与我电话交流中说:"也许由于我是研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孙先生与和君创业咨询公司合著出版过专著),会过于敏感,不过,我敢说他们(指董事会)不会放权给你经营的。
凯恩股份“赶时髦”进军锂电业,标的公司财报“套路深”
《红周刊》作者王宗耀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电及相关设备制造公司日渐受到产
业资本的密切关注,针对其并购的事项也可谓是屡见不鲜,仅今年9月以来,就有数
家上市公司正在积极行动中。
如9月5日,科恒股份发布公告并购生产锂离子电池自
动化生产设备的万家设备;9月14日,雪莱特发布公告并购生产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
产设备的卓誉自动化100%股权;10月10日,中葡股份并购主营锂、钾、硼、镁资源产品的国安锂业。
而除了这几家公司之外,特种纸生产企业凯恩股份也来“赶时髦”,于9月28日发布公告称,拟并购三元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卓能股份(并购预案中被称
作“卓能新能源”)。
然而,就是这看似平常的并购预案背后,不仅隐藏着凯恩股份此前不被人关注的小秘密,而且就此也暴露出被收购标的财务数据自闹“乌龙”和数亿元营收不知去向等问题。
凯恩股份上半年业绩增长的小秘密
凯恩股份是一家以电气用纸和纤维薄型纸为主的特种纸生产企业,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在9亿元上下浮动,而相较营收的基本稳定表现,
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却是在2015年和2016年中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扣非净利润同
比下滑幅度分别高达63.32%和84.52%(见表1)。
然而,与2015年和2016年利润大幅下滑所不同的是,凯恩股份2017年上半年的业绩却似乎让人眼前一亮,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表现不仅远超2016年全年的水平,且折算全年利润贡献,甚至存在超越2014年利润水平的可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经营业绩在2017年雄风再起的呢?
《红周刊》记者在详细阅读凯恩股份半年报后发现,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真实经营情况其实是难言乐观的,在亮丽的净利润表现背后则是投资收益的增加和管理费用的下降,
仅这两项变动就对净利润的影响高达2100多万元。
说起投资收益,则不得不提起凯恩电池了。
凯恩电池本是凯恩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从事电源、充电器、电池、电池材料的制造、销售、运输等业务。
从经营表现看,该公司前几年经营情况一直不好,直到2015年才实现了350多万元净利润、2016年实现近240万元净利润。
对于业绩一直平平的凯恩电池,凯恩股份似乎并不太喜欢,其在2017年上半年时对该公司的80%股权进行了转让,从而实现投资收益1240多万元。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资产出售本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公司将自家生产电池的子公司都当成“包袱”出售了,可为什么还要募集巨额资金去收购另外一家电池
生产企业呢?其并购的目的真的如收购预案中表示的“本次交易是公司落实在新能源
行业产业链上的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公司完善业务布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综合竞争力”那样单纯吗?
被收购标的短期估值快速飙升
并购预案披露,卓能股份是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其主营业务为三元锂离子电池
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的100%股权截至2017年6月30日预估值的区间约为人
民币224800万元至278200万元,预估值较净资产账面值增值493.32%至634.26%。
《红周刊》记者发现,仅从凯恩股份并购的卓能股份97.8573%股权交易对价总额被
暂定为27.22亿元来看,很显然此次交易价格是按照最高预估值来定价的。
值得注意的是,凯恩股份与卓能股份之间并非是第一次“亲密接触”,早在今年2月份,凯恩股份就曾出资4500万元认购过卓能股份定向发行的股份230.77万股,占该
公司总股本的2.1427%。
如果以2月份投资时的价格计算卓能股份余下的97.8573%
股权价值,则当时的价值应该在20.55亿元左右,这与最新交易价格27.22亿元相比,
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该部分股权就增值了6.67亿元,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此大的增值金额着实令人吃惊。
财务数据闹“乌龙”
如果从并购预案披露的数据来看,卓能股份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表面上确实是出
现了快速增长,这似乎证实了公司估值大幅增长的理由是因上半年经营状况和业绩的大幅向好所致,可事实上,《红周刊》记者在仔细研究并购预案和卓能股份所披露的年
报等资料后,发现卓能股份的财务数据存在很多自闹“乌龙”的现象。
如在凯恩股份披露的并购预案中,卓能股份2015年实现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
利润金额分别为4121.60万元、4325.19万元、3781.41万元(见表2),而卓能股份自己披露的2015年年报中却分别显示为4663.91万元、4867.50万元、4323.71万元,很显然,2015年年报披露的数据要比并购预案中披露的数据分别高出数百万元。
如果依照年报数据进行分析,则卓能股份2016年利润应该相比其201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而如按照预案中的数据分析,则2016年的利润仅略有下降。
要知道,净利润增长幅度的变化对于标的公司的业绩预测,以及整体估值的判断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而财务数据上的闹“乌龙”则使得本次被收购标的业绩预测的准确
性及其估值的合理性很值得让人回味。
当然,除了利润数据在闹“乌龙”外,卓能股份的供应商采购数据也有“打脸”现象。
根据卓能股份在登陆新三板时披露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介绍,2015年1~7月,卓能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之一的河南科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采购金额为2567.37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卓能股份2015年全年向该供应商采购商品的金额应该等于或者超过前7个月对该客户的采购。
可事实上,依据卓能股份披露的2015年年报来看,其当年全年向该供应商的采购金额仅有2428.28万元,竟然比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披露的1~7月份向该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少了将近140万元。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此次凯恩股份披露的
并购预案时,则2015年向该供应商采购产品的金额又变成了2433.15万元,虽然金额比年报中要多了几万元,但仍然比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所披露的1~7月份向该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少了一百多万元。
此外,对比卓能股份2015年年报和并购预案中的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数据,可以看到,虽然卓能股份在并购预案中合并了同一控制下的供应商,但对于其他未合并的供应商,其采购数据也均不相同(见表3、表4、表5)。
并购预案中,卓能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比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更高,而相应的占采购总额比例更低,如此情况很
可能会导致该公司当年采购成本比年报数据有所增加、利润有所减少。
对于这种现象
的出现,与前文所提到的、该公司披露的利润数据闹“乌龙”恐怕是不无关系的。
营业收入“迷雾重重”
不单净利润及供应商数据存在“乌龙”及“打脸”的情况,且卓能股份的营业收入上也是“迷雾重重”。
在并购预案中,虽然凯恩股份并未披露卓能股份详细的财务数据,但是从卓能股份披露的年报却有详细的财务数据说明。
根据卓能股份年报数据,该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0.25亿元,考虑17%增值税销项税的影响,则含税营业收入达到11.99亿元,相较现金流量表中的6.41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之间差额高达5.58亿元。
从财务勾稽关系看,这个差额将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相关项目中。
在资产负债表中,预收款项是会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产生一定影响的,而卓能股份2016年预收款项也确实是出现了1100多万元的减少,但剔除这一因素影响后,当年营业收入与实际现金收入之间仍然有5.47亿元的差额,即这一部分未能以现金收回的营业收入应该在当年会形成相应的应收账款或者应收票据的新增金额。
根据相关数据进一步核算,卓能股份2016年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新增金额仅为1亿元,也就是说,该公司仍然存在4.47亿元的含税营业收入既没有以现金方式收回,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经营性债权。
那么,这多出的营业收入又去了哪里呢?
当然,不排除这部分相差的金额有可能是形成应收票据被企业背书转让出去了,但高达4.47亿元的应收票据又与该公司现有的票据规模显然是不相符的。
此外,根据该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期末公司已背书或贴现且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金额为2.22亿元(见表6)。
在这,我们虽然并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为贴现的金额,但即
使全部为背书出去的应收票据金额,相比之下,仍有超过2亿元的营业收入得不到合理确认。
当然,除了2016年存在数亿元营收不知去向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卓能股份2015年同样也存在高达2.74亿元的营业收入得不到现金流和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支撑的情况。
连续两年,卓能股份都出现巨额营业收入得不到现金流及债权的支撑的现象,这实在让人对卓能股份营业收入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再结合该公司不同版本的利润数据以及矛盾重重的供应商采购数据,凯恩股份对其开出27.22亿元的超高收购对价的合理性就非常令人怀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