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 格式:pdf
- 大小:800.84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2课,主要是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内容。
从人类的狩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农耕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以及从低级到高级文明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老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社会结构,如家庭、氏族、部落等,从而认识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农耕社会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明白人类农耕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3、了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并明白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4、学习如何使用考古工具,了解其过程,从而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认识其对社会和文明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社会发展特点,了解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1、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让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文字读物分析与讨论,道具演示,图解解析等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3、重视实践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张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观察图片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特点,并探讨这些文化的一些基本概括性特征。
2、知识传授(1)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及其文化特点。
对单调萎靡的原始时代中人类的生产方式进行课堂上的精细解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生产方式的演变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介绍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
讲解生产方式的改变如何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是怎么产生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原始社会当中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到了文化、阶层等各个方面。
3、实践操作进行考古工具的使用教学,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用考古教具进行实践。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
他带队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
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亩。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稻,北方先民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3)出现了家禽饲养、制作陶器等。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述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认识古代“农业”的内涵和表现。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兴起的四个表现)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播放多媒体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面至P11面图文信息,让学生完成列表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一)河姆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2.教师结合河姆渡遗址图提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处?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提示: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二、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裁培稻、裁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
三、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历史解释)2.阅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了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设计意图】:以上课内容做设问,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记忆力,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开始,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记笔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稻作农业的繁荣(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1,概况河姆渡文化的基本内容。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4)学生活动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建造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2,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4)学生活动【记笔记】①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重要意义。
2、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3、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课程讲解】知识点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发展的进程: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3、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原始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人来再也不用为了食物去迁徙,从而过上了定居生活,房屋、村落随之出现,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知识点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发现时间:七八千年前2、所在流域:长江流域3、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4、居住房屋: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这样的建筑有什么好处?原因: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
好处:①通风防潮;②防虫蛇猛兽;③上层住人,下层可饲养家禽家畜。
5、种植作物:水稻6、劳动工具:骨耜7、饲养家畜:猪、狗、水牛河姆渡人的原始农业8、原始手工业:制作陶器、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9、制作艺术品: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使用天然漆知识点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发现时间:约6000年前2、所在流域:黄河流域3、发现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4、居住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思考:半坡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这样的建筑有什么好处?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好处:遮风挡雨,防寒保暖。
5、种植作物:粟6、劳动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从事农业生产;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沟、渔网捕鱼;采集野果7、饲养家畜:猪、狗8、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乐器(陶埙)、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知识小结】【比一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1、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