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
往事依依一、课前先学1.介绍作者。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ángyáng()浩miǎo()雕lòu()juān()刻慷kǎi()眼花liáo()乱心旷神yí()zhūnzhūn()教导3.成语填空。
走()无路美不()收()雀无声()瓜烂熟4.补充完整诗句。
①青女素娥俱耐冷,_________________。
②梅雪争春未肯降,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5.请默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说说其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巩固。
阅读课文第五节,回答下面问题。
1.在文中划出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
2.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3.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5.用“||”给选文划分层次。
6.“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
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刻画。
(写在反面)三、小结反思评价。
江苏省泗阳实验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苏教版一、学什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体会并学习描写人物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怎样学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认识作者,准备课堂交流。
2.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概括文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合作探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品味词句:1.交流:选择喜爱的句子或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2.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摘抄:文中古诗句,并背诵。
三、学怎样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徜徉..( ) 浩淼.( ) 镌.刻( ) 如晦.( ) 芳菲.(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记忆尤新津津有味走头无路红紫芳菲心旷神贻油然而生谈笑风声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
(只排序号) 。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七往事依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
(重点)3.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
1929年2月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2.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音。
涟漪.(yī)雨晦.(huì)浩淼.(miǎo)绚.丽(xuàn) 雕镂.(lòu) 离骚.(sāo)婵.娟(chán) 镌.刻(juān) 橙.色(chéng)橘.子(jú) 慷慨..(cháng yáng)..(kāng kǎi) 徜徉3.解释词语。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凝注:凝聚,凝结。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旷,心情开阔。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有兴趣。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寂静。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教导。
4.初读课文,说说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明确:“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往事依依》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2分)(1)枯肠()(2)徜徉()(3)浩淼()(4)雨晦()(5)雕镂()(6)慷慨()(7)婵娟()(8)镌刻()(9)谆谆()(10)铭刻()(11)芳菲()(12)绚丽()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杠,然后加以订正。
(10分)(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6分)()(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A.糊涂编织传染B.模糊编织传染C.模糊编织感染D.模糊编写传染4.给田汉的《南归》诗划分朗读节奏。
(4分)模糊的村庄已在眼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6分)(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为什么“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8分)7.读文??联想??造句。
(6分)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往事依依》自主学习案班级姓名学号自主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3、读背文中引用的古诗文。
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文并且背诵。
自主学法指导:1、本课生字词较多,这些字词的读音、写法、意义利用工具书解决。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情。
3、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借助资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评价:1、《语文补充习题》22-23页第一、二、三、四题。
2、《语文补充习题》22页预习提示一。
自主学习反思:《往事依依》互动学习案班级姓名学号互动学习目标:1、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正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人物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4、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互动学习过程:一、引入课文的学习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
今天,我们就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2、自主学习情况反馈。
3、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1.作者简介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
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六十多篇,总计五十多万字。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
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二:课前准备: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六、学生分组讨论: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参考: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八、思考: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独立思考,自由讨论)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十一:检测题王静。
第7课《往事依依》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人生观,。
2、体会并学习有关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精彩写法。
【学习重点】品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并学习有关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精彩写法。
【自主学习】1、老师给大家搜集了一些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句,请大家熟读并背诵。
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文章第1段,作者简述了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请你想想本段在文中的有什么作用?【课中交流】1、朗读课文第2到6段,思考:(1)请找出有关看画、读书、听课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具体语句(在文中划出)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2)仔细阅读文章第5段落,本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但作者对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情状的描写非常细致,请你分析作者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选材的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课文第六段,谈谈你对读书与做人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经历,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4、本文写了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态,很是精彩。
不仅刻画了老师诵读诗歌时的神态动作,而且还写了自己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请你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二位你的老师讲课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往事依依》《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欣赏作品中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发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会用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魅力;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3、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3、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2、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 学习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对老师的形象描述;3、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预习生字词;3、相关多媒体素材,包括朗读、图片的准备。
《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和这些金色回忆对她人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理解成长的过程。
2、难点:体会作者对往事深切怀念之情和回忆对“我”人生的影响。
教学设想通过学习本课,激起学生少年时代的记忆,让他们重温往事,唤醒他们的思想激情。
学生在此过程中,再次思考了现在和未来,对人生重新定位。
预习安排1、同学们回忆你们的往事,选一两件使你无法忘怀的事。
为什么使你难以忘记?2、预习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标音,并且使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的词语。
上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重要词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漪()淼()徜徉()慷慨()凝()镌()谆谆()镂()娥()婵()搜索枯()肠历历()在目三、于漪小档案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四、读读议议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要求:1、独立阅读、思考。
2、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五、作业探寻名人文学踪迹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再看于漪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
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
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学案内容预览:九件往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2.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和心理描写方法来表达他们的精神生活。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我”看画、读“很开心”和“沉浸式”的心情,了解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是本文的重点。
l预备训练1.在下面加标点符号。
浩淼()如晦()雕镂()镌刻()1.用下列单词造句。
心旷神怡模糊地看待事物记忆犹新L课堂标准培训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主要来自阅读。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广阔的世界,而编织我童年美丽生命花环的那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被鄙视的石刻版的数千首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五彩缤纷的花儿永远是春天”,“春城遍地鲜花”;“绿树茂密,多云,夏日悠长”,“榴莲花开得五光十色”;“绿色雌蛾耐寒,满月霜”;“梅花和雪争春,诗人却结束了对这一章的写作和评论”。
吟诵这些诗,春花秋月夏云冬雪,终年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诗句中丰富的色彩用绚烂的色彩描绘生活:“红、紫、香”、“橙、黄、橙、绿”、“黄鹂唱绿柳”、“白鹭在蓝天上”,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五彩缤纷的世界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生活的趣味浓厚而阴郁。
一第一段概述主要是为了。
2.为了给出具体的解释,文章引用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梅雪争春不倒,诗人结束了对这一章的写作和评论”;“红、紫、香、香”、“橙、黄、橙、绿”等词语的引用是为了具体解释“红、紫、香、香”。
3.浪线划出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感受的句子。
4.“黄鹂啁啾青柳”和“白鹭上蓝天”的引语中省略了一些词。
原文应该是:5.回忆所学的诗歌,写出带“鸟”字的诗句,不少于两句。
L课堂改进培训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小初高试卷教案习题集
小初高试卷教案习题集往事依依
一、课前先学
1.介绍作者。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ángyáng()浩miǎo()雕lòu()juān()刻
慷kǎi()眼花liáo()乱心旷神yí()zhūnzhūn()教
导
3.成语填空。
走()无路美不()收()雀无声()瓜烂熟4.补充完整诗句。
①青女素娥俱耐冷,_________________。
②梅雪争春未肯降,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5.请默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说说其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巩固。
阅读课文第五节,回答下面问题。
1.在文中划出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
2.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
3.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
情思的眼睛。
”
5.用“||”给选文划分层次。
6.“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
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请用一句话刻画。
(写在反面)
三、小结反思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