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乳化剂 增稠剂 2012(34)
- 格式:pptx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35
食品增稠剂一、定义:指可以提高食品黏稠的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成悬浮状态作用的物质。
其一般都能够在水中溶解或分散,能增加流体或半流体食品的粘度,并能保持所在体系的相对稳定。
二、性质1.属于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亲水基团,绝大多数不具有表面活性,不能单独用来制备乳状液,仅用来稳定已形成的乳状液。
2.其稳定作用通过黏度的改变或在含水的分散介质中胶凝作用而赋予食品胶体长期的稳定性。
三、用途与作用1.起泡作用和稳定泡沫作用:形成网络结构,可包含大量气体,并因液泡表面黏性增加使其稳定;2.黏合作用:使产品成为一个聚集体,均质后组织结构稳定、润滑,并利用胶的强力保水性防止食品在储藏过程中失重;3.成膜作用:在食品表面形成非常光润的薄膜,可以防止冰冻食品、固体粉末食品表面吸湿而导致的质量下降;4.保健作用:在人体内几乎不消化而被排泄掉,所以用增稠剂代替部分糖浆、蛋白质溶液等原料,很容易降低食品的热量;5.保水作用:强亲水作用6.矫味作用:对一些不良的气味有掩蔽作用。
四、增稠剂的分类1、天然增稠剂:海藻酸钠、食用明胶、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田菁胶、琼脂、卡拉胶、果胶、黄原胶、β-环状糊精。
2、化学合成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磷酸钠、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
五、影响增稠剂作用效果的因素1.结构及相对分子量:不同结构黏度差别大;同种增稠剂,相对分子量越大,黏度越大;2.浓度:浓度升高,黏度增大;3.pH值;4.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黏度降低;5.切变力:受搅拌、泵压等加工传输手段的影响;6.协同效应:如果增稠剂混合复配使用时,增稠剂之间会产生一种黏度叠加效应,这种叠加可以是增效的,也可以是减效的。
Eg:CMC+明胶,琼脂/黄原胶+刺槐豆胶;7.其它:乙醇、表面活性剂等影响海藻酸钠黏度。
六、选用增稠剂所需考虑的因素1.产品形态:凝胶、流动性、硬度透明、浑浊度;2.产品体系:悬浮颗粒能力、稠度、风味、原料类型;3.产品加工;4.产品储存:时间、风味稳定、水分和油分迁移;5.经济性乳化剂一、定义:指添加食品后可以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溶的油(疏水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乳化剂、增稠剂的应用1.前言1.1实验目的运用在课堂上所学过的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理论知识,查阅有关文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熟悉琼脂、卡拉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CMC)、黄原胶的溶解性能、凝胶条件;(2)了解各种因素对食用胶凝胶性能(凝胶强度、融点、凝固点)的影响;1.2实验原理1.2.1增稠剂作用机理(1)无机类增稠机理用无机盐来做增稠剂的体系一般是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电解质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导致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转化,使运动阻力增大,从而使体系的黏稠度增加。
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降低运动阻力,从而使体系黏稠度降低,这就是所说的“盐析”。
因此电解质加入量一般质量分数为1%~2%,而且和他类型的增稠剂共同作用,使体系更加稳定。
(2)纤维素类增稠剂纤维素增稠剂分子的疏水主链与周围水分子通过氢键缔合,提高了聚合物本身的流体体积,减少了颗粒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了体系黏度。
也可以通过分子链的缠绕实现黏度的提高,表现为在静态和低剪切有高黏度,在高剪切下为低黏度。
这是因为静态或低剪切速度时,纤维素分子链处于无序状态而使体系呈现高黏性;而在高剪切速度时,分子平行于流动方向作有序排列,易于相互滑动,所以体系黏度下降。
(3)天然胶增稠剂天然胶增稠剂增稠机理是通过聚多糖中糖单元含有3个羟基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三维水化网络结构,从而达到增稠的效果。
1.2.2乳化剂作用机理乳化剂是促进乳液稳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为了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使分散相分散成极小的液滴,乳化剂的使用和选择也很重要。
乳化剂主要是通过降低界面自由能,形成牢固的乳化膜,以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降低界面自由能,液滴粒子形成球状,以保持最小表面积。
两种不同的液体形成乳液的过程是两相液体之间形成大量新界面的过程。
液滴越小,新增界面越大,液滴粒子表面的自由能就越大。
增稠剂(胶体)的种类与应用增稠剂主要有:羧甲基淀粉钠(CMS)、黄原胶、明胶、海藻酸钠、瓜尔豆胶、β-环状糊精、羧甲基纤维素(CMC)增稠剂和胶凝剂是一类能提高食品粘度或形成凝胶的食品添加剂。
在加工食品中可起供稠性、粘度、粘附力、凝胶形成能力、硬度、脆性、弹性、稳定、悬浮等作用,使食品获得良好的口感。
亦常称做增粘剂、胶凝剂、乳化稳定剂等。
因都属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可水化形成高粘度的均相液,故亦称水溶胶、亲水胶体或食用胶。
增稠剂的特性1、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2、在水中强化溶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能迅速溶解或糊化。
3、水溶液有较大粘度,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性质。
4、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凝胶和薄膜。
常用增稠剂有:琼脂、羧甲基淀粉钠(CMS)、黄原胶、明胶、海藻酸、海藻酸钠、海藻酸丙二醇酯、卡拉胶、果胶、阿拉伯胶、槐豆胶、瓜尔豆胶、羟丙基淀粉、羟乙基淀粉、糊精、环状糊精(β-CD)、羧甲基纤维素(CMC)【CMC-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白色纤维状粉末。
易分散于水中形成胶体溶液。
遇二价金属离子生成盐沉淀,失去粘性。
不溶于乙醇及有机溶剂。
硫酸铝之类的金属盐能赋予防水性。
对油脂和蜡的乳化力大。
用做增稠剂、稳定剂、组织改进剂、胶凝剂、泡沫稳定剂、水分移动控制剂。
广泛用于冰淇淋、饮料、酱体、面点等食品中。
因吸水后膨胀性极强,又不被消化吸收,可做减肥食品填充物。
FH9与FH6都是高粘度胶体。
FH9粘度还要高,并分耐酸与不耐酸两种。
耐酸型主要用于高酸性制品:酸奶、高酸性饮料、发酵制品等等。
其他型号还有FM6,为中粘度胶体。
【卡拉胶】:又名角叉菜胶。
一种用处较普遍的食用胶,用做增稠剂、稳定剂、悬浊剂、凝胶剂、粘结剂。
一般分κ、λ、τ三种主要型号。
κ型能形成易碎脆性凝胶;λ型能形成弹性凝胶;τ型不能形成凝胶。
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三种不同型号的卡拉胶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用处的卡拉胶。
如:果酱专用(增稠但不必形成凝胶,以τ型为主);果冻专用(必须能形成弹性凝胶,以λ型为主);肉食专用(以κ型为主形成强凝胶)拌入盐类(氯化钾)增加凝胶强度、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