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质的研究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66
中国瓜菜2024,37(1):1-10收稿日期:2023-04-21;修回日期:2023-08-25基金项目:河南省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220608085)作者简介:刘蕊,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新型肥料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E-mail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其摆脱了土壤的限制,具有栽种灵活、病虫害少、肥料利用率较高、生产可控性较强等优点,在绿色有机蔬菜栽培、花卉栽培、药用植物栽培、果木栽培及无土育苗等方面得到大面积应用[1-3]。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主要是以有机基质为载体,在栽培过程中施加肥料并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是无土栽培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栽培方式[4]。
其中,有机基质主要由农林有机废弃物如秸秆、菇渣、椰糠、稻壳、腐叶、锯末、畜禽粪便等经发酵或高温处理而成[4-5]。
有机基质栽培不仅具备无土栽培的优点,还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栽培方式[6]。
随着基质栽培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存在基质仍可利用而废弃的情况,造成了基质的浪费,另一方面基质如果直接弃置,不仅占用场地,而且污染环境[7];同时高成本的投入也是有机基质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5];这些都将成为基质栽培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因此遵循“3R ”原则——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 )和再循环(Recycle ),提高基质的重复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并能对废弃的基质加以循环利用,是基质栽培急需解决的问题,对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8]。
1基质重复利用处理技术1.1基质重复利用技术障碍研究表明,与土壤栽培相比,基质栽培能够有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重复利用研究概述刘蕊,杨素芬,谷利敏,武盼盼(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450052)摘要:目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在我国应用广泛,提高栽培基质的重复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并对废弃的基质加以循环利用,是现阶段无土栽培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旨在引入本文的主题,即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并概述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
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是指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由国家授权或认可的机构或实验室制备的用于评价和验证海洋沉积物分析技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样品。
本文将对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解释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结构如下:第2部分: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概述,包括定义与背景、标准物质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意义;第3部分: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解释说明,包括制备方法与原则、物质属性及特征要求以及标准物质使用与应用场景;第4部分:目前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包括国内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第5部分: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国家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价值进行评价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和解释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包括其概述、制备方法、属性要求以及使用场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观察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评估国家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了解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海洋沉积物分析技术,提高相关领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概述2.1 定义与背景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级标准物质是指根据国家技术标准和要求,经过专业机构认定的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可追溯性的海洋沉积物样品。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用于分析和评估相关问题。
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加速和对海洋环境保护需求的增长,对于可靠、可比较的分析结果以及强有力的质量控制手段的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通过制备一级标准物质,并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能够提供独立于实验室之间差异性的参考样品,从而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标准物质的重要性标准物质是衡量测量结果真实可靠程度的依据。
质化研究计划书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描述研究背景和目的,说明为什么需要进行质化研究。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2.1 研究问题
•阐述研究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2 研究目标
•列出研究的主要目标和预期成果。
三、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方法
•对质化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描述和选择,例如访谈、观察、文件分析等。
3.2 数据分析方法
•描述质化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模式识别等。
四、研究过程
4.1 研究参与者招募
•说明研究参与者的招募方式和标准。
4.2 数据收集过程
•详细描述数据收集的具体过程,包括访谈或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4.3 数据分析过程
•解释数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包括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模式的识别等。
五、研究组织和时间安排
5.1 研究组织
•介绍研究团队的成员和职责分工。
5.2 时间安排
•列出研究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计划。
六、预期结果和意义
6.1 预期结果
•预测研究结果将得出什么结论或发现。
6.2 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阐述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七、研究的局限性和风险
7.1 研究的局限性
•提及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7.2 研究的风险
•概括研究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八、参考文献
•引用研究过程中参考的文献。
注意: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关于质性研究你需要知道这些(1)同学们好!在上一期,小竞为同学们分享了有关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比较的内容,相信大家都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我们这一期就接着来详细了解质性研究的其他方面内容吧!一、为什么要进行质性研究1.定量研究规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程序,提高了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但是对社会科学的适用度极其有限。
定量研究侧重于解决概括性问题、差异性问题、推断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以及因果性问题,缺乏充足的过程性考量。
而对于社会科学来说,许多研究内容均与“人”有关,包含理性与非理性、有序与无序、直观与抽象、静态与动态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仅仅通过静态的信息数据将极其复杂的人类行为简单化再进行分析、推论,难免会破坏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意义连贯性。
2.“客观性”、“科学性”、“普遍性”评价标准在人文社会学科内的局限日渐突出。
以“客观性”、“科学性”、“普遍性”作为各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不适合解决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问题。
一方面,定量研究所倡导的“客观性”、“科学性”、“普遍性”以可视的现象问题为调查和分析对象,缺乏全面收集抽象信息、充分考虑动态趋势的意识和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者难以摆脱自身认知局限及主观偏见,现实人类社会也远远比研究假设和数据程序复杂、多变,在次种情况下,坚持以所谓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普遍性”为主要分析原则,所得出的就难免是价值甚微的“伪科学”理论了。
3.社会科学问题需要过程式的、动态发展的质性研究。
不论是在信息收集阶段、信息呈现阶段还是信息分析阶段,研究者都需要不断修正信息数据及阶段性推论,充分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特征,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定量研究在处理解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以及描述性问题上的局限。
4.质性研究的内容较全面、程度较深,且适用于研究和解释特殊性案例。
研究者基于其中一种人类社会现象及问题,进行多层次考察、访谈,不仅关注到了可视性现象及问题,同时也关注到了大量非可视的、抽象的以及动态的现象及问题,探究其背后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影响和由来等深层因素,较符合人类社会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分析与预测方法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分子,它们在机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研究是生物学、药学等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在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特性时,常常需要对其一级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分析与预测方法。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概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其氨基酸序列。
蛋白质分子由20种左右的氨基酸组成,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蛋白质。
氨基酸是一种含有羧基(-COOH)、氨基(-NH2)和一侧链的有机化合物,它们通过肽键相连构成肽链,进而构成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其二级、三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因此,研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对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方法1. 比对分析法:比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比对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比对蛋白质序列与已知蛋白质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较,从而推测出该序列可能具有的功能和结构。
比对分析法具有预测准确率高、速度较快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序列的分析领域。
2. 生物物理学方法:生物物理学方法包括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如X射线晶体衍射等,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和形态。
通过对蛋白质分子的实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一级结构及其对应的生物学功能。
3. 生物信息学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是一种透过计算机程序对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的方法。
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表观结构和功能等,包括常见的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和关于序列特征分析、耦合谱分析的小标签搜索技术。
生物信息学方法是当前研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热门方法之一。
它以深度学习模型和新算法为手段,对大量的已知蛋白质序列进行训练,然后使用预测模型对新蛋白质进行预测。
生物信息学方法具有速度快、预测准确率高等优点,因此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蛋白质一级结构预测方法1. 基于比对分析法的蛋白质一级结构预测:由于氨基酸序列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关键,因此比对分析法也可以被用于预测蛋白质一级结构。
研一的总结不足-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一阶段是研究生生涯中的起始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学术素养,并且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然而,在我个人的经验中,我发现自己在研一的总结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关于学业进度的把握。
在研一阶段,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功课学习和科研训练,但我发现自己在学业进度上没有很好地规划和掌控。
有时候会出现拖延的情况,导致学习任务积压,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科研进展。
因此,我认识到我需要更加明确和合理地制定学业计划,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研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其次是关于学术素养的培养。
研究生阶段,我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包括文献阅读、学术写作、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在研一期间,我感到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时,有时会遇到一些难题,难以深入领会其核心思想和论证过程。
在学术写作方面,我也感到自己的表达能力还不够清晰和准确。
对于学术交流,我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巧。
因此,我认为自己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活动,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水平。
最后是关于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运用。
在研一阶段,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研究方向,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然而,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还不够充分。
对于一些常用的实验设备和分析工具,我还没有完全熟悉和掌握。
在科研实践中,我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于解决方法和思路没有足够的清晰度。
因此,在研二阶段,我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研一阶段的总结不足主要体现在学业进度的把握、学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方面。
在研二的学习中,我将努力弥补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能够将内容组织得清晰有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課程名稱: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應用授課教師:莊國榮課程目標本課程教學目標在於協助學習者清楚深入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尤其是後實證政策分析或審議式政策分析),並強化學習者撰寫政策分析文章或論文,及實際從事政策分析的能力。
教學方式本課程一方面透過有系統的閱讀重要文獻,及課堂報告閱讀心得、討論的方式,協助學習者理解重要的公共政策理論及實務。
另一方面透過學習者實際撰寫政策分析報告,及課堂報告、討論的方式,提昇學習者撰寫政策分析文章或論文,及實際從事政策分析的能力。
主要參考書目這是本課程主要的參考文獻,上課時須共同閱讀及其他延伸閱讀的文獻,會在開學後另行給予完整目錄。
一、後實證政策分析或審議式政策分析1.林子倫、陳亮宇(2009)。
重返民主的政策科學:審議式政策分析概念意涵與途徑之探討。
台灣民主季刊,6(4),1-47。
2.彭渰雯(2006)。
後實證政策分析的理論與應用。
載於余致力(編),新世紀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51-72 頁)。
台北:世新大學。
3.彭渰雯(2008)。
基層員警取締性交易的執行研究:批判性詮釋途徑之應用。
公共行政學報,28,115-151。
4.林子倫(2008)。
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
公共行政學報,28,153-175。
5.蔡勝男(2005)。
後實證論與公共政策之研究:由社會科學方法論談起。
T&D飛訊,29,1-25。
6.廖坤榮(2001)。
後現代的政策分析,載於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主編)。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119-44頁)。
台北:韋伯文化。
7.賴沅暉(2007)。
書評: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
公共行政學報,25,119-129。
8.朱道凱(譯)(2007)。
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Deborah Stone原著)台北:群學。
9.Stone, Deborah (2002). 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Rev. Ed). New York: W. W. Norton.10.Fischer, F. (2003). Reframing Public Policy: Discursive Politics and DeliberativePracti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1.Hajer, M. A., & H. Wagenaar (Eds.) (2003). 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二、公民參與公共政策過程1.范玫芳(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