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能将我国土地类型与农业部门的分布相联系,学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 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3. 知道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 知道我国畜牧业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牧区的主要畜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畜牧业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牧区的主要畜种。
【教学难点】1.学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知道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国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生:耕地、林地、草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等。
【新课展开】师:没错,不同的土地类型适宜的农业部门是不一样的,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我国农业部门与土地类型的关系。
生:种植业分布在耕地;畜牧业分布在西部草地中;林业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林地;渔业则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师:回答得很棒,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讲种植业和畜牧业。
在这幅图上,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我们可以发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而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季风区,所以我们可以用“东耕西牧”来概括我们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布情况。
(板书)一、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耕地;畜牧业——草地;林业——林地;渔业——江河湖海(过渡)现在我们来学习种植业的主要农产品分布情况。
师:种植业部门的农产品可以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请判断下面农作物,哪些是粮食作物?生:粮食作物有小麦、土豆、水稻、红豆、玉米,其他事经济作物。
师:粮食作物是我们食物的基本来源,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为主。
(板书)二、主要农作物分布1.农作物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过渡)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想想,我们南方和北方的主食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师:南方和北方因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1)哪一幅图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图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他们的主食各是什么?(2)中国北方居民与南方居民的主食不同,跟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关。
课程名称:大专农业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意义,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 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农业知识,提出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生态平衡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b. 经济效益原则: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c. 社会公正原则: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
d. 综合效益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3. 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知识:a. 土地资源: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现状。
b. 水资源:了解水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现状。
c. 生物资源:了解生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现状。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存在的问题。
2. 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四、案例分析1. 分析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论文。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初中农业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创新点,如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等。
3. 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创新点。
教学难点:1. 农业科技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2. 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点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农业科技资料。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关于农业科技的创新点及应用的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发展,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农业科技对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呢?2.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现代农业科技有哪些创新点?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创新点,准备PPT展示。
3. 各组展示PPT,其他组评价。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中农业科技的作用。
3.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现代农业科技有哪些创新点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将农业科技的创新点应用到实际生产中?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创新点,准备PPT展示。
3. 各组展示PPT,其他组评价。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个农业科技应用的创新点,并设计实施计划。
2.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施计划。
3. 各组汇报实施计划,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点的掌握情况。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农业》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分布;(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掌握我国四大牧区的名称及分布,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归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多媒体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兴趣。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在农业这个大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哪一个部门?你知道这个农业部门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吗?(学生回答)明确: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种植业。
种植业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
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二、新课学习(一)主要农作物分布展示图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明确这些粮食作物都是我们食物的基本来源。
展示图片,提问:下面两幅图,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他们的主食各是什么?(学生看图回答)明确:第一幅图是北方地区,主食是面食;第二幅图是南方地区,主食是米饭。
提问: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1.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展示“中国水稻小麦分布图”提问:我国水稻、小麦的分布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明确: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为水稻,以北为小麦。
北方地区的小麦以古长城为界,以北为春小麦,以南为冬小麦。
作物熟制也不相同: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两熟到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古长城以北一年一熟。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呢?(学生回答:气候)展示“中国温度带分布图”提问:小麦和水稻的分布各位于哪个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小麦的分布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水稻的分布地区位于亚热带和热带。
初中农业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农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技能和技术;3. 培养学生的农业意识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农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3. 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技术;4. 农业科技与创新;5. 农业与环境保护。
教学步骤:第一课:农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2. 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业的重要性,包括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小结:总结农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课: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阶段的农作物生长过程;2. 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包括播种、生长、开花和结果等;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生长观察实践活动,记录观察结果;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规律;5. 小结:总结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强调关注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管理。
第三课: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技术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技能和技术;2. 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如耕作、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3. 演示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农业生产技能的演示实践活动;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讨不同农业生产技术的优缺点;5. 小结:总结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四课:农业科技与创新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业科技与创新的案例;2. 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业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3. 探究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科技与创新的探究实践活动,如新品种选育、农药与化肥的研发等;4.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5. 小结:总结农业科技与创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农业_教学设计_教案(最终版)第一篇:第二节农业_教学设计_教案(最终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农业活动并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通过身边实物列举及老师讲解让学生理解农业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读图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及展示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田园风光之美,体会农业劳动的可贵。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及展示活动总结提升知识要点。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精彩图片欣赏,体会农业之美,从而引出新课——农业(二)明确学习目标:快速自读课本P90—94主体文字(1分钟)思考:本节的重点是什么?(三)新课第一部分:农业及其重要性【独立完成】(2分钟)1什么是农业?(在书中找到并画出来)判断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农业活动?养鸡人工养殖珍珠开采煤炭种甘蔗水力发电养奶牛种橡胶树2农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部门。
3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想一想哪些物品来自农业?【合作交流】农业给予我们……(3分钟)要求:小组每位成员至少举一个例子说明农业重要性,大家判断对错,组长安排一名组员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能提供的食物:用种植业、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用畜牧业、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为毛纺织工业和皮革工业提供________ 原料可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______________ 原料可为造纸工业和家具制造业提供______ 原料【小组展示】要求:每个小组说一个例子。
后边的组不要重复说过的内容。
(小结)一句话概括农业重要性: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基础产业(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第二部分: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展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合作交流】阅读下列四幅地图,结合P93最后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从地形、气候等角度分析,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为什么?(3分钟)【小组展示】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上台指图,解读“农业分布”图,并简单分析原因(注意线条、颜色、图例等)(教师评价、归纳)我国农业东、西部分布差异【独立完成】阅读P94图4.11,试着找出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并在图旁标注相应文字。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农业第一、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的发展措施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是《农业》的第一、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与农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对农业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农业的具体分类、生产过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深入探讨农业的发展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2.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实例,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发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探究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资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
2.准备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3.准备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方向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绿色种植的概念、意义以及常见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学校实验田教学准备:1. 绿色植物种子(如:青菜、黄瓜、番茄等)2. 花盆、土壤、肥料、水壶、锄头等种植工具3. 相关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料4.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绿色种植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环保。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绿色植物?它们有哪些生长习性?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绿色植物进行种植实践。
2. 各小组讨论并确定种植方案,包括种子选择、土壤准备、施肥浇水等。
三、种植实践1. 各小组按照讨论结果进行种植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亲手种植,体验农耕乐趣,了解种植过程。
四、观察记录1. 教师讲解观察记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每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根系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绿色种植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种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绿色植物?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二、观察分析1. 各小组展示观察记录,分享植物的生长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如病虫害、土壤肥力等。
三、讨论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植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践操作1. 教师讲解解决植物生长问题的具体方法,如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2.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对植物进行相应的操作。
五、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分享种植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潭头初中八年级年级地理学科教学稿
备课人姓名班级
八年
级使用时间
课题
教学目标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教学重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设疑自学
因地制宜是指利用当地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二、交流探究
1·根据图4.13,请你来规划下列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并说明理由。
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
2·读图4.14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那些?读图4.18,请你来给他们出主意,并说说理由。
C农作物缺乏良种D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2.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是因为()
A该地畜牧业发达,牲畜需要大量的饲料
B该地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少
C该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D该地耕地多
3.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A内蒙古高原有些地方缺粮,在水草肥美的地方发展粮食种植业B在三江平原的沼泽区,排干水,开垦为耕地
C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可在沟壑积水处发展养鱼
D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蔬菜和花卉业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