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技术考核评价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0.12 KB
- 文档页数:2
灌肠技术考核评价标准
灌肠技术考核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实施操作能力:评价灌肠者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包括仪器选择、准备工作、操作步骤等方面。
2. 安全意识:评价灌肠者对患者的安全和卫生要求的认识和遵守程度,包括操作过程
中的洗手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
3. 治疗效果:评价灌肠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排便情况等指标,以及处理不良反应和并
发症的能力。
4. 沟通能力:评价灌肠者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包括倾听患者需求、解释操作过程和注
意事项等方面。
5. 专业知识:评价灌肠者对灌肠技术和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包括灌肠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和风险等方面。
评价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等级和要求进行细化,可以设定不同分值,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操作和模拟训练,进行综合评价。
灌肠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一、操作前准备(20分)
1. 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 准备用物:灌肠器、灌肠液、水温计、橡胶单、治疗巾、血管钳、卫生纸等。
3. 核对患者身份:核对床号、姓名、年龄、性别、ID号,确认无误。
4. 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中配合(60分)
1. 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为患者脱去一侧裤腿,嘱患者双腿屈曲,暴露臀部。
2. 灌肠液的温度适宜:将灌肠液温度控制在39-41℃,防止过冷或过热刺激肠道。
3. 插入肛管:将灌肠器前端涂上润滑油,轻轻插入患者肛门约10-15厘米,固定肛管,使灌肠液缓缓流入肠道。
4. 观察病情变化:在灌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等症状时,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 保持管道通畅:在灌肠过程中,防止空气进入肠道,保持管道通畅,避免形成气栓。
6. 灌肠液量适当: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确定灌肠液量,一般成人每次用量不超过500毫升,儿童每次用量不超过200毫升。
7. 避免污染:在灌肠过程中,注意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灌肠液污染患者衣物和床单。
三、操作后整理(20分)
1. 拔出肛管:灌肠完毕后,轻轻拔出肛管,用卫生纸将肛门周围擦干净。
2. 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整理床单位,保持床铺整洁、舒适。
4. 记录操作过程: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灌肠操作过程和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工解Fb解除便秘;驱除肠内积气。
出为某些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出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
出灌入低温溶液,为高热患者降温。
2操作程序出评估:患者控制排便的能力、排便习惯、便秘的特征和症状、肛周情况、对操作配合程度。
出准备(1)患者准备:排空膀胱。
(2)护理人员准备:洗手、戴手套、剪指甲(3)物品准备:①灌肠筒一套(内盛灌肠液)、肛管、弯盘、血管钳、润滑剂(凡土林或肥皂液)、棉签、卫生纸、一次性中单、水温计、便盆及便布、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②常用溶液:生明水,0.1~02%ffi⅛K孙每^^500~1000ml小5咸,约200~500ml°Sg39~4PC,降撕28~32°C o中暑患舒蓊§0寸用Fb告知Q)灌肠的目的:通过向大肠内灌入大量液体以协助患者排便排气的方法。
有时也借以灌入药物。
外科灌肠多用于肠道术前患者清洁肠道,避免术中污染术野,利于术后肠道吻合口愈合。
对肠梗阻保守治疗患者,可刺激肠蠕动,促进通气。
(2)灌肠前准备好卫生纸,并注意保暖。
(3)身体虚弱者或老年患者要家属陪同,并准备好便盆,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告知患者如有不适,要即刻告诉护理人员。
(4)介绍灌肠体位,并协助患者摆放。
(5)灌肠时患者会产生便意,此时可采取张口呼吸,以减轻腹压和便意感。
(6)出现便意感觉时,操作护理人员会降低灌肠袋的高度,减慢灌肠液流入速度,帮助患者减轻不适感,请患者不要过于紧张,以达到灌肠的效果。
(7)撅液进入人体后,根据灌肠目的介绍保留时间,不保留灌肠者,灌肠后尽量保留5-10分钟,保留灌肠者应保留1小时以上。
鼓励患者将灌肠液保留的时间长一些,以利于软化粪便,达到灌肠的目的。
保留灌肠的患者则有利于药液被肠道充分吸收。
(8)操作中及结束后,患者有无腹痛或其他特殊不适,及时告诉护理人员。
出实施Q)准备灌肠液:操作前按医嘱配制灌肠溶液,用水温计测量液体温度,用血管钳夹紧胶管,将溶液倒入灌肠筒内。
灌肠技术操作评分标准一、引言灌肠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操作,用于清洁结肠、排除肠道积液和废物。
正确操作灌肠技术对患者的健康和舒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灌肠技术操作评分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全面、详细的灌肠技术操作评分标准,以指导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技术评估。
二、评分标准的制定原则1.科学性:评分标准的制定应基于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符合医学护理原理。
2.全面性:评分标准应涵盖灌肠操作的各个方面,确保全面评估。
3.灵活性:评分标准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实用性:评分标准应易于操作,能够被医护人员快速理解和使用。
三、评分维度和指标1.术前准备指标:(1)确认患者的医嘱,并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
(2)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3)准备好所需器械和药品,包括灌肠袋、温水、润滑剂等。
2.操作规范指标:(1)操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
(2)操作人员应采用无菌操作,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
(3)操作人员应正确设置灌肠设备,调节好流速和温度。
3.操作技术指标:(1)操作人员应正确选择灌肠位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肠灌肠或回肠灌肠。
(2)操作人员应采用适当的姿势和手法,确保灌肠管的顺利插入。
(3)操作人员应控制好流速和压力,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伤害。
4.患者反应指标:(1)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疼痛、不适等情况。
(2)操作人员应及时调整流速和压力,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术后处理指标:(1)操作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排便,并清洁患者的肛周部位。
(2)操作人员应妥善处理使用过的灌肠器械和废弃物,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
四、评分标准的应用1.评分标准的使用者:医院内的医务人员均可使用该评分标准,包括护士、医生、实习生等。
2.评分标准的具体操作:在每次灌肠操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或相互评估。
灌肠术评分标准通常是由医学专业组织、卫生部门或相关学术机构制定的,目的是对医务人员在灌肠手术中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质量进行评估。
这些标准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术前准备、操作过程、术后处理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灌肠术评分标准中的方面:
1. 术前准备:
-病患评估,包括病史、过敏史等。
-病患交流和说明手术过程。
2. 操作过程:
-操作区域准备,包括皮肤消毒等。
-注射液体和药物的准确计量和配制。
-灌肠管的插入,需要准确无误地完成。
3. 注射液体的流速和流量控制:
-确保注射液体的流速和流量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过快或过慢。
4. 灌肠液体的温度控制:
-确保灌肠液体的温度适宜,符合患者的生理需求。
5. 患者的舒适度:
-在手术过程中保障患者的舒适度,包括避免疼痛和过度不适。
6. 操作者的专业技能:
-操作者需要熟练掌握灌肠术的操作技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7. 团队协作:
-确保医疗团队之间的协作良好,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8. 设备使用和维护:
-确保使用的灌肠设备和器材符合卫生标准,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
9. 术后处理:
-监测患者的术后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记录手术过程和术后处理,以便追踪和审查。
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例子,具体的灌肠术评分标准可能会因医疗机构、国家或专业组织而异。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标准应当由专业的医学机构或医疗管理机构进行制定和更新。
灌肠技术操作评分标准一、绪论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清洁肠道、治疗便秘和准备大肠镜检查等目的。
灌肠技术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为了对该技术操作进行评分,制定一套评分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本评分标准旨在规范灌肠技术操作,评价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并提供指导和改进意见,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技术操作的质量。
二、操作流程1. 预备工作- 确定患者身体状况适合进行灌肠操作- 准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包括灌肠器、灌肠液、手套、消毒剂等- 询问患者过敏史和病史,并取得患者的同意2. 准备患者- 讲解灌肠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获得患者的配合- 请患者卧床或者采取适当的姿势- 帮助患者脱去下装3. 设备消毒- 手部消毒- 灌肠器、管道等器械消毒4. 开始操作- 将灌肠器贴入肛门- 缓慢注入灌肠液- 根据需要调整流速和液体温度- 适时停止注入,帮助患者将排泄物排出5. 完成操作- 清洁灌肠器和其他用具- 询问患者感觉和症状三、操作评分标准1. 操作前的准备(10分)- 确保患者身体适合进行灌肠操作,且获得患者的同意- 正确准备和消毒所需设备和材料- 细致询问患者过敏史和病史,做好记录2. 患者准备(10分)- 清晰、耐心地为患者解释操作流程和可能的不适感,确保患者配合- 适当地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姿势,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 尊重患者的隐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3. 设备消毒(10分)- 手部消毒符合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灌肠器、管道等器械消毒彻底,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卫生4. 操作流程(40分)-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注入灌肠液的速度、温度和停止时机均符合标准- 能够及时注意患者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处理和调整- 对患者保持耐心和细心的态度,保障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舒适感5. 完成操作(20分)- 完成后认真清洁和消毒操作用具- 关心患者的舒适度和反应,询问患者感觉和症状- 提供相关注意事项和建议,确保患者后续的护理和康复四、总结经过上述评分标准的评价,对于灌肠技术操作者的能力水平可以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改进意见。
保留灌肠技术1.醐也灌入少量溶液或药物,使存留于结肠或直肠内一段时间,以达到特殊治疗的目的。
2.^由评估:患者有否控制排便的能力、病变部位、是否了解灌肠的目的及是否愿意配合。
出准备Q)患者准备:嘱患者排便、排尿。
(2)护理人员准备:洗手,戴手套。
⑶物品准备:①物品同大量不保留灌肠;②常用溶液:镇静、催眠用10%水化氢醛,剂量遵国励喏最矗钛fl三⅛三ra2%菊臻,0∙5%~l%新养SM的菌三等,三三不超过200ml,温度39~41°C0出实施Q)其它准备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2)体位:肠道病患者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灌肠时臀部应抬高IOCm,利于药物保留。
卧位根据病变部位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以左侧卧位为宜,阿米巴痢疾病变多见于回盲部,应采取右侧臣M立。
(3)灌入液体: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润滑肛管前端,松开血管钳放出少量液体以排尽管内气体,再夹紧肛管,分开臀部,暴露肛门,指导患者呼气放松,轻轻插入直肠15~20cm,固定肛管,松开血管钳,使溶液缓缓流入。
溶液流入速度要慢,压力要低,便于药液保留。
(4)拔管:灌肠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使溶液全部注入,然后反折肛管,轻轻拔出。
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嘱患者保留1小时以上,以利吸收。
(5)感谢患者的配合。
(6)整理记京.3.注意事项Fb将灌肠结果记录在当天体温单大便栏内,1/E表示灌肠后大便一次,0/E表示灌肠后无大便,1 ,表示自行排便一次,灌肠后又排便一次。
1出木蜩揩正确僻三肠臣M立及禁忌症。
掌握肛管细,插入深,液量少,流速慢,温度适宜,灌后静卧的操作原则。
四240ml⅛6,三α⅛H110<]^g^RT^S30cm o(一)目的:将药物自肛门灌入,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的目的。
也可用于镇静、催眠和治疗肠道感染。
1.保留灌肠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对灌肠的目的和病变部位了解清楚,便于正确掌握灌肠的卧位和插管的深度。
灌肠技术评分标准标准分姓名准备人员: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3操作流程用物:1、治疗盘内放灌肠筒一套、肛管(24号-26号)、弯盘、血管钳、另备量筒、水温计、润滑油、棉签卫生纸、尿垫、治疗巾。
2、便盆、输液架、屏风。
3、按医嘱准备灌肠溶液(常用溶液:0.1-0.2%肥皂液或生理盐水)500-1000ml,温度39-40摄氏度(降温使用28-32摄氏度,中暑时用4摄氏度)。
5患者及环境:评估患者的年龄、意识、情绪及配合程度,有无官场禁忌症;关门窗,放下窗帘或屏风遮挡患者。
5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告知目的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嘱患者先排便。
72、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5 3、协助患者脱裤至膝部,双膝屈曲,移臀部靠近床沿,将尿垫垫于臀部下。
5 4、核对医嘱,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灌肠筒内液面距肛门40-60cm。
5 5、弯盘至臀旁,连接灌肠筒管道及肛管,排尽管内空气,用止血钳夹闭肛管,放于弯盘内。
5 6、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一手分开病人臀部暴露肛门,一手将肛管自肛门轻轻插入7-10cm,妥善固定肛管。
10 7、松开止血钳,使液体缓慢注入,观察病人反应及液体流速。
如遇液体流入受阻,可稍移动或挤压肛管,检查有无粪块阻塞。
灌肠过程中患者有无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58、待溶液注入完毕后,反折肛管并拔出,放入弯盘内。
5 9、用卫生纸清洁肛周,嘱患者平卧,尽可能忍耐5至10分钟再排便。
5 10、对不能下床者提供便盆。
观察排出大便的量、颜色、性质及排便次数。
清理用物、脱手套。
51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元,开窗通风。
512、整理用物,按要求处置。
洗手,做好记录。
5质量评定与病人有效沟通,动作轻柔,关爱病人3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5达到灌肠治疗的效果,无并发症。
5用物齐备,处理规范。
2理论提问5总分10监考人:考核科室: 日期:【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精品文档交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