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道德修养的方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4. 道德情感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讨论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道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进步。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认识到德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比喻和论证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
3. 现实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为政以德”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5. 现实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文本解读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比喻和论证手法方面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 现实案例: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例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代的政治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实践意义。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政治决策过程,体会德治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以及如何将“为政以德”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案例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观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2. 课堂讨论总结: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讨论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为政以德》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教学材料。
4.2 教学材料1. 学生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第二节课:案例讨论,分享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3. 第三节课:课堂总结,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政治智慧,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古代圣贤思想中的地位。
理解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政治智慧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第二章:孔子的为政以德2.1 课程内容介绍孔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孔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2 教学目标掌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三章:孟子的为政以德3.1 课程内容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孟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3.2 教学目标掌握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四章:荀子的为政以德4.1 课程内容介绍荀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荀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4.2 教学目标掌握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荀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课程内容总结孔、孟、荀三位思想家的“为政以德”思想,分析它们的异同。
探讨“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的理念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能够概括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2)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3)提高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认识“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3)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核心地位;(2)如何分析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3)如何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地位;(2)引出“为政以德”这一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论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3)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关题目练习;(2)让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理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为政以德”的应用;3. 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分析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程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为政以德》中的比喻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为政以德》。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法: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和《为政以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为政以德》,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结构清晰性和语言表达准确性。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对孔子为政思想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论语》及《为政以德》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孔子为政思想,分享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分组讨论,第2课时用于布置和讲解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为政以德》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孔子思想的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
2. 讲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讲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总结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为政以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是否清晰地讲解了“为政以德”的概念和内涵,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回顾已学的关于“德”的相关知识。
(2)提问:“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解释其寓意。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对于“为政以德”的理解和应用。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可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篇文章所讲的教材为《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这本教材是以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为主要内容,精选中国古代文化中众多名篇背后所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文字、注释、翻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能够通过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本教案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并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倡导的为政以德的法门,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现实纷扰,进而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案设计1.任务型阅读首先,老师要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存在问题,在阅读的教学中附上个别化的问题解答,并让学生做任务型阅读,即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例,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问答形式的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问题解答。
如:《三人行》(1)本篇文章主旨是什么?(2)“有意者进,请坐。
”中的“意者”指的是什么?(3)文章中的独孤口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带着问题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要求,达到知道和理解文本的目的。
2.课堂破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老师选择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破题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以德而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个问题是老师事前为学生准备的,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治天下”的思想,探究为政以德的具体实现路径。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在确保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地分析指导,引导学生避免与现实脱节。
3.教材外的拓展借此机会,老师还可以参考其他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和佳作来拓展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给学生心灵上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
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充分预习自读三遍。
集体朗读,正音正字。
告知本课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
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论语选读》1-4课是政治专题,本课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
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
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
“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生: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课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
(《孟子·离娄上》)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
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
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
窃以为欠妥。
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
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李泽厚辨之甚明。
《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为政以德一、教学《论语》的指导思想1、尽可能确切理解孔子思想的原意,把握原始儒学精神。
儒学经过千年的发展,已变得非常丰富,可谓博大精深。
从今天的角度看,有的发展是好的,而有的发展则是误导。
我们有必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把握元典的真正内涵。
2、始终保持批判的眼光。
审视孔子的儒学思想,需要批判精神;审视后世对儒学的种种发展更需批判精神。
没有批判,就难得真知。
3、学以致用。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主张,“经典的教学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只是部分赞同。
对于像《论语》这样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已融入民族血液和骨髓里的经典,应该既重文化,又重实用,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理解经典,反思生活。
二、《为政以德》教学的基本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2)理解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略作评价。
(3)背诵重点章句。
2、时间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理解课文的前四章,第二课时理解其余内容。
三、课例呈现: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很多思想精华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请大家看一则材料,然后请说说它包含了怎样的思想精神。
【PPT呈现材料:温总理在汶川】(附后)师:这则材料体现怎样的思想内涵?生1: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可谓以身作则,兢兢业业。
生2:温总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视生命,以人为本。
师:理解很到位。
温总理爱民如子,可谓有“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可谓有“德”。
温总理是一位仁德之人,仁德之官,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这是现代版的“为政以德”的典范。
(师板书课题:为政以德)下面,再让我们回溯到遥远的孔子时代,体会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简要理解开头两章(2.1,2.3)师:请大家默读2.1、2.3章,思考:从“参考译文”看,分别有哪些翻译要点?(先后请了两个同学回答,老师再略作补充,明确以下要点:介宾倒装——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点实词——所,共通“拱”,道,齐,格;虚词——而,表示转折;省略——(民)有耻且格,承前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
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
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
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
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
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
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
年轻时曾做过小吏。
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
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
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
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
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
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
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
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
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论是论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
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