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是怎么发现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3.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探索的发展历程。
2.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4.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5.知道引力常数的大小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评述,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2.以科学探究的方式,了解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人类对天体运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想象力建立在对事物长期深入的思考基础上。
3.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既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牛顿将天体间的力与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想象成同一性质的力,而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十分抽象的逻辑推理之上的。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步骤。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一) 引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将V=2πr/T代入上式得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得到: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万有引力定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与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达式及适用的范围;3.知道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实验的设计思想;4.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领略天体运行规律的简洁与和谐.5.会在简单情景中计算物体间的引力.(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思维方法;2.体会科学归纳与演绎推理的方法;3.体会扭秤实验的设计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艰辛和喜悦;2.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感受科学探究永无止境.二、教学准备:多媒体电教设备,动画、图片及 PPT 演示文稿.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2.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意义以及公式的适用条件;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动画: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公转.提出问题:1.若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此时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循怎样的规律?(二)新课探究:1.与引力有关的现象:(1).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而不飞上天空?(2).在我们周围,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月球受到重力作用吗?2.牛顿猜想:(1).苹果与月球在运动中受到的是同种性质的力,地球的引力。
(2).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也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3.理论推导:(1)牛顿同时代的一些科学家,如胡克、哈雷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则更进一步,胡克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所受的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
但是他们无法证明在椭圆轨道下,引力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更没能严格地证明这种引力的一般规律。
模型:把行星绕太阳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2)推导(3)定律的得出:那么究竟F 引与太阳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牛顿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胆的猜想: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介绍开普勒定律的背景,讲解开普勒定律的三个具体内容,举例说明开普勒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2. 万有引力定律: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资料:《物理学》、《天文学》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图像和案例。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2. 讲解开普勒定律:讲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内容及其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公式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展开思考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批改学生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原理及计算方法。
3.了解引力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物质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4.发展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出问题引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和讨论一下:1.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被发现的?3.万有引力定律具有哪些性质?4.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或排斥?二、实验探究学生们将进行如下实验:1.实验一:探究万有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实验设备:两个不同的质量木球,细线,卷尺,砝码操作步骤:1.悬挂一个木球,并将一个细线连接在木球上。
2.拿出第二个木球,将它的细线与第一个木球的细线套在一起,将两者耦合。
3.在细线上加上一定的质量,使两个木球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4.使用卷尺测量两个球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数据。
5.重新测量两个球之间的距离,并以此类推,一直到两个木球完全碰在一起。
6.观察木球的运动轨迹,以及其所受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规律。
7.实验二:探究万有引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实验设备:不同物质的球体,磁铁,电子秤,细线,卷尺操作步骤:1.先准备好所有的物品,并将每个物品的质量记录下来。
2.将一个细线连接在一个球上,并使其悬挂在磁铁下面。
3.使用电子秤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记录下数据。
4.将其他物体分别也放在磁铁下面,将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的距离,重复步骤3。
5.观察每个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规律。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木球的运动轨迹,以及每个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总结出,万有引力具有以下规律:1.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万有引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两个物体的重心的连线方向。
三、讨论与总结1.在进行实验时是否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2.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4.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例如在物理学研究中?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练习题。
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适用范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1)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2)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推导过程(3)开普勒定律的应用案例2. 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含义(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范围2. 教学难点:(1)开普勒定律的推导过程(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和理解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开普勒定律的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法帮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范围。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开普勒定律:讲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内容及其推导过程,分析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分析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4. 案例分析:分析开普勒定律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其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3 教学内容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以及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2 教学目标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掌握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3 教学内容牛顿的生平简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各参数的含义。
3.2 教学目标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各参数的含义。
3.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各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4.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天体运动、卫星导航等。
4.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卫星导航中的应用。
第五章:复习与拓展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了解其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2 教学目标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3 教学内容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与实验6.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相关技巧。
6.2 教学目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实验的基本技巧;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万有引力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万有引力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及其对宇宙中物体的影响。
2. 探索和实验万有引力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计算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如质量、力等。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万有引力,并引发学生对此概念的思考。
探索实验(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如小球、线、吊钩等。
2.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物体之间的引力。
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概念讲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的概念,解释质量对引力的影响。
2. 讲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解释引力的计算公式。
3. 解释引力的方向和大小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应用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质量和距离对引力大小的影响。
实践应用(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等。
2. 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实际应用万有引力的场景,并展示他们的设计。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万有引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小球、线、吊钩等。
2. 练习题和答案。
3. 多媒体投影仪或白板。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
2. 检查学生在应用练习中的答案和解题过程。
3. 评估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设计的场景的创意和合理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关于万有引力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和计算。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应用,如运动、力学等。
备注: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难度和深度。
此教案适用于中学物理课程,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思路和过程;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逐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月--地检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难点】
月--地检验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公式。
教师追问: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能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是什么力使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万有引力的猜想
教师讲述牛顿对苹果思考的故事:苹果成熟后会受重力掉落在地面,如果苹果树长在最高的山顶上,苹果也会受重力落到地面上,并且这个力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苹果树延伸到月球上,这个力会不会作用到月球上?
引出猜想: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是否是同种力?。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
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
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首先通过前面知识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新课教学】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学生思考、讨论下面问题: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3、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如果将苹果放到月球的位置受力会有什么特点呢?4、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师引导分析,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一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比较强烈的体会科学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神奇宇宙现象及科学史实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采用科学是清净探究法,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去充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成功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心里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具有创造能力的活动,不断鼓舞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兴趣与积极性中学习知识。
教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万有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采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假设和推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做出自己的评价,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教学方法科学史情景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回放播放视频(美丽星空)。
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先带领大家进入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地方。
(视频)1.看着这样美丽的地方,同学们感觉如何?是不是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有一种身临其境想亲自去探索期中奥秘的冲动?2.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行星运动,才构成了这神奇的宇宙,才出现了这种.种神奇的现象。
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
2.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学习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掌握开普勒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2. 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适用范围,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发现过程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行星运动轨迹和万有引力作用示意图,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PPT。
3.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开普勒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开普勒定律:讲解开普勒定律的三个部分,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月-地检验的推到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的规律:
,
,
,
,
(四)万有引力常量
,比较结果万有,则其中这位同学所受重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1 牛顿与苹果树1.2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1 定义:任意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吸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表达式:F=G(m1m2)/r^22.3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1.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2. 教学难点:2.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2.2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内容。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好奇心。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
3. 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4. 实例分析: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够描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能够记忆并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学生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合作学习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万有引力是怎么发现的》教案
(第2课时)
平罗县回民高级中学
董凤科
5.2万有引力是怎么发现的
平罗县回民高级中学董凤科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对“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间的引力推广到任何物体间的引力;又是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本节重点内容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3.、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
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复习提问(温故而知新)
1、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所有行星都能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与行星之间有引力,那么,对于自然界中
的任课物体它们之间有没有引力呢?它们之间的引力到底有多大?它们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公式来计算这个引力的大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 新课教学
(一)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如果用m 1 、m 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
用r 表示他们之间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能不能一个公式来表示呢?(让学生根据内容自己总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公式: F=G
122
m m r
式中:m 1 、m 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
G 为万有引力恒量(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大小为6.67*10-11Nm 2/kg 2
;
r 为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师: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可以利用万有引力的公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引力呢?万有引力的使用有没有条件呢?
生:通过预习纷纷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 3.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
(1)严格地说,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2)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视为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其中r 是两个球体球心之间的距离。
(3)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使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4)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也近似使用,其中r 为物体质心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一:由万有引力公式F=G
122
m m r
可知,当两物体距离趋向于0时,两物体之间的引力趋
于无穷大。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师:我们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除了要注意它的条件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总结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 万有引力的普遍性。
(2) 万有引力的相互性。
(3) 万有引力的宏观性。
师: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想: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练习:两个质量为50kg 的同学,当他们相距1m 时,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
代入数据得:F=1.7*10-7 N
师:因此我们在平时分析物体的受力时不考虑万有引力。
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86页图5-5总结出万有引力大小与质量以及距离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通过自学找出规律。
师:继续提出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二: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为原来的1/4,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二)案例分析:
最近几十年,人们对探测火星十分感兴趣,先后曾发射过许多探测器。
称为“火星探路者”的火星探测器曾与1997年登上火星。
2004年,又有“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登上火星。
已知地球质量约是火星质量的9.3倍,地球直径约是火星直径的1.9倍。
探测器在地球表面和火星表面所受引力比值是多少?
( 三 ) 板书设计
一、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公式: F=G
122
m m r
3.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 4.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 五)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课后习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