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针灸学
- 格式:ppt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穴位注射--针灸学xx年xx月xx日•穴位注射的基本原理•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目录•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穴位注射的研究进展01穴位注射的基本原理定义穴位注射是一种在穴位中注入药物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不同名称穴位封闭、水针疗法、注射疗法等穴位注射的定义起源穴位注射起源于中国针灸学,是针灸大夫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
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穴位注射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穴位注射的起源和发展药物注入穴位后,可直接刺激穴位,产生针刺样效果,从而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制刺激作用药物在穴位内吸收后,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药理作用穴位注射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
综合作用02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选取药物根据病情需要,选取适合的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确定穴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确定穴位位置。
确定注射器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般为1毫升或2毫升注射器。
准备工作操作步骤用碘伏或酒精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消毒刺入穴位注射药物拔出针头用针刺入穴位,感到酸胀或麻感。
将药物缓慢注入穴位,一般每个穴位注入0.1-0.3毫升药物。
注射完毕后,用棉球按住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注意事项注射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感染。
注意消毒注射时要注意深度,避免刺入过深或过浅。
控制注射深度注射的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掌握药物剂量和浓度注射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不适。
注意后续护理03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穴位注射的治疗范围穴位注射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痛、神经炎等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穴位注射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和骨关节疾病等。
穴位注射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
针灸新疗法——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穴位注射疗法作用:(1) 止痛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穴位注射对*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
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二、常用药物及其作用:(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
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
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操作方法】1.备5~50ml注射器各l副,针头5½号、6号、7号各2个,穿刺针头7号2个,敷料2块,消毒后留用。
2.按照穴位及部位与各种病变组织的治疗及解剖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深浅,有时一个穴位注射时可用多种角度刺入,总之可灵活应用。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后上下缓慢提插,刺到反应点,探到痰、胀、麻等特殊反应后,再回抽针心,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4.注射时应注意速度,一般以中速为宜,如是慢性病体弱者,应该轻刺激缓慢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注入。
5.根据注入部位与穴位的不同,一次注入药液的数量亦不同。
头面耳穴等处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为2~15ml。
可根据病情和药物浓度施以刺激的强弱,或酌情增减。
6.每一疗程为10次,根据注射量的多少和反应情况,一般隔1~3日注射1次,每一疗程完毕后休息1周,再继续第二疗程。
顽固慢性疾病以20~40次为1疗程。
应适当地轮换穴位。
【主治病症】一、急性阑尾炎肠痈穴位注射方(四川中医1987;(1):37) 用注射用水作双侧耳穴新阑尾点注射,每侧注入0.2ml左右。
每日注射2次,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
体温高者,可加曲池穴位注射,病愈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阑尾炎。
二、咯血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1990;(5):40)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令病人仰卧,伸直上肢,孔最穴处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O.5cm,然后缓慢向深推lcm,抽无回血徐徐注入药液。
穴位注射是指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面我将从穴位注射的原理、常用药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1. 穴位注射的原理穴位注射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殊点位,是气血汇聚的地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穴位点位,激发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而药物注入穴位后,可以通过穴位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常用药物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中药等。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维生素主要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3. 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包括选穴、消毒、进针、注入药物等步骤。
选穴是选择合适的穴位,一般根据疾病的部位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消毒是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
进针是刺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入药物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推注法。
4. 注意事项穴位注射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注射深度和角度、注射速度、针刺时间等方面的操作。
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计算,不宜过大或过小。
注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穴位的结构和层次进行选择,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射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控制,不宜过快或过慢。
针刺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一般采用短针刺法,不宜过长或过短。
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穴位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酸胀、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和酸胀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缓解。
皮下硬结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缓解。
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及时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
即水针疗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
即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发展历史此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名称经历了封闭疗法?a?a?°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a?a?°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
穴位注射方法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五十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六七十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八九十年代),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十年)。
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
治疗病症、所用药物、注射部位从治疗的病症来看,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外妇科、骨伤、皮肤等病种的研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扩大。
据统计,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
* 从所用药物看,经过了单纯阻滞神经的麻醉性药物阶段(如2%的普鲁卡因),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逐渐又增加了少部分抗生素,之后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
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
* 从注射部位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