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案例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案例教学构想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如花中奇葩,在我校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作为诗歌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形式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在诗歌中感受学习语文的氛围和激情,让这一深厚的文化资源走进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诗歌的魅力。
学习目标1、多渠道、多途径地搜集诗歌或记录芜湖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能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激发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2、整理资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并学会欣赏诗歌、交流从中体悟到的情感,并能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策划分组合作,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社会交往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活动程序:本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策划分组,制定计划阶段2、自主合作,计划实施阶段3、总结经验,成果展示阶段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策划分组,制定计划(课内)课堂指导(一)导入: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诗歌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指示,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诗歌的殿堂,领略它的无穷魅力。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二)学生交流搜集来的创作的诗歌及家乡芜湖流传的民歌、童谣,在小组中读读找到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目的: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和兴趣](三)阅读、欣赏诗歌1、自读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中的注释了解大意,体会情感。
2、在小组内向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对话、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逐步构思出本次活动的具体做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构思、策划活动1、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搜集到的诗歌,如何分类?2、小组交流:关于诗歌有哪些知识和故事?3、说说你知道我们家乡芜湖的哪些民歌、童谣?4、策划分组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和研究的专题不同,自由组合,分成5个学习小组,并民主推举组长,组长在小组内集体制订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要在组内演说通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诗海拾贝人教版新课标(2014)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组是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分两大板块——“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
今天,我在家长开放日上向家长展示的是“诗海拾贝”的主题选定课(即开题课)。
整堂课上,学生热情高涨,诗声琅琅,十分投入。
要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又是文学的起源,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歌向学生奔涌而来。
面对这浩渺的诗海,如何不迷失方向,并在诗海的漫游中拾到五彩斑斓的贝壳,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也是必须要克服的困难。
诗海拾贝中有六首诗,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代诗的开创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从国内的诗作到国外的名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在这节起始课,我就紧紧抓住这六首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确定实践的主题。
但是孩子们选择的主题往往容易偏大,难以开展,如:学生要研究元曲,研究李白,比较国内外的诗歌……显然不容易操作,有些甚至连专家都难以入手。
于是,我就以这六首诗为引子,引导学生给诗歌分类:根据主题来分,可分成送别诗、爱国诗、咏物诗等;根据诗歌的发展史来分,可分成《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等;根据地域来分,可分为国内的和国外的诗歌……接着引导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聚焦,学会遵循“选题宜小不宜大”的原则,如:同样是研究宋词,可以引导孩子就研究某一个词作者,对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品进行收集、欣赏……这样的点小,易操作,贴近学生的实际。
可就学生反馈所选的主题来看,我在课堂上的“聚焦小实践点”的意图落实得还不够好,所以在选题前是否还可以更加明确地告诉学生“诗歌可以根据多条线来分类,其中都有相互交叉的,如果选择某一条线上的某一个点来确定自己的主题”。
这样,学生选择的主题点会更小,更容易操作,学生的收获也将更多。
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一、活动背景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追求着物质与利益的满足,却忽视了内心灵魂的栖息。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让人们沉淀思绪、释放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之处。
为了激发人们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综合实践活动《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应运而生。
二、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2.增加学生的诗歌写作技巧,激发创造力。
3.促进学生与诗歌互动,感悟生活的美好。
三、活动方案1. 诗歌欣赏在活动开始的第一阶段,学生将通过课堂讲解和阅读材料的引导,学习不同朝代、不同主题的经典诗歌。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2. 诗歌创作在学习诗歌欣赏的基础上,进入活动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将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创作出真实、动人的作品。
3. 诗歌分享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歌作品,进行朗读或演唱,并分享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感悟。
通过分享交流,学生可以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诗歌展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学生们的诗歌作品,我们将组织一场诗歌展览活动。
学生的作品将以文字形式展示,配以简洁而富有艺术感的设计布局。
通过展览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与观众互动交流,增加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四、活动预期效果通过《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期望达到以下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2.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提升,能够用更加准确、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激发,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并有能力将其转化为优秀的作品。
4.学生通过活动的分享和展览,增强了与他人的交流能力,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
六年级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海拾贝第一篇:六年级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海拾贝《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海拾贝》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2.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3.通过学习对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4.通过搜集和朗诵诗歌,增强读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学习品质;给诗歌分类,组织好搜集和欣赏诗歌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明标一、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自学质疑品读诗歌1.学生初读古诗,质疑2.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等生字。
3.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质疑。
5.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小组交流(一)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1、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2.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一.诗海拾贝:1.《诗经•采薇》是一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2《.春夜喜雨》五言律诗,唐代杜甫在成都所做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传送表达的是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的欢乐。
4《天净沙•秋》这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
小令原是流传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它和词不同的地方是用韵加密了,几乎每句都押韵。
5《太阳的话》是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要求不像古诗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诗人艾青。
是一首简洁明快的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让太阳像人一样说话。
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
6《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读这首诗,感受诗歌意境的美,感受诗人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中国古代诗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1.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或事迹。
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 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一特征着意进行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3. 。
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4. 战争是: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
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
5.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久居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住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或写闺中怀人。
综合学习——轻敲诗歌的大门: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综合学习一.主题:轻敲诗歌的大门二.学习内容: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三.学习的目标:1.增强对诗的兴趣,感受诗的美,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分类。
2.读后把握诗的大体意思,想象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读、欣赏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四.和老师一起学:(一)诗海拾贝:1.读诗歌1)古诗∶《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2)儿歌:《天上的街市》、《白桦》。
2.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与诗同行:1.读诗歌1)诗歌《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2)给诗加“腰”、诗中的“秋”2.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及感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拼音。
汉字注音童叟碑帖气馁蛟龙二.读句子,写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1.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要东张西望。
()2.节日的北京,到处张灯结彩。
()3.船离开了码头,帆没有张开。
()4.教室里贴着四张宣传画。
()三.填关联词语。
1.()遇到什么困难,他()有办法解决。
2.李老师讲课()有趣,()不拘谨,同学们都乐意听。
3.张华()自己学习好,()乐意帮助别人。
4.蜜蜂()在酿蜜?/font>)在酿造生活;()为自己,()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四.回忆课文填空。
1.安徒生是()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有()、()等。
2.曹孟德是出自小说《》中的人物;“王熙凤”是出自小说《》中的人物;“保尔”是出自小说《》中的人物;“唐僧”是出自小说《》中的人物。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ד1.“医院:医生”和“学校:老师”两种词所表示的关系是相似的。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采用了夸张手法。
()3.《一夜的工作》、《凡卡》、《粜米》、《书的故事》都是写人物的文章。
()4.“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一句缩句为“太阳光照射着树林。
《与诗同行》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活动目的: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
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5、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
“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
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从要求看,前四项为必学内容,最后一项为选学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点】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实践计划。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这次综合性学习【教学课时】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