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四观察物体《看一看》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看一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看一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用语言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述立体图形,学生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语言描述为主,帮助他们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描述,学生能够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词语和句子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观察、操作、交流和表达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和立体图形,操作拼摆立体图形,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盒子、球体等,引起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看一看》。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立体图形,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学生可以先独立观察,然后与同桌交流。
3. 操作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小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从不同方向观察所拼摆的立体图形。
学生可以先自己尝试,然后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
4. 表达与描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的分享和讨论。
看一看1教学目标1、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2、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2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3重点难点1、重点: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摆出立体图形。
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平板电脑。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课前回顾,任务驱动师:老师的一个朋友在为一个学校设计教学楼,她特别想征集一下你们的意见,她想知道你们心中的楼房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愿意参加这个调查吗?生:愿意师:想参加,就要先通过一个小测验哦(学生点击测验,开始测试)(学生做测试,教师在平板电脑终端监测)师:我这里看到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测试,系统把我们的答题情况已经做出了统计,形成了一个柱状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同学们答题情况很不错哦,几乎都做对了。
但是第一题有一个同学出错哦,我们一起看看是谁错了呢?(调出题目,让学生讲解。
)利用慧云互动平台,就把学生的成绩自动打分并形成柱状报表,在次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同学的哪道题目错了,并及时讲解。
总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物体的形状不同。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测验不能及时反馈,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及时全面了解。
采用慧云互动平台,3道测试题目,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4.1看一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现象,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的旋转和平移。
(2) 培养学生运用旋转和平移进行图形变换的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图形变换题目。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旋转和平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2) 运用旋转和平移进行图形变换。
2. 教学难点:(1) 旋转和平移的区别与联系。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旋转和平移进行图形变换。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2. 学具: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旋转和平移。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呢?2. 探究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思考如何将三角板旋转和平移。
(2)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三角板进行旋转和平移。
(3) 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总结旋转和平移的方法。
3. 深化理解(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旋转和平移的方法。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共同探讨解题方法。
4. 实践应用(1)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旋转和平移进行图形变换。
(2)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际问题。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5. 总结提升(1) 引导学生总结旋转和平移的方法和技巧。
(2) 提问:你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如何运用旋转和平移的?(3)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第1节看一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会正确地从不同方位观察由小立方体搭建的立体。
2.会画出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由小立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的图形。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演示、示范、交流、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空间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2.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正确观察立体图形。
难点: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的图形。
教具学具立方块、方格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课,老师却想到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你能背下来吗?(引导学生齐背)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2.师: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由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一道理,并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数学探究。
二、探索新知(一)自由摆放师: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三个正方体,在桌面上看看能摆出哪些造型?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从空间的角度感受图形。
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由活动。
(二)我搭你画师:同学们在家经常看电视吧?你们愿意从正面看电视还是从侧面看电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正面观察的含义。
生:正面。
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才是从正面看电视呢?生:眼睛正对着电视、身体在电视正前方……(学生自己表述的话)师:大家刚才了解了什么是从正面看电视,按照刚才正面看的要求,老师出示几个图形,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正面观察的草图。
生做观察和画图准备。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图形。
生比较容易地画出图形。
师出示一个面完全重合且上下摆放的两个正方体。
生有的画出“口”形,有的画出“日”形。
师:究竟哪个图形是正确的呢?同学们从正面看到的是两个立方块组成的图形,而且这两个立方块是上下放置的,可见“口”形不符合实情。
师:刚才出示的是两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现在老师拿来三个正方体,看着大家还能画出怎样的图形?(在一上一下的两个正方体前,再摆放一个正方体)学生可能画出以下几种图形:师:从正面观察是把自己置身于要观察物体的正前方,画图的时候不考虑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只考虑你“看到了什么”。
教案:《观察物体》看一看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版本:北师大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1. 观察物体的细节特征。
2. 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物体。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多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3.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独立完成观察记录表。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多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3.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 学生独立完成观察记录表。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看一看》(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体验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图形卡片等。
2. 教学环境:教室、观察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的哪些部分?”(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组几何图形卡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图形的哪些部分?”(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图形,可以看到不同的部分。
3. 深化理解(1)教师出示一个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的哪些部分?”(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
4.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看一看》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画出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2.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
【评价反馈】1.所画图形规范,都使用了直尺作图,良好的作图习惯;2.正确率高,第一学段知识掌握扎实。
【主要内容】1. 引导学生完成56页第1题2. 让学生自主完成56页第3题。
【评价方式】 独立完成后汇报【主要内容】1. 完成58页第1题;2. 完成58页第2题;3. 完成58页第3题; 【评价方式】学生互评互改,课前评讲订正教学过程设计【变脸游戏】一张双关图,一开始呈现的是哭脸图案,旋转180°后变成笑脸图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 正面观察,我搭你画】 (一)正面观察,我搭你画:1. 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老师摆放在讲台上的一个正方体,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并画下来。
→2.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老师摆放在讲台上的2个正方体,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并画下来。
→3.请同学们猜想老师假如再加1个正方体,你们从正面能看到几个正方形?生:3个。
(当学生回答完3个后老师如图摆放第三个正方体)师:这样摆你们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吗?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上的正方体摆一摆然后认真观察,小组合作,画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正面图。
4.完成54页第1-2题。
【设计意图】1.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降低学习难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勇敢的表达自己观点。
3.巩固当前学习内容,为下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多面观察立体图形】1.请同学们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老师讲台上的立体图形,并找出相对应的观察到的形状。
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2. 搭一个立体图形如下图,看一看,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分别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观察物体(看一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观察物体(看一看)》是一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46页例1和第47页的“做一做”。
例1通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模型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魔方,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魔方的不同面。
然后,我让学生试着拼出一个正方体,并观察正方体的不同面。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2. 例题讲解(10分钟)接着,我引导学生翻到教材的第46页,讲解例1。
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图片,然后说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给出提示,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我会适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的方法。
4. 小组合作(10分钟)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拿出一套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说出几何体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几何体,并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方体从不同方向观察1. 上方:六个正方形2. 前方:三个正方形3. 侧面:四个正方形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2. 请用语言描述一下你的房间,并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房间特征。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看一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性,能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并判断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2. 图形的对称性3. 图形的对称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的基本变换方法,图形的对称性和对称轴的判断。
2. 教学难点:图形变换过程中的坐标变化,图形对称轴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自主探究图形变换的规律。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图形变换知识。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图形变换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如机器人舞蹈、翻转魔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图形变换。
2. 探究新知(1)图形的平移、旋转、翻转a. 平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进行平移操作,观察图形的位置变化。
b. 旋转: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进行旋转操作,观察图形的方向变化。
c. 翻转: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进行翻转操作,观察图形的形状变化。
(2)图形的对称性a.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
b. 让学生画出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3)图形的对称轴a. 让学生观察图形,判断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b. 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3.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图形变换和对称轴的判断。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图形变换和对称轴的特点。
5. 布置作业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图形变换和对称轴的应用。
课题看一看设计者谢艳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立体图形,能在方格纸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平面图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空间观念,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获得直观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小黑板、若干个小正方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激趣导入探究新知点拨升华1、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课,老师却想到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你能背下来吗?(引导学生齐背)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2、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
(一)交流自学情况1、观察课本53页情境图,说说这幅图表达了什么意思?(观察、理解、小组交流)2、同学们在家经常看电视吧?你们愿意从正面看电视还是从侧面看电视?(正面,因为眼睛正对着电视,身体坐正,看着清楚;从正面看能看的全面)主题图中,淘气和笑笑从正面分别看到了什么?第三幅图,淘气画出的图形对吗?(小组动手操作试一试。
)3、.观察课本53页“练一练”情境图,淘气、笑笑、小鸟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用直线连上他们所看到的情景。
)4、用4个小正方体,下面摆3个,上面中间摆一个,看一看,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分别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动笔画,积极讨论)(二)小组展示成果从正面观察是把自己置身于要观察物体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当堂训练作业布置课堂总结的正前方,画图的时候不考虑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只考虑你看到了什么。
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看到不同的形状。
(学生理解,齐读)课本54页练一练1、2、3题1、完成练一练4、5题。
(独立完成)2.易错举例(填写交流汇报)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板书设计看一看从不同的位置(正,上,侧)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看一看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看一看教案看一看教学目标: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观念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多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纸张、方格纸若干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谜语引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个谜语: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看不见。
猜一人体器官。
生:耳朵。
师:对了,是我们的耳朵,你们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吗?如果你想同时看到别人的两只耳朵,应该站在对方的什么位置?如果你只看到一只耳朵,这时候你又站在了哪里呢?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人,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呢?2.揭题。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观察一下数学中由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看看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什么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师搭,学生画。
(1)教师拿出一个小正方体,同学们观察,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将看到的图形画在纸张1上。
(学生画一个正方形)(2)教师拿出两个小正方体,上下摆放,学生自由观察,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将看到的图形画在纸张2上。
(3)教师如教材53页上面例题中图3摆出3个小正方形,学生观察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将看到的图形画在纸张3上。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举手示意,教师帮助解惑。
(4)教师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画,学生猜。
师:出示教材53页中淘气画出的图形,看上去是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1)学生自己猜一猜。
(2个、3个、4个、5个……)(2)学生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四观察物体 - 看一看适用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准确描述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得的图形;2.能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观察位置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观察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观察位置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2.能准确描述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得的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观察位置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1.准备多个立体图形模型及其平面投影、棱台、棱锥、正方体及其平面投影、长方体及其平面投影等;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5分钟)1.介绍本课的主题: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2.引出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到的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扩展阐释(10分钟)1.出示一个立体图形模型;2.将该立体图形模型分别放在投影仪或黑板不同位置进行投影;3.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所得的不同投影图形。
专题讲解(20分钟)1.引入正方体及其平面投影、长方体及其平面投影、棱台及其平面投影、棱锥及其平面投影等多个不同立体图形,进行专题讲解;2.请学生跟随课堂演示操作,进行观察物体后,描述不同立体图形的不同表现形式;3.教师结合学生所述,补充相关概念、规律等,引导整个课堂的思考和讨论。
实际应用(10分钟)1.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如:如果要在球场的上空放一个饮料机,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2.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拓展练习(10分钟)1.出示多个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在比较不同投影图形的形态和特征的基础上,求出未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进行投影。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技巧和方法,加深了对同一物体在不同观察位置下的表现形式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们解决基于图形空间的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1.布置预习题:请预习“五画物体-(不同方向、不同形状的图形)”,并做好笔记;2.完成课堂作业:思考:同一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到的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并总结成1页纸。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四观察物体-看一看(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能够看到不同的图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的整体形状。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能够看到不同的图形。
2. 观察到的图形与观察角度的关系。
3. 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的整体形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能够看到不同的图形。
2. 探索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从不同位置观察,能够看到哪些图形。
(2)让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图形与观察角度的关系。
(3)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的整体形状。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观察一些复杂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圆柱体等,从不同位置观察,能够看到哪些图形,并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的整体形状。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能够看到不同的图形,观察到的图形与观察角度有关,根据观察到的图形,可以想象出立体图形的整体形状。
四、作业布置1. 观察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从不同位置观察,能够看到哪些图形,并记录下来。
2. 观察一个复杂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圆柱体等,从不同位置观察,能够看到哪些图形,并记录下来。
3. 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的整体形状,并尝试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导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能够看到不同的图形。
然后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观察到的图形与观察角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最后通过观察复杂的立体图形,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四观察物体《看一看》比赛获奖教案优
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正确地从不同方位观察由小立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
2、学会画出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由小立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演示、示范、交流、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空间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2、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过观察生活中的简单物体,为本课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打下了基础。
本课虽然是继续观察物体,但在观察对象和要求上有了提升。
学生的经验既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可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性阻碍。
因此要认识到学生由观察物体到观察立体图形的转化,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存在一定的难度。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观察立体图形。
难点: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成语故事,想听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五个盲人说的对吗?为什么呢?(生回答) 师:他们说的不对,因为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他们对事物观察的不全面,只知道一部分情况,就以为了解了所有事实。
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不是盲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物体,好吗?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