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必修、选修全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2015年高考历史热点热点一、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所谓新型的大国关系是相对于历史上传统的大国关系而言的,(纵观世界历史,往往一个大国的兴起会和原来大国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
冲突如果不能够合理解决,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除了两国人民深受其害之外,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背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综合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中美两国之间在很多问题上已然有了不少摩擦。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有意愿在当前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尽量的避免两国之间的冲突,谋求两国利益的最大化。
为什么要建立:1、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安定的国际环境,这是世界人民包括美国在内的美好梦想。
作为一个在近代百年饱受屈辱的国家,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渴盼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中国将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这是与美国梦相通的。
2、中美两国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基础。
首先,两国之间建交的历史已经有四十多年,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频繁交流使得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不断加深,两国交好存在着良好的民意基础;其次,两国之间经贸往来频繁,中美之间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赖关系。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中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
两国之间已经具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再次,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
例如在气候问题、反恐问题以及地区稳定等问题上两国价值观相同,利益指向大体统一。
如何构建:要求双方都应推进中美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进行战略协调,积极开展战略对话和磋商,继续拓展双方在全球层面及诸多领域的合作,妥善处理新问题、新挑战,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竞争、聚同化异的新型大国关系。
2015届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热点一完善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热点背景【素材1】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会议认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素材2】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既坚持立行立改、从具体问题抓起,又注意整体谋划、立足长远考虑,不断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让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铁笼越扎越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同时,实现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以及巡视制度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人民网《扎紧反腐败的制度铁笼》2014.7.11要点整合一、知识链接1. 古代中国皇权下的权力制约与民主呼声(1) 中央官制:秦朝的三公九卿分掌不同政务,国家军政大事决策要进行朝议,一定程度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2) 唐朝三省六部,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六部执行,门下省设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政场所,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决策已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
(3) 明清之际: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主张法治等;顾炎武主张众治、经世致用;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等。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
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
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
(3分)(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
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3分)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
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
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71年至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以及迁都洛阳形势图图1 北魏孝文帝图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形势图【历史解读】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结构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客观条件:公元前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这为改革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社会基础: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3.思想基础:汉族先进统治制度的影响。
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4.文化基础:冯太后掌权,促使孝文帝对汉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5.个人因素: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其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6.政治原因:①阶级矛盾尖锐。
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②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及目的1.时间:471—499年。
2.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前期:由冯太后主持。
1.时间:471—490年。
2.重点:建新制。
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3.主要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目的是为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
目的是为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结果,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特色专题串讲——2015年高考历史重大周年考点所谓周年考点,指的是高考当年具有重大周年纪念(如100周年纪念、55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
周年考点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
现将与2015年高考相关的周年考点进行简要梳理。
一、古代史1.“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和“安史之乱”(755年)爆发。
关注考向:汉代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2.科举制的创立(605年)和废除(1905年)。
关注考向:古代中国主要选官制度的特点、科举制的作用。
3.1405年,明朝郑和下西洋(610周年)。
关注考向: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特点、趋势)以及新航路开辟。
4.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2600周年)。
关注考向: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重大贡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评价。
二、近代史1.近代中国重大战争周年纪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75周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50周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与《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关注考向: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关联(经济近代化、西学东渐、改革与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政府的抗日贡献、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2.近代民主革命的重大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国民革命、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重庆谈判(1945年)等。
关注考向: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角度审视辛亥革命。
从争取民主角度解读国民革命、重庆谈判,从中共成长角度认识遵义会议。
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周年纪念:1905年三民主义的提出(110周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00周年)、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地位(70周年)。
关注考向:三民主义可以从民主思想与实践、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民生问题等角度思考。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410周年)【历史解读】一、公元605年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即派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同时又派裴矩到张掖与往来的西域商人联络,劝喻西域诸国来朝。
此后,西域诸国相继至隋朝贡贸易者达三十余国。
★公元605年,隋朝营建东都洛阳。
★公元605年,赵州桥建成。
★公元605年起,英国设立了大法官(LordChancellor)一职,其历史比首相(Premier)职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显要的地位。
二、京杭大运河历史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①第1期运河。
运河的萌芽时期。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
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②第2期运河。
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
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
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
高三历史总复习资料㈠:古代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4. .礼乐制度(1)内容: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本质:严格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
其中“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等;“乐”则是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地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是辅助于“礼”的,“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2)评价: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2015届高考周年热点
一、中国史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
公元前215年: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1405年郑和下西洋
1795年:乾隆帝退位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
1875年:左宗棠开始收复新疆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签订《中法新约》、公车上书(维新变法)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
1905年: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确立;科举制被废除(605年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1915年:二十一条;护国运动;《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统一战线危机重重
1935年:遵义会议、中央红军完成长征
1945年:中共七大、抗战胜利、重庆谈判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文革导火线;西藏自治区成立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反思文革
1985年: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科技史)
二、世界史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825年:第一条铁路通车,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必修三13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95年:电影诞生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罗斯福新政)1945年:雅尔塔会议、二战结束、WB、IMF建立、联合国成立
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国际局势缓和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经济一体化加速。
2015届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走势与热点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综试题中,新课程标准试题占绝大多数。
就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而论,新课程卷新的考试内容、新的呈现方式,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浓烈,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
我们立足于新课标试题,从命题特点的角度,简要分析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总体特点,并对2015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势与热点问题作出有据可循的大胆预测,仅供参考。
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一)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共同特征1、学科思维能力是考查的主要方向。
近年新课程历史试题以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为核心,稳步推进高考命题改革,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以选择题为例,各地试题考查纯记忆能力的试题数量和分值有所下降,而考查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调动等能力的试题数量和分值有所上升。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分值有所上升,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分值下降,反映了考查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2、知识点考查相对集中。
3、新颖的情境材料是主要的呈现方式。
近四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材料数量及来源材料数量材料来源史书及著作时人叙述(日志)图表(漫画)命题者综合2010 156 4 2 3《封建论》《政治学》《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剑桥欧洲经济史》《反杜林论》传单、报告、条约、日志表格、漫画2011 156 7 2 2 《隋书》《明夷待访录》《世界:一部历史》《中国史纲要》《新唐书》《为什么是欧洲?》申辩、文告、懿旨、条约、文件、通知、奏章地图2012 141 82 4 《城市道路交通》记述、书信、评估、统计、案例饼状图、书写图示2013 142 2 6 8《中国通文》《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决议、报告地图4、跨模块综合试题渐趋成熟。
2013 40 海洋利用题政治、经济、思想模块古代(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近代(晚清)41 历史地图题政治、经济模块5、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路始终未变。
2015届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015年高三历史复习知识大全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化作为先秦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
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宋元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明的转型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
明清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熙宁变法,945周年)(1069年至1086年)1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历史解读】★王安石变法知识结构示意图★★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尖锐:①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保守派争斗。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的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财政困难,造成“积贫”局面的形成。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规模越来越大;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出现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
(1)与宋初的政策有关:北宋建立后,加强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分设多个机构官职、分散掌管;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起用大批官员,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官费支出数量惊人;大量编练禁军,“养兵”、“募兵”,造成兵员剧增,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以及巨额赔款;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北宋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隐瞒土地,少纳赋税,影响了国家的财税收入;统治阶级为了保障各项费用支出,加重搜刮老百姓,广大农民十分贫穷;“积贫”的局面逐步形成。
(2)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众多,“强干弱枝”、互相牵制,兵将分离、轮换驻守、互不相识,“守内虚外”、募兵替代,战斗力弱;操练不勤,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
都是在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情况下进行的(2)目的相同。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古代史 ----1840年)
尾数为4 政治史
1、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2、1074年,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被迫辞职。
3、1384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
从顾问;
4、1644年,明朝灭亡;
经济史
1、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文化史
1、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
2、前104年,董仲舒逝世;
3、1084年,李清照诞辰;
尾数为5 政治史1、前475年,战国开始;
2、25年,东汉开始;
3、755年,八年安史之乱开始;
4、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5、1125年,辽被金宋夹攻灭亡
经济史
1、485年,北魏开始均田制;
文化史
1、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1085年,北宋程颢逝世;
3、1695年,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黄宗羲逝
世;
尾数为6 政治史
1、前1046年,西周建立;
2、前476年,春秋结束;
3、前386年,齐国田和取代姜氏,姜齐变为田
齐;
4、前246年,秦始皇(前246—前210年,
在位36年)登基;
5、266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6、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
7、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8、976年,宋太祖逝世;
9、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
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10、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1、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
经济史
1、1426年,明代宣德年间(1426--35)的青花瓷为珍品;
文化史
1、前376年,墨子逝世;
2、前286年,庄子逝世;
3、前156年,汉武帝即位;
4、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并设立“博士”;
5、686年,唐朝画圣吴道子诞辰;
6、846年,唐朝白居易逝世;
7、1316年,元代编订《授时历》郭守敬逝世;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今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