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小故事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3
王祥孝母从前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
可是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于是父亲娶了一位后母,但后母却不太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的面前说他的不是。
于是慢慢地,父亲疏远王祥,不再爱他。
有一次后母病了,说好想吃活鲤鱼。
可那是寒冬呀,河水结了冰,怎么可能捉到活鲤鱼呢?可怜的小王祥光着脚丫,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酷寒的霜雪出了门。
他来到那结冰的河面上,脱下衣服卧在冰面表层。
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
过了许久,冰融化了。
真的跳出两条大鲤鱼。
吃了鲤鱼后,后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她改变了对王祥的看法。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后母这样对待王祥,而他却“以德报怨”。
故事中王祥的善良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关爱……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像王祥一样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传递。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以尊重换尊重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
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他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父亲问他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孔融回答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这个故事展示了孔融的谦让和注重兄弟之礼的品质。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老师的尊敬和谦逊的态度。
3.柯莉萍的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
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
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
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
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这个故事展示了柯莉萍的礼貌和耐心,以及她对于职业的敬业精神。
4.陆晓慧的尊重:陆晓慧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识的人,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
他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他说:“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这个故事展示了陆晓慧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5.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关于礼仪的中国小故事导语:中国作为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流传颇多后世传颂的文明礼仪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礼仪的中国小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2、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3、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以下是20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及寓意:1.宰相刘罗锅的故事:有一天,刘罗锅请乾隆皇帝到家中做客。
乾隆皇帝看到他的房子很小,环境很简陋,心中有些不满。
刘罗锅微笑着解释说:“皇上,您看,我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容纳天下最大的财富。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
寓意:谦虚、低调的礼仪比奢华的物质更重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些梨子,让他分给家人吃。
孔融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寓意:尊重和关爱他人是礼仪的核心。
3.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知道他是列宁,就问他:“您是先理发还是先洗头?”列宁回答:“先理发。
”理发师给列宁理完发后,发现他的头发里还有许多污垢,便问:“您已经理完发了,怎么头发里还有污垢?”列宁回答:“因为我今天要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你为我理一个干净整洁的发型。
”理发师听后很感动。
寓意:尊重和关心对方是一种良好的礼仪。
4.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孝?”曾子立即站起来回答:“我知道,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听后很满意。
寓意:尊重长辈,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少年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时,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去拜老子为师。
他谦虚地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孔子学习结束后,老子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寓意: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6.鲁迅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简朴,就随便给他理了一个头发。
鲁迅看了看说:“你理发的技术很好,可惜给我不懂得欣赏。
”理发师听了有些不快。
鲁迅又说:“没关系,下次你如果再给我理发时,我会认真欣赏你的技术。
”寓意:不要以貌取人,要以人的内在品质为重。
7.钢琴家与鞋匠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去鞋匠家定做一双鞋。
鞋匠问:“您是要柔和型、坚固型还是实用型的鞋子?”钢琴家回答:“我需要一双最完美的鞋子。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0xx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中华礼仪故事1. 《孔融让梨》:嘿,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那时候啊,孔融才四岁。
有一次,一家人一起吃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他哥哥们都很奇怪呀!就问他:“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却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们吃。
”哇,小小的孔融多有礼貌、多懂事啊!这故事不正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吗?2. 《张良拜师》:咱说说张良拜师的事儿哈。
张良有次在桥上碰到个怪老头,那老头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还让张良去捡,张良虽然很郁闷,但还是去捡了。
嘿,你说这老头怪不怪?然后老头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也忍住照做了。
没想到老头最后竟然说要教张良本事,这真是太神奇了!张良的忍耐和尊敬不就给他带来了机会吗?3. 《程门立雪》:有个叫杨时的人呀,为了请教问题,在大雪天去拜见程颐。
到了那儿,程颐在睡觉呢,杨时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雪都下得那么厚了,他也一动不动。
等程颐醒来,看到杨时在雪地里,那得多感动啊!这难道不就是对老师尊敬的最好体现吗?4.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要跟着,她就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结果曾子真的就把猪杀了,别人就说他傻呀,跟孩子说的话咋能当真呢?但曾子可不这么认为。
难道曾子这样诚实守信的行为不值得我们学习吗?5.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可孝顺啦!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睡觉冷,就自己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捂热了再让父亲睡。
哎呀,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贴心,多让人感动呀!这不就是对父母的关爱吗?6. 《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对他不好,但他还是很孝顺。
继母生病了想吃鱼,大冬天的,河面都结冰了,王祥就躺在冰上,想用体温把冰融化来捉鱼。
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行为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长辈心怀敬意呢?这些中华礼仪故事都充满了正能量,它们告诉我们要懂谦让、知尊敬、守诚信、讲孝顺,我们都应该把这些美德传承下去啊!。
【导语】礼仪是在他的⼀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去为他获得⼀切和他接近的⼈的尊重与好感。
礼仪之邦是我们国家的名声,所以我们也需要做到讲⽂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传统礼仪⼩故事四篇。
欢迎阅读参考!中国传统礼仪⼩故事【篇⼀】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想兼并列国,⾃⼰来当天⼦。
这⼀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国。
后来传到燕王哙(⾳kuài)⼿⾥,听信了坏⼈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之。
燕国将军和太⼦平进攻⼦之,燕国发⽣⼤乱。
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平⽴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志使燕国强⼤起来,下决⼼物⾊治国的⼈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
有⼈提醒他,⽼⾂郭隗(⾳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下。
燕昭王亲⾃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现在燕国国⼒弱⼩,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
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才呢?” 郭隗摸了摸⾃⼰的胡⼦,沉思了⼀下说:“要推荐现成的⼈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马。
他派⼈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有⼀匹名贵的千⾥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千两⾦⼦,准能把千⾥马买回来。
那个国君挺⾼兴,就派侍⾂带了⼀千两⾦⼦去买。
没料到侍⾂到了那⾥,千⾥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想,空着双⼿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拿出⼀半,把马⾻买了回来。
侍⾂把马⾻献给国君,国君⼤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的马⾻买回来?”侍⾂不慌不忙地说:“⼈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
中国⽂明礼仪⼩故事(12个)⽂明礼仪是⼈类为维系社会正常⽣活⽽要求⼈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明礼仪⼩故事吗?下⾯⼩编分享12个中国⽂明礼仪⼩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礼仪相关⽂章内容推荐(↓↓↓)中国⽂明礼仪⼩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
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明礼仪⼩故事2、啮指痛⼼曾参,字⼦舆,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世称“曾⼦”,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打柴。
⼀天,家⾥来了客⼈,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忽然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三省吾⾝”(《论语·学⽽》)的修养⽅法,相传他著述有《⼤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明礼仪⼩故事3、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中国⽂明礼仪⼩故事4、芦⾐顺母闵损,字⼦骞,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弟⼦,在孔门中以德⾏与颜渊并称。
中华礼仪小故事在中国,礼仪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中华礼仪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华礼仪的魅力。
故事一,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提倡礼仪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谦和。
有一次,孔子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行为粗鲁的人,他并没有生气或责备对方,而是微笑着对他说,“你看起来很疲惫,需要休息一下吗?”这种礼貌的回应,让那个粗鲁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和感激。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粗鲁的人,也要以礼待人,用温和的态度来化解矛盾,这正是中华礼仪的精髓所在。
故事二,茶道的故事。
茶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交流心意的礼仪。
在中国,泡茶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活动,它需要细心、耐心和尊重。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第一次参加茶道表演,由于紧张,他在泡茶的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错误。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练习和修正。
最终,他成功地掌握了茶道的精髓,并且在表演中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中华礼仪强调的是过程和心境,而不是结果和完美。
只有在不断的修炼和领悟中,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
故事三,传统婚礼的故事。
中国传统婚礼是一种充满仪式感和祝福的仪式,它融合了许多古老的礼仪和习俗。
在一个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需要进行许多仪式,比如敬茶、敬酒、行三拜等。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长辈和亲友的尊重和感激,也是为了祈求幸福和美满的婚姻生活。
有一对新人,在举办婚礼前,他们特意学习和练习了各种仪式和礼节,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婚礼更加完美和隆重。
在婚礼当天,他们的细致周到和诚挚感人的举止,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中华礼仪是一种对传统和仪式的尊重,也是一种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
只有在这种尊重和感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华礼仪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通用15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古代礼仪故事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导大家关于一些礼仪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都有哪些吧!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篇1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篇2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1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2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中华文明礼仪小故事3“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简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爹爹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预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
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
”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
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
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
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
”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
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她的礼仪文化被人们誉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精致、完整的,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和高雅品味。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几个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
一、舞狮传说“舞狮”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源远流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在一年的春节期间,一个可怕的妖怪来到了一座小村庄,请千家万户准备食品,否则会毁坏村庄。
当时,村里的人们巨大的恐惧之中,却有一群勇士,他们决定踏上保护村庄的道路。
夜幕降临,勇士们挥舞着刀枪手持着火把,朝着凶猛的妖怪扑了上去。
此时,一座庙宇里的狮子听到了呼叫声,便毫不犹豫的冲了出来,它在往外冲的时候,跳过了一道大沟,与勇士们一同重创了妖怪。
从此以后,舞狮便逐渐传承并流传至今,成为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活动。
二、敬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敬茶文化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之一。
在中国,敬茶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传说在唐朝时期,应经云师为医生遇到一位和尚,该和尚朴实无华,然而应经云师看见他倒茶的那一瞬间,竟然产生了“千杯无味,不如一盏香” 的感觉,这个瞬间深深地震撼了他。
从此以后,茶具越做越小,茶越来越浓,人们喝茶也越来越注意品味,从中领悟到一种宁静的生活滋味。
三、嫁衣传说在中国古代,嫁衣有舒适、美丽、合身等一系列考量因素。
对于女孩子来说,穿着一身嫁衣嫁到远方的家庭,是顺应历史的传统规范,也是父母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而精致的嫁衣则象征着父母对准备嫁出去的女儿亲情关爱和美好祝愿。
据传说,在宋代,有一个穷苦的母亲和女儿,女儿即将嫁到远方的丈夫,但他们贫苦到没有办法做出一件好看的嫁衣,母亲看着女儿的苦状,便决定用她自己的衣服来做一个精致美丽的嫁衣。
这个嫁衣,成为了妇女传承祖先美德的纽带和习俗。
四、敬老文化中国的敬老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好,然而在急起直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铭记我们的祖先,一个健康、坚韧、宽容、明智、阅历丰富、智力超群的老人,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的。
【导语】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明古国,亦是礼仪之邦。
⽽礼仪解除了⼈与⼈之间的隔阂,化却了⼈与⼈之间的⽭盾,给予了全社会温暖的沟通。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礼仪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列宁让路】 有⼀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个⼥⼯端着⼀盆⽔上楼。
那⼥⼯⼀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退回去。
列宁阻⽌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了半截,⽽我现在空着⼿,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紧靠着墙,让⼥⼯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疑问是⼀位伟⼈,但他却不因⾃⼰地位的⾼贵⽽⽆礼,这更显出了他伟⼤的品质。
【“忍⽓吞声”的林肯】 有⼀次,美国总统林肯和⼉⼦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列军队在街上通过。
林肯随⼝问⼀位路⼈:“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
那⼈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笨蛋。
”林肯⾯对着⼀个普通路⼈对⾃⼰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怒容。
【程门⽴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
杨时、游酢⼆⼈,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岁,⽽且已考上进⼠,然⽽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
相传,⼀⽇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先⽣闭⽬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切,侍⽴⼀旁,不⾔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在外站⽴,吃了⼀惊:“啊,两位还没⾛?”这时外⾯的雪已经有⼀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 孔融,字⽂举,东汉曲⾩⼈,孔⼦第⼆代⼦孙,泰⼭督尉孔寅的⼩⼉⼦。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六⼗岁寿⾠,宾客满门。
⼀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都得到了属于⾃⼰的梨,唯有他的是最⼩的。
⽗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得到的梨都是⼤的,你的却是最⼩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低,⼈有⽼幼,尊⽼敬长,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利亚总理期间,有⼀次在⼀家商场内与⼀位⽼⼈就养⽼⾦问题发⽣争执。
礼仪是⼈类为维系社会正常⽣活⽽要求⼈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们在长期共同⽣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式固定下来。
那么你知道有关礼仪的⼩故事吗?下⾯店铺为⼤家整理的礼仪⼩故事精选四则,快快收藏吧! 篇⼀、曾⼦避席 “曾⼦避席”出⾃《孝经》,是⼀个⾮常著名的故事。
曾⼦是孔⼦的弟⼦,有⼀次他在孔⼦⾝边侍坐,孔⼦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上的德⾏,精要奥妙的理论,⽤来教导天下之⼈,⼈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听了,明⽩⽼师孔⼦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刻从坐着的席⼦上站起来,⾛到席⼦外⾯,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能知道,还请⽼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避席”是⼀种⾮常礼貌的⾏为,当曾⼦听到⽼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来,⾛到席⼦外向⽼师请教,是为了表⽰他对⽼师的尊重。
曾⼦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传诵,很多⼈都向他学习。
篇⼆、程门⽴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位很有才华的才⼦,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
中了进⼠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天,⼤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同前往⽼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师家,见⽼师正坐在椅⼦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师休息,就静静地侍⽴门外等候。
当⽼师⼀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尺深了,⾝上飘满了雪。
⽼师忙把杨时等两⼈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雪”成为了⼴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篇三、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
关于礼仪的小故事(汇编9篇)关于礼仪的小故事第1篇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关于礼仪的小故事第2篇小狐狸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心地非常善良,这天,妈妈领着小狐狸去乡下的外婆家,小狐狸乘着大客车,大客车里很多的人,小狐狸开心的依偎在妈妈怀里。
大客车停下,又有人上来了,人越来越多,很快座位就被占满了,这时山羊奶奶和狗先生上了车,可是车上只剩下一个座位了,山羊奶奶因为腿脚不方便,被身后的狗先生抢了个先,狗先生不打算让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