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图一图二图三水藻(如图一)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金星草(如图二)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虎耳草(如图三)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
《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人物故事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邀请至王府做事。
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李时珍的人生转变开始从他进入太医院开始,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当时医术顶级的人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
同时,皇家藏书的丰富和御用药的完备,增长了李时珍的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便行万里路,尝百草。
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并向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
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
1588年李时珍辞官还乡,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基于课标与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白板与苹果移动终端教学,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寻历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绘制并识读《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及讲解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让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的历史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友好交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并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及利用童谣、地图和课本上的动脑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戚继光,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斗争。
通过《七子之歌》音频及澳门回归祖国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XXX《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比较散乱,7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归纳概括,易于他们记忆理解,并逐步培养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研究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研究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研究、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研究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相关史实;目标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分析其价值和特点,研究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重点)目标3:识读《明长城示企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特点,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重点)目标4:列表归纳明朝文学、戏剧作品及其特点,分析归纳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最美万里长城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何时修筑的,修筑的目的是什么?2.讲授新课出示进修目标,指引学生进修。
(1)自主研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相关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进修,教师巡视,并结合讲课端——课前预——《明朝的科技、修建与文学》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科技、修建与文学》自学检测,谜底解析,处理学生自主进修反馈问题。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2022版课标】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朝文学艺术的特色认知提示: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明朝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知道明代文学艺术成就及特色。
解读: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为代表,既继承了前代建筑的优点,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
明朝时,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技巧,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科技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成就,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涉及明代王阳明、育英堂、明代航海、明代通典等与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知识点。
本节课重点明确明代科技和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角,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了解明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
2、感受并理解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3、培养学生探究和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明代科技的主要成就,明代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明代文学的主要作品等几个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成就和作品进行评价和发挥展现。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1.科技的主要成就展(1)明代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等(2)明代育英堂的刻书术等科技成就(3)明代炮、火器、钟表、造船和海航知识的蓬勃发展2.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展(1)明代宫殿和陵墓的建筑风格(2)明代宏伟壮观的故宫和长城(3)明代明孝陵和天坛等建筑的特色和价值3.文学的主要作品展(1)《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著名的小说作品(2)《东周列国志》、《永乐大典》等重要的文献作品(3)明代文学的主题、风格、特点等综合评价四、互动交流与思维启发1.结合故宫、北京城市遗址、古城墙等千年古迹的参观和讲解,寓教于游、寓学于乐。
2.家长作业:让学生到家中或街道上寻找古建筑、文物、古籍、器具等,并进行拍照或录像,写下相关的感受和有关历史文化的积累。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通过对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而通过观察和思考古迹和文物,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珍视。
但是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启示和讨论引导,让学生自主调查和探究,并理解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明长城等代表性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为代表,介绍了明朝文学创作的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这些领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教案:《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本课主要内容包含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特点以及文学成就。
具体包括:1. 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如宣德炉、景泰蓝等;2.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故宫、长城等;3. 明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3.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建筑风格和文学作品。
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材;3. 图片;4. 视频资料;5. 分组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历史文化;2. 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建筑风格和文学作品;2. 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如宣德炉、景泰蓝等;2.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讲解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故宫、长城等;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四、分组讨论(10分钟)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敬意。
板书设计: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科技:宣德炉、景泰蓝等建筑:故宫、长城等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明朝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及其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明朝科技建筑:故宫、长城、运河、牌坊等。
2. 明朝文学作品:四大名著、《阳明心学》、《聊斋志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朝科技建筑的特点及意义,明朝代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2. 教学难点: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的相互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的背景、特点、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的典型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所在地,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明朝科技建筑概述1. 导入:介绍明朝科技建筑的背景和意义。
2. 讲解:介绍明朝科技建筑的代表作,如故宫、长城、运河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朝科技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第二课时:明朝文学作品概述1. 导入:介绍明朝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 讲解:介绍明朝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如四大名著、《阳明心学》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朝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价值。
第三课时: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的相互影响1. 导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
2. 讲解:分析科技建筑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对科技建筑的反映。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第四课时:《红楼梦》赏析1. 导入:《红楼梦》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讲解: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特点等。
3. 案例分析:《红楼梦》中的科技建筑描写及其意义。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
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长城等著名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代表,介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明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3.课外资料:关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论文、书籍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特点和文学特色。
科技方面,教材介绍了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天文历法等领域的成就。
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明长城的特点。
文学方面,则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
此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特点和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特点和文学特色。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特点和文学特色,让学生对明朝的这三个方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繁荣景象,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建筑与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明朝时期这些领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加深他们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状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明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发展的原因和背景,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科技名著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筑有明长城和北京城,著名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与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变为行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知道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长城和北京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难点:明朝文学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启发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本草纲目》。
2.影视作品:电视剧《西游记》。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天工开物》《本草纲目》、长城、故宫、《西游记》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从而引出本课的题目《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预习检查《草本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地位和影响分别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科技名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朝能够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6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望奎县第六中学吴永学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来自第六中学的历史教师吴永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落伍。
所以说,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衔接上处于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上。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动参与热情高,思想活跃。
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授课中主要采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等方面突出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分析,总结这一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
突破方法:采用列表法,师生互动完成。
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分析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材料分析法,以问题为引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四、教法与学法针对我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掌握基本史实和历史线索,增强情感体验,通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形成本质性认识。
主要采取阅读法、图表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法,为了切合本节课的学习特色,播放《沙画》。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为新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学习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三个板块进行,分别是科技之星、建筑之美、文学之花。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长城两大建筑奇迹;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代表,介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个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对于我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一幅画卷,引导学生关注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联系。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点评。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科技: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建筑:故宫、长城文学:《西游记》、《水浒传》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历史知识测试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望奎县第六中学吴永学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来自第六中学的历史教师吴永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落伍。
所以说,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衔接上处于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上。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动参与热情高,思想活跃。
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授课中主要采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等方面突出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分析,总结这一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
突破方法:采用列表法,师生互动完成。
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分析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材料分析法,以问题为引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我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掌握基本史实和历史线索,增强情感体验,通过历史现象
把握历史规律,形成本质性认识。
主要采取阅读法、图表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法,为了切合本节课的学习特色,播放《沙画》。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为新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学习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三个板块进行,分别是科技之星、建筑之美、文学之花。
首先是第一板块科技之星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善科技成就表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读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所学知识,通过一系列问题,想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加深明朝科技的时代特点的理解。
明朝的科技领先于世界,明朝的建筑也闻名于世界。
以此引入第二步的学习即第二板块建筑之美
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辉煌的成就,以此过渡到第三板块文学之花。
(三)课题小结,情感升华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学巨著:
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二、建筑:明长城、北京城
三、小说和戏剧:
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明)
设计意图:把书本的内容作一个概括,能够帮助学生简明扼要的理解书本的内容。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明清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
(四)课堂练习
小组竞赛形式。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力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我努力给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在学生展示结束后适当的进行积极评价。
本节课在课件的编写上注重了课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让它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使课件精炼、实用、高效。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本节课最大亮点是充分利用图片、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注意学习深度,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史观和情感价值观。
下面说一说本节课不足和改进措施:
1.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高。
今后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2.对一些问题分析力度不够,主要是教师本身引导不够,难以将学生的思考层次提升,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改进,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3.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小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过程。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多思多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