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43.72 KB
- 文档页数:2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是在重症病情下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以维持高代谢和高能耗状态,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在危重患者中,营养支持是一项复杂而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促进康复。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足够的能量:危重患者代谢速率相对正常人增加,急性期和康复期的能量需求很高。
根据患者的能量消耗情况,评估每日能量需求,并通过合适的途径供给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
2.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组织修复和恢复功能的基本物质,对危重患者而言尤为重要。
患者在急性期和康复期均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保持氮平衡和支持免疫功能。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代谢情况,评估每日蛋白质需求,通过静脉或肠道途径供给合适的蛋白质。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水和电解质的稳定是维持细胞功能和生理平衡的关键。
危重患者由于高能耗和高代谢率,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经过严密观察和检测,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的紊乱,确保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4.合理选择途径和速度:危重患者的消化功能通常受损,可能无法经口进食,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供给营养。
如口服、胃肠道、肠外等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逐步增加营养支持的速度,以避免过度负荷和消化系统的不适应。
5.个体化营养支持:危重患者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不同的病情和代谢状态需要个体化的营养支持。
在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6.多学科合作: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需要由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如医生、营养师、护士、药师等。
各学科应密切协作,及时进行营养评估、调整和监测,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营养支持。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主要包括提供足够的能量、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选择途径和速度、个体化营养支持以及多学科合作。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1)
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
对于危重症病人而言,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体力,抵抗疾病,缩短住院时间。
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仍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 营养支持的意义
危重症病人的身体代谢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失去了正常的营养吸收和利用功能,导致身体质量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而营养支持能够通过提供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促进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修复能力,维持身体稳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营养支持的方式
营养支持有多种方式,包括口服、经胃肠管、经静脉等,具体的选择应考虑患者病情、肠功能情况、血糖控制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口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吸收障碍等患者,需要通过肠外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3. 营养支持的目标
营养支持的目标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
此外,还需要注意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的补充,以维持身体的内外平衡。
4. 营养支持的实施
营养支持的实施需要多学科团队的配合,由医生、营养师、护士等共同制定并执行计划。
在实施中需要注意营养支持方案的个性化制定,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疾病特点、治疗情况等为依据,细心观察患者的口服情况、肠道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营养支持方案。
总体来说,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沟通。
遵循营养支持的相关指南和规范,个性化制定营养方案,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才能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让患者尽快康复离开医院。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是急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合理的营养途径,给予合适的营养底物,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尽可能早启动、尽早达到合适的营养治疗目标量,可改善患者负氮平衡等内环境紊乱,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的肠源性感染,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应激期,恢复免疫功能,最终改善病情和预后。
一、适应证对于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均应进行住院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估,适用于存在营养风险(NRS评分≥3分),且短期内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能满足机体最低需求者。
二、禁忌证1.营养支持治疗无绝对禁忌证。
2.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禁忌证包括: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急性期、发现患者产生严重肠内营养不耐受并发症时。
3.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禁忌证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肝功能障碍、生命终末期无救治价值、完好的胃肠道功能存在等。
三、操作步骤(一)营养时机的选择急危重患者应尽早启动营养支持治疗。
因患者处在急性应激期,分解代谢加剧,及早进行合适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体内负氮平衡等内环境紊乱状态,且早期肠内营养(入ICU的24~48小时内)可防止胃肠黏膜萎缩,维持肠道功能,防止肠道菌群移位。
当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要较大程度的循环支持包括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或联合使用大剂量液体或血制品来维持细胞灌注,肠内营养需暂停,直至患者充分复苏和(或)稳定后。
如果患者在此次发病之前身体健康、无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并且肠内营养无法实施时,静脉营养可在住院7天后开始。
如果患者入院时存在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且肠内营养无法实施,应该在入院后尽早开始静脉营养和充分的液体复苏。
(二)营养途径的选择急危重患者首选肠内营养途径,因为相对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有利于维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降低细菌移位风险,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且还具有费用低、感染并发症少等优势。
·健康护理·57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周“吃”在中国人的心中可算头等大事,ICU的医护人员也会经常面临家属的疑问,“医生,我们要送啥吃的来给病人呢?”“多输点营养液吧,输的营养比吃的效果好”。
这些问题就涉及了ICU的一个关键性治疗——营养支持,这在危重患者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现阶段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日趋多样化,本文将介绍ICU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相关问题,希望可使广大群众对此有一定了解。
一、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系统代谢紊乱的问题,机体在营养状况下降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重代谢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危重患者实施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能量,保证组织器官正常的结构及功能,同时能利用营养素的药理学作用纠正代谢紊乱,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各类并发症,继而对疾病的转归及病情进展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必要环节。
那么,营养支持量是不是就越多越好呢?正如本文开头很多家属提到的那个问题,“多输几瓶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包括肠内营养支持(EN)和肠外营养支持(PN),传统的营养支持以PN为主。
随着营养支持相关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经鼻胃管、经鼻肠导管、必要时经胃肠造口的EN成为主要营养支持途径,利用EN可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与PN 相比,EN在安全性、费用、营养支持效果等方面优势显著。
因此,只要患者胃肠道58消化吸收功能,就可考虑将肠内营养支持(EN)作为主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但是当患者对EN存在相关禁忌证时,则需要以PN途径为主。
如患者存在肠道缺血、肠梗阻等症状时,采用EN会造成肠管的过度扩张,甚至引发肠穿孔及坏死等问题;如患者存在腹胀等问题,采用EN可导致腹压升高以及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在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
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指南前言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危重症患者在入住重症监护室后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下,易出现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
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不容忽视。
本指南旨在介绍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定义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在危重症监护室中对患者提供足量、适当的营养支持,改善组织代谢,促进机体恢复的一种支持治疗方式。
营养评估为了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必须先进行患者的营养评估。
其中包括以下三种评估方法:1. 体格测量法包括身高、体重、BMI等测量,有助于判断体重是否超重或不足,但该方法往往不能全面评估机体的营养状况。
2. 临床营养评估法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进行牙齿、口腔、皮肤、黏膜、胃肠道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3. 实验室检测法通过检测血液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的含量,以及输液和排泄物的成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方案制定营养支持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类型、营养状况、代谢状态等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蛋白质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危重症患者需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促进伤口愈合、保持肌肉重量和免疫功能。
一般建议危重症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每天1.5-2克。
2. 能量能量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危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通常较高,以支持机体需求,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恢复体力。
一般建议危重症患者每天能量的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每天20-35千卡。
3. 脂肪脂肪是维持机体基本代谢和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质。
危重症患者需要适量的脂肪摄入,以防止脂肪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通常建议危重症患者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5%左右。
4. 糖类糖类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能量源,对于控制血糖和维持生物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需要适当的糖类摄入,以保证正常的脑功能和基本代谢。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以防止或减轻病情恶化,并促进康复。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治疗或医疗操作等因素,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营养不足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从而影响恢复和康复。
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以促进早期康复。
一般情况下,应在72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成分比例。
2. 营养成分的选择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盐等营养成分,以满足患者高能量消耗和营养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优先的选择。
肠内营养包括胃肠道的吸收和利用营养成分。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和感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4. 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5. 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危重症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监测包括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开始营养支持、营养成分的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和康复。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发表时间:2017-08-22T16:19:30.6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9期作者:许莉
[导读] 随着营养支持治疗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上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且对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西南昌 330009)
【摘要】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一直是临床探讨的热点话题,其中营养支持治疗是重要的措施,可帮助恢复身体机能,减少并发
症,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等。
而营养支持治疗并非盲目进行,需要遵循一般原则,选择合适的时机,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治疗方案,探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对该领域的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危重症;营养支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77-02
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外科危重症的患者而言是一项关键性的治疗措施[1]。
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的营养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身体机能。
胃肠外科危重症的类型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严重腹腔感染以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等。
临床上如何科学的给予营养治疗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分析
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基本上不能经口进食的,面对这种情况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
当前的营养治疗不仅仅局限
在热量的提供以及正氮平衡的恢复上,同时还包括新陈代谢的调理以及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等。
营养支持治疗既可以给予患者机体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进而维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对患者的内分泌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节。
总之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治疗是大有裨益的。
2.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分析
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在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时除了需要坚持一般性的原则之外,还要注意其它各类事项。
毕竟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其胃
肠道的解剖结构以及功能都相对复杂。
2.1 选择合适的时机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给予营养支持
对于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而言,首先需要维持患者的机体水、电解质以及酸碱性平衡[3]。
在复苏早期以及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
患者的机体基本上是出于低灌注的状态,往往会存在细胞缺血以及功能性障碍等各类状况。
此时是不应该给予任何的营养物质的,因为任何的营养物质都会造成患者机体代谢的紊乱,进而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也就是说营养支持治疗是需要找准时机的,针对这种情况给予患者葡萄糖输液即可。
2.2 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需要充分的考虑不同原发疾病、不同阶段的代谢功能状况
在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4]。
针对有严重肝功能障碍以及高血压的患者
不可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必须使各项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才可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针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而言,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之前需要对喂养管末端的位置进行有效的评估,要保障胃肠道的完整通畅性。
3.胃肠营养支持治疗的科学有效途径
营养支持治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肠外营养治疗,另一种就是肠内营养治疗。
肠外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外周以及中心静脉的途径来对
患者的机体进行营养治疗的,肠内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喂养管的形式来进行营养的输入的[5]。
临床上的相关研究表明,肠外营养主要是与外科患者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肠内营养可以直接刺激肠粘膜上皮细胞。
这样可以有效的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3.1 肠外营养治疗途径
肠外营养治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中心静脉,另一种是经外周静脉[6]。
营养液浓度以及容量不高的患者适用于经外周静脉途
径,对于需要提供充足营养的患者则需要采用经中心静脉途径。
经中心静脉方式又有很多种类型,包括经锁骨下静脉、经股静脉以及经颈内静脉等。
正常情况经锁骨静脉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有利于进行肠外营养治疗。
3.2 肠内营养治疗途径
肠内营养治疗途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经胃途径另一种是经空肠途径。
经胃方式在反流误吸情况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应用的风险
比较小。
经空肠方式比较适用于不能耐受经胃营养以及反流误吸的高风险者。
4.结语
总之,对胃肠外科危重症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并非所有的患者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营养支持治疗的。
因而在具体
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方案。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与措施。
另外,医护人员在对胃肠重症患者进行基础性的营养支持治疗时,还需要对营养支持治疗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通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来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为有效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基础保障。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医学界对胃肠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也加大了研究的力度,虽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结果也不是特别的满意,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营养支持治疗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上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且对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元元.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100-100.
[2] Moriwaki,Yoshihiro,Otani,Jun,Okuda,Junzo et al.Successful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a dysphagic patient with massive cirrhotic ascites and intrathoracic stomach using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J].Nutrition,2014,30(11/12):1456-1459.
[3]郁慧杰,朱建刚,沈鹏,等.针刺对危重症病人胃肠及免疫功能作用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1):16-19,23.
[4]詹雪,周宁.危重症患者优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32):4329-4331,4342.
[5]刘朝晖,苏磊,廖银光,等.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与静息代谢目标值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4):198-200.
[6] Taylor,B.,Brody,R.,Denmark,R. et al.Improving enteral delivery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feed early enteral diet adequately for maximum effect (FEED ME) protocol in a surgical trauma ICU: A quality improvement review[J].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2014,29(5):63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