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教学设计演示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74.00 KB
- 文档页数:7
诗经桃夭教案教案标题:《诗经桃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经桃夭》,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桃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学习古代文言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3.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诗经桃夭》的复印件;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经桃夭》的音频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了解桃夭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讲解《诗经桃夭》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2. 分析《诗经桃夭》的诗意表达和情感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3. 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分析桃夭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活动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创作一首以桃夭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写出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并相互分享对他人作品的赏析和建议。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并准备下节课进行朗读。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阅读和准备工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宽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创作比赛,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讨论、创作和展示等环节。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基于培养孩子国学经典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经》的语言魅力,培养诵读《诗经》的兴趣。
2.在反复读诵中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展现的民俗画卷。
3.斟酌字句,感受桃花这一意象中蕴含的对和美幸福的憧憬之情。
【过程预设】一、欣赏图画,快乐背诗1.我们已经读过不少优美的诗文了,今天咱们来展示一下,好吗?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背过的诗歌,展示诵读。
①百花盛开图例:《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春日》(朱熹)②荷花图例:《小池》(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③桃花图《惠崇春江晓景》(苏轼)、《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小结: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发现这些美好的画面,在同学们心中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呢!二、学习新诗《桃夭》(一)读准读顺1.这两首诗都和桃花有关。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桃花的诗歌。
出示诗文。
2.学生自主读诗,直到正确、流利为止。
3.师生、生生以各种方式合作读。
4.比一比,说说这首诗与以前背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二)读懂诗文【桃花之美】1.这是一棵桃树,一棵怎样的桃树,谁能用一些四字词语来赞美它?2.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桃之天天”,表达对桃树的赞美之情,那么这棵桃树美在哪几个方面呢?3.一边读,一边猜一猜,这棵桃树的花朵、果实、枝叶是怎样的呢?出示:桃花__________,真是灼灼其华;桃树上的果实__________,真是有蕡(fén)其实;桃树枝叶__________,真是其叶蓁(zhēn)蓁。
6.诗歌抓住桃树花团锦簇、硕果累累、枝繁叶茂三个时期,写出了桃树的美。
谁愿意用朗读展示桃树的美?【新娘之美】1.猜一猜,古人是在什么时候吟唱这首诗的?2.讲述:这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相当于现在的《婚礼进行曲》呢!3.出示新娘图片,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新娘?4.课文中一连用了三个词,祝贺新郎官快点把这个美丽的新娘娶回家,你能找到吗?5.师生合作读诗。
《桃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
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诗经教案——桃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诗,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
2. 掌握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
3. 培养幼儿对桃花、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
2. 一些桃花的实物或图片。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轻快的春天音乐,引起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展示桃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感受桃花的美丽。
导入课文:1. 引导幼儿观察桃花,询问幼儿对桃花的感受和认知。
2. 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案。
朗读学习:1. 教师朗读桃夭这首古诗,让幼儿跟读。
2. 分段教授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调等。
理解诗意:1.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桃花、春天,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幼儿对古诗中描述的桃花和春天进行联想和想象。
情感体验:1. 让幼儿自由发表对桃夭这首古诗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花和春天的美好。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小朗读比赛,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回忆古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拓展活动:1. 利用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桃花的手工作品,加深对桃花的印象和理解。
2.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小诗,描述春天或其他季节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家长会或展示活动中,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观看与桃夭相关的动画或视频,拓宽对桃夭的理解和认知。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诗经桃夭的教案教案主题:诗经桃夭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和文学意义。
2.通过分析《诗经桃夭》这首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素材:1.《诗经桃夭》原文2.诗经相关解读和分析的资料3.小组活动材料:诗经桃夭的分析工具、白纸、笔等教学步骤:导入:1.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述《诗经》的特点和意义。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诗经桃夭》这首诗,了解的同学分享相关知识。
探究:1.分发诗经桃夭的原文,让学生独立阅读。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义。
并填写分析工具,记录下来。
3.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隐喻、比喻和形象描写,分析桃夭的形象与意义。
4.学生展示小组分析结果,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补充。
创作:1.让学生根据桃夭的形象和意义,写一篇短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夭的形象,或者写一首与桃夭相关的诗歌。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创作想象力。
2.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同伴评价。
总结:1.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分享他们对《诗经桃夭》的新理解。
2.教师总结,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意义。
拓展活动:1.引导学生自主拓展了解《诗经》中其他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进行分析和创作。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表现,评估他们对诗经桃夭的理解程度。
2.评估学生创作的短文或诗歌,包括创意、表达和语言运用。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经桃夭》这首古诗,帮助他们理解古诗中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使学生能够理解《桃夭》这首诗的含义,包括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和诗歌主旨。
3、引导学生欣赏《桃夭》的艺术魅力,如比兴手法的运用、韵律节奏的美感等。
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桃夭》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夭夭”“灼灼”“宜家”等。
(2)掌握诗歌所运用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对婚姻的祝福。
2、难点(1)理解古代诗歌中一些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吟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经》的相关知识,以及《桃夭》的字词、句意和主旨。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喜庆的婚礼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美好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婚姻的古诗——《桃夭》。
2、了解《诗经》(1)简要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成书年代、作者、内容分类等。
(2)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桃夭》,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字词释义(1)讲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夭夭”形容桃花怒放,“灼灼”形容桃花鲜艳如火,“之子于归”指姑娘出嫁等。
(2)结合注释,让学生尝试翻译诗句,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5、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每章的内容和重点。
(2)探讨诗歌所运用的比兴手法,如以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美丽,以桃树的繁茂比喻婚姻的美满。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诵读《诗经》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桃夭》一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明白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有位女作家安意如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诗经》其实大多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遂去等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这份无邪的记忆流转千年,依然让人惦念和偏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前世的记忆,一起去寻找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的歌谣,一起走进《诗经》,走进《周南·桃天》二、读(一)解题1.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地方民歌,有15国风,共160篇;“雅”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乐歌,共40篇。
(结合教材中的“国学园地”重点介绍“十五国风”)2.关于《周南·桃夭》这是一首周南地方在女子出嫁时唱的祝歌。
诗歌对婚后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祝福。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二)小组互学,理解诗意①自读诗歌: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意思。
②交流归纳:组内交流,不懂的地方相互相帮一带。
并且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③结构探究:你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吗?重章叠句:每章字数相等,句式相同,用字重复度较高,仅在固定位置调换字词。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桃夭>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桃夭》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女子美好形象的描绘和祝福。
(2)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中对女性品德和婚姻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典故、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春天桃花盛开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桃花的美丽姿态,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桃花,你们能联想到什么?”(2)简单介绍《诗经》,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桃夭》。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点名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讲解诗歌(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夭夭”“灼灼”“之子于归”等字词。
(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如以桃花的鲜艳美丽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比喻女子出嫁后家庭的繁荣昌盛。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对女子出嫁的祝福,以及对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期望。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所描绘的女子形象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2)让学生思考:在古代社会,婚姻对女子意味着什么?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文化观念?(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这首诗歌对我们今天的婚姻观和家庭观有什么启示。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桃夭》这首诗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生平。
2. 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诗歌文本。
2. 相关作者生平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经》吗?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二、作者介绍1. 介绍《桃夭》的作者——佚名,以及《诗经》的成书背景。
2. 学生讨论:《诗经》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三、诗歌鉴赏1. 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 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桃花象征青春、美好等。
四、总结1. 总结《桃夭》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桃夭》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诗歌语言分析1.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讨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平实、朴素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为什么《桃夭》这首诗能够流传至今?2.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桃夭》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并尝试进行鉴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桃夭》这首诗的文学背景、主题和情感,并对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有所认识。
幼儿园教案音乐桃夭教案音乐桃夭音乐教学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又能促进他们的感知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教案以经典儿歌《桃夭》为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培养音乐欣赏与表达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学唱经典儿歌《桃夭》。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3. 通过音乐活动,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音乐设备。
2. 教学用具:相关图画、手偶等。
3. 教学材料:《桃夭》歌曲录音、歌词。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选择一首欢快的音乐作为热身,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摇头、拍手等,帮助他们放松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2. 歌曲引入播放《桃夭》歌曲,让幼儿先听一遍,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然后,再与幼儿一起放声歌唱,鼓励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摇摆身体,并随着歌曲中出现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摇桃树、摇桃子。
3. 互动活动利用手偶或图画,模拟《桃夭》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一起参与角色扮演。
例如,幼儿可以把手偶放在手中,根据歌词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与手偶进行互动。
4. 合作创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乐器(如小鼓、木琴等),按照歌曲的节奏一起演奏。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分工合作,让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乐器,通过合作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
5. 表演呈现指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例如小品、舞蹈、绘画等,展示对歌曲《桃夭》的理解和表达。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意和能力。
6. 总结回顾结束活动后,与幼儿一起回顾全天活动的内容,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意见。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分享。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自主性,以及他们在表演和合作创作中的表现。
通过观察评估的结果,可以了解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并据此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
幼儿园教案音乐桃夭1. 引言音乐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帮助幼儿学唱歌曲《桃夭》来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合作意识。
2. 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有:•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歌曲《桃夭》的曲调、节奏和歌词。
•学习歌曲的动作和表演,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和表现力。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合唱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3. 教学准备•《桃夭》的音乐录音。
•教师准备好歌曲的歌词和动作手势。
•幼儿园音乐教室或其他合适的场地。
4. 教学过程步骤1:介绍歌曲和歌词(10分钟)教师播放《桃夭》的音乐录音,引导幼儿欣赏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呈现歌词,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歌词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
步骤2:教授动作和表演(1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歌曲的动作和表演,逐句教唱歌词并配合相应的动作手势。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幼儿跟随的方式教授动作,重点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表现力。
步骤3:分组合唱(20分钟)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指定的领唱幼儿带领。
教师指导幼儿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唱歌。
每个小组可轮流表演,以增加幼儿的参与度。
步骤4:全班合唱(15分钟)经过小组练习后,整个班级进行全班合唱。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唱歌,并适时提醒幼儿注意节奏和音准。
通过全班合唱,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集体意识。
步骤5:反思和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幼儿发表对本次音乐教学的感想和收获。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让幼儿表达对歌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5. 教学延伸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组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
本版编辑/佩兰丨课堂丨♦教轉录《周南•桃夭》教学实录该课2017年获笫三届全闺文学课查大赛现场展示课一等奖◎谭妙蓉/执教、整理(红岭教育集团园岭初中部,广东深圳518031 )_、初读《桃夭》,梳理诗歌内容师:大家知道我国最早的诗集叫什么吗?生(齐):《诗经》。
师:《诗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生: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叫《诗三百》。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追本溯源,从《诗经》中的《周南•桃夭》开始寻找古典诗歌的密码。
老师先朗读一遍,请大家给难字注上音,并体会这首诗的句式特点。
(屏显《周南•桃夭》,师范读。
)师:这首诗跟我们学过的唐诗有什么不同?生:每一句都有4个字,对仗非常工整。
师:好!你说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每一句都有4个字。
但你说的“对仗”是什么意思?生:每一句都以“桃之夭夭”开头,非常工整。
师:你是说每一章都有句子是重复的,对吗?(生点头。
)师:这不叫对仗,叫“重章叠句”。
你真厉害,一下就说出了《诗经》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是“四言居多' 第二个是“重章叠句'大家把它记下来。
(生做笔记。
)师: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学这首诗。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合作探究,讨论一下诗歌的内容。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解惑。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说说他的见解。
生:这三行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每行的最后一句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对夫家有好处'每章的第二句话分别用“花”“果”“叶”来说明女子的成长过程。
师:什么样的成长过程?生(羞涩地):先是用开花比喻女子,接下来结果了,就是有孩子了的意思,接着就是枝繁叶茂了。
师:“枝繁叶茂”指的是一生:她不仅生了一个孩子,还生了很多孩子,而 且她的孩子也生了很多孩子。
(生笑。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感触很深。
这首诗有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随着作者的描述,我眼前似乎看到一片茂盛的桃林,那位明艳动人的姑娘将要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桃夭教学设计《周南·桃夭》教学设计同学们,下午好!课前XXX给大家放了一首来自音乐诗人XXX的《在水一方》,歌声可谓是余音绕梁,而歌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呢?没错,这首《在水一方》正是由《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成。
这么美的诗歌,大家还会背诵吗?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诵一遍,好吗?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XXX在水中沚(zhǐ)。
同学们的声音很洪亮、清脆,唯一不足的是情感稍微欠缺了些。
如果是单独朗诵,老师一定会感受到连绵起伏的山峦。
除了《蒹葭》之外,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中哪一篇经典之作?对了,是《诗经》中的第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关雎》。
这次,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单独朗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摆布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摆布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位同学的朗诵如春雨般滋润人的心田,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请坐!同学们,我们研究过《关雎》、《蒹葭》,很高兴和大家和我要开始一段新的《诗经》之旅。
在正式研究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准备好了吗?1、《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存目31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篇。
2、《诗经》实为XXX。
《诗》305篇皆入乐可歌,古籍早有明确记载。
3、所谓“六义”,又称“六诗”,即指“风”、“赋”、“比”、“兴”、“雅”、“颂”。
“风” “雅”“颂”是《诗》的体制,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
《桃夭》教案桃夭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⑵。
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⑸。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⑹。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词句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2]白话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2]文学赏析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古诗桃夭教案幼儿园引言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古诗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份以古诗桃夭为主题的教案,帮助幼儿园教师有效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教案概述•主题:古诗桃夭•适用年龄:3-5岁幼儿•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教学内容:古诗桃夭的背诵、韵律感知、绘画创作等•教学时间:1周教案详细步骤第一天:古诗欣赏1.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如准备一些桃花和相关装饰品,使幼儿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向幼儿介绍桃夭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简单解释其中的常见生词,如桃花、风等。
3.逐句念读这首古诗,让幼儿们模仿老师的语调和节奏。
4.引导幼儿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并注意发音和语调的正确。
第二天:韵律感知1.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引导幼儿们跟着节奏拍打体验。
2.邀请幼儿们一起走起来,感受音乐的韵律,让他们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3.与幼儿一起合作创造一个小舞蹈,让他们用身体的动作和音乐的韵律产生互动。
第三天:绘画创作1.向幼儿展示一些桃花的图片,让他们观察桃花的形态和颜色。
2.分发纸张和彩笔给每个幼儿,鼓励他们自由绘制自己心目中的桃花。
3.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们进行互动交流,询问他们对桃花的看法和感受。
第四天:游戏活动1.设计一个桃花寻宝游戏,将一些桃花的图片隐藏在教室里。
2.让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并收集这些桃花图片。
3.游戏结束后,集中讨论幼儿们的感受和收获,引导他们回顾桃夭这首古诗中的内容。
第五天:表演分享1.鼓励幼儿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小表演,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场景和情节。
2.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们确保表演内容与古诗相符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组织幼儿们进行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诗经》美,感受《桃夭》美。
2、知道经典的三个特点:反复形象和韵律。
3、让学生在读诗、诵诗、体会诗意、吟诗的过程中,明白《桃夭》的思想,学会用诵和吟的方法,体会和表现经典。
教学重点:1、可以分析和感受诗的意思。
2、知道经典的三个特点,体会三个特点中每一个特点在《桃夭》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用平长仄短入声促的感觉与音乐元素结合诵读《桃夭》。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清晨,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映入我的耳畔,我就知道今天有结婚的,是个好日子,我不禁为新娘子唱起了一首祝福的赞歌。
(导入是否可以再换一换,直接用舞蹈?大家听说过诗经吗?学生发言。
教师补充:诗经的地位。
在某某节目中有这样一个舞蹈得到大家的高度赞誉,舞蹈以什么什么什么在节目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亮点是它的灵感来自诗经中的一首诗——桃夭,播放视频。
)师弹古筝吟《桃夭》。
(弹奏技巧还需加强)师:今天要学习的《诗经周南》中的一首――《桃夭》带拼音出示。
师:谁能来给大家读一遍?生1:读一遍。
师:你读得非常流利,我们给他鼓一下掌。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说出来有道理的地方帮助朗读的孩子改正。
师以鼓励为主:第一遍读就能这么流利,真棒,但是如果能怎么怎么样就更好了。
谁能做到?)生2:读一遍。
师:读的非常好。
来给他鼓掌。
(大家观察一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发现反复。
最好在课件上三段中相同的地方标出来。
)师:(同学们的朗读工地很深厚啊,老师也想读一读:)来听一下老师读的和咱们刚才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师诵《桃夭》。
师:谁听出来了老师读的和你们刚才读的有什么不同?生:我听出来老师读的有些字是一跳一跳的,有些字特别长。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大家给他鼓个掌。
(你真有灵性,一下子就抓住了要点,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大家都是有灵性的孩子。
鼓励孩子的方式不仅可以鼓掌,还可以是走近他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肯定的眼神等等)(能不能换一种说法,重复第三遍了。
)刚才这位同学听出来老师读的有些字是一跳一跳的,有些字读得特别长,哪些字读的是一跳一跳的感觉呢?出示课件五个入声字字体变成红色。
《周南·桃夭》教学设计同学们,下午好!课前罗老师给大家放了一首来自音乐诗人李健的《在水一方》,歌声可谓是余音绕梁,而歌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呢?没错,这首《在水一方》正是由《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成。
这么美的诗歌,大家还会背诵吗?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诵一遍,好吗?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同学们的声音很洪亮、清脆,唯一不足的是情感稍微欠缺了些。
如果是单独朗诵,老师一定会感受到连绵起伏的山峦。
除了《蒹葭》之外,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中哪一篇经典之作?对了,是《诗经》中的第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关雎》。
这次,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单独朗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位同学的朗诵如春雨般滋润人的心田,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请坐!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关雎》、《蒹葭》,很高兴和大家和我要开始一段新的《诗经》之旅。
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准备好了吗?1、《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存目31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篇。
2、《诗经》实为乐歌总集。
《诗》305篇皆入乐可歌,古籍早有明确记载。
3、所谓“六义”,又称“六诗”,即指“风”、“赋”、“比”、“兴”、“雅”、“颂”。
“风” “雅” “颂”是《诗》的体制,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用于朝迁、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
那老师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诗经》难学吗?因为时隔久远,学习《诗经》的确要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来解决字词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诗经》还是有点晦涩的。
然而,如果我们抛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走进《诗经》的世界,你又会发现《诗经》其实很亲切。
就像女作家安意如所说的:“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这份无邪的记忆流转千年,依然让人惦念和偏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前世的记忆,一起去寻找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的歌谣,一起走进《周南·桃夭》。
俗话说“诗非读而不能品也”,我们更常挂在嘴边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想品味一首诗,须得先读。
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听字词的读音以及诗的情感。
好,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桃夭,起——”(生齐读)读得不错。
看来,美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接受。
接下来,咱们试着理解一下。
相信对诗意有所理解后,大家读起来会更加情感饱满。
《桃夭》这首诗歌共三章十二句,第一章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
【板书:花(美)】【板书:人(美)】有时我们会在某些人家的门楣上,看到“之子于归”的横批。
这就表示这户人家有女儿出嫁了。
“之子于归”最早就出自《桃夭》。
因为古时侯认为夫家才是女子的归宿,所以他们会用“归”来表示出嫁。
【板书:夫妻和睦】好。
那么老师已经带领大家理解了第一节,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自行理解第二、三节。
等会我们请同学起来发言。
(同学阅读、讨论)【板书:果】【板书:(生子)【板书:家庭融洽】红花还需绿叶衬,过日子得有大家帮。
古人一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同一姓氏的族人,住在一个村落里,大家互相帮扶。
所以,这里的叶象征着“收族”【板书:叶】【板书:(收族)】也就是团结族人的意思【板书:家庭和乐】问题:全诗共三章,章节间内容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说此诗“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打比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的鲜艳象征新婚女子之美。
“有蕡其实”、“其叶蓁蓁”:分别以桃实的圆大和枝叶的繁密,象征新婚夫妇的多子多福,暗示新娘要给这个家族带来吉运。
“兴”又称“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
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
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女子。
比、兴手法常常交替使用,有“比而兴也”,也有“兴而比也”。
当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好,现在思考第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看一看,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嗯,观察的很准确。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重章叠句。
这是《诗经》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那么,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增强诗歌的音乐感,更充分的抒发情感。
)是的。
最初,诗是用来唱的,所以我们今天读《诗经》会觉得里面的诗具有很强音乐感。
重章叠句就像我们音乐里的变奏,回环往复,易于抒情。
《诗经》可以说是咱们中国文学的源头,后世的很多文学创作里都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其实,不仅是重章叠句,还有赋、比、兴、叠词、押韵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都被我们传承了下来。
这似乎可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了。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诗经》,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做什么用的?或者说,这首诗该在什么时候唱?(祝贺女子出嫁的时候。
)对,这是一首贺嫁诗。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婚礼进行曲》、或《今天你要嫁给我》。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古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是要引用《诗经》里的诗来言情明志的。
那么,如果适逢人家嫁女,吟一首《桃夭》就再合适不过了。
文化探究《桃夭》这篇诗歌为我们展现了先秦时期的人们衡量美的标准和尺度,同学们,你能从诗歌中领悟到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表现的不是简单的漂亮。
那种桃花般的美丽是最难以名状的,多一分就是艳俗,少一分又显得平淡。
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却把新婚女子形容得恰如其分,给人一种照眼欲明的感觉。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曾学过一首很经典的用桃花来喻人的诗。
(人面桃花相映红)对,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写美貌只有一句,倒是“宜室”、“宜家”被反复提到。
这是不是说女子的品德更为重要呢。
)这首贺嫁诗,不像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室”、“宜家”,希望女子温顺、和善。
这表现了人们对女子的要求:德行与美貌兼备。
所以,好的女子应该内外兼修。
这首诗,很有情境感。
读着它,我们似乎就会想象出那种亲人们欢聚一堂,装扮新娘,殷殷叮嘱,送出祝福的场面。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意境深厚。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扑面而来。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花。
美丽的姑娘要出嫁,把欢乐和美满带到婆家。
”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处于战乱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和美满家庭的追求。
这首诗读到这儿,才算真的读懂了。
我们终于穿越了岁月的河流,走进了《桃夭》的意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片文字,我们似乎来到了周南那热闹的出阁宴上,看到了桃花般美丽的新娘,听到了那殷殷的叮嘱和美好的祝福,喜悦和感动,如温暖的泉水,汩汩地流到了我们的心间。
现在,让我们用动情的吟诵,一起向这位新娘送上跨越千年的祝福吧!读完之后,同学们你们是否能感受到这首诗里包含的那种幸福美满的气氛呢?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好的理解了这首诗。
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那么我们今天的作业是:自主赏析《鄘风·相鼠》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谢谢大家!《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