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基本经济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682.41 KB
- 文档页数:56
公共经济学概论第一专题公共经济学概论1.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效应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包括官方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
一般而言,对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研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研究政府的财政收支。
二是研究政府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三十研究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资源配置方式及其特点。
近现代社会存在三类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市场经济:主要通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形成的价格,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
计划经济: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
混合经济:主要依靠市场体系中的私人部门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配置,同时也存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来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市场的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
3.资源配置的原则(1)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标准。
帕累托最优--在给定现有资源条件下,不存在任何其他配置结果使某些人情况更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处境更坏。
(2)公平原则:为了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经济学家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这两个指标作为分析工具。
在很多情况下,公平与效率是存在矛盾的,在取得效率时,常常没有公平,而追求公平往往以损害效率为代价。
对于某一具体的法律制度,其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要由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来决定。
4.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公共产品失灵;外部效应;垄断性失灵;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失灵;经济周期性波动。
5.为什么说公共部门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选择?市场机制的缺陷难以自我调节和修复,弥补市场失灵可能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这个外部力量就是公共部门(政府)的作用。
(一)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优势明显。
(二)公共部门有助于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三)政府部门能够抑制垄断、鼓励竞争。
一课经济学1. 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度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决策、企业的生产决策,还是个人的消费决策,都离不开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
2.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如何利用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学科。
它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研究国家和地区的总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控。
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决策,研究个体的消费、生产、投资等微观经济活动,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机制。
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3.1 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某个价格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买方愿意以某个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价格也就形成了。
3.2 机会成本和效率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最优分配的状态。
经济学告诉我们,要做出理性的决策,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并追求资源的最优利用。
3.3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是指随着某种资源或行为的增加,对其产生的额外效益会逐渐减少。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决策时需要权衡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达到总体效益最大化。
4. 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1 政府政策制定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影响和调控经济的运行。
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和模型,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4.2 企业的经营决策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着各种经济风险和竞争压力。
经济学的理论可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定价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4.3 个人的消费决策个人在面临消费选择时,需要考虑自己的收入和偏好,以及商品的价格和质量等因素。
经济学基本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定义与目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
它涉及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之间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行为。
第二部分:经济体系
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主要的经济体系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第三部分:供求关系和市场
供求关系是指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资源分配。
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经济发展则涉及经济结构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部分:货币和通货膨胀
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存储的一种资产。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升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第六部分:国际贸易和全球化
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交换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全球化则涉及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和相互依赖。
第七部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的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修复市场失灵。
第八部分: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影响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和衰退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以上是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基础知识概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有限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学的应用广泛,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概述,包括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理论和应用领域。
一、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选择、生产、分配和消费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它关注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并研究这些决策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使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
定量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用于揭示经济规律和预测经济现象。
定性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用于探讨经济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行为和发展趋势,包括国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
四、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领域。
在微观经济学中,个人、企业和政府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在宏观经济学中,政府可以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
此外,经济学还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等相交叉,共同研究经济与社会领域的问题。
五、结语经济学是一门关乎社会福利的学科,通过研究经济现象和运用经济理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本文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概述,希望读者能够对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相关领域。
(以上回答均为虚构,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