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83.50 KB
- 文档页数:57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 简介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社会普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政策调整、能源结构转变、节能减排、碳交易等。
2. 政策调整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策调整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举措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鼓励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了碳税政策,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经济惩罚,促使企业减少排放量。
政府还可以通过资助研发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来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3. 能源结构转变能源结构转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措施之一。
目前,全球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的使用会释放大量的碳排放。
为了减少碳排放,需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同时,能源的使用效率也需要提高,通过技术创新和节能措施来减少能源的浪费。
4.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在目前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
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采取节能措施来减少能源的消耗。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更新设备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个人也可以通过使用节能灯具、购买高效家电等方式来减少家庭能源消耗。
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还可以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 碳交易碳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机制。
碳交易是指将二氧化碳排放额分配给企业或国家,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买卖交易。
这种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为碳减排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经济支持。
碳交易市场可以促进碳减排的效率,加速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6. 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经验和资源,协调行动,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框架。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低碳经济学考题低碳经济考试结果1.(2分) 碳生产力是指A. 一个国家生产化石能源的能力B. 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C. 单位碳当量排放所产生的热量D. 产生单位GDP所排放的碳当量的总量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2.(2分) 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这被称之为A. 厄尔尼诺现象B. 拉尼娜现象C. 热带海洋气候现象D. 海滨气候现象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3.(2分) 欧盟能源战略的核心是A.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B.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C.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D. 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4.(2分) “碳锁定”是指A. 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高度依赖的状态B. 政治改革对化石能源高度依赖的状态C. 整个社会对化石能源高度依赖的状态D. 科技发展对化石能源高度依赖的状态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5.(2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B.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C.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D.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6.(2分) 各国的碳排放具有阶段性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来表示。
A. 碳锁定B. 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C. 碳排放弹性指标D. 碳生产力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7.(2分) 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的要求,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地区要A. 优化开发B. 重点开发C. 禁止开发D. 大规模开发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8.(2分)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A. 国际政治地位之争B. 国际经济地位之争C. 发展权之争D. 生存权之争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9.(2分) 政府财政补贴节能减排的方式是A. 现金支持、技术支持B. 政策优惠、技术支持C. 现金支持、人才提供D. 贴息、直接补贴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0分10.(2分) 先行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处于3000~10000美元的阶段,均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A. 此时产业结构呈现“低碳排放”特征B. 此时产业结构呈现“轻化工业”特征C. 此时产业结构呈现“高碳排放”特征D. 此时产业结构呈现“重化工业”特征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11(单选题).(2分) 属于2007年宾格曼《低碳经济法案》内容的是A.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B. 设定减排目标,产生配额C. 规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D. 向清洁能源转型答案: A B C D 标记此题12(单选题).(2分) 自产业革命以来,高度依赖的技术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七个措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七个措施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重大挑战,它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本文将探讨七个有效的措施,以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
措施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元凶之一。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例如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开车。
此外,加强工业和农业部门的污染控制,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
措施二:保护森林资源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它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促进气候的稳定。
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禁止非法砍伐和限制森林资源的开发来保护森林。
同时,推动大规模的森林植树计划,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碳汇能力。
措施三:提高能源效率能源消耗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优化能源系统,减少能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能源管理和监测,推广节能措施,也能够有效提高能源效率。
措施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政府和企业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和鼓励,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力度。
措施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集中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改善交通和能源结构,可以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
例如,规划更多的绿色空间,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网络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措施六: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得到有效应对。
2021-2022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1.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和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器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 废旧电池、过期药品都属于垃圾分类中的无害垃圾C. 催化剂可降低水光解反应的焓变,有利于开发氢能源D. 地下管道用导线连接锌块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2.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与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危机,也给社会及经济活动带来严重的冲击。
为了限制新冠病毒传播,必须对公共环境进行消毒。
以下消毒药品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A B C D75%酒精84消毒液3%双氧水高锰酸钾A. AB. BC. CD. D3.“鸟巢”使用钒氮合金钢,具有高强度、高性能的特点,钒原子 23V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A. 3d5B. 3d34s2C. 3d44s1D. 3d54s24.用化学用语表示NH3+HCl=NH4Cl中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A. 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 1737ClB. NH4Cl的电子式:C. Cl−的结构示意图:D. NH3的结构式:5.依据图所示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O的燃烧热为393.5kJ/molB. C(金刚石)+O2(g)=CO2(g)△H=−393.5kJ/molC. C(石墨)+CO2=2CO(g)△H3=△H1−△H2D. 1molCO2(g)的能量大于1molCO(g)和0.5molO2的能量之和△H=−393.5kJ⋅mol−16.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 开启可乐后,瓶口马上泛起大量泡沫B. 合成氨气时,使用催化剂C. 给装有溴蒸气与氢气的密闭容器加压,颜色变深D. 在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7.下列各离子组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K+、Al3+、HCO3−、SO42−B. S2−、Cl−、Cu2+、NaC. NH4+、Na+、SO32−、HCO3−D. Fe2+、K+、Cl−、[Fe(CN)6]3−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同一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一定相同B. 用锡焊接的铁质器件,焊接处易生锈C. 将1mL1×10−5mol/L盐酸稀释至1000mL,所得溶液的pH=9D. 当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时,此溶液的pH一定为129.如图各图所示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B C D蒸发FeCl3溶液制FeCl3固体酸碱中和滴定验证铁的吸氧腐蚀中和热测定A. AB. BC. CD. D10.某温度下,AgCl(s)⇌Ag+(aq)+Cl−(aq)在水中的沉淀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渔业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渔民利益的重要任务。
然而,面对日益严重的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渔业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目前渔业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渔民数量增加、渔业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增长,许多渔场资源面临着枯竭的风险。
为了解决过度捕捞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1. 制定合理的捕捞限额:设定合理的捕捞限额,限制渔民每年可以捕捞的数量,以确保渔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广科学渔业技术:引入先进的渔业技术,例如渔业定位系统、水下摄像监控等,帮助渔民准确捕捞,避免过度捕捞。
3. 支持渔业转型:鼓励渔民转向可持续渔业,例如水产养殖、生态旅游等,减少对野生渔场资源的依赖。
二、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影响渔业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海洋污染、河流入海污染以及底网捕捞等行为对渔场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针对环境污染的挑战,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 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监管渔业船只和相关企业的废水排放,禁止非法底网捕捞等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
2. 推广环保渔具:鼓励渔民使用环保渔具,例如海洋生物友好型捕鱼网、可降解渔网等,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市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渔业的认知,提高环保意识,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洋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以及酸化等气候变化现象,威胁着渔业资源的生存和繁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应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气候变化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的研究力度,提高科学预测和监测的准确性。
2. 推动渔业调整:根据气候变化的预期趋势,适时调整渔场资源的分布和渔业管理政策,以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支持渔业气候适应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研发和应用渔业气候适应技术,例如人工增殖、养殖环境调控等,提高渔业资源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2023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20 碳达峰和碳中和【什么是碳中和?什么是碳达峰?】这一概念起始于“温室效应”引起气候变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
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我们正在经历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事件——气候问题已迫在眉睫。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
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进入下降通道。
我国目前碳排放虽然比2000—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增速放缓,但仍呈增长态势,尚未达峰。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
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
对于二氧化碳,碳中和与净零碳排放概念基本可以通用,但对于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情况比较复杂。
由于甲烷是短寿命的温室气体,只要排放稳定,不需要零排放,长期来看也不会对气候系统造成影响。
根据2020年12月全球碳项目(GlobalCarbonProject,GCP)发布的《2020年全球碳预算》报告估计,陆地和海洋大约吸收了全球54%的碳排放,那么是否全球减排一半就可以实现碳中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碳中和目标的吸收汇只包括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人为活动增加的碳汇,而不是自然碳汇,也不是碳汇的存量。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造成海洋的不断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是碳中性的,并非永久碳汇。
如森林生长期吸收碳,成熟期吸收能力下降,死亡腐烂后二氧化碳重新排放到空气中。
一场森林大火还可能将森林储存的碳变为二氧化碳快速释放。
因此,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必须通过人为增加的碳吸收汇清除,才能达到碳中和。
【气候】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建议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减缓和适应这一全球性挑战。
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法1. 节约能源能源消耗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节约能源的措施。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的家电和照明设备,使用更加节能的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以及改善建筑物的绝缘和供热系统,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也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2. 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
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中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这包括开展绿色产业,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 提高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原因,并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
政府、学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当共同努力,开展宣传活动,增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推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4. 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可以发挥重要的合作作用,推动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同时,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1. 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改变一些习惯和做法来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提倡使用可回收材料;购买本地和有机食品,减少运输和包装的碳排放;节约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等等。
环境保护工作控制目标背景随着全球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环境保护工作的控制目标,以确保我们的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治理。
目标1:减少污染物排放第一个目标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减少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粉尘等,我们可以降低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并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目标2: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二个目标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要。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并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目标3: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应保护自然栖息地,限制破坏性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并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目标4:应对气候变化第四个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退化。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应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研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结论环境保护工作的控制目标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确保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治理,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