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44.94 KB
- 文档页数:7
《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请书》等填报说明《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是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请、推荐、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绍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一、封面的填写1.成果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教学成果如为教材,在成果名称后加写(教材)。
2.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按《2005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填写。
集体完成的成果,成果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按照其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
3.申请等级:指成果申报单位按《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给申报成果所定的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省教育厅级奖等。
4.申报单位:指申报成果的学校、部门、学术团体等单位。
5.申报时间:应为申报单位决定申报省级奖的时间。
6.成果所属科类:按下列《成果所属科类代码》中的规范要求填写。
7.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管理学—11,军事学—12,其他(包括:政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评估、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3。
*科类代码(规范)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的学科代码(规范)一致。
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归类。
c:成果完成人为一个人填1,两个人填2,三个人填3,四个人填4,五个人填5,其它填0。
d: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它填0。
e:成果属高职高专教育填1,本科教育填2,研究生教育填3,其他填0。
f:成果内容属教书育人填1,教学改革填2,教学建设填3,教学管理填4,其它填0。
*填写编码时,不得少填、多填或错位填写,若编码中某一项无法填写,请在这一位填w。
8.序号: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abcd为学校代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5.09.16•【字号】甘政办发[1995]87号•【施行日期】1995.09.16•【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甘政办发[1995]87号一九九五年九月十六日)《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第三条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均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教学成果奖。
第四条教学成果奖,按其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的效果,分为国家级、省级和省教委级奖。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大意义的;(二)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三)在全省产生一定影响的。
第六条省级教学成果奖分为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二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
第七条只有获得省教委级奖的项目才有资格申报省级奖。
第八条只有获得省级一等奖的项目才有资格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第九条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由成果的持有单位或个人,按照其行政隶属关系,向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教育行政部门向省教育委员会推荐。
中央在甘教育单位也可以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教育行政部门向省教育委员会推荐。
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直接向省教委推荐。
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6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拼搏。
本报告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二、教学成果概述在过去一年中,我校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 学术成果显著。
我校师生在各类学术竞赛中表现优异,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同时,我校教师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
2. 教学质量提升。
我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校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科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项课题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的资助。
同时,我校也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经验总结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校也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2. 推进教学改革创新。
我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微课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校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基地。
3.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我校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我校也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在教学成果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更多优秀教师。
2. 教学管理不够精细。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科研成果转化不够深入。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五届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09.09.30
•【字号】甘教职成[2009]16号
•【施行日期】2009.09.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正文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五届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
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甘教职成〔2009〕16号)
各市州教育局,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关于开展第五届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甘教职成【2009】12号)精神,在各有关单位和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经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审,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共评出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47篇;科研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教材一等奖13部,二等奖21部,三等奖19部。
本次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选工作是对近四年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的检阅和展示,本次获奖的成果是中等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大胆实践、艰辛探索所取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各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我省经济和
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附件:第五届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评选获奖项目名单
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附件:
第五届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甘教厅〔2012〕60号)各高等学校: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的规定,在30所高校申报的266项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经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等15项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已经省政府批准),《运用“APO”工作法构建“五位一体”的化工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等25项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114项成果获得教育厅级奖,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省教育厅级奖分别奖励人民币3000元、2000元、1500元,同时颁发荣誉证书。
希望各高等学校继续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并注重获奖成果在日常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附件: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附件: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省级一等奖共15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201100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兰州商学院王学军、董原、许云斐、雷燕、XXX省级一等2011002西北师范大学“多学科联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王嘉毅、李瑾瑜、汪海燕、贺玲、胡勇省级一等2011003西部艰苦地区铁路建设适任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王起才、王恩茂、杨子江、韩峰、张慧省级一等2011004仿真矿井在采煤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时宁国、宋元文、高鸿斌、张琳、钟帅省级一等2011005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李建国、何玉红、李怀顺、李清凌省级一等201100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甘肃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赵兴绪、张兴虎、白文苑、刘泽华、陈博省级一等2011007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兰州大学杨克虎、田金徽、马彬、刘雅莉、陈耀龙省级一等2011008《植物学》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河西学院张勇、韩多红、高海宁、李彩霞、李鹏省级一等2011009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实践兰州理工大学朱彦鹏、王秀丽、杜永峰、王文达、周勇省级一等2011010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创建与跨越式发展兰州城市学院孔庆浩、夏艳萍、沈建洲、李兰芳、王丽娟省级一等2011011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大学郑晓静、李兴业、曹红、景金生、潘保田省级一等2011012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办和运行西北民族大学陈永奎、孙力、张煜、果建华、祁高展省级一等2011013陇东历史文化特色学科的创设与重点学科的建设陇东学院马啸、闫庆生、刘治立、侯普慧、罗凯省级一等2011014甘肃省法学高等教育现状及改革途径研究甘肃政法学院李玉基、董志峰、郜占川、张建锋、樊峰岗省级一等2011015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天水师范学院XXX东、汪聚应、姜炳生、郭建耀、崔德旺省级一等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省级二等奖共25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2011001运用“APO”工作法构建“五位一体”的化工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王克太、展惠英、柴凤英、田江红、张兴辉省级二等2011002林业技术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芦维忠、赵子忠、张玉芹、陈西仓、廖永峰省级二等2011003西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大学科综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孙建安、董瑞、雷鸣、赵彬彬、秦煜世省级二等2011004工科院校信息类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王晓明、张永、张浩辰、曹洁、李明省级二等2011005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兰州大学马兴铭、王竞秋、张李峰、雒艳萍、于红娟省级二等2011006新建本科院校以人为本144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模式构建与实践兰州城市学院王兴隆、张社平、李具恒、王志林、郑炜华省级二等2011007《草坪学》教材及课程体系建设甘肃农业大学孙吉雄、白小明、马晖玲、刘晓静、李玉珠省级二等2011008适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教材体系开发应用与推广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张方明、史文权、张满效、杜韦辰、刘江省级二等2011009煤化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王焕梅、侯侠、牛治刚、王建强、齐晶晶省级二等2011010职业活动导向学生主体经验对接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王明旭、孙永吉、穆玺红、刘翠莲、代世明省级二等2011011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西部地区普通高校中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任恩恩、王电建、杨军、姚斌、柏桦省级二等2011012《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兰州商学院王霞、秦领、马润平、黄萍、潘秀省级二等2011013创新活动课程模式,构建“两个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张俊宗、杨世宏、梁波、马文清、XXX省级二等2011014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兰州理工大学黎志强、程兰华、杨莉、马云霞省级二等2011015高校两校区(多校区)功能定位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路文江、汤富领、俞伟元、张军成、张晓渝省级二等2011016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前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甘肃中医学院梁永林、柳春、刘稼、李兰珍、朱向东省级二等2011017《陇南金石题壁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蔡副全、蒲向明、宋涛、刘吉平、贺军忠省级二等2011018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邵宁宁、郭国昌、龚喜平、李晓卫、丁宏武省级二等2011019《考古学通论》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段小强、杜斗城省级二等2011020以情景模拟为主的多元化护理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崔宇红、许瑞、李芳、王艳波、吴晶省级二等2011021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甘肃农业大学许健、白明昌、吴彦霖、王馨梅、张凝省级二等2011022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陈文贤、舒志华、吴建春、吴建新、柳立新省级二等2011023文艺学系列课程创新实验研究天水师范学院郭昭第、薛世昌、王元忠、安涛、王贵禄省级二等2011024陇东学院“三线四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陇东学院许尔忠、吕朝龑、刘建宁、闫淳冰、高家祥省级二等2011025高职高专院校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严慧萍、赵浪涛、高文琪、张磊、屈兰锋省级二等2011年度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教育厅级奖共114项(其中前74项为本科,后40项为高职高专)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获奖等级2011001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西北师范大学董晨钟、马永杰、赵兴虎、薛具奎、陈宏善教育厅级2011002计算力学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兰州大学王省哲、蒋一萱、谢莉、王萍教育厅级2011003强化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品质--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培养新模式兰州大学马义德、王兆滨、汤书森、绽琨、张红娟教育厅级2011004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成效兰州商学院庞智强、傅德印、王永瑜、郭海明、申社芳教育厅级2011005六元一体,四维互动,发展创新,交通运输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朱昌锋、李海军、张玉召、杨菊花、钱名军教育厅级2011006面向教师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王卫军、张筱兰、郭炯、王文君教育厅级2011007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及实践兰州商学院于倩、张晓岚、姜洋、党建宁、杨雯教育厅级2011008“理进工出”理念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褚衍东、陈京荣、李玉龙、李秦、王力军教育厅级2011009金融工程专业建设及其“中国化”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创新兰州商学院周复之、杨世峰、狄瑞鸿、任洁、王乐教育厅级2011010以“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平台构建“卓越工程师”校内工程素质培养体系兰州交通大学伍忠东、王紫婷、崔炳谋、汪再兴、齐博教育厅级2011011彰显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示范作用,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兰州交通大学党建武、闫光辉、王海涌、赵庶旭、王阳萍教育厅级2011012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西北师范大学把多勋、高亚芳、梁旺兵、张建华、彭睿娟教育厅级2011013创新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服务甘肃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西北师范大学吕世虎、李保臻、贾随军、温建红、张定强教育厅级2011014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西北师范大学赵军、张长城、潘竟虎、李传华、党国锋教育厅级2011015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1353规范化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兰州城市学院梁延堂、张社平、刘绍舫、马少虎、李具恒教育厅级2011016教师教育改革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合作共赢新模式--西北师范大学师范生赴新疆实习支教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杨纳名、王刚、卓杰、郭建东、鲁文平教育厅级2011017体验-反思-实践:基于“专业发展范式”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武和平、刘全国、周雪、殷刚魁、王秀秀教育厅级2011018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践兰州理工大学张爱华、任崇玉、王强、王琦、缑新科教育厅级2011019机械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兰州理工大学刘永平、靳伍银、刘军、吴爱梅、李涛教育厅级201102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实践兰州城市学院王汝锋、王小卫、王晓丽、李梅、刘锦涛教育厅级2011021SAMPLE-中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兰州大学管会生教育厅级2011022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刘再聪、秦丙坤、李顺庆、潘春辉教育厅级2011023电子设计竞赛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杨新华、刘仲民、潘峥嵘、张宁、朱翔教育厅级2011024以警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治安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甘肃政法学院陈君武、郑永红、王春梅、陈伟、张奋成教育厅级201102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和培养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苏宏升、董海鹰、赵峰、田铭兴、张蕊萍教育厅级2011026先进控制技术创新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李炜、苏敏、李二超、赵正天、刘微容教育厅级2011027电工电子CDIO工程应用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罗映红、陶彩霞、张友鹏、李若琼、田晶京教育厅级2011028结构设计竞赛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探索兰州理工大学党星海、陈明、宋彧、罗维刚、项长生教育厅级2011029一级学科平台上以“方法”为中心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查飞、杜新贞、杨武、姚虹、李岩教育厅级2011030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孙健、张志红、戴小武、张文礼、白列湖教育厅级20110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兰州理工大学李明、王燕、年福忠、李睿、王旭阳教育厅级201103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光伏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鲁怀伟、宋青、李建丰、权伟龙、田苗教育厅级2011033大学生创新性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王青、姚晓菊、戴剑锋、冯旺军、褚润通教育厅级2011034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教材)西北师范大学任小康、苟平章、王治和、何廷年、冯丽霞教育厅级2011035构建“4+1+1”模式培养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兰州交通大学吴芳、王花兰、崔永红、马昌喜、王立教育厅级2011036面向现场、着眼高铁、重在应用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兰州交通大学姚德新、杨学超、杨国林、李建章、王世杰教育厅级2011037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赵保卫、陶玲、钟金魁、张翠玲、王刚教育厅级2011038建设《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甘肃农业大学何玉琴、张霞、杜晓华、叶得河、贾宁教育厅级2011039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电子技术课程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封志宏、魏萍、李积英、赵贺、刘小明教育厅级2011040医学院校形体课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甘肃中医学院李希斌、李仲葓、任真、刘曙华、王筱芳教育厅级2011041基于多学科平台优势,提高法学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杜睿哲、吴国喆、张芸、苏婉儿、李玉璧教育厅级2011042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统一考试方案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招生办公室陈仁伟、段海俊、程跟锁、常毅臣、赵莉教育厅级2011043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石永福、杨得国、赵辉、王立群、李小玲教育厅级2011044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甘肃中医学院陈彻、楚惠媛、杨雅丽、安方玉、李雪燕教育厅级2011045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刘长仲、沈慧敏、徐秉良、王森山、王国利教育厅级2011046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及应用甘肃政法学院刘晓霞、王存河、黄荣昌、王月、殷兴东教育厅级2011047电子科学与技术新办专业层次化、平台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吴蓉、陈永刚、刘春娟、谢健骊、王永顺教育厅级2011048通信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蒋占军、郑玉甫、邸敬、周冬梅、孙奇教育厅级2011049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赵萍、张轶、张丙云、王雅、刘晓风教育厅级2011050甘肃农业大学“教学主题活动月”十年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王文棣、蔡原、王雅梅、李东魁、亢凯教育厅级2011051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心理学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周爱保、赵国军、康廷虎、马书采、李玲教育厅级201105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顶岗支教实习天水师范学院汪聚应、安建平、郭建耀、孟永定、董妍教育厅级2011053数学模型课程教学改革及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西北民族大学刘华、马德山、果建华、XXX、冶建华教育厅级2011054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甘肃农业大学魏彦明、唐致刚、陈映江、陆森、刘青林教育厅级2011055以“1+X”整合模式开展英语听说教学,培养理工科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兰州理工大学张晓翠、孙乃玲、杨霞、赵军强、杨娟教育厅级2011056案例教学贯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郭殿声、石广田、郑向阳、李太国、管兰生教育厅级2011057信息技术与农业学科整合研究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李广、XXX、燕振刚、李丽、姚非教育厅级2011058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研究兰州理工大学段兴利、解梅、陈红、尚斌、朱晶松教育厅级2011059创建“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平台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马军党、张红兵、贡力、苏程、李万祥教育厅级2011060加强学生产品造型基础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设计实践技能兰州理工大学赵得成、白兴易、赵雪松、李力、柴英杰教育厅级2011061科学整合和高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甘肃农业大学王生林、马丽萍、赵来娟、张晓兰、朱昭萍教育厅级2011062刑事法学参与式案例实践教学改革--基于甘肃政法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甘肃政法学院郑高键、武晓红、杨东平、魏清沂、刘宁生教育厅级2011063财经类人才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兰州商学院巴建坤、苏孜、丁晓阳、张勇、路瀚宇教育厅级2011064基于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化学多层次教学体系构筑与实践兰州理工大学冯辉霞、王毅、徐惠、尹建军、梁卫东教育厅级2011065会计专业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袁杰、刘钦、赵延龙、任静梅、尹淑红教育厅级2011066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甘肃农业大学高晓阳、杨梅、李青、李妙祺、冯全教育厅级2011067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兰州交通大学王烨、孙三祥、李亚宁、胡广录、张济世教育厅级2011068“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甘肃政法学院林军、杜永奎、牛君、岳世忠教育厅级2011069农业院校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体系构建甘肃农业大学王联国、韩俊英、刘成忠、赵霞、刘立群教育厅级2011070运用“学习-实践-创新-提高”四要素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甘肃政法学院马进、陆喜元、冉敏、赵菁、王瑞萍教育厅级2011071面向民族聚居区培养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李锦煜、徐君伟、许永强、胡文海、左林华教育厅级2011072“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道周、赵富学、王发斌、贡巴扎西教育厅级2011073《乡土本色--西北民俗美术概述》(教材)西北师范大学田卫戈教育厅级2011074《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教材建设(教材)兰州大学张文煜教育厅级2011075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三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刘新辉、李向伟、曹建文、孔昊、曹博教育厅级2011076西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任泰明、王庆岭、陈兴义、张丽景、田春婷教育厅级2011077工学结合、能力递进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余华俐、穆玺清、郭小汝、陈百明、张俊喜教育厅级2011078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春、赵淑湘、王琴、邹娟茹、王宗辉教育厅级2011079“六个1+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吴晓玲、王锡臻、赵继荣、唐兴荣、李艳教育厅级2011080高职会计专业“五步走”体验式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高洁、高陆军、顾润龙、康轶婷教育厅级2011081“早体验”高职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李敏骞、杨平科、张守润、徐鉴民、徐真教育厅级2011082迭代式课证融合的计算机办公技术课程的形成、实践与发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杨柳春、韩艳、周立民、王炳鹏、王萌教育厅级2011083以能力为本的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马秉骞、赵忠宪、王春林、贾汝民、宋学平教育厅级2011084国家精品课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建设与实践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王长荣、施荣、李雯霞、薛长青、袁沛海教育厅级2011085“标准引领、施工导向、工学结合”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胡建琴、武双林、梁国强、崔岩、黄艳教育厅级2011086教育教学研究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宋贤钧、陈蕾、周晓康、魏海明、杜媛教育厅级2011087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甘肃联合大学陈新民、王金娥、王万鹏、刘洪艳、于良红教育厅级2011088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胡相斌、许立太、张明艳、蒙斌、李延明教育厅级2011089源自石化生产过程的探索性实训项目开发与应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唐蓉萍、陈淑芬、吴海霞、尚秀丽、吕维华教育厅级2011090“项目化教学、职场化实践、行业化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岐艳芳、徐瑾、郑刚、周秀媛、赵恺教育厅级2011091基于工学结合的经管类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炜、周任慧、刘贵生、胡旭东、刘静教育厅级2011092高职机电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研究与实践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高峰、卢建兵、杨桢、陈玉莲、张萍教育厅级2011093技能大赛、技能取证、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冷宝林、冯文成、甘黎明、高兰玲、乔南宁教育厅级2011094《焊接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勋、丁文溪、蔡建刚、王春华、梁永文教育厅级2011095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马宏锋、李祥林、包理群、李颖、吴守霞教育厅级2011096基于炼油化工及相关专业实训需求的DCS控制反应--精馏中试装置建设与应用兰。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公布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天堰杯”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公布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天堰杯”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由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省卫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承办,省医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天津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的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天堰杯”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已经圆满结束。
共有15所学校选送的113部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参加评选活动,经评审专家组认真、客观、公正地打分评定,共有10所学校获得团体奖,2所学校获得组织奖,68部教学课件获得个人奖。
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一、团体奖一等奖:甘肃省卫生学校。
二等奖:酒泉卫生学校、兰州大学、庆阳市卫生学校。
三等奖: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水市卫生学校、武威卫生学校、定西市卫生学校、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省中医学校。
优秀组织奖: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西北民族大学。
二、个人奖一等奖(11部)作者学校课件名称1杜学海张军荣吕香茹甘肃省卫生学校回族民俗2庞兰英吕荣光翁懋瑾甘肃省卫生学校免疫应答3段玲张建辉蒲明兰武威卫生学校细胞质、细胞有丝分裂4王民霞范玉敏陈敬德酒泉卫生学校肝硬化病人的护理5任艳萍李上杨俊酒泉卫生学校常用注射法6杨亮梁丰雷世鑫平凉医高专肿瘤7包戈华庆阳市卫生学校心脏的泵学功能8兰丽坤裴巧霞濮晓明张掖医高专妊娠诊断9刘茹萍魏兴平丁学兰甘南州卫生学校急性肾小球肾炎10杨频欧阳斌甘肃省中医学校五行11张文芳兰州大学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诊断二等奖(23部)作者学校课件名称1杨再青崔丽云王若菲酒泉卫生学校人体胚胎及早期发育2蒋燕萍邢晓玲张强甘肃省卫生学校肌内注射法3马丽袁慧张掖医高专心电图的基本知识4薛再鹏薛莉张柏林定西市卫生学校人体心脏5姚娟天水市卫生学校六项无菌操作6马芳临夏州卫生学校手太阴肺经7刘军甘肃省中医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8张军荣甘肃省卫生学校水、电解质代谢紊乱9程亚青樊敏梁丰平凉医高专花10宏亚丽庆阳市卫生学校补体系统11刘梅芬宋正爱范纪华酒泉卫生学校心绞痛病人的护理12朱燕蔺勇?? 鲁兴梅甘肃省卫生学校心脏的泵血功能13樊世进临夏州卫生学校正弦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4陈漪静天水市卫生学校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5沈济人陇南市卫生学校辛温解表剂16侯志英姚军汉闫立国张掖医高专咳嗽17王一庆康晓东朱劲松兰州大学中医学切诊18王刚姚熙国李作胜武威卫生学校生产性粉尘与尘肺19柳丽荣庆阳市卫生学校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0王建民范纪华宋正爱酒泉卫生学校新生儿黄疸的护理21刘颖吴恺红杨柱产兰州市卫生学校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2马薇西北民族大学不孕症(双语)23刘思强段亚玲宋玉兰定西市卫生学校全口义齿的颌位记录三等奖(34部)作者学校课件名称1张永洁秦莉袁奉卫甘肃省卫生学校肿瘤2崔新慧甘肃省中医学校炎症3蒲文静蔺多鑫马春梅平凉医高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李彦荣崔继元韩晓军定西市卫生学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5李宏莲王晓玲庆阳市卫生学校先天性心脏病6郭玉军王巧峰郝宏涛庆阳市卫生学校护士基本行为规范及礼仪7喻志英范琳琳刘丽娟酒泉卫生学校饮食与营养-鼻饲法8雷芸香宋晓英冉兴程张掖医高专四种注射法9武学琴临夏州卫生学校以社区为导向的护理10魏爱云临夏州卫生学校溶液的渗透压11吕香茹蔺勇?? 杜学海甘肃省卫生学校泌尿系统-肾12冉莉莉席亚萍陇南市卫生学校肺结核病人的护理13黄晓俊金安琴兰州大学上消化道出血14张艺兰州大学医患沟通与技能15王若菲于治国杨振平酒泉卫生学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6石振芳齐慧妮XXX 陇南市卫生学校核酸17寇桂香张瑜甘肃省卫生学校胸部损伤病人护理18崔娟郭雅静甘肃省卫生学校安全用电19闵三旭陈吉兵师艳萍张掖医高专胸部损伤20史淑霞路艳清邵怡霞平凉医高专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21翁懋瑾甘肃省卫生学校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2杨振平王红王敦丽酒泉卫生学校指数函数23陈旺盛杨萍兰咏梅西北民族大学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24田莉梅郑凤莉魏丽鸿张掖医高专腹部触诊25王志禄兰州大学心电图26杨丽萍陈杰甘南州卫生学校消化系统27马海梅叶万树甘南州卫生学校液体的表面现象28张奕林吴小淳甘肃省中医学校课文链接29刘宏家兰州市卫生学校心的解剖结构30李燕莫凡天水市卫生学校舌诊31杨彩萍贾江唐景华武威卫生学校EXCEL 2003 函数的使用32王丽天水市卫生学校呼吸系统33杨如松王刚马琪武威卫生学校免疫应答34朱月庆张梅林定西卫生学校免疫球蛋白请各学校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注重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我省卫生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表彰奖励2008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暨社科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8.06.23•【字号】甘教厅[2008]88号•【施行日期】2008.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表彰奖励2008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暨社科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决定(甘教厅〔2008〕88号)各高等学校:根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条例(修订稿)》和《甘肃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成果奖奖励条例(修订稿)》的有关规定,经学校推荐,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委员会,分别对申报2008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暨社科成果奖的成果进行了认真评审,并经公示、省教育厅审定,决定对272项获奖成果予以表彰、奖励(获奖名单见附件),其中科技进步奖102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43项),社科成果奖170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71项)。
每项获奖成果均颁发奖状、荣誉证书和奖金(一等奖1500元,其中,省教育厅发750元,获奖单位筹措750元;二等奖1000元,其中,省教育厅发500元,获奖单位筹措500元;三等奖500元,其中,省教育厅发260元,获奖单位筹措240元)。
省教育厅按获奖成果数将奖金统一划拨到有关高校,其中,兰州大学9项,奖金4280元;西北师范大学85项,奖金46640元;甘肃农业大学8项,奖金3540元;兰州理工大学31项,奖金13650元;兰州交通大学25项,奖金11840元;西北民族大学20项,奖金7860元;兰州商学院16项,奖金7060元;甘肃中医学院3项,奖金1260元;甘肃政法学院12项,奖金4580元;天水师范学院16项,奖金5360元;河西学院16项,奖金5600元;陇东学院9项,奖金3060元;兰州城市学院8项,奖金3290元;甘肃联合大学2项,奖金520元;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项,奖金1280元;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3项,奖金1020元;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1项,奖金260元;甘肃警察职业学院2项,奖金520元;定西师专1项,奖金260元;陇南师专1项,奖金260元。
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成果名称:基于“质量工程”建设理念下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建设(教材)成果完成人:董原陆凤英许云斐陈刚成果完成单位:兰州商学院基于“质量工程”建设理念下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建设(教材)成果总结一、研究背景兰州商学院是国内较早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高等院校,从1988年起首先在商业经济、企业管理本科专业中开设该课程,迄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教学历程。
从1992年起,公共关系学被列入我校财经类各专业通开的专业基础课和其它相关各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或选修课,是全校学生最为喜爱的财经类主干课程之一。
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在院系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较好地达到了课程规划的要求。
2001年本课程获兰州商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3年本课程获兰州商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本课程再次获兰州商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本课程还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
2007年本课程为兰州商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本课程为甘肃省精品课程1995年教材《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获甘肃省社科三等奖。
2002年教材《公共关系原理实务应用》荣获中国西部优秀教育图书奖。
2007年《新编公共关系学》获甘肃省第七届优秀图书二等奖,这三本教材不仅在我校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各专业使用,而且还被省内的其它高校及中国矿业大学所采用,并得到较高地评价。
本课程的带头人董原教授现担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公共关系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二、成果内容(一)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公共关系学科体系全书以公关基础理论、公关历史、公关三大要素作为领头,以公关应用、公关工作程序、公关专题活动作为躯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体系。
该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阐述公共关系学最基本的理论,包括对“公共关系”概念涵义的表述,对公共关系基本职能和原则的研究,对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框定并对公共关系一系列范畴与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对公共关系历史的描述,既有对现代公共关系实践起源和公共关系学理论形成过程的记叙,又有对公共关系在当代中国现状的描绘,还有对公共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第三章介绍了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及传播与沟通。
第四章重点阐述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特点、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五章介绍了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四步工作法”。
第六章运用前几个部分阐述的原理和方法对不同类型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分析。
第七章重点介绍塑造组织形象的CIS系统工程和CS战略,并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区形象塑造”也融入进去,使公关理论建设和教材编写走进一个新时期、新境界。
第八章重点阐述公关语言表达艺术、公关写作技巧、公关中的人际交往和公关礼仪,以增强学习者的公关技能。
第九章主要介绍了主要公关专题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第十章重点介绍了公关危机处理原则和处理程序。
(二)注重实践教学强调活学活用该课程教师近年来在教学中多次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以省城兰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为政府或企业服务,在实践中进一步增长才干。
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多年来积极参与省内外一些企业的专题公关活动的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前期的调查、实施过程追踪、活动效果分析,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有机会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
比如,组织学生到金轮宾馆参观,并与该宾馆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座谈,收集资料,为该宾馆各类专题活动提供策划方案;此外,还参与了甘肃新动力企业咨询策划有限公司“黄河与您相约情人节”大型活动的策划、天河集团天水市场冬季长跑公益活动的策划、奔马啤酒2002—2003年天水市场整体营销活动策划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与一批企事业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专业教学和社会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学生参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①草原兴发首届西部涮锅节活动策划(与草原兴发合作)。
②联合甘肃各大媒体进行“玛雅房屋品牌竞争力综合市场调查报告”新闻发布会。
③《甘肃首届嘉宝莉杯甘肃公益广告大赛》。
④协助甘肃德乾公司进行鱼池口小商品批发广场品牌规划与整合推广和前期招商工作。
⑤协助河北商会创建与商会形象推介策划。
⑥协助成立甘肃省工商联旅游商会的成立。
此外,在相关课程还进行了模拟教学、角色演练、自我分析、专题答辩、课堂演讲等教学形式的探索。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以保障教学质量1.教材使用与建设本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坚持以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原则。
近年来我们选用的教材主要有《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有配套的考试大纲和自学辅导书;另一本是《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
这两种教材在国内的发行总量约85万册,为几十所高校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采用,另外还编写了近10万字的《公共关系学概论》自学考试辅导材料。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教学团队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公关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专门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高水平的、系列化的配套教材,取得了一系列教材出版成果。
目前已形成以国内优秀教材为中心,以自编系列化教材为配套,以案例集等扩充性资料为补充的立体化教材使用格局。
其中,自编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4部:(1)董原主编:《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4;(2)董原副主编:《现代公共关系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6;(3)董原主编:《公共关系原理实务应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8;(4)董原主编:《新编公共关系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7本课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较为丰富,包括公关教学团队主编、参编或独著的相关教材,国外著名的公共关系学方面的译著,国内公共关系方面专题性、案例性、辞典性的图书。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公关教学团队高度重视扩充性资料的建设,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扩充性资料建设主要是围绕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教学光盘和公共关系网址来进行的。
已经建成的扩充性资料包括:(1)充分利用公共关系学课程网上资源库。
公共关系学课程网上资源库包括以下内容:申报表格、课程介绍、主讲教师简介、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实验指导、作业习题、参考文献、教学资源、特色优势。
(2)借助教学光盘和公共关系网址。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光盘主要有:《中外公关案例精选》、《公共关系礼仪》、《王牌营销员》、《中外广告精选》、《安利产品》、《追求卓越》、《富500强系列片》。
公共关系网址有:※中国公关网:http:// (案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公关第一门户:※公关世界:※演讲与口才:※华夏心理网※中国营销传播网: /※中国经营报:/※《商业时代》杂志社:/※中国管理传播网:/※网上新观察:/※营销广角:※零售网:/※中国广告杂志:/china-ad/※中国商业网:/※商场现代化:/※销售与市场:/3.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针对公共关系学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我们编写了较为实用的实验教学大纲、《公共关系学案例集》,及时更新网络资源库,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POWERPOIN电脑幻灯软件、教学录影带、VCD、投影胶片和实务演示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电脑教学软件教学,自行制作的电脑幻灯软件包括“公共关系管理实务”、“公共关系宣传实务”、“公共关系广告实务”、“组织自控媒介”、“公共关系网上传播”、“危机处理实务”、“人际关系沟通”等教材。
还制作了教学录像带“中外公关案例精选”,VCD教学片“行政人员形象”、“社交礼仪”投影胶片和实物投影图片。
本课程还收集了一批公关印刷品及图片资料作为课堂演示和案例讨论分析的教具等实施实验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多种形式、中外结合的实验教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4.网络教学环境公共关系学课程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共享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指导论文、讨论案例。
此外学校图书馆引进的超星电子图书超过20万册,可以通过网络浏览阅读、下载资料,还有清华大学学术期刊、人大复印资料、书生之家等电子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素质训练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共关系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以“如何教”与“如何学”为重点,在专业设计与教学组织中,不断摸索改进,形成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课堂讨论教学――实践教学”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系。
(五)注重加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包括共同参与教材建设,公开公共关系学课件,对公共关系学学术会议资料的传阅与研读,举行任课教师的小型学术会议,对公共关系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建立互相听课制度,促进公共关系学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等。
三、成果创新点在开设本课程并使用该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该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创新之处:(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注重基础专业知识的讲授,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创新。
该教材在编写时,对理论问题以简练、通俗的语言阐述,对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的介绍给予充足的篇幅并强调做到:具体、细致、实用。
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以最新、最典型的案例引导将要阐述的问题,增强了可读性。
本教材内容的创新对公关学科建设和公关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实践环节的创新本教材在注重公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学生公关技能的培养,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策划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关系实践教学,支持大学生运用公共关系学理论进行创业设计,并取得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铜奖和用友杯第五届大学生创业及模拟经营大赛全国三等奖等优异成绩,对全国及甘肃省实践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形式方法的创新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兼参与企业的策划活动。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公关决策能力和公关创新策划能力。
四、成果推广与应用《新编公共关系学》自2006年7月由兰州大学出版发行以来,首先将该教材应用于工商管理相应专业、市场营销学专业、新闻学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与《新编公共关系学》配套的课件、讲义、教学实践材料和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源的点击率和下载次数在兰州商学院省级精品课程中排在前面。
《新编公共关系学》还是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及省内其他部分高校等管理类各专业的选用教材,受到任课教师及学生们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