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新闻早晚报》的编辑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30.28 KB
- 文档页数:1
手机报的新闻标题特色作者:叶俊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3期2006年8月1日,致力于打造网络新媒体,以学习教育为主,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手机报成立。
它的成立使原本的报业格局再一次被打断;而今,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特殊方式。
手机报的操作模式有两种,即彩信手机报模式和WAP网站浏览模式。
前者类似于传统纸媒,报社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只需离线观看。
后者需要手机报订阅者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浏览网络新闻。
由于后一模式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手机终端支持,目前还无法广泛投入使用,国内已开通服务的手机报大多采用前一模式,即彩信手机报。
其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
具体来说,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通常,收发多媒体短信的手机屏幕一次性只能显示200来个汉字,受信息容量以及版面的影响,手机报报道的内容往往比较简短,要吸引受众的眼球,手机报的标题显得益发重要。
一、标题的形式特点1.标题结构简单。
除单行标题之外,传统报纸的多行标题非常常见;而手机报为了浏览和翻页的方便,也因节约空间的需要,新闻标题基本上都只有一行,标题结构形式单一。
2.语法结构单一。
传统报纸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报刊新闻具有整体浏览性,标题讲究艺术性和趣味性,对语法和修辞也有要求。
手机报的受众大多是年轻人,标题强调简明与新鲜性,以迎合“读题”新闻时代的年轻受众的口味。
新闻标题除了压缩信息,还为求简明而对语法不作要求,出现省略句。
如体坛周报手机报的“和局圣西罗”“神奇逆转”均是省略句;有时甚至出现主谓宾语被省略的情况,中国妇女报手机报题为“奇迹?”的新闻,没有任何句式成分,正是这种情况。
3.字数长短分明。
“手机报的阅读通常是一种快速浏览,稍长一点的文章会让读者有厌烦感,产生阅读疲劳。
手机报编辑工作的三大特别之处
一是内容短小,
由于技术限制和终端容量的原因,手机报内容必须短小精悍,体现在总量上,一般要求保持在40K以内,20条左右,要把一天的新闻浓缩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决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手机报编辑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的新闻,然后作出比较和选择,这是工作内容重要的一部分,也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但是这些工作又不能以具体形式体现出来,所以很难作出标准的衡量。
二是单条新闻的浓缩。
即使通过大量的浏览新闻,找出了最好最新的新闻,手机报编辑还必须对单条新闻进行简练的编辑,提炼出其中心思想,找出新闻中最吸引人的新闻点。
这个工作可以有实体的体现,但是需要编辑具备很强的归纳、组织能力,这是手机报编辑工作的精粹,最能体现一个编辑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
三是长期的新闻监控和较短时间的新闻编辑。
这项对编辑的要求其实很过分,是强度最大的一项。
因为手机报的特点,所以编辑必须在发布时间之前找到最新的新闻,要求编辑必须在发布前的一个多小时内才能开展编辑工作,就是说编辑要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前期几个小时看到并选择的新闻和图片的整理、编辑、制作、发布。
这一个多小时是相当紧张的,为了保证新闻发布的准确性,精神必须告诉集中,往往这一个多小时下来,编辑都会赶到头晕脑胀,因为编辑们真的是心无旁骛,直盯屏幕连续作战了一个多小时,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打扰。
网络编辑和手机报编辑在工作的前期准备上有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在中后期的制作、发布上绝对天壤之别。
如果说网络编辑在制作发布新闻的时候是一个浪漫的设计者的话,手机报编辑就是一个疲于奔命的炼金工人,毕竟“炼千吨矿石,才可得一克黄金”。
手机报编辑需要有这种精神。
简析手机报的传播特点作者:严励王冠辉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4期摘要:手机报自2004年诞生至今,在用户规模和盈利额度上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凸显。
手机报传播的主要内容是新闻。
其传播特点表现为:突出接近性,报道身边的新闻事件,传播实用性的信息资讯;多用漫画,巧设标题,提高受众阅读的趣味性;注重互动,受众参与,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增加专刊、特刊、快讯等各类报道形式,多方位报道各类新闻事件。
关键词:接近性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2004年是我国的手机报元年。
在这一年中,中国的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诞生了。
时至今日,我国的手机报已经发展了6个年头。
6年来,手机报先后出现了彩信模式、WAP网站浏览模式以及针对拥有智能手机的客户端应用软件类型手机报。
除了浏览模式的变化之外,我国手机报的用户规模和盈利额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手机报业务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业界和学界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但是关于手机报的定义,研究者们至今仍是各执一词。
笔者也不打算在此有所争执,为了论述的需要,笔者引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给出的定义: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实现阅读短信新闻、彩信新闻等功能。
①由此可知,手机报传播的主要内容是新闻。
那么,手机报又具备哪些传播特点呢?笔者以《河南手机报》为例进行分析,以求管中窥豹。
突出接近性,报道身边的新闻事件,传播实用性的信息资讯。
接近性是指媒体传播的信息同受众在地理、利害、心理等方面越是接近,越是贴近受众,就越是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受众对信息的利用也就越有效。
新闻接近性越强,其新闻价值也越高。
2006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旗下多家报刊、网站的新闻信息资源共同打造的《河南手机报》,紧扣本土定位,立足服务本省,被誉为河南的“第五媒体”。
在栏目设置上,着重突出地方特色,满足河南本地受众对身边的新闻信息的需求。
搜狐新闻开启新闻早晚报时代经常有些朋友,买了一部特牛的智能手机,什么iPhone 4S之类。
老是来问我为什么上不了网,我拿到手上一看,发现能上啊!朋友说是接受不了彩信,我说你收彩信干嘛?他说要看每天运营商发送的早晚新闻或者什么股票信息,还有天气预报!是的,现在很多大叔大妈都要看运营商推送的新闻。
对他们来说,这是每天获取新闻的必要渠道,但事实上这并非最好的获取新闻的方式,甚至说这样看新闻。
不仅设置麻烦,而且稳定性和实效性也不佳,而且运营商的这种服务大多是收费的,就算某些情况下免费,但也要捆绑到其他资费上,价格高昂不说实用性还不好。
另外还有一些用户有看实体报纸的习惯,晨报和晚报都是必看的项目。
不过这种阅读新闻的方式局限性更大,不仅收费,而且获取资讯的速度比网络推送慢得多,同时报纸上充斥着各种软文和广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体验。
不过与之对立的,则是人们的阅读习惯。
这同样是一个很难改变的问题,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有些人非要看彩信新闻,有些人非要看报纸一样。
那么如何能两全其美呢?并非没有办法。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新闻客户端,例如网易、腾讯和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
但并不是这些客户端都能扭转人们的习惯。
很多朋友的手机上安装了新闻客户端也不看,还是去看早晚彩信或者报纸。
想去强制扭转大多数人的习惯是十分困难的,其实不如迎合这部分人群的需要。
在众多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中,搜狐新闻3.0率先做到了这一点。
这个小小的新闻软件采用了所谓的模块化结构,用户可以自由添加需要的功能,而“新闻早晚报”就是模块之一。
安装了新闻早晚报模块以后,软件就会每天按时推送两次新闻在客户端内,分别是早报和晚报。
用户在任何时间打开都能看到,而且历史的推送也会存储起来供用户随时阅读。
除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照顾用户习惯以外,搜狐新闻的早晚报模块在内容上相比实体报纸和彩信新闻都要丰富得多,而且时效性也远胜前两者。
这自然要得益于搜狐作为新闻网站以及互联网推送自身的巨大优势。
晚报特点:晚报在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的特点:①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
除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 还大量采集、发布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及时发表群众的意见、要求;深入市民家庭,密切联系群众。
②注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体育新闻;提供有关日常生活的各种知识,做读者衣食住行的参谋;为人们的生活、休息和娱乐服务。
③晚报送到读者手中已在傍晚,读者阅读心理与读晨报有所不同,所以晚报注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有人情味和可读性,重视读者共同兴趣。
④注意新闻时间性,体现“报晚信息早”的特色。
⑤强调办好副刊。
与早报的区别:早报,也叫晨报,是早上发行的,一般稿件截至于前一天下午4点之前,排版之后稿件在凌晨2点之前印出来,5点左右各报刊点可得到最新的早报,有什么重大新闻出了新进展可以[1]及时进行改动处理。
晚报一般是下午2点左右出来的,是报道从前一天上午到本天上午的事,由于时间有些事是本天的新闻,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一般晚报时效性比之早报差一点。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报纸,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信息量增加和读者及时了解外界新情况的迫切需要,把每天出版的晨报—晚报体系,发展成为几个小时即出版一期的“时报”。
重庆晚报综合性市民报,中共重庆市委主办的党报。
有《记者陪你走》、《都市万花筒》、《七色较场》、《重庆环保世纪行》、《晚报时评》、《消夜谈》、《较场论剑》、《舆论援助热线》等栏目。
北京晚报《北京晚报》是由北京日报社主办并主管的综合性晚报,1958年3月15日创刊,1964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提写报头。
《北京日报》为日报,日出4开24版,每周三、五出32版,每周四出32版,每周四出40版(楼宇周刊),涵盖政治、社会、经济、体育、文化及商情等各类信息。
多年来,报纸以“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反映生活,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为办报宗旨,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成为首都发行量最大、读者群最为广泛、影响及号召力最强的一份报纸,具有巨大的广告传播效益,是企业拓展北京市场的首选报纸。
如何编辑好晚报国内版的经济新闻报道同城媒体的竞争,往往体现在国内版的竞争上,要看谁能做得更好、更细、更精。
而经济新闻的编辑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晚报国内版编辑所关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使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报道才能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是许多晚报国内版经济新闻报道面临的共同问题。
笔者认为,晚报国内经济新闻报道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是有效信息量太少,受到旧有经济新闻报道模式的束缚,突出“工作”,而少“新闻”;其二是不重视经济新闻信息含量的研究与挖掘,报道的招法不多,因而导致经济新闻过于直白、生硬。
那么,一切以民生为主,围绕民生,突出“新闻”,注意反映老百姓关心的“新闻”,从接近生活的独特角度去发现新闻素材,去提高报道质量,这是每一位晚报国内版编辑的基本功。
具体地说,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选择经济新闻的报道:一题材要宽泛国内版编辑要有意识地拓展信息的采撷面,用开放的视角和思维,吸纳足够多的、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经济新闻信息,以满足读者对各方面经济新闻的需求。
因为只有宽泛的题材,才能真正体现、反映出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真正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哪些方面的经济信息感兴趣。
如国内首富的更替,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今年9月4日太原晚报国内版以《身家升至216亿美元(副题)宗庆后超李彦宏成内地首富(主题)》为题,报道了首富的再次更换,颇引人关注。
二要提炼信息报道任何经济新闻都应该注意它的时代性、阶段性。
要提炼信息,即要契合于当时的经济方针、经济政策,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善于将这些方针政策转化为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提炼出人们感兴趣的东西。
例如,2012年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1个,持平的城市有24个,上涨的城市有25个。
《中国出版》2009年第3期60CHINA PUBLISHING JOURNAL自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张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以来,手机报已成为近年来中国报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的新闻。
它的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
通常认为,手机报的鼎盛时期将会在3G时代全面来临后展现。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手机报的传播手段更加方便、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传播频率的增加和传播内容的扩大。
随着新闻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各家报纸对手机报的青睐就不难想象了。
然而从整个传媒生态链条来看,手机报与传统媒体还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不是替代,而是并行发展;手机报拥有了更为坚定的生存基础,传统媒体也因此开拓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每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的产生都与当时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手机媒体在当代的出现首先得益于通信技术、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而手机报以短短三四年时间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惊人发展速度则说明其满足了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系统化、个性化的需求。
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提出对信息选择与否的或然率公式:信息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从该公式可以看到手机报在当今的盛行有其必然因素。
笔者认为,手机报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实时性特征。
由于手机报以手机为载体进行传播,而手机体积小巧,可随身携带,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日益广泛和深入,也使得“手机”这一媒介终端可以随时发挥功效。
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和接收,彻底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无论何时何地,用户只要进行简单的设置,就可以阅读图文并茂的新闻信息。
由于手机本身的方便携带,使得手机报比任何一种媒体都更加强调全时和全息化。
2.迅捷性特征。
手机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使得手机报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
新闻早晚报业务第一篇:新闻早晚报业务新闻早晚报业务一、名称:新闻早晚报业务二、开通范围:山东联通手机用户三、业务简介:“新闻早晚报”是一项资讯类业务,通过手机为您提供各类资讯信息,并以报刊产品体现相关内容,包含:国内/国际新闻、体育、娱乐、文化、生活、财经等。
四、发送频率:每天早晚各发送一条彩信。
五、定制、取消方式:定制方式:发送短信1到10655111开通取消方式:发送短信CXTD0001到10655111取消六、资费标准信息费:包月信息费:5元/月通信费:发送定制或取消指令,收取上行通信费0.1元/条。
第二篇:新闻业务今天先从新闻业务说起。
为什么呢?因为新闻学同医学一样,都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且有了理论之后仍然与实践关系极为密切,都是非常强调“术”的学科。
很多同学喜欢新闻,也是出于对这种职业的迷恋——喜欢做记者。
看看每年报广院新闻的同学,多少人慕的是白岩松、崔永元的名,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但是,新闻业务的学习是件比较辛苦的事,绝非单靠读书能成就,有时就算经过实战也未必能取得真经。
你可能在30分钟内学会BETACAM-5P摄像机和大洋X-EDIT6000软件的使用,但有可能30年也成不了一名优秀的记者。
新闻学同医学的另一个相似点是,就实践而言,旁人的经验基本上没有用处,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不同的,而同一个采访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记者面前表现也是不同的。
一切都要自己去经历和感悟。
因此,立志要考新闻专业的同学,最好是有一点新闻实践的经验,新闻专业出身的也不例外。
没有在媒体待过,你永远也不知道新闻是怎么回事。
如果复习时间实在紧张,实践的时间可以短一点,但一定要对媒体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这样学起来才不会不知所云,才不会生搬硬套。
我主张大家通过实践学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从阅卷的角度来看,这部分的题目打分会比较灵活,只要你的意思表达正确,不会太拘泥于具体的词句,何况字典上的解释那么生硬拗口,谁能够真正一字不差地把那395个词条全都背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