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童年-童年的诗意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8
【诗歌】童年诗歌300字诗意童年童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童年里,我喜欢捉迷藏,躲在角落里小声呼喊,试图融入这个欢乐的世界。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刻。
我记得那时候我总是骑着自行车在村庄小径上穿梭,轻风拂过脸庞,呼啸而过,在落叶的铺垫下,我的心飞扬起舞。
童年,是一个有趣的时期。
我喜欢滑草坡,放风筝,冒险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我看来,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冒险,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童年,是一个花样翻新的时光。
我喜欢和伙伴们一起打闹,互相追逐,享受友谊的温暖。
我们在大树旁搭起小木屋,做出各种奇幻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成长。
童年,是一个充满梦幻的时刻。
我总是幻想着变成一个勇敢的骑士,拯救被困的公主。
我穿上爸爸的大衣,戴上妈妈的帽子,想象自己成为了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
童年,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时光。
我和父母一起游乐园,品尝各种好吃的食物。
我们一起坐过山车,尖叫着感受速度的刺激;我们一起品尝过各种美食,享受舌尖上的快乐。
童年,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我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烦恼的烦恼。
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快乐。
童年,是一个幸福的时光。
我有父母的呵护,朋友的陪伴。
他们给予我爱和关怀,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童年,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时刻。
尽管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童年是一首美丽的诗,永远奏响在我内心。
让我们怀念那段诗意童年,愿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我的诗意童年》(丛书《谢谢你啊,小河》《雨点荡进彩虹桥》《山》《日出》《我看见了风》《钓鱼》《美丽岛》)【课型】组文阅读课之目标训练课【教学目标】1.养成边读书边识字、思考的好习惯,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发挥想象,感受诗人描绘的美好画面。
3.加深学生对儿童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养成边读书边识字、思考的好习惯,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想象诗歌画面。
【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一首首儿童诗歌承载着我们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香香甜甜的梦。
在这组文章中,我们将读到许多意味深长的儿童诗歌。
阅读时,可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
二、自由阅读生自由朗读主题丛书中的《谢谢你啊,小河》《雨点荡进彩虹桥》《山》《日出》《我看见了风》《钓鱼》《美丽岛》七篇文章,了解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1.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圈出来,自己想办法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把原来不认识,自己又想办法认会的字用三角号标出来。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用()标出来,喜欢的句段用“~~~~~~”标出来。
三、品读感悟(一)小组共学。
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内选择一篇文章,重点读,思考并讨论问题。
(二)汇报交流,朗读诗歌。
1.《谢谢你啊,小河》(1)出示语句:小河急急地冲过小河缓缓地流过小河浅浅地淌过谢谢你啊,小河!这三个语句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相似的结构,反复的句式,都有叠词)(2)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朗读展示2.《雨点荡进彩虹桥》(1)通读诗歌,勾画出句式相同的语句。
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句子的韵律美。
(2)出示诗句:小雨点贪玩耍一眨一闪眼睛大小雨点笑哈哈一滴一点在长大小雨点好潇洒攀着云儿秋千架(3)文中没有标点符号,该怎么读出小雨点的调皮可爱呢?和同桌交流一下,试着读一读。
3.《山》诗人将自己和山作比较,到底是谁大谁小?说说你的理解,并带着理解多读几遍诗歌。
关于童年的现代诗歌仿写(短诗)
童年是一片彩色的云,
飘在记忆的天空。
那云里藏着欢笑,
还有无忧的梦。
解析:这首诗把童年比作彩色的云,云在天空中是很自在、很美好的存在,就像童年在我们的记忆里一样。
云里藏着欢笑和梦,就像童年充满了快乐的时光和各种充满幻想的美梦,简单几笔就勾勒出童年那种美好又充满梦幻的感觉。
童年是一颗甜甜的糖,
含在岁月的嘴里。
丝丝的甜意,
化在心底。
赏析:把童年形容成甜甜的糖特别贴切呢。
糖是甜的,童年在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也是充满甜蜜的感觉。
含在岁月的嘴里这个说法很有趣,就好像岁月在品尝童年的甜蜜,而那丝丝甜意化在心底,也写出了童年的美好记忆是深入内心的。
童年是一只小小的船,
划在时光的河上。
船里装满故事,
驶向远方。
解析:将童年比作小船,时光就像一条河,小船在河上航行就像童年在时光里度过。
船里装满故事,因为童年有很多有趣的经历,就像一个个故事,最后驶向远方这
个说法很有诗意,感觉童年虽然远去了,但那些故事还在一直前行,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关于儿童的诗和诗意1、最好客的儿童: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是一座溪边的房子。
屋外的小河里,有一只钓鱼船,没有系绳,风把他吹到了钓鱼湾里。
听到有响动,以为是有客人来,小孩忙忙跑出去。
可是,一打开柴门,发现只是船的响动,外面什么人也没有,有些失望,小孩子赶紧关上门。
一个“疑”字,一个“急”字,把一个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得栩栩如生,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的心理状态跃然纸上。
这真是一个好客的孩子呀!小时候,谁都期盼有客人来家。
有客人来,经常有好吃的,而且,家里热闹,哪个孩子不喜欢呢?小时候,完全不社恐,看谁都是好人,看什么都善良。
2、最纯真无邪的儿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你小时候玩过蝴蝶吗?我玩过,手捏蝴蝶,还会粘上翅上的粉末。
古代儿童也追过黄蝶。
这一天,杨万里路过新市镇,看到一幅这样的场景。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上的花已凋落,绿叶还没长成。
一个儿童奔跑着,追着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黄色的蝴蝶,黄色的菜花,那是夏天最灿烂的画面,印在脑海中,变成美好的回忆。
我记得,小时候暑假就是大热天在树林里玩,池塘里会有老水牛在洗澡。
人总是在长大后,才会异常留恋童年时光,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3、最天真幼稚的儿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的时候,总喜欢做大人不让我们做的事。
白居易笔下就有这样一个小孩。
夏天到了,池塘里开满了白色的莲花,真好看。
一个小孩子撑着一只小船,偷偷的采了白莲回来,他不想让别人知道。
可是,一个小孩子哪知道掩藏踪迹呢?你看,水面的浮萍留下一道船儿划过的痕迹,别人一看,就知道有人偷偷来过了。
诗意童年,诗情飞扬摘要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使老师和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益。
伴着诗香,慢慢成长,这样的成长之路充满诗意,这样的人生会更加自信从容。
关键词古诗词诗境诵读特色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古人说:“不读诗,无以言。
”诵读经典古诗词就是直抵孩子内心的歌唱,它可以雕琢孩子的心灵,感化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的志趣,开阔孩子的胸襟,端正孩子的言行,塑造孩子的人格,陶冶孩子的情操。
近年来,我在班级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一、诗意环境:营造氛围,润物无声我在班级开展诗香班级建设,将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有古诗词的影子,墙上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的标题,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栏目则粘贴着孩子们自制的读书卡,读书心得。
桌子上摆放的小组组牌中亦见古诗,用“花之君子——兰花”“花中清友——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中佳友——菊花”等花中十友给小组命名,正面写组名,背面写相关的诗句,学生说他们班是在用和“花语诗情”相关的诗句来装扮教室,以花之精神怡情养性,以花之品格感染激励。
“花中之王——牡丹”小组的同学在搜集研读了众多牡丹的诗句之后,竟然从资料中发现,洛阳牡丹原来是始于隋,成名于唐,甲天下于宋。
教室的墙壁上的诗句,我们年级确定选用吟咏“黄河”的诗句,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一名洛阳人,我们更是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黄河水哺育着我们,黄河精神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这些诗句更能引起学生共鸣,领悟到浓浓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我和学生们一起精选了许多吟咏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博大情怀。
诗意童年好词好句摘抄
1、童年就像河里的一束束浪花,有水平如镜的平静,有微微泛起的涟漪,也有汹涌澎湃的波涛;童年也似生活之中必须饮用的开水,有香甜,有苦辣。
在我的童年时光里,充满了开心,也浸透了苦恼……谁说小孩子无忧无虑,我却有许多烦恼。
2、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
3、新学期开始了,一切都恢复了生气:鸟儿在枝头卖弄歌喉,唱出宛转的歌曲,红色的鱼儿在池子里游来游去,校园里的广播也成天轻快的唱着。
来到新的班级,处处都显得那样的欢快。
同学们个个热情,争着和我玩耍,争着做我的朋友。
下课时,我们一起打球、跳绳、踢毽子,星期天一起去钓鱼……多么快活的时候。
4、童年的时光令人难忘,心中的烦恼却是无限。
5、“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
”这首歌是否能让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多事情,不像星星一样的明亮。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有许多事值得回忆……
6、童年,是欢乐的海洋。
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
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啊,找到了…。
二年级阅读诗意童年二年级阅读诗意童年一、诗意的校园生活二年级的校园生活,就像一首婉转动人的诗。
清晨,阳光洒满操场,晨曦的光辉照亮了每个孩子的心灵。
我们欢快地奔跑在绿茵场上,纵情释放自己的童真。
在课堂上,老师轻声诵读着篇篇动人的诗歌,字字铿锵有力,引领我们进入一个个奇妙的世界。
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感受着美的力量,品味着诗意的童年。
二、诗意的友谊诗意的童年中,我们结下了许许多多的友谊。
在操场上,我们追逐着彼此的身影,唱着快乐的歌,一起分享着童年的快乐。
在教室里,我们围成一圈,交换着彼此的心声,畅谈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总有朋友伸出友谊之手,给予我们鼓励和帮助。
诗意的友谊如花朵般绽放,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温暖和快乐。
三、诗意的游戏童年是一座充满奇迹和智慧的乐园,而诗意的童年更是我心中最美妙的记忆。
在游戏的世界里,我们学会了合作与遵守规则,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坚韧的意志。
诗意的游戏让我们跳出现实的框架,创造出无限的想象与快乐。
我们化身为小诗人,挥舞着魔法笔,创作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场景都是诗词的意象。
游戏中的我们,自由自在地展现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四、诗意的学习在文学的海洋中,我们学会了用诗意去感知生活。
每当我们面对大自然,一朵花、一片叶子、一滴雨水都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用诗句记录下我们美丽的瞬间。
通过阅读诗歌,我们学会了感悟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
每当我们用自己的诗歌作品感动他人时,内心的喜悦与骄傲洋溢而出。
诗意的学习让我们从小就领悟到文学的力量和深度,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营养。
五、诗意的未来在二年级的诗意童年中,我们汲取着知识的火种,点燃了理想的篝火。
我们渴望用才华和智慧创造未来,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诗意的童年是我们奋斗的源泉,是我们拼搏的动力。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读,用笔去写,我们的未来一定会似诗般绚丽多彩。
诗意的童年,如同一片美丽的画卷,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铺展开来。
诗意童年_450字
诗人说,童年是梦境。
的确,当我们再次想起那丝丝缕缕令人魂牵梦萦的童年,一桩桩一件件,你会由衷的感到童年的却像梦境一般。
——题记
我是乡下的孩子,只觉得童年的天特别的蓝,童年的水特别的清,童年的花特别的香,童年的草特别的绿。
童年的记忆如一条银河,有很多星,我只记得那最亮的一颗。
天地像被一张白色的大毡遮盖。
一片白茫茫的,雪精灵一边跳舞一边落下,亲吻着大地。
从没见过这样景象的我。
一瞬间惊呆了。
又马上疯了似的冲向外边,大声的喊:“哦哦!天上下白糖了!我可以吃好多好多白糖了。
喊完了我便连忙抓起一把“糖”,送到嘴里:“啊,怎么不甜?”又抓了一把可是还不甜。
哭着就去找妈妈,妈妈一听这件事,忽然就笑了,我生气了,后来才知道原来那种东西叫做雪。
我也再也没有做过这种傻事。
那是一个夏夜,我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遥望着漫天的星斗和妈妈一起吟诗。
童年的天空有数不尽的星星,妈妈有讲不完的故事。
幼小的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也曾经暗暗的为牛郎织女流泪。
那样的夜晚真是美好。
如今才真正理解“世上只有妈妈好。
”如今洋娃娃和带着碎花的短裙已经永远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童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需要用我们的一生去品味去感悟。
童年诗歌300字诗意童年
将雨后绚烂的彩虹,当作七彩的画板;
将春风拂过的绿荫,当作深海里荡漾的海藻。
小小的脑瓜里装满了幻想,
想去看看城南旧事里,古城外的长亭古道,
在霍格沃茨的操场上骑着扫帚来场魁地奇。
听听处处蛙鸣的荷塘,
就像在莫奈的睡莲花园边倘佯。
天有多高,心中就藏着多大的梦想,
风起时,想到三国里羽扇纶巾,灰飞烟灭的潇洒;
日落时,又想起景阳冈打虎英雄的“三碗不过冈”;
花开时,想起红楼里大观园潇湘楼的奢华;
飘雪时,西游里历经千辛万苦,万里跋涉的艰辛又浮现眼前。
品,一壶清茗,就能勾出江南水乡的青砖红瓦;
尝,一口白饭,就能画出随园食单的炊烟袅袅;
看,青若衣、绿蓑衣的老渔翁独钓寒江雪;
听,夜半传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幽幽。
风扇在教室里懒惰地摇,
知了在池塘边无聊地唱。
求知的眼睛盯着写满公式的黑板,
书包里许多作业还未做完,
酷暑关不住一颗想飞的心,不想坐着,
想去外面的世界飞翔!。
诗意童年童年的诗意作者:张桐《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15版)摄影:陈茵编者按“细雨绵绵飘满苍,红枫纷纷扬扬。
冬天雪花另别样。
夏风扑面,四季好风光。
”你能想象,这是一名小学生的日常习作吗?看似信手拈来,背后却是一个有心的教师,一个有趣的课堂的探索与坚持。
用古人的方式描摹景物,抒发情感,“我好有成就感!”孩子们收获了字词、篇章以外不曾体会的快慰与成长,老师也在创新和超越中成就了更好的教学。
这,就是探索的力量。
课堂需要永不停歇的创造和探索。
国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古典诗词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在死记硬背、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中重复,甚至很多老师看到古诗就一课时带过,并不下真功夫。
什么是好的古诗词教学?有没有可能,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带动他们主动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把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建构?历经两年多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从最初的不懂、不会、没兴趣,转变成了今天的乐用、善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成了令学生倍加享受的时间,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从“无人”的应试教育,转变成了关注学生内心感受与水平发展的“有人”教育。
诗歌赏析岂可在设计中闭门而思诗歌源于生产劳动,它通过有节奏的韵律性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好的诗歌往往是作者有感于山、水、人、事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赏析与创作古诗的时候一定不能闭门而思,同样的,古诗教学也应该深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受到山水花鸟、风雪云雷、人事百态的触动之后动笔写一写,通过诗歌的形式状物抒情,在写的过程中体会炼字、布局、抒情、表达的巧妙,并在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认识声律,感受诗歌语音形式上的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进而在写的过程中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最终将吟诗作对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达到诗歌教学的生活化。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从陆九渊的这句话不难看出,质疑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有疑方可有进,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疑问,进而解决疑问成了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的东西。
多年以前,在古诗学习中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的那些问题往往全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只需一一应答,答得好是学有所进,答不好则是学而不进。
教改以来,类似教师质疑、学生答疑这样的方法已经基本不被认可,翻译诗词语句含义和重点字含义的教学内容也渐渐退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以朗读、感悟和积累为主的古诗词学习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总还是在教师的设计中让学生来回转圈。
学生有没有真正走入中华文明最精华的文学形式——诗词中呢,学生是否真正乐于探索诗词的奥秘呢?离开了老师他们还有没有办法品味诗词呢?诗歌教学生疑、解疑生活化我们目前开展的古诗教学实践,更关注学生自主产生的“疑问”,除了学生没有说到的个别“诗眼”,教师通常不提出过多问题,而是由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生疑解疑,进而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达到诗歌教育的生活化?以下几点,感悟颇深。
一、在生活中认知、感受(一)认知一条系统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线索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能顺利背诵几十首古诗的不在少数,但是学生对历史背景、文学常识的了解总显零散,学习古诗往往拘泥于小的“文字”而不见大的“文化”。
教师在授课时,也往往限于含义的解释而未能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品评时很难看到诗人生活的背景,发于文字,止于大意,囫囵背诵,困于积累成了部分古诗教学模式的囹圄。
很难想象,那些不分汉唐,不知陶渊明、李白、陆游孰前孰后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魏晋的隐逸之心,盛唐的激昂文字以及面对山河凌乱的悲痛心情。
所以,学习古代诗歌之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出中国历史的简要线索。
同时鼓励学生背诗讲诗,做到课堂内外,茶余饭后都有诗的存在,在这样广泛的交流中实现“史”“地”“文”“思”的统一,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幅坐标图,这样一来屈原临湘沅之悲、李白谓蜀道之难、陆游临淮河之感伤就有据可依,有地可查了。
(二)感受生活中的事、物、悲、喜写诗重在有感而发,这需要生活的积淀。
所以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在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们一起找到诗中的意境、感受,引导学生将偶然的感受记录于形,成为创作的素材。
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孩子观察与感受的方法并适时作出指导,比如:师生踏青之时,临泉行谷之处,醉花览胜之所皆可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来感受外物,进而受之于心,发之于情。
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提笔时就不会因为缺乏切实感受而搜肠刮肚了。
二、明确学习古诗的要求诗歌首先是学习,进而是鉴赏,鉴赏之余若有余力便会产生那种摩拳擦掌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
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顺序:(一)知诗人这里所说的“知”,不是“知道”,而是“理解”,要让学生将这首诗与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作者所处的生活时代相联系,与作者人生阶段的变迁相联系,而且还要将这三种联系进行对比,将他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这种宏观而内在有机的理解之上还要将那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带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搞清楚、弄明白,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人。
(二)解诗题“题为文眼”,很多诗人都会将诗歌的体裁、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在题目中加以体现,解清了诗题将会对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明诗意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解疑,扫清文字上的障碍,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四)想诗境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诗中意象的加工和想象,联系生活经验,使诗文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画面感。
(五)悟诗情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将自己放到画面中,融入当时的情境里,去体会那一时一地的情境带给作者的感受。
(六)析诗法古诗的创作总有一定的章法,既然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就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讲明白,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而且能够在创作的时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七)吟诗文对于诗篇的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感悟到的情感提供一种宣泄的机会。
(八)创诗篇学,当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所悟的情感,择法表达。
三、在创作中质疑、解疑写诗有如“烹享小鲜”,看别人吃鱼,还要让学生亲自尝一尝,这样才能知道哪里是肉,哪里是刺。
(一)仿写质疑最初,教师对于平仄、粘连、对仗之类的内容可做简单渗透而暂不苛求,写的时候能够让学生尝试着符合字数要求并且做到押韵就可以了。
绝句、律诗、五言、七言、歌行体这些常识由于相对简单并在小学生常见的唐宋诗歌中俯拾皆是,对于孩子来讲并不难理解。
当然,就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作品中的押韵并不应该以《平水韵》为依据,孩子们能够依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汉字音韵进行创作即可。
词由于声律上比诗更富于变化,因此也更吸引那些善于变化的学生,不少学生更是把填词当成了乐趣。
(二)创作质疑如果说仿写阶段的质疑和解疑还要受到例诗或是主题的限制,那么在自主创作阶段,各种内容就都入到诗中了,少年嬉戏、观花赏月、父母亲情都从孩子们的笔下一一流淌出来。
孩子们的领悟力是惊人的,比如我们最初由宋代诗《宿新市徐公店》切入,一连几首宋代诗歌串下来,文学常识不仅都明白了,而且学生们仿写的很多作品竟然都体现出宋代诗歌“理趣”的特点或是运用了由景入情、由静及动的表达方式。
这一过程当中的“疑”自然也是不少,韵脚、字数、炼字,如何抒情,如何描写景物,如何取舍素材,如何使声律和谐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被那些托腮沉思的学生相互地提了出来,问题之深刻令人惊叹。
诗歌创作切磋交流体会成功曾经有一个学生在课上用一个“行”字表达花香四溢的感觉,另一个学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亮点,对这个同学选字之妙大加赞赏。
而在随后的创作中,这一个“行”字又被许多同学竞相选用。
要使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大胆地直抒胸臆,就一定要不断地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
刚开始写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在鼓励他们之前,我选了一名同学的作品,又选了王维一首鲜为人知的作品以及自己写的一首诗,三首并列写在黑板上,不写作者只让学生来品评,结果在学生们的品评之下,三首都成了佳作。
最后当我标注上作者之后,学生们不仅对那个同学的作品大加褒奖,同时树立了信心。
十几分钟后,不少新作诞生了,更多的同学站起来吟诵诗作……发乎于外而动乎于内的情感是不同的,加之学生表达上的差异使得作品虽千差万别、良莠不一,但是最重要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交流,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了“我能写佳作”的信心。
“墙角一丛绿,婀娜垂玉袖。
”歌咏了朴实的吊兰,“顽劲风骨傲飞雪,孤梅清白似玉珏。
夜半钟声敲响时,梅花衫映悲凉月。
”小作者在赞颂梅花风骨的同时,还表达出了雪夜寻梅的悲伤心情。
“清风吹艳久不散,宛如香帘雾中绽。
”将桃花盛开时的浓艳与香气展现了出来。
在班中良好氛围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不仅编辑了文集,还自发成立了学生诗社,谈诗写诗成为学生们争相参加的活动。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在近期的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月内,看过古诗词课外书籍10次以上的占到全班总人数的89.2%。
一个月之内,能够在日记中创作三首以上诗词的占到86.7%……无论你相不相信,写诗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附学生作品:浪淘沙青藤诗韵刘西婷万物俱重生,未见青藤。
青藤欲做俊书生。
缠老桐吟诗作对,谈笑风生。
转瞬桂花荫,又见青藤。
青藤张臂建斋棚。
邀众星观花赏月,诗韵蒙蒙。
(张桐,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