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一、进入19世纪后,人类学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
(欧洲大陆对人类学狭义的解释)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人类学并列为人类学的四大学科之一。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的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物质遗存的学科,它关心古代的人工制品、遗迹及与人类有关和自然环境,试图复原人类无语言学历史文化的原貌。
(史前考古学考古人类学)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人类学的语言学更将语言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项目,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
人类学的起源1.起源于古希腊、罗马。
美国社会学家A.哈登、R. 纳罗尔等认为:古代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应当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这些“机敏的思想家”。
2.起源于大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3.起源于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思想开始风靡全球。
此后,文化人类学经过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成熟综合说法:地理大发现以前是文化人类学的启蒙时期(或称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后进入形成时期;以《物种起源》和《历史中的人》的出版为标志进入成熟时期。
成熟时期学派分立,主要的代表有: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主义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即年鉴学派)、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学派、解释人类学学派等。
三.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要点及代表人物?请对此观点简单作一评价?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1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总结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探索人类群体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习俗,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相互影响。
本文将总结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指的是一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和物质产物等,它是人类社会的核心特征,区别于其他动物社会。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是学习获得的,通过社会化过程传递给下一代;2)文化是符号系统,包括语言、图像、象征等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3)文化具有共享性,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传递和改变;4)文化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1. 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者通过进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与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观察、交流和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从而收集和分析数据,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
2. 功能主义:通过研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来理解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适应环境和生存需求的工具,通过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3. 结构主义:强调文化的符号系统和结构,研究文化符号和规范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构成的系统,通过理解符号之间的结构组织和相互作用来揭示文化的意义。
4. 解构主义:质疑文化的固化和二元对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权力关系。
解构主义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探索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
5. 文化演化论:探讨文化的变化和传播,研究文化因素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演化和传播的。
文化演化论涉及技术、经济、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1. 家庭与亲属关系:研究不同文化中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和婚姻制度的差异和变化,揭示家庭和亲属关系对个体社会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2. 经济与环境:研究不同文化中的生产方式、经济组织和资源利用方式,探讨经济活动对文化演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的入门知识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认知方式、语言、艺术和习俗等。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这门学科的入门知识。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艺术技巧等。
文化是社会共同创造、传播和维持的一系列符号和意义体系。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由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的成员共同创造和传播的,它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
2. 文化是符号系统:文化通过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来传达信息和价值观念,这些符号系统是人们共同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3. 文化是学习的结果:人们从社会环境中学习和获得文化,通过社会化和传承的方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4.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和变化的。
它受到历史、环境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参与和观察研究对象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等。
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和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来了解和分析文化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书籍、报纸、音像资料等来获取信息。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通过采访和记录老一辈人的经历和回忆来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变迁。
4. 影像资料分析:通过分析影像资料,如照片、电影等,来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三、文化人类学的应用领域文化人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介绍几个文化人类学的应用领域:1. 发展与国际援助: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问题,为国际援助和发展项目提供文化适应性的建议和方案。
2. 跨文化沟通: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文化人类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何为文化人类学1、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它研究人本身生物性问题及创造的文化,通常从整体上对人本身及其文化进行研究。
2、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一门从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整体研究人类文化及文化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跨文化比较指超越我们这一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较的方法。
4、田野调查指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取资料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整体观是人类学理解事物的核心态度之一,它把任何一种文化或亚文化都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文化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固、密切相关的结构关系。
6、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包括:①人类学总论②文化人类学略史③原始宗教④原始艺术⑤原始社会组织⑥原始物质文化⑦原始语言文字等8、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①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及其生物的、技术的、文化的发展史的知识。
②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避免误会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习俗的知识④客观评价人类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⑤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改变的。
⑥人类学家把自身的专长应用到一些具体领域,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9、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①以田野调查为基根的实证主义②泛文化比较③将人类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④以文化相对论的观念看待人类不同的文化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⑥包容、宽容、理解的人文精神10、专业名词、人类学家的英文写法(题型为英译汉)第二章何为文化、社会、民族、族群1、文化(culture)文化是人们创造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概述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涵盖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习俗、语言等方面。
本文档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复习文化人类学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本文档包含了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文化人类学概述: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
2.人类文化的特征:探讨人类文化的共性特征,包括符号系统、社会规范、文化传播等。
3.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4.文化变迁与文化接触:探讨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文化接触形式下的文化交流与冲突。
5.性别与文化:讨论性别在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变化。
6.文化人类学与社会问题:分析文化人类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并以具体案例说明。
7.当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方向:介绍当前文化人类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方法,如视觉人类学、数字人类学等。
学习资料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学习资料,供复习时参考:•《文化人类学导论》(作者: 康拉德·费利斯)•《文化人类学精粹》(作者: William A. Haviland)•《文化与社会:人类的方式》(作者:Richard H. Robbins)复习方法针对不同的复习需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整体复习:阅读教材和复习资料,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重点复习:根据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将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可制作思维导图、总结概念等。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理论框架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练习题: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注意事项在考试前的最后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时间规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保证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复习时间。
2.复习方法:根据个人习惯和效果,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如整理笔记、小组讨论等。
3.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高质量的饮食,保持身心健康状态。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5 about 泰勒·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B.Tylor,1832-1917)·1871年,发表名著《原始文化》·这部书是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提出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2.其他人类学家关于文化定义(了解)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有三种层次:生物需要、工具需要以及整合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规律或法则,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3.人类学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和自我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 cultures)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 otherness)二者的关系:4.人类学研究视角研究视角:主位与客位。
主位(emic)观点: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客位(etic)观点: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看待所研究的文化。
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人类学家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5.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5.5 about四个分支学科的内容A.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B.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archaeology)组成C.语言人类学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D.文化人类学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6.人类学学科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主题(普同性、文化相对性、主位与客位、整体、文化整体观)6.1 about普同性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法国社会学派理论▪功能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一、法国社会学学派理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是什么关系?▪社会如何影响个人?▪如何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人类学理论被称为社会学学派理论。
▪法国社会学学派又称“社会学年刊学派”,创始人为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杜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杜尔凯姆”、“迪尔凯姆”),主要代表人物有莫斯、列维-布留尔、葛兰言等。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进化理论,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又与进化论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对后来的功能理论和结构理论均影响很大。
因此,他们的理论不能归入进化理论。
而他们的理论难以用某种如“进化”、“传播”“功能”之类的术语来概括,故仍以其学派的名称为其理论名称。
这一学派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研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杜尔干十分注重现实问题的研究。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
▪他的3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原初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而展开。
▪杜尔干的理论的基本要点如下:▪(1)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
杜尔干接受了孔德、斯宾塞等人的思想,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某种“活的整体”。
他系统地描述社会与有机体相似,在杜尔干看来,有机体的生命是有机体结构的活动过程,社会生命也是社会结构的活动过程。
社会是“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起着强制作用的东西。
▪2)人类社会具有双重的性质,有一部分纯粹是个人与自然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社会的。
个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二元对立结构,个人依赖社会,社会控制个人,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线。
由于个人与社会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实体,因此两者之间形成紧张的状态:社会要求个人压抑自己,并摆脱个人自然天生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3)人类社会是超乎个人的特殊整体,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相加的总和。
人类学入门知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进化人类学入门知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进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的进化、生物学、文化、语言、社会组织、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学中,人类文化和人类进化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人类文化和人类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第一部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传统、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物质技术等。
它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人类通过传承和创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以符号形式表达出来,并通过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方式传播和保存。
人类文化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变迁性、适应性和创造性。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族群、社会群体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例如,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婚姻习俗、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人类文化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的变迁性是指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社会、历史、技术、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并促使文化的演变和转变。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生活方式、制度和价值观念会发生改变,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也会出现。
人类文化的适应性是指人类通过文化来适应各种环境和挑战。
人类文化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存、繁衍、社会合作和文明发展等问题。
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帮助人类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社会需求。
文化的创造性是指人类通过创新和想象力来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文化创造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艺术作品、科学发现、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等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它们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第二部分:人类进化人类进化是指人类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生物学变化。
据科学研究,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并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逐渐演化成现代人。
人类进化的过程包括物种的分化、适应环境的改变、基因变异的积累和自然选择的作用等。
文化人类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何为文化人类学
1、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它研究人本身生物性问题及创造的文化,通常从整体上对人本身及其文化进行研究。
2、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一门从物质生产、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整体研究人类文化及文化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跨文化比较指超越我们这一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较的方法。
4、田野调查指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取资料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5、整体观是人类学理解事物的核心态度之一,它把任何一种文化或亚文化都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文化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固、密切相关的结构关系。
6、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包括:①人类学总论②文化人类学略史③原始宗教
④原始艺术⑤原始社会组织⑥原始物质文化⑦原始语言文字等
8、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①为人类积累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及其生物的、技术的、文化的发展史的知识。
②可以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避免误会
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习俗的知识④客观评价人类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⑤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可以改变的。
⑥人类学家把自身的专长应用到一些具体领域,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9、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
①以田野调查为基根的实证主义②泛文化比较③将人类文化现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④以文化相对论的观念看待人类不同的文化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
⑥包容、宽容、理解的人文精神
10、专业名词、人类学家的英文写法(题型为英译汉)
第二章何为文化、社会、民族、族群
1、文化(culture)文化是人们创造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社会(society)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3、民族(natio、nation)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表现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稳定的共同体。
4、族群(ethnic、group)族群主要是以文化来区别边界的人们共同体,是以社会组织来社会组织来区分边界的社会组织,是一种认同。
5、种族(race)种族指那些具有特定生物遗产特征的人群,是对人们身体特征进行区分的一些标准。
6、Nation 指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接受同一个政府管辖的社会群体,共同的政治生活使得人们凝聚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
7、nation的两种不同视角客观派认为nation是历史自然演化的产物,强调nation形成中的客观因素,如地域、血缘等。
主观派认为行为、情感、精神以及成员的归属感在nation
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二者都认为nation是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人们群体。
8、社会的四种含义第一、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第二、这群人以某种互动关系集合而成,而这些互动关系中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第三、这群人的活动往往在一定的地域中,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
第四、这群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或规范、象征体系、意义结构等。
9、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意义的结构,人们用它来解释他们的经历,并指导他们的行为;而社会则是行动所采取的方式,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
10、、民族与社会的关系①认识民族与社会的关系需要区分社会中民族范畴的两种特性(自在特征、自为性)。
②认识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既需要了解其结构特征,也需要把握其过程特征。
一方面,虽然民族并非绝对的实体,但是社会中民族之间的关系却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又属于一种动态的过程。
第三章生态与食物获取方式
1、园艺农业(Horti-culture)指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在小块的地块里,对农作物进行
生产。
2、刀耕火种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
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
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
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3、环境决定论认为生存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
4、如何理解刀耕火种这种食物生产方式?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
刀耕火种是一
整套极为复杂极为成熟的农业形态。
刀耕火种是人类最佳的生机方式之一,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
5、狩猎采集的特点有哪些?①人口密度低,没有形成永久性的居住地。
②没有占有土地的意识。
③较有保障。
④劳动分工主要是以性别和年龄为基础的。
⑤在他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存在阶级差别,而且往往没有专业化的或全脱产的政治官员。
⑥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活方式相比,只是生产水平较低,但安全性却不差。
⑦由于环境容量的制约,这些地方的社会群体都比较小。
⑧由于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采集狩猎的经济活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根据地区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6、如何理解乡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
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农村建设必须重建农村生活方式,加大乡村文化建设。
7、通过比较人类不同的食物获取方式,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①采集狩猎,人类完全依靠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
②刀耕火种,人类最佳的生计方式之一,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
③环境虽然限制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总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了物质资源。
第四章经济制度
1、如何理解文化机制与市场交换的伦理建构。
2、市场交换与区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3、如何理解“经济是嵌入于社会”这一观点。
4、文化市场与一般市场的比较。
5、概化互惠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一个族群中通常都存在平均分配制度,其交换也是互惠性交换(reciprocity exchange),即双方之间进行大约等价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
其特点是:不要求受者立即汇报;不计较是否等价;收支不可能绝对平衡。
6、平衡互惠(balanced reciprocity)是要求价值相当、报偿时间明确,是比一般互惠等为正式的交换。
这是一种直截了当的交易,动机是为了得到想要得到或需要得到的东西。
7、负性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这是一种为自己的利益而占别人便宜的交换。
8、物物交换指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其特征是卖和买的行为结合在一起,卖出的同时就是购买,购买的同时就是卖出。
9、库拉交易首先是当地人称为“宝物”的两种仪式性用具的交换,一种叫索拉瓦的项链,它是用红色贝壳制成的;一种叫母瓦利的臂,它是用白色的贝壳做的。
前者依顺时针方向在岛群之间流动;后者则逆时针方向流动,不断相遇、交换。
10、库拉交换的意义:①建立与维持了终身的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②使个人提高了社会威望。
③使一个区域走向整合与和平。
④使当地人的社会生活更加充实。
11、再分配(redistribution)是分配的另一种形式,是指物品先集中在一起,然后由首领或政府等在大范围内再次分配给社会成员的现象。
包括平均主义的再分配和分层社会的再分配
12、市场(market)买卖行为发生的场所。
13、定期的集市(market-place)是最基层的贸易场所之一,它是定期在某一地点举行交易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