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病
- 格式:ppt
- 大小:670.00 KB
- 文档页数:52
第十章、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得与分娩与产褥有关得疾病称为“产后病”●产褥期就是指产妇从胎盘娩出至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得时间,一般为6~8周●新产后就是指产后7天以内,包括在产褥期内●三病:指产后痉病、郁冒(产后出汗)、大便难三冲:指败血上冲,冲心、冲肺、冲胃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产后病病因病机:①亡血伤津,元气亏损,虚火易动②瘀血内阻,败血妄行③饮食劳倦,外邪所伤。
●产后得病机特点:多虚多瘀●产后病得诊断——三审1、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2.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3。
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产后病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无忘于产后第一节、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神昏口噤,甚则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本病为产后危重急症之一,属于“三冲”。
西医学得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可参本证。
●病因病机:虚者:阴血暴亡,心神失守实者:瘀血攻心,扰乱心神●紧急处理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抗休克,预防并发症与预防感染。
(1)立即将产妇仰卧位,头低脚高(2)针灸:强刺激眉心、人中、涌泉等(3)中药:固脱救厥。
常用丽参针、参麦针、参附针(4)西医疗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吸氧、补液输血、抗休克、预防治疗并发症。
●辨证论治:辨虚实,分脱证、闭证。
虚者为脱,实者为闭。
治则:救脱开闭治法:虚者益气固脱,实者行血逐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500ml,就是分娩期得严重并发症,造成孕产妇死亡得主要原因。
●病因:(1)子宫收缩乏力(主)(2)胎盘因素(3)软产道损伤(4)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阴道多量出血,失血过多,血压下降引起休克,重度贫血,易并发感染等相应症状与体征。
①胎儿娩出后即出血,色鲜红→软产道损伤②胎儿娩出后数分钟出血,色黯红→胎盘因素③总产程延长,胎盘娩出后出血→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胎膜残留④持续性阴道流血、无凝血块→凝血功能障碍⑤失血表现明显,伴阴道疼痛→隐匿性软产道损伤●处理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第二节、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称为“产后痉病”。
第六单元产后病概述(一)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二)产后常见病及危重症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汗证、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抑郁、产后血劳等。
产后“三冲"、“三病”、“三急"产后三冲是指产后败血上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急指产后呕吐、盗汗、泄泻,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三病指产后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三)病因病机1.亡血伤津。
由于分娩用力、出汗、产创和出血,而使阴血暴亡,虚阳浮散,变生他病,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血劳等。
2.元气受损。
3.瘀血内阻。
4.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四)产后“三审”。
(五)治疗原则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六)用药宜忌行气勿过于耗散,化瘀勿过于攻逐,时时顾护胃气,消导必兼扶脾,寒证不宜过用温燥,热证不宜过用寒凉,解表不过于发汗,攻里不过于削伐。
注意产后用药“三禁”产后血晕(一)定义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互参。
(二)与产后血晕相鉴别的疾病1.产后郁冒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2.产后痉病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3.产后子痫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三)病因病机1.血虚气脱产时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气随血脱,而致血晕。
《中医妇科学》> 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病小论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
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
”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