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临床诊断(一级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肿瘤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肿瘤的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①局部症状:因部位而定;②全身症状:贫血、乏力、消瘦、发热、黄疸、多发性疼痛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全身症状;③肿瘤伴随综合征。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
4、影像学检查:内窥镜、常规影像检查、功能影像检查
5、病理学检查:金标准①脱落细胞学检查;②活检;
③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
二、TNM分期
1、T表示原发肿瘤的范围,用T1~T4表示浸润范围的递增,T0表示未发现原发灶,Tis表示原位癌,Tx为原发病灶无法评估。
2、N表示区域淋巴结情况,用N1~N3表示转移程度的递增,N0表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x表示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法评估。
3、M表示远位转移情况。
M0表示无远位转移,M1表示有远位转移,Mx表示无法评估远位转移情况。
4、如分期需要参考组织学分期时用G表示。
G1为高分化,G2为中分化,G3为低分化,G4为未分化。
第六章肿瘤的临床诊断与转诊规范第一节临床肿瘤学概论一、肿瘤流行现状恶性肿瘤作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对1990年和2000年全球肿瘤发病和死亡的推测,1990年全部癌症新发病例 810万,死亡病例520万,2000年新发病例1010万,死亡620万。
两个时期相比,癌症发病和死亡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新发病例增加了24.7%,死亡病例增加了 19.2%。
2008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300万,死亡760万,每8个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癌症患者。
2000年前五位发病的是肺、乳腺、结直肠、胃和肝癌。
前五位死亡的是肺、胃、肝、结直肠和乳腺癌。
肺癌一直高居首位,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
在中国,癌症患者数量大概是310万,每年新增发病的人数大概是220万,每年的死亡人数是160万,恶性肿瘤占居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两位,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
我国癌症谱发生了奇特变化。
城市癌症发病状况与发达国家接近,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农村仍以胃癌、食管癌、宫颈癌为主;目前,肺癌是我国癌症发病率的率一位。
肿瘤这类疾病在医学领域内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居民死亡原因第一、二位,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肿瘤发生的原因肿瘤的病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肿瘤的病因还没有被完全了解。
现在普遍认为,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因素与细胞的遗传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
“环境因素”是指诸如香烟、膳食成分、环境污染物、药物、辐射和感染原等(即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
个体自身因素如遗传特性、年龄、性别、免疫和营养状况等,在肿瘤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通过流行病学、高发区和职业癌的研究为寻找和确定肿瘤病因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线索和依据。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 吸烟有关肺癌的病因已有很多研究。
肿瘤的七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仅对患者本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肿瘤,医学界制定了一套标准来对其进行分类和分级。
肿瘤的七级标准是其中的一种分类方法,它结合了肿瘤的大小、扩散情况以及组织学特征等多个指标,对肿瘤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根据肿瘤的七级标准,肿瘤被分为不同的级别,从一级到七级。
一级肿瘤一般较小,未扩散到周围组织,也没有发现远处的转移灶。
而七级肿瘤则是最严重的一类,通常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并且远处转移灶已经出现。
肿瘤的七级标准不仅对肿瘤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肿瘤的级别,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治疗方式,同时还可以给患者和家属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
然而,肿瘤的七级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分类方法,不同的癌种可能有不同的分级标准。
因此,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医生还需要综合其他指标和检查结果,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情况。
总之,肿瘤的七级标准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肿瘤分级方法,通过综合考虑肿瘤的多个指标,可以准确评估肿瘤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布局方式,合理的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清晰和易于理解。
本篇长文《肿瘤的七级标准》的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第一要点2.2 第二要点2.3 第三要点文章结构的设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主题,也有助于作者在撰写过程中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本文中,通过将正文部分分为三个要点,可以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系统和有组织。
每个要点可以单独讨论一个主题或一个方面,这样有利于读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因此,本文的文章结构设计为通过三个主要要点来讨论肿瘤的七级标准。
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有什么不同在医学领域中诊断某种疾病的方式分为很多种,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但是两者在本意上有非常大的区别,简单来说,临床诊断是根据你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做的一个大体初步的诊断,而病理诊断是根据你切除下来的组织标本来做的细胞级别的诊断。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
1.临床诊断以及病理诊断的概念临床诊断就是指医生通过病人所表现出的症状,且根据患者以往的病情和家族史进行辅助,从而对疾病进行相应的判断,大部分情况下还要借助化验以及影像学的检查结果,通过多方面的辅助检查来对患者的病情做初步的判断。
病理学是用来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的一门基础学科,而病理诊断在临床上一般被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项检查方法可以完全代替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一般多用于确诊肿瘤,它可以较为准确和全面的对肿瘤进行判断,同时也可以用来判断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一般病理诊断要在患者身上进行穿刺且收集样本,再通过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最后得出病理报告。
如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出现冲突时,通常以病理诊断的结果为主。
1.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之间的区别1.两种诊断的检查方法不同临床诊断的主要检查方式为视诊、问诊、触诊、听诊,这4种检查方式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视诊。
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直接观察出患者的整体状况的一种检查方式,一些特殊部位可以通过使用口镜、耳镜来对其进行观察。
②问诊。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平时生活中的发病情况来作为诊断的依据。
③触诊。
医生用手来对患者需要检查的部位进行按压,从而了解其表面皮肤的弹性、波动感以及移动感。
④听诊。
医生通过听诊器来对患者的心音和心率进行观察和评估,且该方式通常作为临床诊断的基础检查方式。
每一种的检查方式都有所不同,将这些结果综合在一起,再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就是临床诊断。
病理诊断的主要检查方式是以病理检查为主,通常要对病变部位进行切片处理,再用显微镜去对其进行观察。
第一章病理学诊断第一节肿瘤的病理学基础一、肿瘤的一般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因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而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变异细胞过度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组织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肿瘤是机体变异细胞的过度增生,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与生理状态下的增生以及炎症和修复时的增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②肿瘤组织的生长与机体不协调,往往不受机体的正常调控,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③肿瘤组织生长旺盛,即使在致瘤因素去除以后,仍具有无限制性生长的能力。
由于肿瘤由不同的瘤细胞克隆所组成,使得恶性肿瘤在核型、DNA含量、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标志物、组织结构、细胞功能、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生物学行为上等很多方面均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这种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不同肿瘤或不同个体的同一类型肿瘤内,而且还可以表现在同一患者的同一种肿瘤内,例如肺小细胞癌内可以含有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或腺癌成分,双相型滑膜肉瘤中可见到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成分,癌肉瘤中同时含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等。
二、肿瘤的发展阶段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当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基因发生突变、缺失或扩增时,将导致基因表达调控失常,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转化为瘤细胞。
在恶性肿瘤形成之前,局部组织出现的形态改变,称为先兆或前躯,通常包括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前者是组织学概念,后者是临床概念。
随着疾病的发展,有些癌前病变会进展为上皮内瘤变,最终发展成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浸润癌。
肿瘤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癌前病变指凡有可能发展为癌的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包括粘膜白斑、慢性萎缩性胃炎、乳腺纤维囊性病、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结节性肝硬化和未降睾丸等。
②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以往称为异型增生(dysplasia)、不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或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甲状腺结节1一6级分级标准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根据病变大小、形状、表面和超声图像特征进行级别划分,便于临床诊断。
级别1: 甲状腺结节的直径小于5毫米,结构均匀,完整;表面光滑,边缘清晰;回声均匀,无血流信号。
级别2: 甲状腺结节的直径在5-10毫米,结构单一;表面平滑,边缘清晰;回声均匀,无血流信号。
级别3: 甲状腺结节的直径在10-20毫米,结构复杂;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清晰;回声不均匀或有血流信号。
级别4: 甲状腺结节的直径大于20毫米,结构复杂;表面不平滑,边缘不清晰;回声不均匀或有血流信号。
级别5: 甲状腺结节的直径大于30毫米,结构复杂;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晰;回声不均匀或有血流信号。
级别6: 甲状腺结节的直径大于3厘米,组织结构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晰;回声不均匀或有血流信号。
- 1 -。
肿瘤的临床诊断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它的高发率和危害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临床诊断作为肿瘤防治的重要环节,扮演着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方案制定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从肿瘤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手段和新技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肿瘤是指由体内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而形成的异常新生物。
通过临床分型,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以局部生长和无转移为特征,相对较轻,对机体的危害相对较小;恶性肿瘤则具有快速生长、浸润和转移的特点,对机体的危害较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二、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乏力、发热、贫血等。
此外,肿瘤还可能导致相应的局部症状,如肿块、疼痛、出血等。
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其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及转移程度有关。
三、肿瘤的诊断手段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各种辅助检查手段,以确认肿瘤的存在和类型。
常用的诊断手段包括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肿瘤诊断手段之一。
它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PET-CT检查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组织特点等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的性质。
2.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肿瘤诊断手段之一。
它通过采集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肿瘤的组织类型、分级和浸润程度等。
组织学检查主要包括细胞学检查和组织活检等方法。
3. 分子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以提供肿瘤的分子水平信息。
这些检查方法包括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杂交和基因组学分析等。
四、肿瘤的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的诊断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一些新技术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1. 微创手术技术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腔镜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它们通过小切口或经血管介入的方式对肿瘤进行治疗和诊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recist1标准RECIST1标准。
RECIST1标准是肿瘤疗效评价的国际通用标准,其全称为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该标准是由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共同制定的,旨在为临床试验和治疗提供一致的肿瘤反应评价标准。
RECIST1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固体肿瘤的治疗效果,包括肿瘤的缩小、增大、稳定等情况。
该标准通过测量肿瘤的直径和体积变化,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标准化的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决策。
根据RECIST1标准,肿瘤治疗效果主要分为完全缩小(CR)、部分缩小(PR)、稳定(SD)、进展(PD)四种情况。
完全缩小指肿瘤在治疗后完全消失,部分缩小指肿瘤直径或体积减小超过一定比例,稳定指肿瘤直径或体积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进展指肿瘤直径或体积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
在临床实践中,RECIST1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和临床治疗中。
通过对肿瘤治疗效果的准确评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同时,该标准也为不同临床试验结果的比较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促进了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结果的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RECIST1标准虽然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肿瘤治疗效果评价。
对于一些非固体肿瘤、转移性肿瘤或特殊类型肿瘤,需要结合其他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因此,在使用RECIST1标准进行肿瘤治疗效果评价时,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不可片面依赖标准结果。
总之,RECIST1标准作为肿瘤治疗效果评价的国际通用标准,对于临床试验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肿瘤治疗效果的客观、标准化评价,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决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不可片面依赖标准结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益处。
临床诊断(一级诊断)
(一)局部表现
肿块:位于体表或浅在肿瘤,肿块常是第一症状,相应的可见扩张或增大增粗的静脉。
因肿瘤性质而具不同硬度、移动度及有无包膜。
位于深在或内脏者,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脏器受压或空腔器官梗阻症状。
良性者多生长慢,恶性者则快,且可出现相应的转移灶,如肿大淋巴结、骨和内脏的结节与肿块等表现。
疼痛:肿块的膨胀性生长、破溃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刺痛、跳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常难以忍受,尤以夜间更明显。
空腔脏器肿瘤可致痉挛,产生绞痛,例如肿瘤致肠梗阻肠绞痛。
溃疡:体表或胃肠的肿瘤,若生长过快,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继发感染可致溃烂。
恶性者常呈菜花状,或肿块表面有溃疡,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
出血:体表及与体外相交通的肿瘤,发生破溃、血管破裂可致出血。
在上消化道者可有呕血或黑便;在下消化道者可有血便或粘液血便;在胆道与泌尿道者,除见血便和血尿外,常伴局部绞痛;肺癌可发咯血或血痰;子宫颈癌可有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
梗阻:肿瘤可导致空腔器官阻塞,而随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症状。
如胰头癌、胆管癌可合并黄疸,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肠肿瘤可致肠梗阻,支气管癌可致肺不张。
梗阴的程度有不完全或完全两类。
转移症状:区域淋巴结肿大,相应部位静脉回流受阻,致肢体水肿或静脉曲张。
骨转移可有疼痛或触及硬结、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
肺癌、肝癌、胃癌可致癌性或血性胸、腹水等。
(二)全身症状
良性及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
如肿瘤影响营养摄入(如消化道梗阻)或并发感染出血等,则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
恶病质常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表现;不同部位肿瘤,恶液质出现迟早不一,消化道者可较早。
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
例如: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高血压甲状旁腺瘤引起骨质改变、颅内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等等.。
(三)病史和体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年龄一般认为,儿童肿瘤多为胚胎性肿瘤或白血病;青少年肿瘤多为肉瘤,如骨、软组织及淋巴造血系统肉瘤。
癌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但青年癌患者往往发展迅速,常以转移灶或继发症状为主诉,应加以注意,以免误诊。
2、病程良性者病程较长,恶性者较短。
但良性者伴出血或感染时可突然增大,如有恶变可表现增长迅速。
低度恶性肿瘤发展较慢,如皮肤基底细胞癌及甲状腺乳头状癌。
老年患者的恶性肿瘤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其他病史:
①有些肿瘤是有家族多发史或遗传史。
如对胃癌、大肠癌、食管癌、乳癌、鼻咽癌,需注意家族史。
②有的癌有明显的癌前期病变或相关疾患的病史。
如乙型肝炎与肝癌相关,鼻咽癌与EB病毒反复感染有关,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与胃癌有关,粘膜白斑与乳头状瘤或癌有关,肠道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有关等。
③在个人史中,行为与环境相关的情况,如吸烟、长期饮酒、饮食习惯或职业因素有关的接触与暴露史,均应引起注意。
4、局部检查:
除肿瘤局部及全身一般常规体检外,对于肿瘤转移多见部位如颈、腹股沟淋巴结,以及对腹内肿瘤者直肠指诊等均不可疏漏。
①肿块的部位:炎症、增生、畸形或肿瘤等均可致肿块,故应加以鉴别。
因不同组织好发肿瘤不一,明确肿块所在解剖部位,有助于分析肿块的组织来源与性质,较大肿块需结合病史判断其始发部位。
如颈部由于包括了各类组织,肿瘤增大后其始发部位常难肯定。
②肿瘤的性状:有助分析诊断的包括肿瘤大小、外形、软硬度、表面温度、血管分布、有无包膜及活动度。
良性者大多有包膜,质地同相应的组织,如骨瘤质硬、脂肪瘤软可呈囊性感。
恶性者多无包膜,表面血管丰富或表面温度较相应部位高,生长迅速扩展快、局部紧张而感质硬,浸润生长者边界不清且肿块固定。
恶性肿瘤可有坏死、液化、溃疡、出血等继发症状,少数巨大良性肿
瘤,亦可出现浅表溃疡与出血。
③区域淋巴结或转移灶的检查:如乳癌检查腋下与锁骨上淋巴结;咽部肿瘤,需检查颈部淋巴结;肛管或阴道癌检查腹股沟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