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六章第二节共30页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0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提问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讲授新课】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图片说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图片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形成与发展)p13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两次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4、1981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5、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6、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7、党的十六大(总体达到小康)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1、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基本特征四个方面: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