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上海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性质实验实验探究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296.52 KB
- 文档页数:9
闵行区2016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调研考试理化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0分钟)化学部分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Na-23 Ca-40六、单项选择题(共20分)27.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 稳定性B. 可燃性C. 吸附性D. 氧化性28. 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的是()A. 金刚石B. 石墨C. 碳 60D. 一氧化碳29.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冰雪消融B. 大米酿酒C. 木柴燃烧D. 铁钉生锈30. 含氟牙膏中常添加氟化钠,NaF 中 F 元素的化合价是()A. +1B. 0C. 1D. 231. 水样酸性最强的是()A. pH= 的工业废水B. pH= 的雨水C. pH= 的蒸馏水D. pH= 的矿泉水32. 属于有机物的是()A. 碳酸钙B. 酒精C. 二氧化碳D. 碳酸33. 不能形成水溶液的是()A. 味精B. 食盐C. 白糖D. 芝麻油34. 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A. 2O:2 个氧元素B. 3Fe :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C. H2:2 个氢原子D. Zn:锌分子35. 灼烧某硫酸盐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到火焰呈紫色,该硫酸盐是()A. K2SB. Na2SC. Na2SO4D. K2SO436. 某反应:2NO+2CO−−−→催化剂X+2CO2 ,X 的化学式为()A. N2B. NO2C. N2O3D. NH337. 物质用途错误的是()A. 干冰:作制冷剂B. 稀有气体:作电光源C. 金刚石:作电极D. 草木灰:作钾肥38. 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39. 增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行的操作是()A. 升温B. 加压C. 增加水量D. 不断通入CO240. 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水净化加入明矾使小颗粒凝聚B. 水净化通入氯气杀菌消毒C. 水净化沙滤装置除去不可溶性杂质D. 水电解产生H2和O2的质量比 2:141. 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的是()A. 证明金属活动性Zn>FeB.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C. 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D. 探究分子的运动42. 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通适量CO2气体B. 加入澄清石灰水C. 加入氯化钡溶液D. 加入足量盐酸43.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推理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前后由于原子个数不变,则分子个数一定不变B.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 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D. 碱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44. 除去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45. 将 100g 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 78g,再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共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A. B. C. D. 1mol46. 向一定量AgNO3溶液中加入铜、锌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若向溶液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固体乙是 AgB. 若溶液甲呈蓝色,则固体乙中一定含 Ag,可能含有 CuC. 若固体乙中含有锌、铜、银三种金属,则溶液甲中的溶质是Zn(NO3)2D. 若向固体乙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则溶液甲中的溶质可能有两种情况七、填空题(共20分)47. 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已存放如下药品:硫红磷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胆矾石碱36%浓盐酸98%浓硫酸①实验室新购进一些木炭,应将它存放在_______橱中(填“甲”、“乙”、“丙”或“丁”)②甲橱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事实观点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B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D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后pH减小,硫酸溶液稀释后pH变大溶液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O元素,还可能含有其它元素,错误;B、溶液中颜色发生改变,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是盐,但显碱性,正确;D、氯化钠溶液稀释后pH不会发生变化,错误。
故选C。
2.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①固体B中的物质为碳②蓝色溶液乙为硝酸铜溶液③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④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硝酸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详解】①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可能还含有铜,故该说法不正确;②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故该说法不正确;③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固体A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A中含有铜,铜与硝酸Cu+2AgNO=2Ag+Cu(NO);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32银反应生成银;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C、Ag);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A,固体A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B;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
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理化试卷化 学 部 分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Ca —40 Cu —64六、选择题(本大题含20题,每题1分,共20分) 2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铝的元素符号是A .AgB .AlC .ALD .Cl 28.物质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海水晒盐B .蜡烛融化C .铁锅生锈D .分离液态空气 29.我们熟悉的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A .碳酸B .甲烷C .纯碱D .干冰 30.厨房中的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面粉B .白糖C .牛奶D .食用油 31.光导纤维是由二氧化硅(SiO 2)制成的,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A .+1B .+2C .+3D .+4 3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A .4个氮原子:N 4B .氦气:He 2C .氢氧化铁:Fe(OH)3D .五氧化二磷:O 5P 2 33.每组物质均由种类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其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A .水和双氧水B .氧气和液氧C .金刚石和石墨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4.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改变的是A .分子的数目B .原子的数目C .原子的种类D .元素的质量 35.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所得溶液pH 可能为10的是A .食盐B .白醋C .柠檬汁D .生石灰 36.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MgO+H 2SO 4→MgSO 4+H 2OB .CuO+CO −−→−高温Cu+CO 2 C .H 2O+CO 2→H 2CO 3 D .CaCO 3−−→−高温CaO+CO 2↑ 37.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图示操作错误的是A .闻气味B .检查气密性C .加热蒸发D .测定溶液pH 38.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并用鼓风机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目的是A .使煤成为绿色燃料B .减少有害气体(如SO 2等)排放C .降低煤的着火点D .增大跟空气的接触面,使煤充分燃烧 39.对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A .4℃时,水的密度最小B .水是均一、稳定的,所以水是一种溶液C .自来水生产中通入氯气杀菌消毒D .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质量比为2:140.多功能水处理剂高铁酸钾受热发生分解:4K 2FeO 42R+4K 2O+3O 2↑。
专题15探究性实验2022年中考化学二模分类汇编(上海)一、填空题1.(2022·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学习小组对常见的几种酸、碱、盐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
实验一:比较两种酸的性质(1)C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对比______(填写序号)中的实验,可说明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3)能得出金属活动性Zn>Cu 的现象是:F 中无明显现象和______。
实验二:比较两种碱的性质(4)对比甲、乙实验,说明______(选填“NaOH”、“Ca(OH)2”)固体具有吸水性;(5)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实验三: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钾两瓶无色溶液(6)填写下表。
实验四:判断混合物的成分现有一瓶含有杂质的氯化钠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钙、碳酸钠、硝酸钡、硫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判定成分,做了以下实验,烧杯中的固体质量随加入的水或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7)原氯化钠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8)若原固体中含有 a mol NaCl ,最终得到的溶液中含有 b mol NaCl ,a 与 b 的关系是 a<b ,理由是______。
【答案】(1)33HCl+AgNO =AgCl HNO ↓+(2)AD##BE(3)D 中产生气泡(4)NaOH(5)二氧化碳##CO 2 (6) 红 火焰呈紫色的是KCl ,火焰呈黄色的是Na 2CO 3(7)Ba (NO 3)2、K 2SO 4、Na 2CO 3(8)加入足量水后的上层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这些碳酸钠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了NaCl【解析】(1)C 试管中是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该反应化学方程式:33HCl+AgNO =AgCl HNO ↓+;(2)AD 都是酸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BE 都是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对比AD 或BE 中的实验,可说明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3)能得出金属活动性 Zn>Cu 的现象是:F 中无明显现象和D 中产生气泡,理由:酸和活泼的金属反应有气体生成,锌和稀硫酸反应有气泡生成,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铜和稀硫酸反应没有气泡生成,证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得出金属活动性Zn>Cu;(4)对比甲、乙实验,甲瓶内壁的水明显消失,乙瓶内壁的水不消失,说明NaOH具有吸水性;(5)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久置与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钙,二者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6)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取样,分别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边红色的碳酸钠溶液,不变色的是氯化钾溶液;分别用铂丝蘸取两种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紫色的是KCl,火焰呈黄色的是Na2CO3;(7)原氯化钠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Ba(NO3)2、K2SO4、Na2CO3;理由:首先观察加入足量水后部分固体溶解,继续加入过量稀盐酸,又溶解部分固体,最终烧杯内剩余部分固体,因此在不用于酸中的固体一定含有硫酸钡,则杂质中含有硝酸钡,硫酸钾,加入足量水后部分固体溶解,固体质量保持不变,继续加入过量稀盐酸,刚开始固体的质量不变,说明固体中不含有碳酸钙,只含有碳酸钠,原氯化钠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Ba(NO3)2、K2SO4、Na2CO3;(8)若原固体中含有a mol NaCl,最终得到的溶液中含有 b mol NaCl,a 与 b 的关系是a<b,理由是加入足量水后的上层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这些碳酸钠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了NaCl。
上海第二初级中学中考二模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利用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性质差别,分析除杂方法对混合物组成的影响,判断该方法是否能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选出不能达到的选项。
A. 镁粉(铁粉)加稀硫酸。
稀硫酸与镁和铁都会发生反应,故错误;B. 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氧气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
正确;C. 稀盐酸(MgCl2)加KOH溶液。
稀盐酸与KOH溶液反应,而MgCl2不与KOH溶液反应,故错误;D. NaCl(Na2SO4)加Ba(NO3)2溶液。
Ba(NO3)2溶液与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的沉淀和硝酸钠。
生成的硝酸钠是杂质。
故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2.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2、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前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H2 B.一定含有COC.可能含有HCl D.可能含有CO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和氯化氢气体发生反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一氧化碳、氢气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来分析判断。
【详解】将某气体依此通过各种试剂之后,观察到前面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气体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或者氢氧化钙与氯化氢气体反应,没有与二氧化碳反应;再将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因为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氧化铜变红色,说明有还原性的气体与之发生了反应,还原性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氢气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铜,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则可以说明气体中含有氢气;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但是无法确定二氧化碳是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还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
上海行知实验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一、选择题1.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D.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但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2.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D.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3.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A.A B.B C.C D.D4.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物质杂质(少量)试剂操作方法A N2O2碳粉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B NaOH溶液Na2CO3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C氯化钠固体泥沙水加水溶解,蒸发结晶D KC1溶液K2SO4溶液Ba(NO3)2溶液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A.A B.B C.C D.D5.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B.向pH=2的盐酸中加水稀释C.向一定量的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硫酸反应6.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7.下列图象关系合理的是( )A.A B.B C.C D.D8.某单质X能从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由此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是金属时,Y一定比X活泼B.X可能是铁,Y一定是铜C.X是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D.X一定是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以前的金属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方案实验目的A分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B分别取少量液体,各加入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C 取一个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D分别取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水A.A B.B C.C D.D10.学习金属单元后,我们知道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Cu。
上海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
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R氧气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质量/g m1m2000反应后质量/g00m3m4m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m1=1/9m4时,R是H2②m1+m2=m3时,R是C或CO③ m3:m4=11:9时,R是CH4或CH4O④8m3/11+8m4/9+4m5/7≥m2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R、氧气反应后质量变为0,是反应物;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的质量是0,是生成物,要确定R是哪种物质,生成物是什么,就要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来进行确定。
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点燃 2H2O,其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为1:9,正确;②碳或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此时m1+m2=m3,正确;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点燃CO2 + 2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O+ 3O2点燃2CO2 + 4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通过分析可知,当m3:m4=11:9时,R是CH4或CH4O,正确;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则R 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氧气的质量。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100%=8m3/11,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4××100%=8m4/9,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5××100%=4m5/7,通过分析可知,8m3/11+8m4/9+4m5/7≥m2 ,正确。
上海中考化学二模实验探究题汇编杨浦51.以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1〕仪器X中的酒精需点燃后才能燃烧,其原因是。
〔2〕写出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3〕B和C装置均可制取H2,C装置中多了多孔隔板导致其操作可随时控制反响的发生与停止,多孔隔板可用等材料制成。
用D装置收集H2,气体应从〔填a或b〕通入。
〔4〕关闭弹簧夹可使C装置中的反响停止,刚关闭时装置内大气压〔填<、>、=〕装置外大气压。
〔5〕用足量的锌粒与稀硫酸按C装置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发现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酸液可加,假设从长颈漏斗中参加适量以下试剂,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不能参加的试剂是〔填编号〕。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52.用酚酞做指示剂,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在烧杯中进行化学反响,并测定反响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绘制如以下图所示。
〔1〕根据右图曲线可以判断本次实验是溶液中〔填“酸参加碱〞或“碱参加酸中〞)进行的。
〔2〕在化学反响过程中,假设烧杯中的溶液呈红色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3〕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①结论:②化学方程式浦东50.结合以下实验装置答复。
①仪器名称:a 〔20〕;b 〔21〕。
②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一瓶枯燥的氧气,从图一中选择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22〕〔用字母表示〕。
写出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23〕。
③某同学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该同学应调节图二中的旋钮〔24〕〔填“①〞或“②〞或“③〞〕。
④用图一中的C装置收集CO2,验满的方法是〔25〕。
⑤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响制取CO2,同时生成氯化钙多少克?〔26〕〔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51.同学们运用比照的学习方法探究碱的性质。
①由上图实验一、二可知,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的〔27〕,因此要密封保存。
②实验三中可观察到三个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小为A>B>C,A瓶内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28〕,比照A瓶与〔29〕〔选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响。
上海宝山实验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选项归类物质(或元素)A常见碱纯碱、烧碱、熟石灰B常见合金生铁、铜绿、硬铝C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D人体中常见微量元素碘、锌、硒、钙等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B、在一种金属中加热融合了其他的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合金;生铁是铁的合金、硬铝是铝合金;铜绿是铜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 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都有很强的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D、碘、锌、硒是人体中常见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
选C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B.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答案】B【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如升温会析出固体,所得仍是饱和溶液;B. t1℃时,丙的溶解度为12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2÷(12+100g )×100%≈11%,故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因为降温前后甲的溶解度差较大;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 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也是乙>甲=丙,溶液升高到t 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不析出,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升温后甲与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丙,所以升温后三种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选B3.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50g (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3.8g ,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已知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A .60%B .47.3%C .40%D .33.6%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50g×23%=11.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