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四首》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7
第30课《诗四首》课文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使至塞上》一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路边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天空中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里,挺立着一柱狼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的落日正圆。
这是诗人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孤烟”写出烽火台的狼烟格外醒目;“直”突出了狼烟的劲拔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诗句描写了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象之中。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好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第30课《诗四首》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
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第30课《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
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查阅资料,明白诗作者当时的处境,为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打基础。
二、教学课题:30课《诗四首》教案。
三、教材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友、欢夜饮,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本诗为其三乐农事,包含了诗人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亲近自然的那种欣悦,以及远离污浊现实的决心。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
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本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利用百度搜索和多媒体,查阅资料,增长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把握节奏,感知意境,实现心灵的探求,激发学生读诗、品诗的兴趣。
3、降级处理法,理解品评诗歌五、教学过程:(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字----------,一名-----------,字----------,谥号--------------别号-----------,---------﹙朝﹚伟大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课题:诗四首(主备:复备:)【课标分析】【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7.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表达了陈与义从登岳阳楼中流露出的家国之恨。
2、教学重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于诗人白居易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感知诗意,初步感悟诗情。
第(一)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二)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 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 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 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 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 安宁、美好的生活的 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 《归田园 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 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 .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 是什么?c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 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 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 情) .b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 己喜欢的理由。
齐背课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 .全诗 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 劳作的 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C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 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 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 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 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使至塞上》 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授课时间 ____ 课时 星期教学课题 诗四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环节学教师活动程学生活动一、导入 二、研读课 文a .诗人如 终于来到 种下了豆 豆来就扛着锄头去除 回家的路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b. “衣 王维教学方法以应付战事。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30课《诗四首》Ⅰ. 基础知识应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晨兴理荒秽.(kuì),带月荷.(hè)锄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
C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拄.(zhǔ)杖无时夜叩门。
D征蓬.(pēng)出汉塞,箫.(xiāo)鼓追随春社近。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带月荷.锄归(扛着)B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C但使愿无违.(违背)D仍怜.故乡水(爱)3、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道狭草木长,西露沾我衣。
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C月下飞天境,云生接海楼。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按课文填出上句或下句⑴衣沾不足惜,—————。
⑵————,都护在燕然。
⑶山随平野尽,————。
⑷————,衣冠简朴古风存。
5、根据课文原句填空⑴《使至塞上》中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⑵《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⑶《游山西村》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
⑷《归园田居》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6、把下列相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归园田居》唐李白《使至塞上》南宋王维《渡荆门送别》唐陶渊明《游山西村》晋陆游7、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诗人虽不善于种田,但是仍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耕作的形象。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作者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C“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江上的美景。
D“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联表现诗人对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恋恋不舍的心情。
8、“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
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
——————————————————————————————————————————————————————————————Ⅱ. 课内精段阅读(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解释加点的词。
⑴使.至塞上————⑵征蓬..出汉塞————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A属国..逢候骑D都护在燕然....过居延B属国过居延..C萧关3、“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修辞,有什么作用?————————————————————————————————————4、“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为什么?————————————————————————————————————————————————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
——————————————————————————————————(二)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2、本诗题目为“渡荆门送别”,联系全诗看,你认为“送别”的双方是谁?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按要求找出相应的诗句。
⑴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
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⑶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4、“月下飞天镜”描写了————时间的———图;“云生接海楼”描写了———时间的————图。
5、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三)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解释加点的词⑴莫笑农家腊酒浑.——————⑵从今若许闲乘.月——————2、全诗紧扣一个“”字,按————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一句中的“莫笑”一词道出了诗人——————————。
5、描写山西村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诗句是————————————————,表达了诗人对————————————————。
6、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
如本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再摘录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如:————————————————————————————————————————————————————————————————Ⅲ. 拓展阅读:比较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饮酒》中应填入的诗句是——————。
2、《饮酒》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联,你认为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悟到了什么“真意”?————————————————————————————————————————————————————3、《过故人庄》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4、这两首诗描述的内容,其侧重点有何不同?——————————————————————————————————————————————————————————————————5、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不同处:————————————————————————————6、你喜欢田园风光吗?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你见过的田园风光,最好写成一首短诗。
————————————————————(二)对比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杜甫的《旅夜抒怀》,回答下列问题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宿建德江》属于近体诗中的————,《旅夜抒怀》属于近体诗中的————。
2、两首诗中分别以——————————和————————告诉读者二人都是在客船上观赏夜景。
(摘引原句回答)3、“日暮客愁新”一句抒写了诗人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是激愤的反语,抒发了诗人——————————————————。
4、两首诗都成功地描写了江中夜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更喜欢哪一联?为什么?————————————————————————————————————————————————————————————————————————————————————————5、对《旅夜抒怀》一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为“旅夜抒怀”,诗的前半部分写“旅夜”,写景;后半部分“抒怀”,抒发了诗人心中的不平。
B“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书写诗人自己的身世处境,为自己因文章写得好而出名觉得很自豪,连官都不要做了。
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联,诗人以漂泊于茫茫天际间栖无定所的沙鸥自比,天地之大,竟容不得诗人一身,到处流离,抒发了内心的激愤。
D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象多姿,意境开阔。
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四)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首联点明了诗作的时间在————,地点为——————。
2、你认为诗中最能体现出意境宁静淳美的诗句是哪两句?展开联想与想像,描写出这两句展现的画面。
————————————————————————————————————————————————3、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尾联仅仅表现了诗人对眼前秋景的喜爱之情吗?还有什么深意?——————————————————————————————————5、通过这首诗和你平时的积累,你能体会出王维的诗作有什么特点?————————————-Ⅳ. 写作训练:文题:透过一首首古诗、一篇篇散文,你对古人了解多少?你想与杜甫、李白们面对面地交流吗?你想走进他们的心灵吗?你渴望与他们一同分享快乐或忧伤吗?请你跨越时空,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与古人沟通、交流、分享,以“与古人沟通、交流、分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应用1、C(A项“秽”应读huì;B项“燕”应读yān;D项“蓬”应读péng。
故选C)2、B(“荒秽”指野草)3、D(A项中“西”应为“夕”;B项中“燕”应为“雁”;C项中“境”应为“镜”,“接”应为“结”,故选D)4、⑴但使愿无违;⑵萧关逢候骑;⑶江入大荒流;⑷箫鼓追随春社近。
5、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归园田居》——晋——陶渊明;《使至塞上》——唐——王维;《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7、B(此联以“征蓬”、“归雁”自喻,传达出被排挤出朝廷后幽微难言的内心感受,毫无欣喜可言)8、略。
(提示:不要写成对诗句的翻译。
要合理大胆地想象,对诗句的描写进行再加工,写出自己心目中的美景。
)课内精段赏读(一)1、⑴出使;⑵飘飞的蓬草。
2、A(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故“属国”不是地名。
)3、“征蓬”指飘飞的蓬草,作者以此自比,写出了自己的飘零之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幽微难言的心情。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是烽烟,因为边塞之地,战事频繁,随处可见烽烟,这样写更能体现边塞的特征。
)5、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那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