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盆景》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45 KB
- 文档页数:8
盆景赏析800字
盆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也是一种园艺文化,盆景是通过
种植和修剪树木,使其呈现出优美迷人的景象,以达到艺术装饰、观
赏的目的。
盆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被广泛
收藏和赏析。
首先,盆景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花卉盆景、果树
盆景、石景盆景、画景盆景、水景盆景等等。
每一种盆景都具有独特
的造型和特点,且每种盆景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寓意。
其次,盆景的鉴赏需要观察其形态、造型、色彩、结构和意境等
方面的因素。
观赏盆景需要靠观察和想象力,需要从不同角度观察,
用心感受和体验。
从盆景的色彩、树形等方面来看,要看是否贴近自
己的审美观,并考虑其材质、制作水平等因素。
此外,盆景的赏析还需要了解其文化内涵。
不同的盆景代表着不
同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例如四季盆景,让人们体会到四季更替的
自然美和生命的变迁,石景盆景则包含了石文化、自然美的精神内涵。
通过盆景的鉴赏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
最后,盆景的赏析也需要尊重制作者的劳动成果和原始意图。
盆
景是贴近自然美的艺术形式,需要园艺大师按照自身的审美、文化素
养和体验经验等等因素进行设计、制作和修剪,构建出一个完美的艺
术作品。
总之,盆景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
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我
们应当积极参与盆景的鉴赏和制作,加深对盆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欣赏盆景之余,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的交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诗词鉴赏《艾青诗选》诗词鉴赏《艾青诗选》人物小传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
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诗论《诗论》,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艾青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方》、《大堰河》(1939年)《火把》(1941年)《向太阳》(1947年)《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1935年出狱,翌(yi)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艾青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
语文2020年新中考《艾青诗选》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制作:ldk『重点考察对象』主干知识点以及阐述题【第一部分】知识点总结§1.1 课本名著导读要点:如何读诗作者简介:艾青,现当代史上著名诗人。
属于七月派诗人。
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作品表格:见第四五页)§1.2 重点涉及的手法一、叙事手法叙述即记叙和述说。
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
《他死在第二次》每天在一定的时候到来那女护士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无言地走出去又走进来解开负伤者的伤口的绷纱布轻轻地扯去药水棉花从伤口洗去发臭的脓和血纤细的手指是那么轻巧我们不会有这样的妻子我们的姊妹也不是这样的洗去了脓与血又把伤口包扎那末轻巧,都用她的十个手指都用她那纤细洁白的手指在那十个手指的某一个上闪着金光那金光晃动在我们的伤口也晃动在我们的心的某个角落……她走了仍是无言地她无言地走了后我看着自己的一只手这是曾经拿过锄头又举过枪的手为劳作磨成笨拙而又粗糙的手现在却无力地搁在胸前长在负了伤的臂上的手啊看着自己的手也看着她的手想着又苦恼着苦恼着又想着究竟是什么缘分啊这两种手竟也被搁在一起二、借景抒情借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陽光在远处》陽光在沙漠的远处,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旅客的心啊。
——陽光嘻笑地射在沙漠的远处。
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苏伊士河上三、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象征的妙处在于可以将抽象的形象转化为可以感知的物体物体。
《火把》火把从那里出来了火把一个个的出来了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出来了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炽烈的火把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总结:修辞手法包括比喻【生动形象】,白描【精炼概括、突出主体】,衬托(反衬、陪衬)【突出强调】,对比【突出强调】,对偶【有节奏感、凝练集中】,反复【强调突出、感染力强】,反问【加强语气】,反语【讽刺嘲弄】,互文【互相渗透、生动形象、吸引兴趣】,谐音,象征【形象化、吸引读者】,夸张【丰富想象、突出特征、引起共鸣】,排比【强调突出、情感强烈】,拟人【拟人化、鲜明印象、引起共鸣】§1.3 补充:抗战时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诗人在抗战期间共同表现:表现了向往美好生活、进取、乐观、昂奋的战斗精神,鼓舞人民士气,宣传革命理念,揭露敌人罪恶。
艾青诗选中以火焰为意象的诗歌1.你知道艾青诗选中那些以火焰为意象的诗吗?就像在黑暗里突然看到希望的曙光,火焰在他的诗里那可不得了。
比如说《我爱这土地》,那对土地炽热的爱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诗人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爱如同火焰般无法扑灭,烧进了土地的深处。
2.艾青诗选中以火焰为意象的诗超有魅力呢!火焰就像是他心中的一股力量,一个劲儿地往外冒。
拿《向太阳》来说,那里面的火焰像是在人心中点起的一把火,“我看见日出太阳美丽圆红光芒万丈的而且正在升起”,这太阳就如同火焰般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让人感觉全身充满力量,仿佛要随着那火焰去追寻什么。
3.哇,艾青诗选中火焰意象的诗可太值得一看啦!那火焰有时候像战士的热血,滚烫滚烫的。
在他的某些诗里,就像有个人在你耳边大喊:“看啊,那火焰,那是生命的激情!”就如同《吹号者》里,号声中仿佛有着火焰的力量,“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那号声所传达的力量如同火焰照亮了人们的世界。
4.艾青诗选中有火焰意象的诗呀,就像是一场炽热的情感盛宴。
火焰在诗里像是能把一切黑暗都吞噬的猛兽。
像《火把》这首诗,“火把,从那边来了,/来了……”这火把的火焰就像希望的使者,带领着人们在黑暗中前行,所到之处黑暗被驱散,那火焰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勇气,像火焰一样不可阻挡。
5.嘿,你想了解艾青诗选中火焰意象的妙处吗?火焰在他的诗里可像个神奇的魔法。
在一些诗里,火焰能把冰冷的世界变得温暖起来。
就好比在描述某个场景时,“那火焰一跳一跳的,像个调皮又充满力量的精灵”,就像他在表达对某种信念的坚守时,那火焰般的信念永远不会熄灭,永远在心中燃烧。
6.艾青诗中的火焰意象可有意思了!那火焰像是什么呢?像是一种无声的呐喊。
你想象一下,在诗的世界里,火焰燃烧着,像在说“我在这儿,我充满力量”。
像《北方》里那种对土地深沉的情感,虽然表面上没有直接写火焰,但那情感就像被压抑的火焰,随时可能喷发,“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那背后隐藏的力量如同火焰在心底深处。
艾青诗选生命主要内容
艾青的诗《生命》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强调了生命的独特性和可贵性。
这首诗描绘了生命的诞生、成长、辉煌和消亡,展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诗中写道:“生命在蝉鸣的夏日里/在灼热的阳光下/或是在寂静的长夜里/在寒冷的风雪里/它自己会听见自己的声音/那是生命在呼唤啊/那是生命在奔走啊/那是生命在出壳啊/是生命在成长啊”。
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强调了生命的独特性和可贵性。
此外,艾青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盆景》这首诗中,艾青写道:“喷泉在细雨之后更清新/鲜明的颜色像含苞的花朵/显示了它生命的欢喜/它自己洗涤着它的污泥”。
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强调了自然与生命的相互依存关系。
总的来说,《生命》这首诗是艾青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的体现,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艾青诗选》阅读指导及重要知识点梳理一、阅读规划建议:《艾青诗选》建议大家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以及“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中的内容。
何时进行阅读,每天的阅读量是多少,可以因人而异。
只要安排合理,都是可行的。
(一)下面的阅读规划供同学们参考:时间第一周周一至周五阅读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的诗歌周末完成“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阅读一九三八年至第二周完成“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一九三九年的诗歌第三周阅读一九四〇年的诗歌完成“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阅读一九四一年至第四周完成“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一九七八年的诗歌(二)初次阅读时,建议同学们完成以下四件事:1.随手做一些圈点勾画。
勾画出诗歌的中心意象、表现作者情感以及构思奇妙之句,记录下你读诗时的感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阅读时,梳理并体会诗人在同一创作时间里,其情感的表达、诗歌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异同。
3.按照阅读进度完成四个“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同步测评自己的阅读效果。
4.可以背诵全诗或某些精辟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中等地主家庭。
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勤工俭学,专修绘画。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41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主编《诗刊》。
1945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
1957年后先后在北大荒、新疆劳动。
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
艾青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诗论《诗论》,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艾青诗选》文学常识与考点附练习题1、《礁石》中的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有什么含义?答:显然,此诗咏礁石,并非以咏礁石为目的,而是借咏礁石而咏人抒怀。
诗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
向礁石“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象征着迫害他人的人;而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则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诗的第二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对立的画面。
一幅是礁石浑身伤痕累累,“象刀砍过的一样”;另一幅则是礁石“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画面之间,对照鲜明。
这里,借助“站”、“含着微笑”等诗语,赋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并将其长期受浪迫害却依然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鱼化石》。
这里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答案:由艾青出生封建家庭以及这句“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对革命的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3、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一、填空题1.艾青(1910-1996),原名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成名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 中考名著阅读专题:《艾青诗选》习题精选一、填空题。
1.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正涵, 中国现代诗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 1933 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20 世纪 30 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他的长诗《向太阳》 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艾青于 1910 年阴历 2 月 17 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
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大堰河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 无数的 /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 不知明天的车轮 /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 / 中国的路 / 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出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5.艾青的《毛泽东》歌颂了毛主席。
6.“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这段诗节选自艾青的《鱼化石》。
二、选择题。
1.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D)A.《我爱这土地》B.《太阳的话》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D.《光的赞歌》2.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C)A.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C.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3.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析:A.应该是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艾青诗歌盆景艾青:一位伟大的诗人和革命家艾青,原名杨洁,生于1920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革命家。
他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艾青诗歌以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艾青诗歌:艺术与抒发艾青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而脱颖而出。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用词凝练而富有力量感。
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通过意境的构建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盆景”则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艾青诗歌的“盆景”:寓意与象征艾青的诗歌中的“盆景”并不仅仅是对花草树木的描绘,更是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艾青将盆景视为一种寓言,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苦难,意味着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状。
他通过盆景来表达自己对生存和奋斗的理解,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执着。
艾青诗歌中的盆景:种种寓意的展示1. 盆景与人生艾青的诗歌中,盆景常常被用来比拟人生的起伏和沧桑。
他将盆景中树木的修剪和摆放与人类生活的坎坷和困境相类比。
在《寒冬》一诗中,他写道:“盆中乔木骨如铁,搅碎黄昏四百年”。
这句诗表达了盆景中的树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坚韧不拔地生存下来,象征着人生中的坚强和逆境中的奋斗。
2. 盆景与社会艾青的诗歌中,盆景也被用来反映社会的现状和问题。
他通过盆景的形象,批判了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在《都市桥头》中,他写到:“昂首盾牌为我开,景物首尾愈猖狂。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价值观失范的关切。
3. 盆景与美好未来艾青的诗歌中,盆景也经常被用来寄予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希望。
他将盆景中的小树苗比作撑起希望的力量,象征着革命和进步的力量。
在《我爱这绿绿的小树苗》中,他写道:“我爱这绿绿的小树苗,它象征青春的生命力。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新生事物和未来的热爱和期待。
艾青诗歌盆景的独特性艾青将盆景应用于诗歌中,既有其独特的个人特色,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艾青《盆景》赏析《盆景》艾青
好象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
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园
冬不受寒
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
早已失了自己的本色*
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
受尽了压制和委屈
生长的每个过程
都由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任人摆一布不能自一由伸展一部分发育
一部分委缩
以不平衡为标准
残缺不全的典型
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
夸耀的就是怪象畸形
有的挺出了腹部
有的露出了块根
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
芝麻大的叶子
表示还有青春
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
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声音
`
但是
所有的花木都要有自己的天地
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
枝叶承受雨露和陽光
自一由深展
发育正常
在天空下心情舒畅
接受大自然的一爱一抚
散发出各自的芬芳
如今却一切都颠倒了少的变老
老的变小
为了满足人的好奇
标榜养花人的技巧
一揉一可饶之可以歪曲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或许
这也是一种艺术
却写进了
对自一由的讥嘈
扭曲的灵魂
──《盆景》赏析
郭宝臣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这是《盆景》中的诗句。
读着这些诗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那个动乱的年代。
十年动乱,凡是经历过的人,回想起来都会不寒而栗。
那是怎样的年代呵!国家的经济、文化不仅遭到严重摧一残,几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遭到了摧一残,人一性一*被践踏着,灵魂被扭曲着,这真是一场空前的民族的灾难。
诗人经历过这场灾难,他的痛苦不亚于任何人。
对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早就想揭露,他早就想控诉,可是,那时他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被剥夺了写诗的权利。
诗人这种欲发而不能的痛苦,恐怕要比别人深重多了。
这种种痛苦在诗人心中积淤着,等待着喷一发。
重见天日之后,1979年,诗人参加作家访问一团一到南方
访问。
在广州参观花圃的时候,诗人看到了盆景,这盆景一下子触一动了诗人的心灵,诗人在当时就迅速记下了自己的感受,后来一经过修改,写成了《盆景》一诗。
无可非议,盆景是一种艺术,而且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在小小的花盆里,经过一精一心培育和加工,会呈现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它能给人以美感,能给人以愉悦。
然而,此时此刻,这盆景在诗人眼里是病态的,诗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它们的痛苦,这痛苦正是诗人所经历过的。
由盆景,诗人联想到那个动乱的年代对人一性一*的践踏、对灵魂的扭曲。
诗人从这崭新的角度,喷一发出了积淤很久的控诉和愤怒。
诗人利用了盆景的生存状态,贴切而深刻地抒发出了自己的思绪。
这首诗,从头至尾是写盆景,然而,无处不是在写人,是在控诉那个动乱的年代,以使人们警醒:那样的痛苦年代再也不能重演了!
这首诗,诗人在着力刻画盆景的生存状态,诗人发挥了自己具像描绘的特长,准确而生动地勾画出盆景的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的感
人力量,也构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盆景,它们与其它景色*不同,它们
“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受尽了压制和委屈/生长的每个过程/都有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任人摆一布,不能自一由伸展”不错,诗人写得很准确,盆景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存活的。
同时,诗人又是在写那个动乱的年代,那时,有多少人“受尽了压制和委屈”,在“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下生活呵!
下面,诗人对盆景的描绘,可以说是对那个动乱年代进行揭露的一个缩影:
“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夸耀的就是怪相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块根/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芝麻大的叶子表示还有青春/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
那个畸形的年代,把许多人都变成畸形,变成残废,这不仅是人们的灵魂,也包括人们的肉一体,这是多么怵目惊心的图画!
诗人在《盆景》中,塑造了盆景痛苦的形象,为的是塑造那个
畸形年代所造成的痛苦形象,当然,这是艺术的再现。
不是通过对那个畸形年代的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对盆景的描绘来实现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去理解诗人在创作时所遵循的艺术规律,从而使我们得到借鉴和启发。
诗人说:“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意象的创造,就是“在万象中,‘抛弃着、拣取着、拼凑着’,选择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能糅合的,塑造形体。
”(《诗论》)
《盆景》这首诗,意象的创造,就正是诗人选择到了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糅合的东西,从而塑造了形体,很好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