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

社会学

一、名词

1、文化特质

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2、统计群体

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如年龄,背景等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3、社会事实

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4、社会控制

与社会越轨相对应,每个社会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正式或非正式、成文或不成文的措施来尽量减少越轨行为的出现,并处罚那些严重的越轨者。社会中这种旨在防止越轨并鼓励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社会控制

5、文化中心主义

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民族的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6、拟剧论

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7、镜中自我

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8、先赋角色

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9、自致角色

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10、社会越轨

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1、社会分化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12、社会化

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即文化模式的不同。

14、内群体

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15、业缘群体

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行成的群体,包括各种社会经济组织等

16、角色意识

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并决心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社会的期待。

17、文化震惊

它指的是生活中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8、机械社会

一种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成员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

19、有机社会

社会分工引起社会转型的出现,意识、信仰上的差异日益增大。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替代,个体意识差异性开始增多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21、社会

社会是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它指人们按照契约型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制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领域

22、阶层

是社会中处于某种特殊地位的社会集团。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外,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社会集团。

23、社会唯名论

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24、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由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二、简答(讲义)

1、简述社会越轨与社会犯罪的关系

①.越轨行为不一定是坏的或不可接受的行为。在社会学中,越轨意味着“不遵从”既定的社会规范。

②.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有的越轨者是无意识地违反社会规范。

③越轨行为未必就是犯罪行为,有很多轻度的越轨就不能算是犯罪行为;越轨行为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只有当某种越轨行为频繁地发生且对社会造成危害,使相当数量的人受到威胁时,才会转化为社会问题。

④、社会犯罪是坏的,不可接受的,犯罪的人有时是有意识的违反社会规范,犯罪是社会越轨行为。

2、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强制性

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能不受到社会的作用。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人体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地被周围人所塑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个人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a.一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社会化的客体。

b.二是个体自身的因素也决定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化不单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仅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这些只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③.终身持续性

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体社会化不断进行。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持续人的一生。

3、简述社会流动的意义

①、.从社会角度来看

(1)调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整合

社会流动可以使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相互交往,彼此沟通,甚至结成友谊和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误解和偏见,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

(2)促进社会分层体系的量变,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体系在不发生基本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主要借助社会流动来调整社会结构。

②、.从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角度看

(1)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激发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社会流动为社会成员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成员可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原有的社会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2)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社会流动能够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削弱社会成员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固有的关系。,不同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的机会越趋于平等。

4、简述角色扮演的过程

首先,了解角色期望。社会对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期待,都有比较稳定的评判标准。人们要扮演一个角色,首先就要了解这些期待与评

判标准。

其二,培养角色认同。社会及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要扮演好社会角色,必须把这种外在的规范转变成内在的要求。

其三,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角色扮演的最终目的是实践角色规范,表现角色行为。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更清晰地领悟自己的角色,只有在行动中实践角色规范,角色扮演才能最终完成。5、简述再社会化的内容

第一,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流价值的代表者认为原来对这些人的社会化失败了,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必须对这些人重新进行社会化,在他们那里重新树立社会的主导价值和行为规范

第二,原来的社会化的成果基本上已不适用。在某种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完成了社会化,就是认同了这种文化所倡导的主流价值与行为规范,并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这些规范。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在甲类文化中完成了社会化的人进入与之不同的、异质性的乙类文化时,原来社会化的成果在一些重要领域都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进人异质文化的人们必须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适应生活,这也是再社会化。

6、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正功能

第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初级群体内富于感情的人际关系和表现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使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

功能。

第二,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初级群体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分化的加速,初级群体在历史上承担过的许多功能,都已逐渐转移给专门化的社会组织。初级群体都在满足人们感情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是通过初级群体才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发生其社会控制效力的。另外,初级群体的形式本身,也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

7、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一)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30人的小群体。因为,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

(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初级群体的形成与维持,还有赖于成员互动的经常性。短暂的接触,很难形成初级群体关系。(三)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

(五)成员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六)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

而巨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慢、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8、简述集合行为及其特征

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征:

①群体性

集合行为是众多人共同的、一致的行为

②非组织性

虽然集体行为有许多人参与,但是却不是有组织的,其行动也没有计划性。

③突发性

由于人们事先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或发生非常规行为。

9、简述社会互动的意义

①. 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

通过“镜中自我”等过程将他人的期待内化,并成为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的基础。

②.社会互动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个体的非自足性决定了他必须与他人共同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社会互动。

③.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活动)中形成的。在共同的活动中人们选择了某些行为模式,使其结构化,成为社会关系的模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

10、简述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的区别(概念+区别)

①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等,血缘群体历史悠久,是个体学习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②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臵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包括邻里、老乡等。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晚,比较稳定、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③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行成的群体,包括各种社会经济组织等。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低,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三、论述(结合实际+讲义)

1、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越轨(4个视角)

①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从社会结构中寻找产生社会越轨的原因,其重要特征是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标签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社会中之所以会有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对某些社会成员及其行为贴上越轨的标签

②差异交往理论

差异交往理论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寻求产生社会越轨的原因,其重要特征是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越轨者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以及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

③结构性紧张理论

所有社会都存在一些人们所普遍认可追求的人生价值或目标(包括金钱、荣誉等),依此为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同时每个社会、每种文化环境都明确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途径或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如努力工作或读书求学)。

④文化传递理论

该理论试图从人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越轨行为的社会原因。这一理论认为,社会越轨者并非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他们也是遵从一种行为规范,即越轨亚文化。

2、当代家庭的含义、特征、功能的衍变

家庭的含义:

第一,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

第二,家庭是血缘关系联系的纽带。只有两性结合生儿育女,家庭才得以完整,才能完成传宗接代。

第三,家庭是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决定家庭的发展变化是家庭发展的客观规律。

家庭的特征:

第一,使人重振精神力量的场所。当一个人在社会中遭受各种精神打击时,需要得到某种慰藉和安慰,能起到这一作用做好的场所就是家庭。

第二,是人起居休息的场所。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一整日时,回到家里就会得到充分地休息。

家庭的功能

①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家庭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分配和交换,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人们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

②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育两个方面。

③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的生活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对老人的赡养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藉,家庭成员之间在赡养老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也不能完全替代家庭的赡养功能。

④休息与精神满足: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作为工作之外人们活动的另一重要场所,发挥着休息和满足家庭成员精神满足的功能。

3、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问题

(1)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丛:我们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称为角色从。

角色丛有两种情况: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

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

①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②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这又有不同的情况:

a.首先,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

b.其次,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c.最后,就是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当处在某一角色上的人需要在两种尖锐对立的目标上做出选择的时候,便容易发生这种单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2)角色混淆

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角色混淆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a.角色认知不清。如果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可能会发生难以掌握角色规范中比较复杂的要求的现象。

b.场景分辨不清。人们承担着多种角色,当他们活动的领域发生变化时,其角色行为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一于某种情境中的角色关系,有时会把这种角色行为带进另一种场合,从而发生角色混淆。

(3)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

a.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

b.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臵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角色失败通常是件坏事,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不是不能把它转变为好事。

四、材料题

1、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概念+影响当今社会流动的因素+对比传统与当今+意义)

(1)、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

分层内容具体包括阶级、阶层、层界:

①阶级: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因素,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②阶层:是社会中处于某种特殊地位的社会集团。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外,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社会集团。

③层界:指阶层、阶级之外的社会集团。

综上所述,社会分层概念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是反映社会地位差别的一般性概念,包括阶级差别、阶层差别、以及层界差别等。

(2)、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结构

影响社会流动的最根本因素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状况。在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指社会各产业的结构和联系方式,它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产业结构规定了各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和流动的方向,它的变化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大量的新职业、新职位以及增加各产业的劳动力容量等。

②.社会结构

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社会分层体系、社会继替规则、社区分化和组织分化等。

社会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地位等级秩序构成的,不同等级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声望和其他社会资源。由于生活条件

的差别,各等级社会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社会分层体系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

③.社会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社会流动产生作用,其中社会教育结构和价值观念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结构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流动的意义:

①.从社会角度来看

(a)调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整合

社会流动可以使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相互交往,彼此沟通,甚至结成友谊和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误解和偏见,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

(b)促进社会分层体系的量变,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体系在不发生基本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主要借助社会流动来调整社会结构。

②.从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角度看

(a)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激发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社会流动为社会成员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成员可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原有的社会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b)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社会流动能够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削弱社会成员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固有的关系。,不同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的机会越趋于平等。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大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本套书目主要是人文思想,政治历史类的经典名作,对大家的知识增长和视野的拓宽大有裨益 推荐书目 一、通识类: 1. 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 刘军宁:《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张静:《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8. 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 [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10.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二、中国思想类: 11. 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 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5.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6.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7.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18.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 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6?1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中国历史类: 2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2. 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 25.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6?1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6.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7. [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6?1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9.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6?1第一、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版。 30. [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6?1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黑龙江大学药物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化学的、生物的及物理的或彼此间交叉的技术手段)结合统计分 析方法解决药品质量控制问题 主要包括药品质量标准的建立问题和标准的执行问题,前者涵盖药品研发、生产、使用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综合问题,后者主要涉及对质量标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问题 1药品质量标准的形式与内容 1.1药品质量标准的形式、类别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国家标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 中国药典(疗效确切、广泛应用、质量可控) 药品注册标准:临床研究用标准;生产上市用标准;SFDA颁布的其他药品标准 企业标准: 可使用非成熟(非法定)方法标准规格高于法定标准 1.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等主要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药典共收载4567种,新增1386种。 一部2165种:药材,饮片,植物油脂,提取物,成方制剂,单味制剂 二部2271种:化学药品,生化药品,抗生素,放射性药品,药用辅料 三部131种:生物制品,预防药,医疗药,体内诊断药 药典内容 凡例(General Notices);正文(Monographs);附录(Appendices);索引(Index) 凡例(General Notices) ——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药典所作的解释和说明,对正文品种、附录及质量检定中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例: 正文(Monographs) ——为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一部: 品名目次,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二部: 品名目次,正文品种第一部分,正文品种第二部分(药用辅料) 三部: 目次,通则,各论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通识教育书目

大学本科生必读书目(博通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1、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 3、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4、《国家与革命》 5、《毛泽东选集》 6、《邓小平文选》 7、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二、哲学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如果觉得“爽”,不妨再看看作者的学术自传《三松堂自序》。 2、罗素:《西方哲学史》,作为大哲学家,作者1950年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匪夷所思吗?看完这部《西方哲学史》,就清楚了。 3、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可与《西方哲学史》媲美的一部续集,罗素写到20世纪初,宾克莱接着写到20世纪末。 4、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5、里夫金与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7、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 8、金岳霖:《逻辑》 三、自然科学

1、丹皮尔:《科学史》,不仅描绘科学的发展历史,更揭示了科学在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2、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4、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字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人类的精神创造分为抽象与形象两大领域,如果说形象方面的王后是诗歌,那么,抽象方面的国王自然就是数学。本书谈的不是数学的演算,而是数学的思维。 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四、中国史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柳如是别传》(关于陈寅恪亦可参阅:蔡鸿生《仰望陈寅恪》、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2、梁启超:《李鸿章传》(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林语堂《苏东坡传》、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吴晗《朱元璋传》、梁启超《李鸿章传》)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3、钱穆:《国史大纲》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6、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7、[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中国大历史》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

社会学 一、名词 1、文化特质 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2、统计群体 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如年龄,背景等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3、社会事实 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4、社会控制 与社会越轨相对应,每个社会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正式或非正式、成文或不成文的措施来尽量减少越轨行为的出现,并处罚那些严重的越轨者。社会中这种旨在防止越轨并鼓励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社会控制 5、文化中心主义 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民族的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6、拟剧论 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7、镜中自我 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8、先赋角色 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9、自致角色 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10、社会越轨 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1、社会分化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12、社会化 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通识教育实践》课程指定的经典阅读书目

附录: 《通识教育实践》课程指定的经典阅读书目 文学类(15本) 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罗宾德托纳特·泰戈尔《新月集》 纪·哈·纪伯伦《先知》 (德国)歌德《浮士德》 (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哈姆雷特》 (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约翰·克里斯多夫》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王国维《人间词话》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沈从文《边城》 曹雪芹《红楼梦》 钱钟书《围城》 杨沫《青春之歌》 历史类(6本)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 费孝通《乡土中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汤因比《历史研究》 哲学类(8本)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纯粹理性批判》 (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

政治类(7本) 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孙中山《建国方略》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理想国》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罗尔斯《正义论》 经济与法律类(2本)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 科学类(8本)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W·C·丹皮尔《科学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B·F·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史蒂芬·威廉·霍金《时间简史》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达尔文《物种起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 人生修养类(4本) 钱穆《人生十论》曾国藩《曾国藩家书》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共计:50本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黑龙江大学2011级药剂学实验思考题及处方分析

药剂学实验二思考题 1、乳剂的制备方法有几种?实验室常用哪种方法?优点是什么?鱼肝油乳剂制备属于哪 类制备方法? 解:乳剂的制备方法有干胶法、湿胶法和机械法。实验室常用干胶法和湿胶法。优点是适宜小剂量制备。干胶法系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应注意容器的干燥。湿胶法则是胶粉先与水进行混合。鱼肝油乳剂属于干胶法。 2、为什么制备乳剂是经常要将阿拉伯胶和西黄蓍胶合用?为什么含有阿拉伯胶的乳剂不 宜作外用制剂? 解:阿拉伯胶单独使用往往会使形成的乳剂分层,所以常与西黄蓍胶等合用,有利于乳剂的稳定。因为阿拉伯胶黏度较大,附着在皮肤上会形成一层膜而导致不适感,所以不宜作外用制剂。 3、石灰搽剂的制备类型及形成乳剂的类型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解:石油搽剂的制备类型是新生皂法,形成乳剂的类型是油包水型乳剂。原因是氢氧化钙与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等反应生成钙肥皂,由于是二价皂,所以形成的是油包水乳剂。 4、测定植物油乳化时所需HLB值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解:对于评价和选择恰当适合的乳化剂和稳定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以指导生产实践。 5、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解: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乳剂分层、絮凝、转相、破裂或酸败。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1.乳化剂的性质 2.乳化剂的用量3.分散相的浓度4.分散介质的黏度5.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6.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7.其他微生物的污染等 6、有哪些方法可判断乳剂类型? 解:稀释法和染色法。 药剂学实验一思考题 1、通过本实验总结制备比较稳定的混悬型液体药剂所需条件及可采取的措施。 解:1.尽量减少微粒半径,将药物粉碎得愈细愈好。2.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减少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 2、分析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解:炉甘石(主药)氧化锌(主药)甘油(润湿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助悬剂)三氯化铝(絮凝剂)吐温-80(稳定剂,形成电性保护膜)枸橼酸钠(反絮凝剂)水(溶媒) 药剂学实验六思考题 1、乙酰水杨酸片处方中为何要加入酒石酸? 解:因为乙酰水杨酸遇湿热不稳定,湿法制粒可加入酒石酸,以防乙酰水杨酸水解。 2、湿法制粒历史悠久,为什么至今还在应用? 解:湿法制成的颗粒经过表面润湿,具有颗粒质量好,外形美观、耐磨性较强、压缩成型性好等优点,故虽历史悠久仍在应用。 3、制备中药浸膏片与制备化学药片有什么不同? 解:一般中药的剂量比较大,所以中药片的大小比化学药片大。中药通常容易吸潮,压片时会粘冲,所以加的辅料中需要增加一些改善流动性的辅料。中药由于成片后不容易崩解,所以辅料还有增加崩解剂。中药外观不好看,或味苦,需要包衣。主要是成分上不一样,中药片剂多是复方,成分复杂,不像一般化学药品成分明确且单一。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片剂质量的主要因素? 解:影响片剂质量的主要因素:1、原材料特性的符合性2、药用赋形剂的使用比例,辅料的不一致性3、不合理的配方关系 4、不合理的混合工艺,制粒工艺5、压片时使用的模具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黑龙江大学“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学期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学院软件学院 学号 姓名 2013 年7月3日

本学期开设了操作系统课程,主要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进程控制、进程调度、请求分页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了解了操作系统的相关应用,并通过“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现了一套模拟的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掌握了操作系统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四部分。更深刻地领会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实现方法,并提高程序设计能力。以下是课程设计五个设计内容的总结。 一、进程控制 1.1目的 通过简单的结构和控制方法,完成模拟进程结构、进程状态和进程控制,掌握进程控制的实现。 1.2完成的内容 1、用PCB表示整个进程实体,利用随机数方法或键盘控制方法模拟进程执行中产生的事件操作控制进程管理内容。 2、定义PCB:包括理论PCB中的基本内容,如内部ID、外部ID、进程状态、队列指针。由于无法实现真正的进程创建功能,在实验中只需建立PCB,用它代表完整的进程。 3、定义进程状态转换方式:进程的状态转换是由进程内部操作或操作系统的控制引起,由于无法实现这些功能,采用随机数方法或键盘控制方法模拟,并实现对应的控制程序。随机方法指产生1-6的随机数,分别代表创建进程(c)、结束进程(e)、进程阻塞(b)、激活进程(w)、调度进程(p)、时间片到(t)等事件;键盘模拟方法指定义6种按键代表以上6种事件。 4、根据事件处理就绪队列、阻塞队列和当前执行进程的状态。每次事件处理后应形象地显示出当前系统中的执行进程是哪一个,就绪队列和阻塞队列分别包含哪些进程。 1.3主要数据结构 void create(){ //新建 struct PCB *temp; char name[10]; printf("process name:");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读书推荐书目

读书推荐书目 1、《中国人》林语堂 2、《城市季风》杨东平 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 4、《苏东坡传》林语堂 5、《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 6、《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 7、《论语别裁》南怀瑾 8、《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 9、《砺炼完美心态》詹姆斯·霍特 10、《美的历程》李泽厚 11、《唐诗杂论》闻一多 12、《丰子恺漫画品读》丰子恺 13、《张爱玲小说》张爱玲 14、《边城》沈从文 15、《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 16、《守望的距离》周国平 17、《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丛培香等编 18、《外国名家散文经典》于文心 19、《秋天里的春天》尤利·巴基著巴金译 20、《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著 21、《空山灵雨》许地山著 22、《上下五千年》林汉达、曹余章著 23、《与世界伟人谈心》房龙著 24、《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25、《艺术与生活》周作人著 26、《学生阅读经典——毕淑敏散文》 27、《东方哲学的故事》(锡兰)LoAo贝克傅永吉译 28、《文明的溪流》(美)HoGo威尔士袁杜译 29、《治理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石中元 30、《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31、《新编世界五千年》夏国梁、夏冰 32、《知识改变命运》刘县书、潘燕 33、《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美国杰出少年训练计划》(美)肖恩·柯维陈允明等译 34、《中学人文读本》丁东等编 35、《成功之路》(美)拿破仑希尔张书帆、王明华译 36、《林肯传》(美)戴尔·卡耐基叶维明译 37、《毛泽东》金冲及著 38、《居里夫人传》(法)艾夫·居里左明彻译 39、《走近袁隆平》姚昆仑 40、《姚明之路》肖春飞 41、《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名人演讲》李然主编 42、《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宋晗林峰等著 43、《瓦尔登湖》梭罗 44、《珍珠港》兰德尔·华莱士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