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17
东汉文人诗
一、东汉文学的背景与概述
1.东汉文学发展的背景
2.东汉文学的主要特点
3.东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东汉文人诗的特点和类型
1.东汉文人诗的特点
2.东汉文人诗的发展历程
3.东汉文人诗的主要类型
三、东汉文人诗的代表作及其思想特点
1.陈蕃《东篱乐府》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2.张衡《竹林诗》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3.贾谊《揖让诗》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4.杨修《五言诗》
a.作品概述
b.思想特点
四、东汉文人诗的成就与影响
1.东汉文人诗的创作成就
2.东汉文人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东汉文人诗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五、结语
以上便是对东汉文人诗的一次全面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东汉文学背景、文人诗的特点和类型、代表作及其思想特点、成就与影响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东汉文人诗的价值与意义。
东汉文人诗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文人诗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的文学传统。
东汉文人诗名词解释东汉文人诗,是指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一批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崇尚古风、提倡文学修养的文人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东汉文人诗在形式上主要以五言古诗为主,不追求花哨华丽的修辞,而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以下是对东汉文人诗中几个常见词汇的解释。
1. 古风:古风,指古代的风韵和风格,是东汉文人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东汉文人诗追求古人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比较注重古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的文学修养,创作出具有浓郁古风的作品。
2. 五言:五言是指每句诗的字数为五个字。
五言古诗在东汉文人诗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行成句,句句平仄对仗工整,语言简练,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3. 情感抒发:东汉文人诗主要通过诗歌的情感抒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文人们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经历为题材,通过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想表达:东汉文人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著名。
文人们通过诗歌对社会、历史、人性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抽象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感悟。
5. 文学修养:东汉文人非常注重文学修养,他们深刻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崇尚古人的品格和思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诗歌形象和文学风格。
文人们追求纯粹的文学境界,讲究言辞的雅致和诗句的工整,力求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现得精细、完美。
东汉文人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东汉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
通过对古风的追求、五言的运用、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以及文学修养的追求,东汉文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文人诗歌一、原文:《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衍生注释:1. “迢迢”:遥远的样子。
这里描绘出牵牛星距离之远。
2. “皎皎”:明亮的样子,用以形容织女星的光辉。
3. “擢(zhuó)”:伸出的意思,“纤纤擢素手”就是纤细洁白的手伸出来。
4. “札札”:象声词,是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5. “章”:指布帛上的纹理、花纹。
“终日不成章”是说织女因为思念而一整天也织不出纹理来。
6. “零”:落的意思,“泣涕零如雨”即眼泪像雨一样落下。
7. “盈盈”:清澈的样子。
8.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
情感方面,充满了哀怨与惆怅。
通过对织女织布时的动作、神态,以及她思念牛郎的心理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二者被银河阻隔不得相见的痛苦。
表现手法上,以叠词的运用为一大特色。
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词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细致地刻画了星和人的形象、动作及感觉等。
从描写角度看,既有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又有对环境的描写(银河的清浅与相隔的无奈),将天上的星象幻化作人间哀怨的情侣,借神话故事来表达人间的相思离别之苦。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作者不详。
从诗的内容可以推测出,作者应该是位心思细腻、富有情感且善于借神话故事抒情表意的文人。
能写出如此优美且富有内涵的诗,说明作者对民间传说有深入的理解,文字功底扎实,善于从女性视角出发来刻画这种细腻的情思。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夜晚的文学沙龙上,大家都在谈论古典爱情故事。
小张感慨地说道:“就像《迢迢牵牛星》所描绘的那样,爱情有时候总是充满了无奈的阻隔。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就如现实中的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可能仅仅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就无法畅快交流,徒留思念和哀怨。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明写卷第一节东汉文人诗发展概况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1、在西汉时,并没有文人五言诗,文人五言诗的出现是在东汉时。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诗》,班固的《咏史诗》咏写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风格朴实无华,还属于文人五言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缇萦求父2、张衡的《同声歌》是文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
它也以叙事为主。
风格由朴实无华发展为一种缛丽华丽,展示出了文人五言诗发展期的特色。
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控汤。
3、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则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这首诗使文人五言诗由叙事为主而变为了以抒情为主。
秦嘉4、到了东汉后期,文人五言诗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在东汉前期的作者(班固、张衡等)手中,五言诗表现出一种儒家特有的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而乐汉后期,由于社会的混乱,政治的黑暗,使得文人五言诗的风格有了质的变化,由中和之美发展为一种对于社会强烈批判、控诉的锋芒毕露之风。
郦严的《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遇压抑的不平之气。
赵壹的《疾邪诗》是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
是东汉后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
这首诗中强烈的对于社会的批判之情是其最大的特点。
蔡邕的《翠鸟赋》是以一种寓言的形式展现出了东汉后期文人全身远害的心态。
5、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高峰的到来。
二、东汉文人七言诗的发展过程:1、班固的《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此诗并不独立成篇,而系于赋尾。
2、张衡的《四愁诗》是模仿骚体而创作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在这一组诗中,除了每章的第一句中带有语气词“兮”之外,其余的诗句都是整齐的七言诗。
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一、《古诗十九首》的得名由来《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的《文选》卷二九之中,这一组诗并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由于他们的风格接近,于是萧统把他们放在一起,命名为《古诗十九首》。
萧统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游子之歌:(1)写游子的思乡怀内。
第7章东汉文人诗7.1 复习笔记一、班固、张衡、秦嘉的诗1.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1)班固诗①《咏史》是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的。
其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讲述了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②《竹扇赋》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该诗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
(2)张衡诗①《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自述,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
②《四愁诗》是骚体经过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
这首诗有政治上的寄托,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3)班固诗与张衡诗异同①张衡的五、七言诗在技巧上较之班固有明显提高,他运用这两种新的诗歌样式已经得心应手。
②班固、张衡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但继承的方面不同。
班固五、七言诗继承的是朴素质实的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
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2.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赠妇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
二、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1.诗坛新风的出现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一直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东汉末年主要活动在灵帝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都有不幸的遭遇,他们通过自己的控诉、呐喊,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
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2.郦炎:怀才不遇的感慨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诗作成功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蕴。
3.赵壹:对比鲜明的批判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二人各申己志。
其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满愤怒;他不是一般的愤世嫉俗,而是刺世疾邪。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东汉以后,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
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自学)一、班固的诗歌创作1、五言诗:质朴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这首诗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
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诣阙陈辞。
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
结尾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兒。
《咏史》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咏史诗那样重在议论抒情。
班固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辞质朴,渲染修饰成分很少。
此诗当是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慨。
《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附录】潘啸龙关于此诗的解读班固乃史家之巨擘,作诗则非其所长。
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总要提到他,因为他在两方面都开了风气之先:一是文人写作五言诗,班固乃东汉少数先驱者之一;二是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又堪称千古之第一人。
在这两方面奠定他诗歌史上地位的,正是这首五言体《咏史诗》。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
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
所以班固于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三王德弥(终也)薄,惟后用肉刑”。
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
但到了三代之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刑罚滥施了。
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
这两句思接千载,于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