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
- 格式:pptx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45
二十四孝图原文瑞可《二十四孝图》,又名《孝子图》,是一部由宋朝时期的民间画师张仁善所绘制的图画。
相传,从南宋开始,在杭州地区就流传着《二十四孝图》。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故事的记录和总结。
故事叙述了孝子周敦颐在母亲患病时昼夜守护在母亲床前的感人事迹。
《二十四孝图》用图画反映了古代民间有关赡养父母、抚育子女、教化族人和劝戒子孙等方面的习俗礼仪,以及歌颂忠孝仁义道德情操的民间故事。
一、原文孝感动天,万民莫不尊亲,唯君一人独尊。
尧舜以民为心,而民之心莫予焉。
昔圣人为官守孝于家,家以礼存;为子孙立言,则以孝存。
子孙孝昌;百世可知也。
!【译文】舜帝的父亲死后,舜把父亲和母亲安葬在南方的桂树下;舜每天早晨都到庙里去上香跪拜,并且把香插在香炉上;晚上睡觉之前总要跪在地上,一边念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尧、舜、禹都认为他们的统治是万民所拥护的;舜、禹为他们立下了规矩和榜样。
尧、舜、禹都认为天下应该是由这样一批人来治理的,而且万民也都应该尊崇这种伦理道德——只有君王、贵族或者是官员可以独尊;而百姓和老百姓没有权利去尊重这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
二、瑞可【原文】孝有三,天尊地卑。
天尊者,谓天地君亲师也;地卑者人臣也。
人君在上,则天尊在下而不尊,则地卑矣。
(《论语·为政》):天尊者说:“天地君亲师这四个‘尊’,只有天尊是最尊贵的人。
”你现在站的位置并不重要,的是你应该向天尊为你说句话、做个动作!天尊者说:“人君在上则天神在下;人臣在下便地卑了。
”(《论语·宪问》):天尊者,即上帝也;地卑者,即地官也;人君在上,则天神在下;人臣在下而不尊,则上天也!1、这是说人君不在,天神在下,天尊者在上,地卑者人臣的话。
天尊者,即上帝也,是《圣经》中提到的上帝。
地卑者,即地官也;人君在上而天尊在下,地卑矣;人臣在下而不尊,就是地官了。
人臣当了天尊者的下属时,他的地位也应该是最高的。
一、虞舜耕田【虞】虞舜大孝,竭力於田。
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舜,姓姚,名重华。
父瞽瞍顽,母握登贤而早丧。
后母嚚,弟象傲,常谋害舜。
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
负罪引慝,孝感动天。
尝耕於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
天下大治,因禅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
人伦之变,至舜而极。
然能尽爱敬之诚,则至顽如瞍,尚能底豫允若,况顽不如瞍者乎。
1.虞:朝代名,在今山西。
2.瞽瞍:时人以舜父虽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称之曰瞽瞍。
3.顽: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即无知无识而妄为也。
4.嚚: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5.孺慕:谓如孺子之慕父母,言其诚也。
6.号泣:哭泣,犹曰声泪俱下。
7.慝:恶之匿於心者,言己实侍奉无状,不能得亲欢也。
8.尧:古帝名,帝喾之子。
初封於唐,故曰唐尧,又曰陶唐氏。
9.二女:娥皇、女英也。
10.底:致也。
豫:乐也。
允:信也。
若:顺也。
在遥远的虞代,有一位孝子「舜」,姓姚,名重华。
他的父亲叫瞽瞍,既没有知识,又喜欢胡作妄为。
生母名叫握登,贤良有妇德,不幸早逝。
而父亲不辨是非,总是听信后母的谗言,时常辱骂、虐待他。
后母所生的弟弟名叫「象」,也对舜十分不友善,既傲慢又无礼。
他们时常设计要谋害舜。
舜像穷苦伶仃无家可归的孩子,会独自呼号哭泣,认为是自己侍奉得不好,不得父母欢心。
舜心中没有怨天尤人,依然孝顺父母,友爱弟弟。
他这样宽大的胸怀,孝顺的行为,感动了上天。
当他在历山耕种时,有大象帮他耕田,有鸟儿帮他耘土、除草,靠著大家的努力,把历山一带开发成了良田,因此舜的孝行与名声也渐渐流传开来。
当时尧帝得知舜的孝行后,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请他治理国家,还多次用艰难的事情,考验舜办事的能力。
后来天下大治,尧帝就把王位让给他。
舜以「虞」为国号,后人称为「虞舜」。
二、仲由负米【周】子路尽力,负米奉亲。
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二十四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
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
二十四孝全图(绝版)《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一、孝感动天二、戏彩娱亲三、鹿乳奉亲四、百里负米五、啮指痛心六、芦衣顺母七、亲尝汤药八、拾葚异器九、埋儿奉母十、卖身葬父十一、刻木事亲十二、涌泉跃鲤十三、怀橘遗亲十四、扇枕温衾十五、行佣供母十六、闻雷泣墓十七、哭竹生笋十八、卧冰求鲤十九、扼虎救父二十、恣蚊饱血二十一、尝粪忧心二十二、乳姑不怠二十三、弃官寻母二十四、涤亲溺器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24孝图的24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孝感动天;鹿乳奉亲;
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埋儿奉母;
行佣供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
亲尝汤药;
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啮指痛心;戏彩娱亲;卧冰求鲤;弃官寻母;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闻雷泣墓;乳姑不怠;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
涤亲溺器;
哭竹生笋。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
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十四孝图》简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为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大部分故事虽涂抹上了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如果涤除掉这些封建性的污垢后,我们不难看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淳朴美好的敬老养亲思想。
陈少梅【1909 -1954.9.9,名云彰,学省梅,号升湖,湖南衡山人】先生41岁时,根据这些故事,创作了《二十四孝图》,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几个故事二十四孝图一共提到了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
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1、孝感动天虽然父亲瞽叟、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舜却丝毫不记恨,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弟弟。
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大象和鸟来到历山,一个帮他耕田,一个帮他除草。
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登上天子之位以后,舜仍然尊敬父亲,把象封为诸侯。
2、戏彩娱亲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用美味佳肴奉养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怀大笑,七十岁的他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摔倒时装出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像孩子那样啼哭。
3、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4、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5、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
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上真正的棉衣,给闵子骞穿上用芦花填充的“棉衣”。
当父亲知道实情后,想要休妻。
闵子骞却替继母求情,不希望继母的儿子跟自己一样受冻。
父亲依从了他的请求,继母也改过自新,待他如亲生。
7、亲尝汤药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
汉文帝总是先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8、拾葚异器汉代末年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拾取桑葚充饥。
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了什么
二十四孝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思想进行严厉批判,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
怜的悲惨处境,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就是儒家伦理思想核心,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就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编撰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制成《二十四孝》。
后
来的印本都配以图画,俗称《二十四孝图》,沦为鼓吹儒家思想的通俗读物。
“儒家思想”就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杰作。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
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
的强烈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