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14
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证明酶对底物催化的专一性,以及PH、温度、激活剂、抵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能专一的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麦芽糖或葡萄糖都属于还原糖,能使班氏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亚铜,并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且蔗糖本身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与班氏试剂作用呈色。
以此证明酶催化底物的专一性。
淀粉或淀粉的水解产物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淀粉遇碘变蓝色;糊精遇碘则根据其分子量的大小依次呈现紫色、褐色、红色;而麦芽糖、葡萄糖遇碘不呈色。
通过颜色变化可以了解淀粉的程度,以观察PH、温度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药品器材试管、试管夹、样品杯、滴瓶、温度计、恒温水浴箱,冰箱等。
1.1%淀粉溶液称取可溶性淀粉1g,加5ml蒸馏水调成糊状,徐徐倒入80ml煮沸的蒸馏水中,不断搅拌,待其溶解后,加蒸馏水至100ml。
此液应新鲜配制,防止细菌污染。
2.1%蔗糖溶液称1g蔗糖,加蒸馏水至100ml溶解。
3.PH6.8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154.5ml,0.1mol/L柠檬酸溶液45.5ml混合即可。
4.PH4.8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98.6ml,0.1mol/L柠檬酸溶液101.4ml混合即可。
5.PH8.0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194.5ml,0.1mol/L柠檬酸溶液5.5ml混合即可。
6.班氏试剂溶解结晶硫酸铜17.3g于100ml热的蒸馏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50ml 为A液。
取柠檬酸钠173g和无水碳酸钠100g,加蒸馏水600ml ,加热溶解,冷却后加水至850ml为B液。
将A液缓慢倒入B液中,混合即可。
7.稀碘液称取碘1g,碘化钾2g ,溶于300ml蒸馏水中。
8.0.9%NaCl溶液。
9.0.9%CuSO4溶液。
10.0.1%Na2SO4溶液。
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口腔、胃和小肠内。
首先,当淀粉类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有助于将淀粉分解成小碎块,并与唾液充分混合。
唾液中的淀粉酶会开始催化淀粉的水解反应,将其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
随后,未消化的淀粉、糊精和麦芽糖进入胃内。
在胃酸、胰淀粉酶和双糖酶的作用下,这些物质进一步转化成葡萄糖。
进入小肠后,双糖酶继续分解麦芽糖,最终将其转化成葡萄糖。
这些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并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进入细胞后,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如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产生能量(ATP),直接供应给人体各项组织使用。
同时,一部分葡萄糖会作为合成糖原的原料,存储在肝脏和肌肉中。
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这些糖原会分解产生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此外,多余的葡萄糖还可以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储存在体内或用于合成新的组织。
总之,淀粉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酶的参与。
通过这个过程,淀粉最终被转化为葡萄糖并被人体吸收利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合成其他营养物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营养师。
唾液淀粉酶遇到淀粉会变蓝原理
唾液淀粉酶是一种酶,主要存在于人体唾液中。
淀粉则是一种多糖类物质,由大量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
唾液淀粉酶在遇到淀粉时,会催化淀粉分子中的α-1,4-糖苷键的水解反应,将淀粉分解成较小的、可溶解的糖份,主要是葡萄糖。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并不直接造成颜色的变化。
然而,接下来的反应导致了其与淀粉共同存在时形成的蓝色复合物。
淀粉由直链淀粉分子和支链淀粉分子组成,每个淀粉分子都是一条直链或支链的血糖多糖。
当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时,淀粉分子被水解成短链多糖和葡萄糖单元。
这些短链多糖和葡萄糖单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性质,可以与碘形成复合物。
当碘与这些短链多糖和葡萄糖单元结合时,会产生蓝色复合物。
这就是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与碘反应后变蓝的原理。
所以,当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与碘反应时,就会产生蓝色的复合物,从而使淀粉变蓝。
这种反应可以被用于检测淀粉的存在或定量分析。
1. (8分)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将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片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观察30秒内产生的氢气泡的多少,记录在下表中。
(“+”越多表示产生的气泡越多)(1)从实验结果可看出,甲、乙、丙、丁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要获得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除了稀硫酸的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必须相同外,四种金属的____________也必须相同。
(1)Zn比Cu活泼,要确定Ni(镍)这种金属的活动性与Zn、Cu的强弱关系,请简要地写出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冶炼就是要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如图为有关实验室用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装置乙中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则:实验时,从甲装置的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在测定一个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电功率时,某同学将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符合实验要求的滑动变阻器和电源、已调零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开关、导线若干连接了部分电路。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冲刺”分类题型训练(四)实验探究(4)(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示数明显低于电源电压、电流表也有示数,而电灯却不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当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丙所示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_______W。
要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_移动,直到________时,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就能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 (6分)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张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滑轮组。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重要酶类。
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消化功能,在食物摄入后起到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过程可以通过曲线展示,这个曲线被称为催化曲线。
本文将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进行概述并详细解释其意义和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
除了引言部分外,第二部分将介绍唾液淀粉酶的简介、催化过程概述以及催化曲线解释;第三部分将描述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第四部分将探讨已有研究进展、潜在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主要观点并重申唾液淀粉酶催化曲线的意义和研究局限性。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进行综述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的机制、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部分,我们还将提供实验证据,并对此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展望进行讨论。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推动唾液淀粉酶研究更深入地发展。
2. 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曲线2.1 唾液淀粉酶简介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淀粉分子的降解。
唾液淀粉酶属于水解酶家族,通过加速淀粉分子的水解反应,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糖类物质。
这一过程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第一步,为后续消化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2 催化过程概述唾液淀粉酶在催化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人体口腔中,当我们食用含有淀粉的食物时,唾液分泌量增加,同时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也开始发挥作用。
唾液淀粉酶与食物中的淀粉分子发生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将其降解为较小分子量的多糖和糖类物质。
2.3 催化曲线解释催化曲线描述了在反应过程中产物生成速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对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反应,典型的催化曲线如下所示:在反应初期,唾液淀粉酶与淀粉分子发生接触,催化反应开始。
此时,产物生成速率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唾液中的酶类物质,其功能是催化淀粉的分解。
这种酶在人的唾液中起着重要的消化作用,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较小的糖分子,从而方便机体对其进行吸收利用。
唾液淀粉酶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调节因素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水解淀粉分子中的α-1,4-糖苷键来将其分解成较小的糖分子。
具体来说,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二糖分子麦芽糖,进而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这种分解作用发生在口腔中,通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人们在咀嚼食物时就能够开始将淀粉消化成可被吸收利用的糖分子。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首先,在饮食中,食物呈现酸性或中性时,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而在碱性环境下,唾液淀粉酶活性较低。
此外,酶的活性还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
正常体温下,唾液淀粉酶活性较高;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其活性可能会降低。
pH值的变化也会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降低酶的活性。
人们通常通过摄入含有淀粉的食物来摄取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充分消化淀粉,从而提供给机体能量所需的糖类物质。
其次,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的作用还能减轻食物的酸性负担,有利于牙齿的健康。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唾液淀粉酶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因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高低与人体对淀粉的消化利用水平有关,而人体摄入大量淀粉而利用不足时,可能会导致淀粉转化为脂肪,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总之,唾液淀粉酶是人体唾液中一种重要的酶类物质,拥有重要的消化作用。
它能够催化淀粉的分解,将其分解为较小的糖分子,便于机体吸收利用。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食物的酸碱性、温度和pH值等。
唾液淀粉酶的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供能量,减轻口腔酸负担,并可能与肥胖的风险相关。
因此,了解和关注唾液淀粉酶对人体研究及应用,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原理
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它的催化作用的原理如下:
1. 唾液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分子。
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包含两种不同的分支结构:支链淀粉和线性淀粉。
唾液淀粉酶主要作用于线性淀粉。
2. 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起始步骤是酶与淀粉结合。
唾液淀粉酶分子中的活性位点与淀粉分子中的特定位置(被称为基质位点)结合。
这种结合是通过氢键和电荷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3. 结合后,唾液淀粉酶通过加水分子的方式将淀粉分子中的α-1,4糖苷键水解成小段的多糖链。
这个过程称为水解反应。
水解反应的结果是形成一系列含有两至六个葡萄糖分子的分子片段,被称为糊精。
4. 唾液淀粉酶还有能力作用于支链淀粉,但速度较慢。
支链淀粉需要由胰蛋白酶等其他消化酶进一步水解为较小的糖分子。
总而言之,唾液淀粉酶通过结合淀粉分子,加水分子的方式将α-1,4糖苷键水解成糊精,从而在消化系统中起到消化淀粉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综述摘要: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是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最为灵敏的指标,有理想的应用研究价值。
本文总结介绍了影响唾液淀粉酶的常见因素,以及五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对于临床实验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唾液淀粉酶,酶活性影响因素,淀粉酶活性测定一、引言生物酶几乎参与了生物体内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并且酶是生命运动、细胞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1]。
唾液淀粉酶(salivary alpha-amylase,sAA)是唾液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唾液总蛋白的40% ~ 50%[2],常用作唾液蛋白分泌的主要指标。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协调作用于唾液蛋白的分泌[3],而唾液淀粉酶活性是交感神经最灵敏的指标。
随着技术发展,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测定的准确度及可靠性日渐增加,且常被运用于中医脾虚证的临床辩证、治疗等方面[4]。
而唾液淀粉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同时,它相较于常见的化学催化剂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其活性下降,甚至失活,为临床研究造成困扰。
本文就对常见的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与其活性测定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整理,便于进行实验验证与探究。
二、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生物酶的化学本质都为蛋白质,其抗热性较差。
在0℃~40℃的温度范围内,酶催化作用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温度超过60℃时,绝大多数的酶都会失去活性。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7℃。
(2)pH值酶对环境中的pH十分敏感,只有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表现出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失活了。
一般酶的最适pH在4~8之间。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约为6.8。
(3)AMY1基因拷贝数及多态性唾液淀粉酶的编码基因AMY1位于染色体1p21上,不同个体之间该基因的拷贝数存在差异,变化范围为2至15倍,研究显示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含量与AMY1基因拷贝数正相关[5]。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篇一: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
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
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三、试剂与器材篇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一)实验目的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
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变化过程如下: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消化系统中的酶的种类消化系统中的酶是一类能够分解大分子有机物质为小分子有机物质的催化剂,包括口腔、胃、肠道等器官分泌的酶,主要分为消化蛋白酶、消化碳水化合物酶和消化脂肪酶三类。
一、消化蛋白酶消化蛋白酶主要是分解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酶是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1.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由胃贲门部分泌出的一种蛋白酶,能够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氨基酸。
胃蛋白酶是一种催化作用高效的酶,能够在酸性环境下最大化地发挥它的催化作用。
胰蛋白酶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酶,能够将多肽和蛋白质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
胰蛋白酶的催化活性比胃蛋白酶更高。
二、消化碳水化合物酶消化碳水化合物酶是一类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酶,包括唾液淀粉酶、乳糖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等。
1.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是由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酶,主要负责淀粉的消化。
唾液淀粉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能够将淀粉降解成一系列糖类物质。
2.乳糖酶乳糖酶是一种能够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酶,主要存在于肠道中。
3.蔗糖酶4.麦芽糖酶麦芽糖酶是一种能够水解麦芽糖的酶,主要分布于肠道上段的小肠绒毛。
麦芽糖酶可以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和葡萄糖单糖。
三、消化脂肪酶消化脂肪酶是一类能够分解脂肪的酶,主要包括胆囊中的胆汁酯酶、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等。
1.胆汁酯酶胆汁酯酶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在胆汁中来达到胃到小肠中的脂肪类分解作用。
2.胰脂肪酶胰脂肪酶由胰腺分泌,负责将脂肪类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一步分解成水溶性脂肪。
肠脂肪酶主要分布于肠黏膜表面的细胞上,可以促进脂肪的水解和吸收。
它将脂肪酸和甘油解离成为游离的脂肪酸和甘油,这对于脂肪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来说,消化系统中的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大分子有机物质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质,促进了人体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实验1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一)原理酶是指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生物催化剂。
在一定条件下,酶促化学反应进行的能力即称为酶活性(酶活力)。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温度、PH 及某些化学物质等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温度即酶的最适温度,而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PH 即酶的最适PH 。
例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而其最适PH 是6.8。
能增高酶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能降低酶活性却又不使酶变性的物质叫酶的抑制剂。
凡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可以使酶变性而丧失活性。
酶活性通常是通过测定酶促化学反应的底物或产物量的变化来进行观察的。
本实验用唾液淀粉酶为材料来观察酶活性受理化因素影响的情况。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淀粉在该酶的催化作用下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解,从而得到各种糊精乃至麦芽糖、少量葡萄糖等水解产物。
而碘液能指示淀粉的水解程度——淀粉遇碘可呈紫色、暗褐色与红色,而麦芽糖与葡萄糖遇碘则不呈颜色反应,如图所示:淀粉 糊精 麦芽糖+少量葡萄糖(二)试剂及器材:(1)0.5%(W/V )淀粉溶液:称取0.5g 可溶性淀粉,加少量预冷的蒸馏水,在研钵中调成糊状,再徐徐倒入约90ml 沸水,同时不断搅拌,最后加水定容为100ml 即成。
要求新鲜配制。
(2)稀碘溶液:称取1.2g I 2、2g KI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200ml 。
保存于棕色瓶中,用前5倍稀释。
(3)不同PH 溶液:A 液—0.2mol/L Na 2HPO 4溶液:称取35.62g Na 2HPO 4·12H 2O ,将之溶于蒸馏水后定容至1000ml 。
B —0.1mol/L 柠檬酸溶液:称取19.212g 无水柠檬酸,将之溶于蒸馏水后定容至1000ml 。
①PH5.0缓冲液——取A 液10.3ml 、B 液9.7ml 混合而成。
淀粉酶 淀粉酶棕黄色,碘本身颜色(紫红色、暗褐色或红色等)(蓝色)加碘后:②PH6.8缓冲液——取A 液14.55ml 、B 液5.45ml 混合而成。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范文篇一: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 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
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
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
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加碘后:蓝色紫红色暗褐色红棕色黄色三、试剂与器材篇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一)实验目的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
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变化过程如下: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