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
- 格式:pptx
- 大小:398.85 KB
- 文档页数:76
描写登高远眺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唐·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唐·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唐·白居易《九日寄行简》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
——唐·戴叔伦《湘川野望》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唐·张谔《九日宴》。
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
——唐·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唐·李贺《句》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唐·王缙《九日作》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
——唐·武元衡《登阖闾古城》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
——唐·武元衡《塞上春怀》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
——唐·羊士谔《寄裴校书》。
关于登高的古诗词
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
2.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
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4.王贞白《九日长安作》: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
5.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6.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7.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不还。
8.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
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9.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10.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
只怕
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11.晏几道《武陵春·九日黄花如有意》:年年岁岁登高节,欢事旋
成空。
12.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
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13.贯云石《正宫·小梁州·朱颜绿鬓少》: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
一派长江。
14.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十年作贡宾,九年多邅回。
春来登
高科,升天得梯阶。
15.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导语】登⾼,意思是升⾄⾼处。
出⾃《荀⼦·劝学》:“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开轩临四野,登⾼望所思。
”明刘基《旅兴》诗:“登⾼望四⽅,但见⼭与河。
”下⾯就是©⽆忧考⽹给⼤家带来的写登⾼古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家!1.登⾼古诗词 ⾦城北楼 唐代:⾼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连⼭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势如⼸。
垂竿已羡磻溪⽼,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今羌笛怨⽆穷。
2.登⾼古诗词 ⼈⽉圆·茫茫⼤块洪炉⾥ 元代:刘因 茫茫⼤块洪炉⾥,何物不寒灰。
古今多少,荒烟废垒,⽼树遗台。
太⾏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
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3.登⾼古诗词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杜甫 ⾼标跨苍天,烈风⽆时休。
⾃⾮旷⼠怀,登兹翻百忧。
⽅知象教⼒,⾜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少昊⾏清秋。
秦⼭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焉能辨皇州。
回⾸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4.登⾼古诗词 谒⼭ 唐代:李商隐 从来系⽇乏长绳,⽔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姑买沧海,⼀杯春露冷如冰。
5.登⾼古诗词 登古邺城 唐代: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暮⼊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去尽,年年春⾊为谁来。
6.登⾼古诗词 临江仙引·渡⼝ 宋代:柳永 渡⼝、向晚,乘瘦马、陟平冈。
西郊⼜送秋光。
对暮⼭横翠,衫残叶飘黄。
凭⾼念远,素景楚天,⽆处不凄凉。
⾹闺别来⽆信息,云愁⾬恨难忘。
指帝城归路,但烟⽔茫茫。
凝情望断泪眼,尽⽇独⽴斜阳。
7.登⾼古诗词 九⽇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崔曙 汉⽂皇帝有⾼台,此⽇登临曙⾊开。
三晋云⼭皆北向,⼆陵风⾬⾃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以下是十首经典登高诗:
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 《登高》-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5.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7. 《九日登高》-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 《重阳阻雨》- 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时及野人回。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孟浩然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关于登高的100个诗句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王之涣《九日送别》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5.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
——王贞白《九日长安作》6.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7.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8.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卓文君《怨郎诗》9.酣歌欲尽登高兴,强把黄花插满头。
——殷尧藩《九日》10.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11.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2.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13.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14.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
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15.年年岁岁登高节,欢事旋成空。
——晏几道《武陵春·九日黄花如有意》16.试登高先做重阳,篱落黄花,虀臼橙香。
——张可久《双调·折桂个》17.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18.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
——贯云石《正宫·小梁州·朱颜绿鬓少》19.十年作贡宾,九年多邅回。
春来登高科,升天得梯阶。
——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20.昨闻过春关,名系吏部籍。
三十登高科,前涂浩难测。
——姚合《答韩湘》21.沈吟不寐先闻角,屈曲登高自有山。
——方干《郭中山居》22.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郑谷《漂泊》23.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赏析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的诗词八首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元]何中数峰高耸万峰低,看到斜阳意欲迷。
一朵碧云深浅碧,殷勤只在数峰西。
登高[宋]陈绛劝君莫辞满酌酒,瑶林琼木皆良友。
就中此会难暂忘,一年两经九月九。
茱萸含香又满头,黄菊飘英再盈手。
清欢未见玉山颓,高空任待金乌走。
落帽声名何足取,孟嘉一会登龙首。
梅仙耳热遗我诗,诗笔如椽胆如斗。
登高[明]袁臂纵步凌高巘,招携酒伴同。
偷閒谁学少,烂醉为成翁。
山骨逢秋瘦,松鳞映日红。
狂吟复长啸,帽落不知风。
登高[明]张天赋笑侣陟危岑,天风拂我襟。
仰瞻红日近,俯瞰北溟深。
白发心偏壮,黄花酒满斟。
明年当此日,谁抱伯牙琴。
登高[清]沈金藻秋色西来雁路长,千秋落木晚苍苍。
乾坤山势盘元气,日夜江流折大荒。
万里风烟躔海右,六师神武出炎方。
平蛮努力诸公事,早晚铙歌下佛狼。
登高[宋]赵湘天晴九月九,秋思搅腾腾。
大醉无人会,高山独自登。
看鸿时背水,采菊阻寻僧。
往事还堪忆,狂吟罢未能。
登高[宋]蔡沆九日登高庙阁阴,山间犬吠白云深。
清秋空谷寒侵夜,绕屋幽林翠满岑。
佳景随开陶令兴,雅怀犹负远公心。
年来名利都抛却,唯有游观到处寻。
高中有关登高的诗1.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5.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9.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杜甫《登高》杜甫《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鉴赏: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
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
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
代宗大历二年(76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写眼前具体景物。
作者选择了“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种景物后边加了一个形容词,十分准确地写出夔州清秋独有的特点和凄凉的韵味。
颔联则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渗入作者的想象,从大处着笔,写出夔州无边无际的秋色。
“无边”,见其辽远;“萧萧下”,不仅写秋声,亦可见秋色之深。
“不尽”,写长江源远流长;“滚滚”,写长江风急浪大,波涛汹涌。
这两句写景,雄浑壮观,境界阔大。
以上两联,把万里山河的秋空、秋气、秋声、秋色一一写出。
当年孔子曾在长江边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从此,千古文人站在长江边几乎都要发出对于时间的兴叹。
杜甫也不例外。
他本来怀有救济苍生、致君尧舜的抱负,但却生逢乱世,半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如今年龄老大,却一事无成,现在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百感交集。
因此,借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流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喟。
后四句抒情。
颈联写登高的感慨。
登高的古诗词
1.落日登高诗南北朝-王僧孺
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
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
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
2.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斗牛山登高宋-陈杰
佳节一消忧,携壶上斗牛。
乾坤有今日,江汉自东流。
乱后不多菊,看来无限秋。
凭高未能已,更为夕阳留。
4.登高感兴宋-程炎子
破帽西风里,龙山忆孟嘉。
白衣谁送酒,黄菊自开花。
塞远书传雁,天昏墨点鸦。
凭高穷北望,何处是中华。
登高【作者】杜甫【朝代】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注释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关于登高的诗句_描写登高的诗句_古诗大全关于登高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登高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登高》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翻译】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八声甘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永。
其古诗全文如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中《登⾼》课⽂原⽂⾼中《登⾼》课⽂原⽂ 《登⾼》⼀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中《登⾼》课⽂原⽂,欢迎阅读。
登⾼ 登⾼ 唐代:杜甫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扩展阅读: 译⽂译⽂ 风急天⾼猿猴啼叫显得⼗分悲哀,⽔清沙⽩的河洲上有鸟⼉在盘旋。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漂泊常年为客,⼀⽣当中疾病缠⾝今⽇独上⾼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偏⼜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鉴赏 鉴赏 此诗载于《杜⼯部集》,全诗通过登⾼所见秋江景⾊,倾诉了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见闻。
⾸联对起。
诗⼈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风急”⼆字带动全联,⼀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更以风⼤闻名。
秋⽇天⾼⽓爽,这⾥却猎猎多风。
诗⼈登上⾼处,峡中不断传来“⾼猿长啸”之声,⼤有“空⾕传响,哀转久绝”(《⽔经注·江⽔》)的意味。
诗⼈移动视线,由⾼处转向江⽔洲渚,在⽔清沙⽩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且还有句中⾃对,如上句“天”对“风”,“⾼”对“急”;下句“沙”对“渚”,“⽩”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的艺术提炼,⼗四个字,字字精当,⽆⼀虚设,⽤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句,末字常⽤仄声,此诗却⽤平声⼊韵。
沈德潜因有“起⼆句对举之中仍复⽤韵,格奇⽽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仰望茫⽆边际、萧萧⽽下的⽊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来的江⽔,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的情怀。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赏析精选8篇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赏析: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
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杜甫的登高古诗
原文:
登高
【作者】杜甫【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登高》原文年代:唐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