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滥用成语令老师发疯
- 格式:ppt
- 大小:198.50 KB
- 文档页数:23
常见误用成语曾几何时:指过去没有多久。
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
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
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或坏”。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
不能理解为“共鸣”。
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
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
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
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差强人意:指勉强能使人满意。
不能理解为“太差劲”。
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
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的文章”。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耿耿于怀:形容有心事不能忘记。
不能理解为“对人怀恨在心”。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具体而微: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
不能理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
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
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
马革裹尸: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无畏气概。
不能理解为“因生活贫困,人死后下葬后很可怜”。
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能理解为“长期休假在外不回家”。
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
不能理解为“传播声音(空谷传声)”。
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
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
不孚众望:不使大家信服。
区别“不负众望”。
形影相吊:形容孤单,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同情者。
不能理解为“彼此关系好,常相伴(形影不离)”。
望其项背:形容赶得上或比得上。
不能理解为“赶不上或落在后面。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
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置之度外)”。
振聋发聩:比喻用文学语言唤醒糊涂的人。
不能理解为“声音很大(震耳欲聋)”。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语文考试中容易误解的成语成语辨析是常考的题目,很多考生经常出错的原因就是片面地看待词义,不管场合,造成了不必要的错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语文考试试题中容易误解的成语,供大家参阅。
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很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不少人凡形容美好事物都用这个成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现在常被扩大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意气用事: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能用来表达“讲义气重感情”。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
广告词用“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就很滑稽。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能用来表达“画得又快又好”。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常和“不负众望”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
被用于毫不犹豫地做坏事,就错了。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1.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2.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4.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表示东西丧失用“不翼而飞〞。
6.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者者完毕。
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7.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者者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8.不可拾掇: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9.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微妙。
10.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11.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者者心中惶恐。
12.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13.不以为然:不赞同。
14.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15.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到达极点的意思16.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17.缺乏为训:不值得作为准那么。
与教训无关。
18.参差不齐:长短上下大小程度不一致,不用于时间是是等。
19.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20.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1.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那么错。
22.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是是的老虎。
形容蓄谋已久。
贬义。
褒义用“殚精竭虑〞。
23.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者者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
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4.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者者别人,不可用于自己,否那么太不谦虚。
25.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
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26.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不能代替“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解析+练习)全国甲卷语用题回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
做事一定要坚决。
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
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
‘破’和‘沉’都是动词。
‘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
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
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
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成语利用常见错误举例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考查成语运用的试题愈来愈多。
咱们知道,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的运用有必然的语境限制,若是不顾具体语境,滥用成语,就会出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不信,你看——(一)情感色彩利用不妥例1在全民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领导带头,群众自会不甘掉队,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会有所好转。
例2公判大会上,李民法官面对着罪犯王冕一伙,义愤填膺,振振有辞地痛斥这帮罪犯。
上述两例均应利用带有裹义色彩的成语,而“上行下效”和“振振有辞”均属贬义,情感色彩不符。
(二)特指误用为泛指例3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
例4张大妈终于找到了失散连年的女儿,一家人破镜重圆了。
例5二十连年来,王老师教过的学生汗牛充栋,其中很多人已成了栋梁之材。
例3中的“鳞次栉比”通常指建筑物等密集,而非群山;例4中的“破镜重圆”专指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而非母女或“一家人”;例5中“汗牛充栋”专指书籍多,不能用于人。
(三)望文生义错利用例6大家沸沸扬扬地嚷起来,有同意的,有反对的,争辩不休。
例7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差强人意,名次掉队,到了初一才有了改观。
上述两例成语的利用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6中“沸沸扬扬”虽然多形容议论纷纷,但生活中通常利用在舆论传播方面;例7中“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令人满意,此处句意却是不满意。
(四)滥用比喻等修辞格例8近来,水资源日见匮乏,咱们应该敝帚自珍,节约用水。
例9班主任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
例8中“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惜,用在这里比喻不适当;例9中“日理万机”形容政务忙碌(多指高级领导人),属不妥夸张。
(五)语意前后重复例10多少莘莘学子,在书山中跋涉,不断探索知识的宝藏。
例11他今天表现反常,与往常截然不同。
例12仇敌用尽酷刑,方志敏同志满身被打得皮开肉绽,皮开肉绽。
例13《老鼠爱大米》这首盛行大街小巷的歌曲迅速在学生中耳熟能详了。
50组高考语文常考的成语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尽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微专题(七)|病句——难度加大近年来,高考对病句题的考查呈现出“稳中渐变”的特点。
传统高考卷在保持客观选择命题形式下,考查由辨析单句正误变换为辨析语段中句子修改正误,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卷Ⅱ发展为要求主观修改语段中的病句。
这种考查形式的变化由浅入深,直指“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学科素养内核,体现了新高考重视“应用性”的命题趋向。
感悟命题趋向考法一2017年及以前的考法——单纯辨析1.(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解析:选D A项,句式杂糅。
“根据”“显示”保留一个即可。
B项,语序不当。
把“三个月内”放到“完成”前面。
C项,搭配不当。
“推动……企业广泛受益”,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让企业广泛受益”。
考法二2018~2020年传统高考的考法——“辨析”+“客观形式”的修改2.(2020·全国卷Ⅰ,节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
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阅读答案【篇一: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class=txt>(总分:100分时间: 分钟)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2分)一、给带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在下面打“√”)(5分)“痣”在必得()“钙”世无双()“骑”乐无穷()“衣名”惊人()“泉”心“泉”意()“咳”不容缓()三、字谜猜猜看。
(4分)(1)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飞雁(猜两字)()()(2)一鸟卧江边()(3)客满()四、指出下面字各属于什么造字法,填上序号。
(3分)a 象形字b 指事字c 会意字d 形声字山()人()上()休()磊()想()五、我能写出谐音字。
(4分)①老虎拉车——谁敢()②膝盖上钉掌——离题()太远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六、按要求写句子。
(10分)①这真是一点值万金哪!(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
(缩句)③甲骨文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种文字。
(修改病句)④妈妈对爸爸说:“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改为第三者转述句)⑤“物语”()也属于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使用起来却困难重重。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第二部分:积累运用(15分)七、帮“酷爱、宠爱、怜爱、珍爱、喜爱、亲爱”找到合适的家吧!(3分)极其深沉的爱—()过分偏心的爱—()同情怜惜的爱—()特别珍重的爱—()乐意喜欢的爱—()特别亲热的爱—()八、课文回顾。
(12分)1、活动计划一般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_________ 、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3、“册”字的来历是:“典”字的来历是:4、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甲骨文。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比如冰心的《寄小读者·二七》中也有过关于“再经过四次月圆,我又可在母亲怀里,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的读我一月前,明日黄花的手书了”的话。
期望威望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区别“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街边滥用成语的作文滥用成语是一种“语言灾难”成语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需要发展变化,惯用语、俗语、、诗句等也是,人们在使用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而加以发展变化,巧妙地化用,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这种化用是修辞学上的一个修辞格,名叫“仿拟”,就是仿照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利用仿拟法构词,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最多,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
出奇制胜使新作品及其影响广为流传。
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生活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
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
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则不良影响尤甚。
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在引领并传播着语言规范。
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
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心态。
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不求甚解,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
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成语原本是我国的文化精粹。
但在近几年一些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乱用成语,比如摩托车上就写着‘‘骑乐无穷。
’’几个大字。
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像:牙口无炎,百衣百顺。
如果有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看到这些广告会怎么想呢从“博大‘晶’深”到“大智若‘娱’”,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都存在滥用汉字打广告的现象。
维护民族文化的尊严,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对汉字的尊重。
滥用汉字的情况,已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社会性危害,对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意识,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不良作用,同时也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
高考语文常考易错成语分类解析高中语文常考成语300例精析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2014年10月总第330期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和杂志,人们很容易看到不少商家利用汉语成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熟悉易记的特性,在做产品广告时打上了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主意,如“洗出望外”(洗衣广告)、“万室具备”(房产公司广告)、“步步糕升”(蛋糕广告)等。
当第一次看到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被套用到广告中,甚至某个字被做了修改的时候,认为它很有创意,但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时候,笔者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忧虑。
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这些我们似曾相识的经典成语和句子,如今却变了模样,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学生产生混淆。
因为这些同音字、近音字混用的成语比书本上正确的成语更多地出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广告语本身又比书本内容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久而久之,错误的写法就有可能被他们当成正确的了。
平时在批阅学生作业的时候,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在使用成语时会出现一些同音、谐音的错别字,像“依依不舍”因衣服店写成“衣衣不舍”,“随心所欲”因浴池变“随心所浴”,“‘默默无蚊’就是没有声音,连蚊子叫的声音都没有。
”学生这样的解释,让人哭笑不得。
小学课堂上,也上演着滥用成语的可笑一幕:老师指着数学作业本上的错误责问小明:“2怎么写成0?”“成语中不是有句‘掩2到零’吗?”小明振振有词。
老师听了哭笑不得:“那叫‘掩耳盗铃’!你真敢乱用。
”小明又辩:“不是乱用,我这是‘不同凡想’。
”老师气极,直指小明训道:“不动脑子,乱用成语!”小明自嘲:“有啥办法,俗话说‘笨鸟先肥’嘛!”老师始觉失态,忙和声细语问:“你干嘛老是篡改成语?”小明据理力争道:“现在电视广告词中不是常有‘牙口无炎’‘无鞋可及’‘随心所浴’‘咳不容缓’吗?”中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怀有好奇心,但是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倘若他们也以这些语言为美,用这些语言显示自己的新潮,彰显自己的个性,写出让人不知所云的文章,将严重影响对汉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广告中滥用汉字、恶改成语问题是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
高三语文冲刺查漏补缺用资料:成语教师高三语文冲刺查漏补缺用资料:成语教师高三语文冲刺查漏补缺用资料:成语教师1.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2。
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4.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6.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7。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8。
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9。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10。
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11.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12。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13.不以为然:不赞同。
1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15.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16。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17。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
与教训无关.18.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19.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20.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1。
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22。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老虎。
形容蓄谋已久。
贬义。
褒义用“殚精竭虑〞.23。
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贬义。
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4.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25。
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
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26.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不能代替“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27.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逼疯”理科生的中国词语“逼疯”理科生的中国词语汉语的世界博大精深造词的祖先们更加深不可测随随便便一个词语中都暗含了比喻、拟人、通感……各种神乎其技的修辞手法有一些文科生觉得特别生动形象想为造词者疯狂打call的词语在不知典故的理科生看来却全是BUG啊!在我们的演讲运用中,我们要尤为注意这些词语的使用技巧,诸如演讲场景,场合,对象及典故运用是否符合我们的演讲需求。
这些看似不符合常理的词语到底是怎么来的▼「喝墨水」这个词常跟文化水平的高低联系在一起「喝」的「墨水」越多就表示越有学问「胸无点墨」则是没文化真可怕但自从学了化学之后理科生却再也不能直视这个词了要知道现在的墨水一般是用工业炭黑制成喝下去搞不好是要中毒的啊!为什么古人会用「喝墨水」这么细思恐极的词语来比喻长知识呢?古人也冤枉啊!「喝墨水」最初其实是对学渣的一种惩罚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朝廷就有这样的规定:成绩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
隋朝科举制度建立之后要求就更严格了据《隋书·礼仪四》记载: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
无论是书写不工整还是在皇帝面前写错别字都要受到「喝墨水」的惩罚!不过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因为古代的墨水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制得一般无毒所以到唐宋时期有些读书人竟然觉得「喝墨水」好像很有逼格的样子于是不罚自饮连不少大文豪也跟着赶时髦像是苏轼就曾在诗中感叹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久而久之民间就有了「肚中有墨水,才能成」的说法「喝墨水」一词也渐渐地从惩罚变成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的意思了▼我们常常会用「飞毛腿」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跑得快如刘翔不过仔细想想却有点奇怪「飞毛」是什么鬼?!根据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脚毛太长明明会增加阻力啊!怎么反而会跑得快呢?还是说「飞毛腿」其实是形容速度快得连脚毛都飞了起来?文科生是时候搬出典故来以正视听了!「飞毛腿」这个词其实跟古代的「快递业」——邮驿有关旧时官府为了传送官方的文书和军事情报常常会选用一些善于奔跑的人来做「邮人」这些人因为跑得快所以也被称作「健步」「急脚子」「快行子」事有轻重缓急遇到十万火急的军事文书人们就会在上面插上一根鸟羽以示紧急这种信被称为「羽檄」话说当年陈豨谋反时汉高祖刘邦就曾「以羽檄征天下兵」南朝的裴骃对此注解道:以鸟羽插檄书,谓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飞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