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507.5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五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实验目的】(1) 掌握听觉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听觉实验仪、立体声耳机等。
【实验原理】1。
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2。
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L=lg)(lg 10)(00dB I IB I I ⨯= 式中规定I 0=10-12 W/m 2 (频率为1000赫兹)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
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
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 (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
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40昉。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听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人耳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绘制听阈曲线。
3. 分析听阈曲线的特点,了解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
二、实验器材1. 听觉实验仪2. 耳机3. 频率发生器4. 计时器5. 实验记录表三、实验原理听阈是指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音强度。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同,因此听阈曲线呈现出一定规律。
本实验通过听觉实验仪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调节声音强度,测定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绘制听阈曲线。
四、实验步骤1. 熟悉实验仪器:首先,了解听觉实验仪器的构造、功能及操作方法。
包括频率调节、强度调节、信号输出等。
2. 实验准备:将被试者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要求被试者放松,保持安静。
3. 测定听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听阈测定:(1)将被试者分为若干组,每组选取一名被试者。
(2)调节频率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的声音。
(3)将被试者佩戴耳机,调整耳机位置,使声音传入被试者耳朵。
(4)调整听觉实验仪的强度调节旋钮,使声音强度逐渐增强。
(5)观察被试者的反应,当被试者能听到声音时,记录此时的声音强度。
(6)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定被试者在1000Hz、2000Hz、3000Hz、4000Hz、5000Hz、6000Hz、7000Hz、8000Hz等频率下的听阈。
4. 绘制听阈曲线:将不同频率下的听阈值绘制成曲线,即为听阈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绘制听阈曲线,观察曲线特点。
(2)分析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值。
2. 分析(1)观察听阈曲线,可以看出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同。
在3000Hz左右,听阈值最低,说明人耳对中频声音最为敏感。
(2)分析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值,可以了解被试者的听力状况。
若听阈值普遍较高,可能存在听力障碍。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听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了被试者在不同频率下的听阈,绘制了听阈曲线。
3. 分析了听阈曲线的特点,了解了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报告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人耳是我们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其敏感程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至关重要。
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调整声音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探讨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程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人耳听阈曲线,了解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程度,并绘制听阈曲线图。
实验步骤:1. 实验仪器准备:音频发生器、耳机、音频放大器、计算机等。
2. 实验环境准备:确保实验室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噪音干扰。
3. 实验参与者准备:确保参与者的耳朵清洁,避免耳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实验开始:参与者戴上耳机,调整音量到适宜的水平。
5. 实验过程:音频发生器逐渐改变频率,参与者在听到声音时按下按钮。
6. 实验数据记录:记录参与者听到声音的频率和相应的音量大小。
7. 实验结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人耳听阈曲线图。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一条人耳听阈曲线。
该曲线显示了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人耳对中频声音的敏感度最高,而对低频和高频声音的敏感度较低。
这意味着在设计音响系统或者调整音量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频声音的控制,以满足人耳的听觉需求。
讨论与分析:人耳听阈曲线的实验结果与人耳的生理结构有关。
人耳内部的耳蜗是负责声音传导的重要器官,它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程度不同。
具体而言,耳蜗对中频声音的敏感度较高,这是因为中频声音的波长与耳蜗的结构相匹配。
而对于低频和高频声音,由于波长过长或过短,耳蜗的结构无法有效接收和传导,导致人耳对其敏感度降低。
实验结果对于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音响系统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人耳听阈曲线的特性,调整不同频率声音的输出,以提供更好的听觉体验。
此外,在噪声控制和环境调节方面,我们也可以根据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人耳的听力阈值反映人耳听觉的生理状况,对人耳听阈测量需要固定可闻的声波频率。
对于声强相同的声音,音频不同,则人耳对其感受的频率也是不同的。
本实验通过完成人耳听阈曲线的测量来使实验者更好掌握声强、声强级、响度级和听阈曲线等物理概念。
一.实验原理(1)声强级声波是频率范围在20-20000Hz,描述其能量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概念。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W/m2。
而,单位为B,其中I0=10-12W/m2,是声学中规声强级则是其声强的对数标度,有:L=log II0定的基准声强。
但是常用的是dB,有1B=10dB。
(2)响度级和等响曲线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受称为响度。
它随声强的怎大而怎大,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频率也会对响度有所影响。
在医学物理中,用响度级来描述人耳声音强弱的主观感受,其单位为Phon,以1000Hz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的数值。
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叫做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听阈也是不同的。
听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听阈曲线。
二.实验装置及材料听觉实验仪由专用的型号发生器音频放大器和全频带耳机组成。
三.实验内容(1)必做内容:测量实验者的听阈曲线1.接通电源,预热五分钟2.插入耳机并带上耳机,把仪器各选择开关调到选定位置。
3.将信号发生器信号频率调节到1000Hz,调节衰减旋钮,使得听到的声音刚好为1000Hz。
调节校准旋钮,使得声强指示为0dB。
4.选定一个频率,先用渐增法:将衰减旋钮调制听不到声音,然后开始逐渐减小衰减量。
当被试者刚听到声音时,停止减小衰减。
此时的声强就是被试者在此频率的听阈值L1。
5.之后再对同一频率用渐减法,可以测到L2。
6.记录两种方法得到的听阈值的平均:L̅=L1+L2。
27.改变频率,分别对128kHz到12kHz的九个频率进行测量。
(2)选做内容:骨传导听力图测量1.将骨传导耳机戴在头上,听头置于耳朵后面,信号插头插入主机的相应插孔。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实验目的1.掌握听觉听阈的测量方法;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原理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通常为20 至20000Hzo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来表示,其单位为W2/m o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厶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厶与/的关系为:L = lg*(dB)= 101g +(dB)(1)式(1)中规定/0=10'12W2/m;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
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
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昉(Phon),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Hz的纯咅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
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 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 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 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 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图1表示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
图1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引起听觉的声音,不仅在频率上有一范围,而且在声强上也有一 定范围。
对于任意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如20Hz 至20000Hz 的频率来 说,声强还必须达到某一数值才能引起人耳听觉。
能引起听觉的最小 声强叫做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听阈不同,听阈与频率的关系曲 线叫做听阈曲线。
实验五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实验目的】(1) 掌握听觉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听觉实验仪、立体声耳机等。
【实验原理】1。
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2。
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L=lg)(lg 10)(00dB I IB I I ⨯= 式中规定I 0=10-12 W/m 2 (频率为1000赫兹)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
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
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 (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
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40昉。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钱晨扬一、实验原理能够在听觉器官中引起声音感觉的机械波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通常为20-20000Hz。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与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用I表示,单位为W*m-2,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用L表示:L=lg(I/I0)L的单位为贝尔,常用为分贝,I0=10-12W*m-2,是声学中的基准声强,是人耳对1000HZ声音的最小可听强度。
响度级与等响曲线:人耳对声音的主观强度称为响度。
一般来说它随声强增大而增大,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人耳对声音响度的感觉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同响度所需要的声强级不同。
响度的单位为昉,以频率为1000Hz的纯音作为基准声音。
以频率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可以会出响度相同的一条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引起听觉的声音在响度上也有一定范围,引起听觉的最小响度成为听阈,听阈与频率的关系称为听阈曲线。
当声强级超过一定值时,声音在人耳中会引起痛觉,这个最大声强称为痛阈,痛阈与频率的关系称为痛阈曲线。
二、实验装置听觉听阈教学实验仪,示波器三、实验内容1.实验仪定标1)将频率调制1000Hz,慢慢调制粗调按钮,直到刚好听到声音,标下听阈的位置。
2)接入示波器,,记录听阈信号的电压峰值3)依次计算出其他声强的波峰高度,依次对其余声强级定标2.测听阈曲线1)选定一个测量频率先用增加声强的方法测量,再用减小声强的方法测量2)将两种听阈值取平均值得到该频率下的听阈3)更换频率,测量听阈值,取10个点4)画出听阈曲线3.临床气导听力计用临床听力计测量听阈四、实验数据与分析1.定标压读数,然后对仪器重新定标,定标后0db时为17.32mv。
以此测量其他频率的听阈。
上图黑线是响度逐渐变小时测得的听阈,红线是响度逐渐变大测得的听阈,可以看见频率较小时黑线比红线高,频率较大时红线比黑线高。
测量听阈时最关键的问题是分辨声音,由于隔音室中有灯还有耳机之类的电子产品都会产生轻微的高频声音,还有人耳中的一些经神性耳鸣所发出的高频声音,会干扰人分辨听力计中发出的声音。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人耳的听力阈值反映人耳听觉的生理状况,对人耳听阈测量需要固定可闻的声波频率。
对于声强相同的声音,音频不同,则人耳对其感受的频率也是不同的。
本实验通过完成人耳听阈曲线的测量来使实验者更好掌握声强、声强级、响度级和听阈曲线等物理概念。
一.实验原理(1)声强级声波是频率范围在20-20000Hz,描述其能量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概念。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W/m2。
而,单位为B,其中I0=10-12W/m2,是声学中规声强级则是其声强的对数标度,有:L=log II0定的基准声强。
但是常用的是dB,有1B=10dB。
(2)响度级和等响曲线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受称为响度。
它随声强的怎大而怎大,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频率也会对响度有所影响。
在医学物理中,用响度级来描述人耳声音强弱的主观感受,其单位为Phon,以1000Hz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的数值。
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叫做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听阈也是不同的。
听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听阈曲线。
二.实验装置及材料听觉实验仪由专用的型号发生器音频放大器和全频带耳机组成。
三.实验内容(1)必做内容:测量实验者的听阈曲线1.接通电源,预热五分钟2.插入耳机并带上耳机,把仪器各选择开关调到选定位置。
3.将信号发生器信号频率调节到1000Hz,调节衰减旋钮,使得听到的声音刚好为1000Hz。
调节校准旋钮,使得声强指示为0dB。
4.选定一个频率,先用渐增法:将衰减旋钮调制听不到声音,然后开始逐渐减小衰减量。
当被试者刚听到声音时,停止减小衰减。
此时的声强就是被试者在此频率的听阈值L1。
5.之后再对同一频率用渐减法,可以测到L2。
6.记录两种方法得到的听阈值的平均:L̅=L1+L2。
27.改变频率,分别对128kHz到12kHz的九个频率进行测量。
(2)选做内容:骨传导听力图测量1.将骨传导耳机戴在头上,听头置于耳朵后面,信号插头插入主机的相应插孔。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报告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人耳是我们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之一,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对于音频工程、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人耳听阈曲线,探索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传统的测定人耳听阈曲线的方法,即通过逐渐增加声音的强度,确定被试者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强度。
实验使用了一台声音发生器和一台耳机,被试者将耳机戴在耳朵上,逐渐调节声音发生器的音量,直到被试者能够听到声音为止。
实验过程中,我们固定声音发生器的频率,逐渐增加声音的强度,记录下被试者能够听到声音的最小强度值。
然后,我们改变声音发生器的频率,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覆盖整个听觉频率范围。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定了不同频率下人耳的听阈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绘制了一条频率-声音强度的曲线。
实验结果显示,在低频范围内,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需要较低的声音强度才能够听到声音;而在高频范围内,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较低,需要较高的声音强度才能够听到声音。
这与我们平日的听觉经验相符。
进一步分析发现,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在特定频率范围内达到峰值,这个频率范围通常被称为听觉最佳频率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最高,需要较低的声音强度才能够听到声音。
而在超出这个范围的低频和高频区域,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逐渐降低,需要更高的声音强度才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人耳听阈曲线,了解了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
实验结果表明,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在特定频率范围内达到峰值,这个范围通常被称为听觉最佳频率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最高,需要较低的声音强度才能够听到声音。
而在超出这个范围的低频和高频区域,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逐渐降低,需要更高的声音强度才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的局限性:本实验只测定了人耳对声音强度的敏感度,而未考虑其他因素对听觉的影响,如环境噪音、个体差异等。
实验心理学报告极限法测定几种频率的听觉阈限专业:心理学班级:师范学号:10130330113姓名:魏楠性别:女摘要:实验采用极限法,测量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阈限,进而研究纯音听觉阈限与不同频率的关系。
实验表明:对同一被试,绝对听觉阈限与不同频率的刺激有关,且呈现“U”字的相关;听觉感受性最高的频率在1000HZ 到2000HZ之间关键词:音频听觉阈限极限法1.引言在我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我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
它们超出我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但即使是适宜的刺激,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要想引起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这种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它通常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对于一定频率的声音来说,声音要达到一定的轻度才能被听到,,这种引起声音感觉的最小强度就是听觉的绝对阈限。
而测定绝对阈值的方法按照测验条件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最小可听声压(MAP,minimum audible pressure)法和最小可听声扬(MAF,minimum audible field)法两种。
前者是将声音通过耳机至耳,随后测量受试者鼓膜处的声压,所以叫最小可听声压。
后一种是在自由声场内进行测定的,所以叫最小可听声场,在这重情况下,声音可能是通过头骨传导至耳的鼓膜的。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MAP法进行测定。
在听觉阈限的研究历史上, Cohen, 1969年的研现了女性声音频率值高于男性,而且频率范究,找出了乐器、人和多种动物发声的频率范围,并发围也要稍大些,动物和人的情况相差较大,最突出的是蝙蝠和海豚,它们发出的被感知的声音频率可达120, 000HZ以上。
通常,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 到20,000HZ, 40 岁以上成年人听力上限还会下降到12,000HZ左右,甚至更低,而敏感范围为1, 000 到3,000HZ。
实验五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 Determination of the Auditory Threshold Curve)
【实验目的】
(1) 掌握听觉实验仪的使用方法; (2) 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实验器材】
听觉实验仪、立体声耳机等。
【实验原理】
1。
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
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
其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2。
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
L=lg
)(lg 10)(0
0dB I I
B I I ⨯= 式中规定I 0=10-12 W/m 2 (频率为1000赫兹)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
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
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叻 (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数值(注意: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声强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
例如:频率为100HZ ,声强级为72dB 的声音,与1000Hz 、声强级为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100Hz 声强为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60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40昉。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图5-1表示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
引起听觉的声音,不仅在频率上有一范围,而且在声强上也有一定范围。
就是说,对于任意在声波范围内(20Hz~20000Hz )的频率来说,声强还必须达到某一数值才能引起人耳听觉。
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叫做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听阈不同,听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听阈曲线。
随着声强的增大,人耳感到声音的响度也提高了,当声强超过某一最大值时,声音在人耳中会引起痛觉,这个最大声强称为痛阈。
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痛阈也不同,痛阈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叫做痛阈曲线。
由上图可知听阈曲线即为响度级为0昉的等响曲线,痛阈曲线则为响度级为120昉的等响曲线。
在临床上常用听力计测定病人对各种频率声音的听阈值,与正常人的听阈进行比较,借以诊断病人的听力是否正常。
1. 听觉实验仪原理简介
听觉实验仪采用微电脑控制,产生的正弦信号,经衰减器送到功率放大器,就得到最大的功率、送到耳机去便是0dB 衰减的声强级,调节衰减旋钮(含粗调和微调)可改变功率、送到耳机去便可得到不同分贝衰减的声强级,衰减越多、声强级越小。
这样就可以利用此仪器来测量人耳(左或右)对于不同频率、不同声强声音的听觉情况。
其原理方框图如下所示。
图5-2 听觉实验仪原理方框图
电子开关 衰减器 功率放大器 耳机
微电脑控制 频率发生器
方波振荡器
【实验步骤】
一、熟悉听觉实验仪面板上的各键功能,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指示灯亮,预热5分钟。
二、在后面板上将耳机插入、信号开关插好。
后面共有四组,每人各用一组。
三、被测者戴上耳机,背向主试人(医生)和仪器,手握信号灯开关。
(或各人自行测试)
四、测量
①用频率波段开关选择所要测试频率.(*每选一次都要按一次“复位”键才能改变频率);
②调节“校准”旋钮,使dB表指示在“0dB”刻度。
(衰减粗调和微调二个旋钮也应打在“0”处;
③将右耳(或左耳)和断续(连续)的按键按下;
④用渐增法测定:将衰落减旋钮调至听不到声音开始,逐渐减小衰减量,(可交替调节粗调和微调)当被
测人刚听到声音时、立即按下手中开关,这时仪器上相应的指示灯亮,主试人(或自己)停止减小衰减量,此时的声强(或声强级)为被试测人在此频率的听觉阈值,其衰减分贝数用L1表示;
⑤用渐减法测定:步骤基本同④,只是将衰减旋钮先调在听得到声音处、然后再开始逐渐增大衰减量,
直到刚好听不到声音时马上按下手中开关,与步骤④一样,对相应同一频率的声音,可得到相同的听觉阈值,其衰减分贝数用L2表示;
⑥令L测=(L1+ L2)/2(负值)-----所测频率衰减分贝数的平均值:
⑦改变频率,重复①----⑥步骤,分别对64Hz、128 Hz、256 Hz······等9个不同的频率进行测量(*
注意按“复位”键!),这样就可以得到右耳或左耳9个点的听觉阈值,连起来便是听阈曲线;
⑧听觉阈值如何算出呢?-----因为仪器给出了0dB衰减时所对应的各频率声音、在耳机中声强级的分贝
数L0(见表10---1)这样由⑥得出的衰减分贝数的平均值(负值)、加上表中所给的分贝(正值)便是听觉阈值。
即L测+L0
频率(Hz)64 128 256 512 1K 2K 4K 8K 16K
L0dB 68 72 79 83 85 82 74 70 48
五、作听阈曲线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并分别注明测试点的频率值),声强级值为纵坐标,在计算纸上用上面所得数据定点,连起来便为听阈曲线。
附记录表供参考
六、诊断:对照正常曲线给被给测者听力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