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缺乏与过多症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草中必要的微量元素的作⽤,缺乏时出现的症状及过量时的反应⽔草中必需的矿物元素有氮、磷、钾、硫、钙、钠、镁、锌、铁、铜、锰、硼、碳、氢、氧、氯等16种元素。
这些元素或直接参与了⽔草的组织构成,或参与了⽔草体内的代谢反应,缺⼀不可。
⽽⼀缸⽔草,品种⼆三⼗个,每⼀种⽔草对每⼀种元素的吸收都不尽相同,有的需氮多些,有的需铁多些。
所以,内⽔草对每⼀种元素的吸收会出现缺乏与过剩的现象。
所以会造成⼀些⽔草出现元素缺乏症,或元素过多的病态。
氮nitrogen细胞的主要构成物质,氨基酸,蛋⽩质,⾊素等的组成部分。
缺乏症状--草株淡绿⾊,⽣长缓慢细弱,下部⽼叶开始变黄变淡⼲枯;⽔草新⽣叶变⼩纤弱,叶柄短。
(叶绿素也⽆法合成,光合作⽤受到抑制,产⽣的碳⽔化合物⽆法转变成氨基酸,植物停⽌⽣长。
)过量反应--⽔草暴长,叶⼤茂盛,藻类暴长:抑制钙、钾、镁的吸收及铁,铜,硼的吸收。
磷phosphates细胞分裂的能量储备物质;缺乏症状--叶⽚变⼩呈暗绿⾊,⽣长延迟,植株矮化,叶柄可能产⽣花青素⽽呈红⾊或紫⾊,初期叶⽚呈深绿或蓝绿⾊,末期在叶脉两旁出红褐⾊。
同时,叶柄,叶⽚上会发⽣壤疽斑点,下部叶⼦发黄并⼲枯,叶柄短⽽纤弱。
磷在植物体内之移动性与氮相近,故症状亦遍及全株,通常⽼叶较新叶严重,症状发⽣从叶间往叶基发展,最后叶变褐⾊⽽死亡,缺磷时植株发育受阻,根发育不良,根数少且短并呈褐⾊。
磷缺乏症会使⽔草叶⾯组织呈浓绿⾊,极度缺乏时,可以发现⼤量的红⾊花青素产⽣,叶⾊与叶绿素的绿⾊混合导致植株呈现带紫的青铜⾊甚⾄会呈红紫⾊。
这是由于磷离⼦直接参与糖代谢、呼吸作⽤以及光合作⽤,当缺乏磷时,⽔草叶部的糖类⽆法有效转换成能量,⽽蓄积在叶部组织,并转⽽合成花青素造成的。
磷缺乏症发现后,要在底砂中施加磷酸⼆氢钠,最好直接施于⽔草根部。
过量反应--叶⽚肥厚,颜⾊浓,节间变短,并会导致氮、铜和锌地缺乏。
磷肥过量还会滋⽣藻类。
钾potassium作⽤--促进碳酸同化,使⽔草强壮,参与叶绿素的合成;缺乏症状--下部叶⽚有红紫⾊或红褐斑点,上部叶⽚的叶类或叶缘变黄,中间暗绿⾊,新⽣芽⽩⾊;钾在植物体内容易移动,为此缺钾症状先发⽣于⽼叶,最明显的就是因光合作⽤及叶绿素合成不能正常进⾏,只不过叶⽚出现的是红紫⾊或红褐⾊的斑点,有时叶缘发⽣枯萎黄化最后蔓延⾄全叶⾯,然⽽叶⽚中央区域并不会发⽣枯萎黄化,反呈暗绿⾊,与其他变成褐⾊的区域泾渭分明,这与其他元素的缺乏症有所区别。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1、确定植物体必需元素的方法:溶液培养法(solution culture method)砂基培养法(sand culture method)2、判定必需矿质元素的三个条件:(1)由于该元素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2)除去该元素,表现为专一的缺乏症,而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
(3)该元素的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作为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
•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参与酶的活动。
•电化学作用:离子浓度的平衡,胶体的稳定,电荷中和。
1.作为碳水化合物部分的营养N、S2.能量贮存和结构完整性的营养P、Si、B3.保留离子状态的营养K、Ca、Mg、Cl、Mn、Na4.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营养Fe、Zn、Cu、Ni、Mo氮(nitrogen)•吸收形式:无机N:氨,硝酸根;有机N:尿素•含量:水稻全株1-3%,大豆2.5-3.5%•作用:A:构成Pr: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B:构成核酸、磷脂、叶绿素C:构成某些植物激素、维生素和生物碱 . 又称“生命元素“•供应量与生长A. 供应量充分时,生长良好,叶大而绿,光合加快,叶片功能期延长,分枝多,营养体壮,开花多,产量高。
B. 过量供应时,叶色深绿,营养体徒长,N↑→有机物转化成多糖↓→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
C、缺N:植物矮小,叶小色浅,失绿叶片色泽均一,一般不会出现斑点,缺氮症状从老叶开始,幼叶仍保持绿色,叶色发红(糖→花青素,如番茄),分枝少,籽粒不饱满,减产。
缺氮典型症状:植物生长矮小,分枝、分蘖少,叶片小而薄;叶片发黄发生早衰,且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
磷(phosphorus)吸收形式:正磷酸盐:H2PO4-、HPO42-、PO43-。
偏磷酸盐:PO3- 体内分布:根、茎生长点,果实种子中多,全株含磷约0.4-1.0% 功能:A.组成磷脂(膜),核酸,核Pr(染色体)。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所谓必须元素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少的元素。
国际植物营养学会规定的植物必需元素的3条准则是:1。
若缺少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而不能完成其生活史;2缺少该元素,植物会表现出专一的病症(缺素症),提供该元素可预防或消除此症状;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中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因土壤培养液或介质的物理,化学或微生物条件所引起的间接的结果。
根据上述标准,现以确定有17种元素是植物的必须元素,它们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o锌Zn铜Cu钼Mo氯Cl镍Ni,出来自于CO2和水中的C。
O。
H为非矿质元素外,其于14种元素均为植物所必须的矿质元素。
植物必需元素通常分成两类: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这种分类是根据植物对必需元素需要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大量元素是指植物需要量较大,其含量通常植物体干重0。
1%以上的元素。
大量元素有9种:即C。
O。
H等3种非矿物质元素和N。
P。
K。
Ca。
Mg。
S等6种矿物质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植物需要量极微其含量通常为植物体干重0。
01%以下的元素。
这类元素再植物体稍多即会发生毒害。
是Fe.Mn.B.Zn.Cu.Mo.Cl.Ni等8种矿质元素。
一、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但概括的讲,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再植物体内有3个方面的生理作用:1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如N,P,S等。
2作为酶,辅酶的成分成分或激活剂等,如K。
Ca等。
3,起电化学作用,参与渗透调节,胶体的稳定和电荷的中和等,如K,Cl等。
各种必需矿的主要生理作用简述1.氮植物主要吸收无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可以吸收利用有机态氮(尿素)氮主要生理作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可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中都含蛋白质,各种酶也都是以蛋白质为主体的。
核酸、核苷酸、辅酶、磷脂、叶绿素。
细胞色素及某些植物激素和维生素中叶含有氮。
植物生理学精品讲义第五章植物矿质营养【目的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重点在于了解矿质营养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及其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植物根系对土壤中矿质营的吸收利用及其体内运输;各种因素对植物吸收利用矿质营的影响。
在了解植物需肥规律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合理施肥,以夺取农业生的丰产丰收。
【重点】1、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2、无机养料的同化3、合理施肥的生理学基础【难点】1、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2、无机养料的同化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植物灰分含量因不同植物、器官及不同环境的影响而异,一般水生植物的灰分含量最低,约占干重的1%;而盐生植物则最高,可达45%以上;大部分中生植物为5%~15%。
不同器官之间,以叶子的灰分含量最高;老年的植株或部位的含量大于幼年的植株或部位。
环境条件对植物灰分含量有很大影响,凡在养分含量较高,质地良好的土壤中栽培的作物其灰分含量都较高。
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种类很多,已发现60种以上的元素存在于不同植物中,其中较普遍的有十余种。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确定方法根据人工培养的结果,要确定哪些元素是植物必需的有几条标准:(1)如无该元素则植物生长发育不正常,不能完成其生活史;(2)植物缺乏该元素时呈现出特有的病症,而加入该元素后则逐渐转向正常,且其功能不能用其他元素代替;(3)对植物营养的功能是直接的而非由于改善了土壤或培养基条件所致。
根据植物对必需元素需要量的多少,可将必需元素分为大量元素(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铁、硼、锰、锌、铜、钼、氯、钠)两大类。
这两类元素都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只是其需要量不同而已。
用含有一定量植物所需养分的水溶液培养植物的方法称为溶液培养法或水培法;也可在石英砂或蛭石中加入溶液进行培养,这种方法称为砂培法;砂培中的砂只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必需养分仍由溶液提供。
三、植物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缺乏病症(一)大量元素1.氮氮是蛋白质、核酸和磷脂的组成成分,故为各种细胞器及新细胞形成所必需。
1.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肥料具有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等作用。
3. 李比希创立的矿质营养学说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在实践上,促进了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今后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施肥。
5. 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该施用最小养分。
6.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
第一章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必要性、专一性和直接性。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7种,其中NPK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
5. 植物的有益元素中,Si对于水稻、Na对于甜菜、Co对于豆科作物、AI 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
植物的大量矿质元素各通过什么途径迁移到根系表面?答:⑴截获:钙、镁(少部分);⑵质流:氮(硝态氮)、钙、镁、硫;⑶扩散:氮、磷、钾。
1.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全过程可人为地分为养分向根表的迁移、进入质外体和进入共质体等三个阶段。
2.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截获、扩散和质流等三种途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3. 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的区别在于: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代谢能量选择性被动吸收顺不需要无主动吸收逆需要有4. 我们学过的主动吸收的机理有载体学说和离子泵学说。
5. 植物吸收有机态养分的意义在于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和减少能量消耗。
6. 叶部施肥的特点是养分利用率高、肥效迅速和防止养分土壤固定。
7. 在植物营养中土壤施肥是主要方式,叶面施肥是辅助手段。
第一章题一:1.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2.植物理论上,根系的数量(总长度)越多,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率也就越高。
植物矿质营养知识点总结植物矿质营养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矿质元素是构成植物体组织及参与植物体内各种生理代谢的重要成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细胞分裂和分化以及酶的活性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主要的矿质元素及其功能、植物矿质元素缺乏的症状以及植物矿质营养的调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是多样的,一般来说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但是对于每种矿质元素都有其特定的需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量元素,另一类是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是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微量元素是植物体内含量较少的元素。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与土壤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土壤的pH值、土壤的通透性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生态环境中,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来说,植物对不同矿质元素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对同一种矿质元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植物的种类、植物的生长阶段、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土壤pH值以及土壤的通透性等。
另外,植物对于矿质元素的需求也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干旱、盐碱、酸碱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产生影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二、主要的矿质元素及其功能主要的矿质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大量元素和铁、锌、锰、铜、钼、镉、锗等微量元素,以下分别从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方面进行介绍。
氮:氮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它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植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氮的缺乏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叶片变小、生殖生长受阻等。
磷:磷是植物体内DNA、RNA、ATP等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是植物能量转移和储存的重要物质,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病性和产量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营养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有益元素:是指为某些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而非所有植物必需的元素。
2.截获:指根系在土壤中伸展的过程中吸取直接接触到的养分的过程。
3.质流:指植物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4.扩散: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使根表面养分离子浓度下降,根表养分发生亏缺,与附近土体间形成养分浓度梯度,从而使养分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5.被动吸收:指养分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由介质溶液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6.主动吸收:指养分离子逆着电化学势梯度由介质溶液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7.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片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身的现象称为叶部营养。
这种供应营养的方式称为叶面施肥8.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9.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促进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10.短距离运输(横向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沿根表皮、皮层、内皮层到达中柱(导管)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运输。
11.长距离运输(纵向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
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
12.质外体:是由植物体相邻细胞原生质外围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在质外体中水分和养分可以自由出入。
13.共质体:是植物体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把细胞的原生质相互连接起来的整体。
养分离子可以由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14.矿质养分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的现象。
15.植物营养临界期: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的时间。
一、营养元素种类植物营养元素可分为必需营养元素和有益营养元素。
(一)、必需营养元素:1、判定某种元素是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要看其是否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这种元素是完成作物生活周期所不可缺少的;2、缺少时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具有不可替代性,惟有补充后才能恢复或预防;3、在作物营养上具有直接作用的效果,并非由于它改善了作物生活条件所产生的间接效果,也不是依照它在作物体内的含量的多少,而是以它对作物生理过程所起的作用来决定。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十六种:大量营养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钾(K);中量营养元素:钙(Ca)、镁(Mg)、硫(S);微量营养元素:铁(Fe)、硼(B)、锰(Mn)、铜(Cu)、锌(Zn)、钼(Mo)、氯(Cl)。
此外,有人认为,镍(Ni)元素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二、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与缺素症状(一)、一般不需通过施肥补充的营养元素:碳、氢、氧1、碳、氢、氧是植物体内各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等;2、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糖是由碳、氢、氧构成的,而糖是植物呼吸作用和体内一系列代谢作用的基础物质,同时也是代谢作用所需能量的原料;3、氢和氧在植物体内的生物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需要通过施肥补充的营养元素:1.氮(N):(2)、缺氮症状:●植株瘦小。
缺氮时,蛋白质、核酸、磷脂等物质的合成受阻,影响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植物生长矮小,分枝、分蘖很少,叶片小而薄,花果少且易脱落;●黄化失绿。
缺氮时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枝叶变黄,叶片早衰,甚至干枯,从而导致产量降低;●老叶先表现病症。
因为植物体内氮的移动性大,老叶中的氮化物分解后可运到幼嫩的组织中去重复利用,所以缺氮时叶片发黄,并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
(3)、氮素过多的症状:●营养体徒长,叶面积增大,叶色浓绿,叶片下披;●茎杆软弱,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差;●根系发育不良,根短而少,早衰。
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的矿质营养的题库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一节植物必需元素及其作用一. 植物体内元素及其含量植物含水量在10~95%,干物质燃烧后可分成:1. 挥发性元素:燃烧时以气态进入大气,如C 、H 、O 、N 、S 。
2. 灰分元素:燃烧时以氧化物或盐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
灰分元素也称为矿质元素,主要从土壤中获得。
现发现的灰分元素有60种以上, 并非全部为植物所必需。
N 不是灰分元素,但也来源于土壤,吸收方式相同, 故也放在灰分中讨论。
二. 必需元素的标准及确定方法1. 必需元素的标准(概念)(1)完全缺乏某种元素,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能完成生活史。
(2)完全缺乏某种元素,出现专一性缺素症,且不能被其它元素改善,只有加入该元素之后植物才能恢复正常。
(3)某种元素的功能必须是直接的,而不是由于改善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条件所产生的间接效应。
2. .必需元素的种类: 17种? 大量元素:含量≥ 0.1%植株干重. C.H.O.N.P.K.S.Ca.Mg9种? 微量元素:含量< 0.1%植株干重.Fe.Mn.Cu.Zn.Mo.B.Cl.Ni (8种)三. 植物必需元素的作用一矿质元素的一般生理作用1细胞结构物质的组分:2调节生命活动:3电化学作用: 平衡电荷,维持细胞电位。
二. 主要矿质元素的作用及缺素症参见教材.三. 有关矿质元素的几个相关概念:1. 元素的再利用与缺素症部位:元素的再利用的概念:可再利用元素:缺素症出现在老叶上。
不可再利用元素:缺素症出现在新叶上。
2. 有益元素的概念:非必需,但能促进生长。
3. 稀土元素:4. 有害元素:少量或过量对植物有毒害作用。
汞、铅、钨、铝等。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关于离子如何进入细胞,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 离子如何通过细胞膜?2. 离子越膜的驱动力何来?一生物膜上物质出入的通道及其特点1.ATP 酶ATPase: 电致泵。
有不同种类。
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缺素症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①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如N、P、S等。
②作为酶、辅酶的成分或激活剂等,参与调节酶的活性,如K+、Ca2+等。
③电化学作用,参与渗透调节、胶体的稳定和电荷的中和等,如K+、Cl-等。
④作为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信使,如Ca2+等。
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缺乏病征简述如下:(1)氮植物主要吸收无机态氮,即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也可以吸收利用尿素等有机态氮。
氮的主要生理作用:①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可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中都含有蛋白质,各种酶也都是以蛋白质为主体的。
②核酸、核苷酸、辅酶、磷脂、叶绿素、细胞色素及某些植物激素(如吲哚乙酸、细胞分裂素)和维生素(如微生物B1、B2、B6、PP等)中也都含有氮。
由此可见,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氮又被称为生命元素。
缺氮时,有机物合成受阻,植株矮小,叶片黄化,产量降低。
氮素过多,则叶色深绿,枝叶徒长,成熟期延迟,植株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差,易受病虫侵害,同时茎部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
但对叶菜类作物多施一些氮肥还是有益的。
(2)磷磷通常以正磷酸盐,即H2PO4-或HPO42-的形式被植物吸收。
磷的主要生理作用:①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组成成分,它存在于磷脂、核酸和核蛋白中。
②磷在植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磷参与组成的ATP、FMN、NAD+、FAD、CoA等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糖类、脂肪及氮代谢过程不可缺少的。
此外,磷还能促进糖的运输。
③植物细胞液中含有一定的磷酸盐,构成缓冲体系,对于维持细胞的渗透势起一定作用。
缺磷时,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细胞分裂,植株矮小,分蘖、分枝少,叶色暗绿(可能是细胞生长慢,叶绿素积累相对过高)或紫红(缺磷阻碍了糖分运输),糖的积累有利于形成花色素苷。
磷肥过多时,叶片会产生小焦斑(磷酸钙沉积所致),还会妨碍水稻等植株对于硅的吸收,易导致缺锌。
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缺乏与过多症
元素植株一般形态叶、茎和根果实和种子花芽分化
氮
氮
(N)(短缺):老叶先褪绿或变
黄、植株生长量小、矮化、
枝纤细。
新梢顶枯,出枝量少,根系不发达,皮
部色浅或发红。
全叶均匀褪绿,新叶黄
小,老叶黄绿、橙红或紫。
叶柄与新梢
夹角小、直立、早现秋色、早落叶、寒
害重。
果小、色浓、早熟,极度缺氮
时品质低劣,坐果率降低。
严重缺氮时花
芽分化量减
少。
(过量):生长过旺,徒长。
叶大、密、茎(新梢)细长、落叶迟、茎
木质化程度低、抗逆性下降、越冬力弱。
果大、色浅、质差、采前落果
加重、成熟期延迟、硬度降低、
含糖量降低、贮藏寿命短、易
感染生理病害
磷(P)(短缺):地上部和地下部生
长受抑制,植株一般矮小。
早期无症状;中期:萌芽及开始生长迟
缓、分枝少、叶小、稀、灰暗、青铜绿
至紫色。
严重时,从基部叶片开始出现
叶缘变黄和半月形坏死斑,易早脱,枝
条成熟延缓,根系不发达。
果小、成熟迟、果肉易褐变、
含酸多、糖少、Vc含量下降、
果实色差无光泽、种子小而
轻、早熟。
减少花芽分化
(过量):影响对氮、钾、铁、
锌、铜的吸收,呈缺锌或缺
铜症状
叶肥厚、密集、色浓、植株矮小、节间
短
元素植株一般形态叶、茎和根果实和种子花芽分化
钾(K)(短缺):植株较矮小。
叶变
褐枯死,易感染病虫害
根、茎纤细,营养生长期缩短,侧芽不
易形成,抗病力弱,新梢上接近成熟叶
先表现症状,然后扩及老叶。
叶表斑驳
失绿,近叶缘处叶脉先失绿,叶缘叶尖
坏死,叶身卷缩变褐焦枯,枯梢,不落
叶。
果小、味酸、着色不良,果肉
木质化,果实采后易患生理病
害。
结实小或种子很少。
(过量):阻碍氮、镁、钙等
元素的吸收,引起缺镁等症状
叶片坏死
果实(甜橙)显著粗皮,影响苹
果产量、硬度和贮藏寿命
镁(Mg)(短缺):老叶脉间先失绿,
后期生长异常,植株大小无
显著变化,但侧芽不易萌发,
并影响两侧果枝的形成。
一般表现在下部叶片、叶脉间及叶缘褪
绿或穿孔,有时有红、橙、紫等鲜明色
泽,严重时基部叶片脱落,余下顶部松
软的莲座状叶簇。
严重缺镁时,果实未能正常成
熟,且果小,着色不良,缺乏
风味,加重果实贮藏生理病
害。
开花受抑制,
花的颜色苍
白。
(过量):高镁易引起缺钾或
其它元素缺乏症
叶暗绿,小叶和年轻叶子卷曲,毒害可
被高浓度钙减轻。
钙(Ca)(短缺):矮小,组织坚硬多
木质。
病状先发生于根及地
上部幼嫩部分,未老先衰,
死亡。
生长受抑制,节间变短,顶部幼嫩叶尖
或叶缘白化坏死,呈杯状内卷。
顶芽白
化枯死。
根尖停止生长、变短、变白和
死亡。
果实易导致生理病害,如斑点
病、溃腐病、水心病、裂果等,
果实细胞间隙与维管束组织
褐变物质多。
(过量):间接引起铁、锰、
镁等缺乏,干扰锌的吸收。
元素植株一般形态叶、茎和根果实和种子花芽分化
硫(S)(短缺):后期生长被抑制,
植株普遍缺绿。
顶端幼叶先失绿,叶脉先变黄而叶肉后
褪绿,如绿茶黄病。
严重缺硫时,从叶
基发生红棕色枯死焦斑,生长量减小。
(过量):降低土壤pH值,
限制钙的吸收。
叶蓝绿,小叶卷曲。
锌(Zn)(短缺):节间生长严重受
阻,矮小,易患小叶病。
新梢顶部叶片狭小,脆厚,枝条细弱,
节间变短,叶丛上呈花斑状,或沿脉线
失绿或边缘失绿。
轻度缺锌脉间驳杂色
易与缺镁混淆。
重者从新梢基部向上逐
渐落叶,只留顶端几簇小叶,形成光枝,
甚至墩梢由上向下枯死
部分果实变小,畸形,失去固
有的风味。
核果、浆果的果肉
有紫斑。
花芽减小,花
期花蕾有的变
黑而干枯在果
台上。
(过量):可能影响其它元素
如磷的吸收。
铁(Fe)(短缺):黄叶病。
上部幼叶先表现黄化,脉间失绿,叶脉
绿色,形成绿色细网状,严重缺乏时,
侧脉也失绿,叶柄基部出现紫红色或红
褐色斑点,另有坏死。
严重时叶呈漂白
状,早落,甚至使枝梢枯死。
(过量):根周围出现铁结壳,
影响其它元素如磷的吸收。
老叶有褐色斑,根灰黑色,易腐烂。
元素植株一般形态叶、茎和根果实和种子花芽分化
锰(Mn)(短缺):生长受抑,植株矮
小,缺绿,病态。
从叶缘开始失绿,叶脉间黄化,各年龄、
部位的叶均受影响,顶端叶更严重,有
时顶叶的黄化延伸到叶脉,叶缘而不到
中脉,前期叶片上坏死斑脱落成穿孔状
(苹果、梨除外)
花芽不能形成
或早期落花,
花小而花色不
良
(过量):引起缺铁症或缺钙
症。
铜(Cu)(短缺):生长期生长点坏
死,而且休眠期这种坏死更
加蔓延。
矮小,缺绿,病态,
易发生病害
顶叶干枯,幼叶初期暗绿,后期斑点状
缺绿,脉间呈白色,出现不规则坏死斑,
节间变短,形成叶簇以及脱落,腋芽大
量萌发呈扫帚状,新梢死亡
结实小或无,常有不同程度的
龟裂、锈斑或流胶,有些果实
顶部变黑、坏死,还易导致果
实郁汁病(糖密病)
花器褪色
(过量):叶现青铜色,叶边
焦枯,影响根系生长,甚至
死亡
钼(Mo)(短缺):强酸性土壤发生
老叶脉间失绿,叶缘坏死,有大小不一黄
或橙色斑,叶片扭曲呈杯状,变厚枯焦,
十字花科呈鞭尾叶
果实着色不良
花芽不能形成
或早期落花(过量):因只需极少量钼,
过多可能致命
元素植株一般形态叶、茎和根果实和种子花芽分化
硼(B)(短缺):矮小。
症状先出现
于幼嫩部分,植株尖端发白。
果实易患缩果病
生长量小,顶端生长点坏死,回枯,韧
皮部受破坏,细胞分解变色,死亡,皮
部粗糙,内皮层坏死。
枝顶叶簇生,节
间短、叶小,落叶厚而肥易碎,皱缩干
萎,叶缘平滑而无锯齿,叶上部有坏死
区,叶柄变粗,侧芽发生后不久死亡
落蕾落果加重,坐果率低,果
小。
色浅、畸形,无种子或无
种皮,仁果类果实木拴化,褐
色病斑开裂、干腐或水浸状,
果实上产生穿孔斑,有明显苦
味、坏死、早落
(过量):影响氮、磷、钙的
吸收
叶生长点坏死,成熟叶片尖端和边缘出
现白化斑驳、幼苗可通过吐水泌硼,重
者甚至整株死亡
核果类果实易感染流胶病,苹
果果实早熟,采前落果重,贮
藏寿命短。
氯(Cl)(短缺):
叶尖端先萎缩,然后缺绿,叶色变为古
铜色时基部接近干萎,部分出现坏死区
(过量):叶缘似烧伤,早熟性发黄,叶片脱落
保亿农农技咨询平台杜孟奇
保亿农公众帐号: xybynpt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