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 格式:ppt
- 大小:741.50 KB
- 文档页数:18
原、络、郗、募、俞穴的解析与应用(很强大)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系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五腧穴图表歌诀五腧穴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
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
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阴经五腧穴表阳经五腧穴表为方便记忆,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三焦俞穴三焦俞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它在人体上处于背部腰腹部的位置,具有调节和平衡人体三焦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焦俞穴的位置、功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位置三焦俞穴位于人体后腰部脊柱旁边,具体位置在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之间的凹陷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通过三焦俞穴与人体内部的经络相连,能够传导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二、功能1. 调节三焦功能: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这三个焦分别对应胸腔、腹腔和下腹部,通过三焦俞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和平衡三焦的功能,使其正常运行,促进气血的流通。
2. 温经通络:三焦俞穴位于脊柱旁边,是一个重要的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温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能量的流动,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3. 强壮腰膝:三焦俞穴不仅与三焦功能有关,也与腰膝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调节腰膝的气血运行,增强腰膝部位的力量,预防和缓解腰腿酸痛、腰椎间盘突出等腰腿疾病。
三、临床应用1. 腰背痛:三焦俞穴是治疗腰背痛的重要穴位之一。
通过按摩或针灸三焦俞穴,可以缓解腰背疼痛,改善腰肌劳损,提高腰椎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肾虚腰痛:肾虚腰痛是中医常见的疾病,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增强肾脏的阳气,改善腰痛症状。
尤其适用于年长者和肾虚患者。
3. 消化不良:三焦俞穴与腹腔器官有关,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调节腹腔器官的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胃胀和腹胀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的过程中,三焦俞穴常常会被运用。
4. 肩颈痛:三焦俞穴也与肩颈部位的疼痛有关。
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改善肩颈痛的症状,缓解肩颈部位的肌肉紧张,增加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痛症。
总结:三焦俞穴是一个重要的中医穴位,在调节和平衡人体三焦功能、温经通络、强壮腰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应用中,它常常用于治疗腰背痛、肾虚腰痛、消化不良和肩颈痛等相关疾病。
通过合理运用三焦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人体【三】字穴【三阴交三间三阳络三角灸三焦俞】人体【三】字穴【三阴交三间三阳络三角灸三焦俞】1、三阴交【脾经】按摩三阴交穴的时间表:1、每天11时,按揉20分钟,对治疗各种皮疹大有裨益;2、每天11~13时,按揉20分钟,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3、每天下午17时到晚上19时,用力按揉各15分钟,具有促进子宫和卵巢血运畅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种妇科病;4、每天晚上21时左右,按揉各20分钟,具有健脾、收紧脸部皮肤、防止双下巴的功效;5、每天晚上21时至23时,按揉15分钟,具有调经、祛斑、祛痘、除皱等功效。
一般来说,坚持按揉一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三阴交穴位位置图】【图解三阴交穴位的位置】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也就是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就是三阴交穴位。
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这三条阴经在脚踝处偏偏有了一个交叉点。
【按摩三阴交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缓解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等;2、缓解治疗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气等;3、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缓解治疗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阴挺、经闭、不孕、遗精、阳萎、阴茎痛等;4、缓解治疗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等;5、缓解治疗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6、缓解治疗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脚气、更年期综合症等;7、紧致脸部肌肉、去斑、去皱、祛痘,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等。
常揉三阴交穴位,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终身不变老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人体穴道(那是相当的专业,让你大长见识)特效穴位: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适用标准文案殊效穴位 :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拥有较高的防治成效,增强机体的防守能,关于白细胞拥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显然增添,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涨,对甲状腺机能拥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惹起血管缩短,重手法惹起血管扩充,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拥有显然增强作用。
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涨,能使血小板明显增添,拥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关于感染炎症的病人,拥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 70~90%。
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人迎:有明显的降压成效,特别对缩短压最明显。
-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显然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加增快,③拥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添,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快速上涨,针刺能使痛阈显然高升,能促使神经重生,促使损害神经的恢复。
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惹起血管缩短反响,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能促使神经重生,促使受损害神经功能的恢复。
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显然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克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优秀作用。
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刻增强子宫缩短,且连续时间延伸,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明显,关于膀胱张力拥有调理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抖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必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常用腧穴穴性、功效和主治特点一、手太阴肺经1.中府穴性:中性,趋局部(胸、肺),入气分,肺之募穴。
功效:疏调肺气,宽胸止痛。
主治特点:主胸肺部病症,以治疗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胸肺部病症为主。
如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胸部肋间神经痛等。
2.尺泽穴性:偏泻,趋肺,入筋分、阳分、血分,肺经合穴,属水。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特点:主筋病、肺火证及血分证,以治疗上肢病症、外感病症、高热、皮肤病为主。
如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肢病症及运动障碍;感冒、肺炎、扁桃体炎、中暑、;急性胃肠炎;丹毒、风疹、瘙痒症、粉刺等。
3.孔最穴性:偏泻,趋肺,入阳分、血分,肺经郗穴。
功效;清肺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特点:主表证、疼证,以治疗肺系病症为主。
如西医学的鼻出血、感冒、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4.列缺穴性:偏泻,趋肺、头顶,入表分、筋分,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功效:宣肺止咳,解表祛风,舒筋通络。
主治特点:主表证、痛证,以治疗肺卫表证和头项部筋病为主。
如西医学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面瘫、落枕、颈椎病等。
5.太渊穴性:偏补,趋肺,入气分,肺经腧穴、原穴,属土。
功效:补益肺气,复脉。
主治特点:主气虚证,以治疗肺气不足为主。
如西医学的肺气肿、老年性慢支气管炎、感冒(体虚感冒)、无脉症等。
6.鱼际穴性:偏泻,趋肺、胃,入阳分,肺经荥穴,属火。
功效:清泻肺胃,消食化积。
主治特点:主热证、食积证,以治疗肺之实热或虚火及小儿食积为主。
如西医学的肺炎、扁桃体炎、咽炎、鼻炎;小儿消化、吸收不良等。
7.少商穴性:偏泻,趋肺、咽喉、眼、神窍,入阳分、血分、神分,肺经井穴,属木。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开窍。
主治特点:主实热证,以治疗高热昏迷、实热火毒证为主。
如西医学的感冒及传染病出现的发热或高热昏迷、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结膜炎、腮腺炎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穴性:偏泻,趋齿、咽喉,入阳分、血分,大肠经井穴,属金。
手少阳三焦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关键字手少阳三焦经简介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
手少阳三焦经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
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
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穴沿着手背中渚穴、阳池穴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穴、桡骨穴之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向上通过肘尖天井穴沿上臂外侧清冷渊穴、消泺穴向上通过肩部臑会穴、肩髎穴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穴会秉风穴、肩井穴、大椎穴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穴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穴、翳风穴、颅息穴直上出耳上方角孙穴会颔厌穴、悬厘穴、上关穴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穴。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穴、耳门穴会听会穴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穴会瞳子髎穴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穴左右两侧共穴其中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本经穴位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1)关冲穴SJ1Guān chōng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xx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2)液门穴SJ2 Yâmãn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经络中特定穴的解释经络中特定穴的解释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些腧穴。
有原穴、络穴、五输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郗穴、下合穴、八会穴、交会穴。
(1)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部位的穴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叫“十二原”。
脏腑的经气与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
六条阳经的原穴是单独存在的,排列在输穴之后,而六条阴经的原穴就是输穴,以输为原。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太冲;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六阴经的原穴见五输穴中的输穴。
(2)络穴:是具有联络表里两经作用的穴位。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络穴,十二经就有十二个络穴,再加任脉络穴、督脉络穴与脾之大络,共有十五穴,固称“十五络穴”。
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通里;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手太阳小肠经络穴—支正;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外关;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公孙;足少阴肾经的络穴—大钟;足厥阴肝经的络穴—蠡沟;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飞阳;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光明;任脉的络穴—鸠尾;督脉的络穴—长强;脾之大络的络穴—大包。
(3)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称为“五输穴”。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穴”;如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穴”;如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穴”;如经气所行,象水流在通畅的河中,称为“经穴”;如经气充盛,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
从井穴到合穴,就象从无数的源头小溪流到江河,各条江河的水最后汇总到大海。
用来比喻人体的气血由四肢的源头末端流到脏腑的过程。
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井穴—少商;荥穴—鱼际;输穴—太渊;经穴—经渠;合穴—尺泽。
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井穴—少冲;荥穴—少府;输穴—神门。
经穴—阴郗;合穴—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的五输穴:井穴—中冲;荥穴—劳宫;输穴—大陵;经穴—间使;合穴—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