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吴鞠通三焦辨证在温热性温病中的临床意义_孙世辉
- 格式:pdf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温病条辨》三焦证治及用药特点
王国义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1(31)3
【摘要】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证治体系,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
上焦温病治以辛凉宣透,甘寒生津;中焦温病治以甘寒泄热生津,通下存阴扶正;下焦温病治以育阴填精,重镇潜阳。
【总页数】2页(P229-230)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证治
【作者】王国义
【作者单位】确山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温病条辨》三焦病证临床辨治用药研究 [J], 郭敏;陈宝贵
2.《温病条辨》三焦温病用药规律探讨 [J], 口维敏
3.湿阻三焦,治重上焦论——《温病条辨》"气化则湿化"探讨 [J], 张雪亮;成准模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治规律浅析 [J], 张伟;鲁玉辉
5.叶氏运用三焦对温病证治和用药经验初探 [J], 李承功;禚洪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三焦是八脏理论中胸腺系统的腑,三焦与骨骼构成人体的体基,外面形成人体结构形态,人体诸窍镶嵌在三焦上面,内部形成颅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脏腑器官藏于其中。
然而,三焦辨证并不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的,原因是三焦理论出现在先,八脏理论出现在后,是古人对三焦认识错误导致的,并不影响疾病传入体内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疾病传变理论,三焦辨证的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上焦→中焦→下焦,这实质是疾病沿着口腔、鼻腔以及阴道、尿道向内传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过程分为侵袭肺卫和犯肺三个阶段。
1、侵袭肺卫:就是温热之邪侵袭黏膜的过程,包括鼻腔、口腔黏膜,出现发热;微恶风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气失宣,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温热之邪伤津则口微渴。
咽为肺之门户,温热之邪侵袭则咽红肿痛;温热之邪侵袭体表,故苔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侵袭肺脏系统:病情进一步发展是沿呼吸道下行侵袭气管、肺脏,就是温热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肃则咳嗽,这是上焦病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发展疾病灼伤津液引起消化道疾病则为顺传中焦。
3、逆传心包:头胸腔四个器官脑髓、肺脏、心脏和胸腺,逆传也就是围绕这几个器官展开,脑髓与肺脏同属于金,脑髓为阳肺脏为阴,阴损及阳,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肺脏与心脏(丙与辛合)共同调节人体体液循环,肺脏系统有病影响心脏系统功能,出现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肺脏克胸腺,也就是胸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热就是其中影响之一,由于发热人体需要水分就会增加,出现阴液不足。
湿热证+湿热病“邪留三焦”湿热证,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温病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的渊源研究三焦辨证,是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的病理变化,并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出立法处方的依据。
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构成了足以与伤寒六经辨证相比翼的温病辨证体系。
三焦辨证理论源于《内经》、《难经》,由刘河间揣出,经叶天士发微,最后由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
1 三焦辨证的理论渊源“三焦”首见于《内经》[1,2]、《难经》[3]。
《内经》中有关三焦论述颇多,概念不一。
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脏腑,即六腑之一的三焦,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4]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二是指部位,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三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出焉”;三是指功能,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难经》也对三焦的功能及分部进行了阐述。
如《难经·营卫三焦第四》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其治有脐傍。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主内,以传导也。
其治在脐下一寸。
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焦辨证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症。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温病条辨〉〉选讲宜章县中医医院杨晓恒主任医师《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佩珩,号鞠通,生于1 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
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成为后世学习研究温病学必读之书,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温病条辨〉〉共六卷,于1798年著成。
乃吴氏目睹当时的医生缺少治疗温病的正确理论和治法,经常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混治温病,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广泛采辑自《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名医有关外感热病的论述,去其驳杂不确之处,汲取其精华。
并附以吴氏本人的见解和经验而著就。
本书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
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简单扼要,以便记诵,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补充。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证治,揭示温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机特点,确立诊断要点和治疗大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温病卫气营血的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卓越见解。
然而,叶氏对如何进行三焦辨证,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温病的发展中,脏腑的传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吴氏将这些规律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治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温病学已趋于成熟。
上篇01 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主因-外感温邪主症-发热证候特点-热象偏重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①从外感受(非内伤)②温热性质(非伤寒)温邪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不应把它看作单纯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流行性流行性有大小之别。
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
3.季节性温病具有季节性-温邪具有季节性4.地域性某种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或不见。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1.传变特点: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2.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当温邪作用于人体后,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在温病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营血、下焦,则有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导致阴竭阳脱。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1.发病、传变:“急”、“猛”、“快”、“多”;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4.易内陷生变-病邪较盛,正气不敌,病邪可以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
邪入营血-热盛动血邪陷厥阴-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谵语邪陷正脱-气阴外脱、阳气外脱或内闭外脱三、温病的范围温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其发病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根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冬温按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以其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伏暑四、温病的分类1.按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类-暑湿、湿温、伏暑、温热疫2.按发病初起是否见里热证分类新感类-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的主气致病特点相一致如风温、秋燥、冬温。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
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
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
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
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
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
“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同学们,今天咱们讲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和其它病的治疗一样,都离不开辨证论治,这是总的前提。
(图形演示00:33)图1那么辨证论治啊,首先要分析证候,通过分析证候,找出病因。
中医病因学说怎么形成的呢?——审证求因。
病因是通过分析证候,分析出来的。
那么治疗就根据导致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所以归根结底是审因论治,针对着病因的进行治疗。
温病的病因很简单——温邪,但是温邪也不是一种啊,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这些类型都不一样啊,所以治法也不相同。
(图形演示1:48)温病的治法就比较广泛。
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提出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关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叶天士提得很清楚,(“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这四句话呀,就明确提出来,“在卫(分)汗之可也,到气(分)才可清气”,用清气法,“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那就是说呀,除了用清营养阴之外,还可以透热转气。
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辅助手段。
主要手段是清营,要清营养阴,还可以配合透热转气法。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四个阶段的大法,提得很明确。
吴鞠通提出来三焦辨证,他也提出来三焦的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吴鞠通提出来三焦辨证,他也提出来三焦的治法。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温病的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没有具体说药物,他是举例,上焦如羽,要轻,治上集要用轻扬宣透的药,举邪外出,“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要调整中焦脾胃的平衡,使它保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功能健全,这样呢就平安,所以强调一个“如衡”,强调一个“平”,保持中焦升降的平衡。
由三焦辨证体系论治气道高反应摘要:气道高反应几乎在所有的呼吸系统疾病中都会并发,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其发生原因西医目前尚未完全探明,治疗上应对手段极其有限。
而作为一个非器质性的病变,中医药完全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但现今许多临床医师针对本病常囿于止咳化痰,本文梳理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诊治温病上焦病的“起手三法”,以拓宽气道高反应的临证诊疗思维。
关键词:咳嗽;气道高反应;温病学;0前言气道高反应(AHR)是指气管、支气管对于多种刺激因子表现出的非特异性(非过敏性)的过度反应。
其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探明,在呼吸科的临床中,是一个常见而不易妥善应对的问题。
许多过敏性鼻炎、慢支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扩、哮喘、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患者(尤其儿童、中老年或体弱患者),在及时治疗,病情控制后,仍然存在由AHR引起的以气道功能异常为核心病理变化的症状,如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发作性乃至持续性咳嗽,多见刺激性干咳或咯白色稀痰,或咽痒不适、胸闷、喘促等。
此时辅检如氧饱、血常规、痰液病原菌筛查等多可为正常,单纯使用解痉止咳、稀化痰液等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常疗效不佳。
AHR核心病理学变化,主要是气道痉挛、粘膜肿胀、神经调节失衡等功能性为主的改变,而中医对于非器质性疾病,时常有着“覆杯而愈”的神奇效果,但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不乏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百治不效者。
中医以医理统摄临床,效与不效皆当探究其理,兹以临床结合文献提出一些看法。
1.AHR中医治疗的复杂性多数AHR在中医范畴内可辨病为咳嗽,多归属于功能性病变,但中西医结合施治效果却不理想,这是有着深刻内在原因的。
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面对疾病切入角度也不同,但只要真正严肃的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相同,且同属于医学范畴,时常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俗语有云“咳嗽咳嗽,医家对头”,早在《内经》便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实质上在中医辨病、辨证体系内,AHR亦有着类似西医发生原因多样、涉及病种广泛的认识。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三焦气化的根本在于下焦的肾,特别是肾中阳气的作用尤为重要。
而肾阳又以潜藏为顺,故在三焦气化失常导致的病证中真阳腾越是很常见的病因。
此时,应使用味厚、质重、沉降之品,让真阳回归于下焦。
故温病中“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在治疗此类病证中仍是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此方法也具有了潜阳归肾之义。
标签:三焦;下焦;肾阳;气化;如权;潜阳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其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中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主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并提出了三焦的补益方法,如下焦不足,则“补下焦之阴,以收藏纳缩为要;补下焦之阳,以流动充满为要”。
本文结合“三焦气化”从另一角度来探讨“治下焦如权”的含义。
1 “权”之义在我国古代,“度量衡”是用来计量长度、容量、重量。
“度量衡”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虞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在汉代刘歆条奏中的“审度”“嘉量”“衡权”首次将其分开为各个单一量。
“审”就是定,审度就是指用度来确定物体的长短;“嘉”原意是善,嘉量则是用量器量物时须以水平为准;“权”就是秤锤,衡的作用在于用权来平衡物体的轻重,所以衡权指权和物应成平衡[1]。
在“度量衡”日臻完备的历史进程中,度量衡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
测定重量的器具称为权衡器或衡器,“权”作为一种重量的计量器具出现。
在我国古代对权衡器的称谓缺乏严格的界说,权或锤可以指多种不同的形制,如秤锤或砝码[2]。
在《汉书·律历志》中有“权者,铢、两、斤、钧、石也。
”可见,“权”有“重量”的意思。
吴鞠通认为治疗下焦病证时,应“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意为选用味厚,质重,下沉的药物才能到达下焦。
亦有学者认为,“重”还包括了“药量重”的含义[3]。
2 “三焦气化”之义2 .1. “三焦”之义“三焦”一词出自《内经》,然而《难经》中说其“有名而无形”,致使“三焦”到底是“有名无形”还是“有名有形”历代医家莫衷一是。
第三节三焦辨证概要三焦辩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并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
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
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
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一、上焦病证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由于肺主气属卫,故在上焦病证中,温热之邪初犯人体,既可能肺卫同时受邪,也可能只限于肺脏受邪,邪热壅肺,表卫症不甚明显。
病情严重时,温热之邪可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或见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馈不语,舌害肢厥,舌质红绎。
[机理分析] 肺合皮毛,主表统卫。
温热之邪犯表,卫气失和,肺失宣降,故见发热。
微恶风寒,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等症。
温邪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则口渴;迫津外泄则汗出。
若邪热入里,壅滞于肺,肺失肃降,气逆于上,则见咳嗽,气喘;邪已入里,故身热不恶寒。
口渴,汗出,苔黄,脉数,均为邪热内盛之证。
若肺经之邪不解,逆传心包,热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或昏馈不语,舌害。
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高热;阳气内郁,不达四肢,故肢厥;灼伤营阴则舌质红绎。
二、中焦病证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所表现的证候。
温邪自上焦传入中焦,脾胃二经受病,若邪从燥化,表现为阳明燥热伤阴之证;若邪从湿化,则成为太阳湿热证。
基于温病三焦辩证探析对痤疮病因病机的指导意义发布时间:2022-04-19T02:01:58.65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期作者:姜云涛,李妍,赵伊宁[导读] 三焦辨证是温病的辨证纲领之一姜云涛,李妍,赵伊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三焦辨证是温病的辨证纲领之一,为中国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
是指依据《黄帝内经》中关于三焦部位的定义,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
标志着温热病发展的3个阶段,临床中,笔者发现,一些非温病疾病如痤疮,虽无温热病传变迅速之特质,但亦可运用三焦辨证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指导,故以三焦辩证为基,探析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焦辩证;痤疮;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皮损以黑头粉刺、结节、脓疱为主,预后仍可能会留下明显的瘢痕。
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温病对各类热证有着成熟的理论和确切的治法方药,但现今以温病学指导治疗痤疮的文献较少,故本文以温病三焦辨证施治理论,提出痤疮辨证思路,以飨读者。
1.三焦辨证辨痤疮的病因病机三焦辨证将上焦、中焦、下焦分别代表人体各种脏腑的部位范围。
《温病条辨》言:“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谓上焦对应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中焦对应阳明胃和太阴脾,下焦对应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并清楚地叙述了三焦辨证的规律[1]。
而经临床观察,笔者发现这种疾病辨证规律与痤疮的辨证分型十分契合,并能帮助我们加深疾病的中医理解,而当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的治疗应用于痤疮临床治疗中,疗效堪佳。
故现浅谈如下:2.1上焦辨肺患者多见于青少年[2],天癸初至,素体阳盛,肺经郁热[3],湿热内生之气随经熏蒸面部、上胸及背部等,头面乃阳经汇聚之处,阳气最盛,但此时又复感风邪,闭塞腠理,热邪不得外散,郁于肌肤而发病,为痤疮初期。
症见浅在粉刺或少数结节,皮肤油腻,伴皮肤潮红,鼻翼煽动,伴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