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一去二三里》
- 格式:docx
- 大小:14.29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去二三里》说课稿《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
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小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
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4个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及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
4、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坚持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促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活力,达到扎实双基,重视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用的语文。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
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
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导入新课时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但由于本人语言功底薄弱,又没有其他让学生直观感知的多媒体设备,只有课本上一副图,所以教学效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一去二三里》课文原文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去二三里》。
它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通过对本单元不同题材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识字、学词的同时,感受到此情此景的和谐优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
本篇课文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通过短小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优美寂静的山村图画,课文朗朗上口,充满童趣,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应该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诸环节中,识字教学是关键。
可以说,识字不但是写字的基础,更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程的特点我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方面:1熟读课文中出现的一到十这几个数字,重点掌握烟村、家、亭台、座、枝、花等几个较难的生字生词。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出现的字词,并能组词造句,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教学重点是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能正确读出后学会在田字格中书写。
教学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村优美风景的同时,学会组词造句。
说教法一二年级阶段的儿童对周围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思维活动仍以形象为主,因为他们是凭借具体事物来开展思维活动的。
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语言的特点一是形象,二是情趣,三是充满幻想。
因此本节课程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情景教学法导入图片,生字卡,书本插图等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孩子学习,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采用朗读法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读出文中出现的字词,加深对课文印象的同时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学法本节课程内容浅显学生可以采用看图说话,看图写字,小组朗读,等方式完成本次的教学内容。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
《一去二三里》说课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一)第一课。
本课是一首古代童谣,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
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
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会写生字“一”,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读、范读、同伴互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
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每一个汉字。
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新课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导入新课时,用数学上学的数字来引出本课要学的十个表示数目的汉字,使学生能很快掌握这十个汉字。
●二、看图学童谣。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
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指导写字。
写好“一”字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应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
在学生描红和写字时,教师巡回指导,进行个别辅导。
语文第一册《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精选15篇)《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篇一《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一)第一课。
本课是一首古代童谣,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
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
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会写生字“一”,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读、范读、同伴互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
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每一个汉字。
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新课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导入新课时,用数学上学的数字来引出本课要学的十个表示数目的汉字,使学生能很快掌握这十个汉字。
二、看图学童谣。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
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指导写字。
写好“一”字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应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
在学生描红和写字时,教师巡回指导,进行个别辅导。
《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5、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1、一到十的汉字卡片。
2、《一去二三里》ppt课件。
3、古诗联唱伴奏音乐。
4、积木两块。
活动过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出示一到十的汉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师:你们认识这些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古时候啊有一个诗人很伟大,他把这十个数字啊写到了一首古诗中,老师把这首古诗读给你们听,请你们找一找这十个数藏到了哪里。
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师:你听到诗歌中都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又叫什么诗?(强调这样的诗又叫数字诗)师:老师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请你找一找,除了有数字,你还听到诗歌中说了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我们一起来看图说一说吧!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有房子。
哦,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着人家呢,这儿有四五家人家,仔细看这些房子上还有什么啊?对,是烟囱,做饭了,烟囱里就会飘出白烟。
想一想,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啊?不记得没关系,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请你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这些有烟囱的小房子,(烟村四五家)这些房子错落有致,可真漂亮!这幅图上还有什么啊?远处好像也有房子呢!这些房子它的屋顶是尖尖的呢,这样的房子叫亭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呢?(亭台六七座)对啊,亭子我们说是一座一座的。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诗词原文1.《一去二三里》1.原文: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2.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注释:1.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2.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 米。
3.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4.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5.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3.译文: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2.《画》1.原文: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3.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3.《静夜思》1.原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注释:1.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2.疑:好像、以为。
3.举:抬,仰。
3.译文: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4.《咏鹅》1.原文:1.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注释:1.曲项:弯着脖子。
2.歌:长鸣。
3.拨:划动。
3.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板书设计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板书设计【教学设想】《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
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
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
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2个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
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
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导入新课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①《山村咏怀》:别名《一去二三里》。
②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户冒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子,周围有许多枝野花。
宫词〔唐〕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释①故国:故乡。
②何满子: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
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
结果皇帝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
③君:指皇帝。
译文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一声曲子《何满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lú)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mò):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①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
②元:原,本来。
③空翠:指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
译文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别诗〔南北朝〕范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注释①范云所作《别诗》共两首,该首为其一。
②东西:东边和西边。
③经时:多时,间隔时间久。
④昔:过去,以前。
⑤去:离开,分别。
译文我们住在同一城市的东边和西边,却又是经常分别很久也难得一见。
古诗《一去二三里》赏析《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诗《一去二三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诗人邵康节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诗人邵康节刚要动手,诗人邵康节的妈妈便喝住诗人邵康节,说:“你折一枝,诗人邵康节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诗人邵康节诗人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
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
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中国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梅花易数》是诗人邵康节的发明的占卜方法。
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
先天易学是诗人邵康节的主要代表作。
可是在诗人邵康节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
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诗人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
我们直接研究诗人邵康节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
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
诗人邵康节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诗人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
诗人邵康节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
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诗人邵康节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
一去二三里古诗全文及赏析”一去二三里“是《山村咏怀》中的第一句,《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全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山村咏怀》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山村咏怀》注释: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山村咏怀》赏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
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古诗《一去二三里》
教学目标
1.会认“三、台、六、十、花”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丽、恬静。
教学重难点
认识5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会数数吧,我们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2、l—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宋代有位叫邵雍的诗人把它们串在一起,写成了—首美丽的诗,咱们—起人去读吧!
3、(出示课题)谁会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相机纠正“二”“三”的发音)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要读准字音哟。
(学生自由试读)
2、(出示课后双横线中的字)这些字有你认识的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躲到古诗里去了。
你能在诗中找到它们吗?快拿出铅笔,用横线把这几个字标出来,再借助拼音大声读3遍。
(学生圈划生字,认读生字)
4、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读读这5个字。
读准了,一起夸夸他;没读准,一起帮帮他,好吗?(学生分组练读生字,互相纠正字音。
(教师巡视指导。
)
5、过渡:这些字你们都会读了吗?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1)(出示“三”、“十”)
①谁会读这两个字?(指名读)
②大家都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③诗中还有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呢?(学生说,教师一一出示“村”、“四”、“座”、“二”、“枝”)看看谁的小舌头最灵活,能把这几个字都读准o(指名读,教师伺机正音)
(2)(出示“台”、“六”、“花”)这3个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随机抽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出示“烟村”、“亭台”)谁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两个词?(指名带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
(5)(把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写在花朵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在花儿的反面,藏着—个字词宝宝,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这朵花就属于你了。
①(请学生上台随意翻卡片认读)读对了,大家鼓鼓掌;没读准,大家摆摆手。
②请读对了的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
6.字音都读准了,谁能把古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
(师生评议,在评价中渗透朗读方法) 7.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古诗。
(齐读)
三、借助画面,诵读古诗
1.过渡:想去郊游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游玩吧.
2.(在音乐中出示画面)瞧,在这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
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3.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游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
)
4.山村风光的确很美,诗人也用一首诗来赞美它。
(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5.(出示第一、二句)
(1)(出示画面)一眼望去,二三里路远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小山村的烟囱里有时会飘出袅袅炊烟,这就是“烟村”。
(2)谁愿意把第一、二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3)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美丽的小I川村,多轻松啊。
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
谁再来读读第一、二句?(指名读,齐读)
6,(出示第三、四句)
(1)(出示画面)快看,远处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
近处,有什么?(开得正艳的花朵)
(2)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
(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村子四周的景色这么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
(齐读)
7.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一个读第一、二句,一个读第三、四句,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8 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指名读全诗,在评议中进一步感悟山村的秀美,激发学生的情感。
) 9.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
让我们再放眼去看一看吧。
(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找找其他含有数字的古诗,读一读,并和小伙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