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制粒中黏合剂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5
干法制粒常用处方
干法制粒是一种常用的制药工艺,其优点在于无需使用溶剂,从而避免了湿法制粒中可能出现的溶剂残留问题。
干法制粒的处方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颗粒的物理特性以及生产工艺的可行性。
在干法制粒的处方中,常用的成分包括主药、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等。
主药是颗粒的主要成分,其性质和剂量直接影响颗粒的质量和疗效。
填充剂用于增加颗粒的体积,常用的有乳糖、淀粉等。
崩解剂的作用是使颗粒在水中迅速崩解,从而释放药物,常用的崩解剂有交联聚维酮、羧甲基淀粉钠等。
润滑剂则用于改善颗粒的流动性,防止在制粒过程中颗粒间的黏连,常用的润滑剂有硬脂酸镁、滑石粉等。
处方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颗粒性质的影响。
例如,填充剂和崩解剂的选择应使颗粒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崩解性能;润滑剂的用量应适中,过多可能导致颗粒间的黏连,过少则可能影响颗粒的流动性。
此外,还需考虑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如制粒机的型号、制粒速度、制粒温度等因素。
总之,干法制粒的处方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颗粒的物理特性以及生产工艺的可行性。
通过合理的处方设计,可以制备出质量稳定、疗效良好的干法制粒产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信息,建议咨询药学专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表2均匀实验安排及结果实验号因素X1/%X2/b C X3/h X4/m g /mL 成分含量总蒽醌/m g /mL 11(40)2(20)3(3)6(1B 10)0.020122(50)4(40)6(6)5(1B 9)0.025433(60)6(60)2(2)4(1B 8)0.022144(70)1(10)5(5)3(1B 7)0,021155(80)3(30)1(1)2(1B 6)0.015466(90)5(50)4(4)I(1B 5)0.0221根据回归方程知,料液比和浸提时间对总蒽醌提取影响较大,乙醇浓度和浸提温度对总蒽醌提取影响很小。
根据乙醇浓度及温度单因素实验可知当其浓度达到60%、温度为30b C 时总蒽醌的提取率较高。
根据实验,为了节约能源和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在保证芦荟总蒽醌提取率的前提下,选定优化条件为用10倍量60%乙醇提取,每次6h ,浸提温度30b C ,优化条件下的的预测值为0.034mg/mL 。
2.3.3 优选工艺条件的验证实验用优选的工艺验证实验,即用60%乙醇,料液比为1B 10,浸提温度为30b C ,每次6h ,测得芦荟总蒽醌含量为0.0325m g/mL ,可见优选条件重现性良好。
3 讨论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让实验点在实验范围内充分地/均匀分散0,使每个实验点有更好的代表性,实验点的数目可大幅度地减少。
用均匀设计法进行多因素多水平实验的设计,可减少实验次数,定量地预测优化实验条件和结果,具有方便、适用、预测性好的特点。
本试验考察了四个因素,在均匀设计中为能使结果正确进行回归计算处理,因此选择了U6*(64)均匀设计表。
提取选用溶剂为工业酒精,是因芦荟总蒽醌在乙醇中具有很好的溶解度,且工业酒精价格低廉、无污染、使用较安全,通过均匀设计试验结果分析,确定料液比、浸提时间为影响芦荟总蒽醌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影响显著;而乙醇浓度、浸提温度对芦荟总蒽醌提取率的影响很小,不显著。
干法制粒的原理范文干法制粒是一种将粉状或颗粒状物料通过物理力学原理和化学原理进行粒化的工艺。
其原理主要包括颗粒化、团聚和离散三个过程。
首先,颗粒化是将物料通过机械作用力使其分散为各个颗粒的过程。
将原料通过颗粒机或圆盘造粒机等设备进行研磨、碰撞、剪切等力学作用,使物料表面粗糙,并受力集中,从而导致颗粒间的内聚力增强。
同时,颗粒机或造粒机的转速和间隙也会对颗粒化过程产生影响。
在机械作用力下,原料渐渐形成一定大小的颗粒,这是实现干法制粒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然后,团聚是指粘合剂在颗粒表面的作用下,将颗粒粘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团粒。
粘合剂通常是添加到原料中的粘合物,通过增加颗粒颗粒间的附着力或形成结晶桥梁来促进团聚作用。
粘合剂的选择要考虑物料的性质和制粒要求。
团聚的作用使颗粒更加均匀,并将颗粒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提高粒状物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最后,离散是将过大的颗粒进行破碎的过程,以达到合适的颗粒大小。
制粒过程中,由于机械作用力和粘合剂的作用,有时颗粒会形成团粒,导致颗粒的大小超过预定的要求。
为了得到均匀一致的颗粒大小,需要对过大的颗粒进行离散处理。
离散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力学振动、震荡或冲击等方式进行,使团粒破裂,使颗粒回复到合适的大小。
以上是干法制粒的主要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物料的性质和制粒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工艺参数和设备选择,例如颗粒机的类型、转速、研磨介质等,以及粘合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等。
干法制粒工艺在固体制剂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制造颗粒药物、化肥、染料等领域。
这种工艺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并满足市场对于均匀性、流动性、溶解性等要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干法制粒工艺及其在研发中QBD思维的运用前言干法制粒在制药领域应用广泛,有将近70年的使用历史,本文从干法制粒仪器结构、物料可压性损失、影响干法制粒工艺的因素、干法制粒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干法制粒工艺过程进行简单剖析,最后通过FDA于2012年发布的有关仿制药开发QBD运用实例,对QBD思维在干法制粒工艺中运用的思路进行梳理,加深大家对干法制粒工艺过程的理解。
一、干法制粒介绍干法制粒是将松散的粉末压缩团聚,然后将压实的粉末粉碎制粒使粉末的流动性得到改善的过程,适用于工艺生产如压片胶囊灌装等。
与湿法制粒相比,干法制粒的优点是在整个工艺过程中无需水或其它机溶剂的参与,对湿、热敏感的药物尤为合适。
另外,辊压干法制粒从技术方面来看更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效率高、工艺简单且更加环保。
粉末压缩方式有辊压与非辊压方式,辊压是制药行业的主流,其主要优势是工艺过程连续具有更大的生产能力、粉末对润滑剂的依赖性小等。
一般干法制粒辊压工艺主要变量有三个:压力大小、进料螺杆的转速及辊筒转速。
混合粉末中对辊压影响较大的辅料主要有两种:粘合剂与润滑剂。
辊压结构如下图1,物料辊压过程分三个区域:1进料区,物料所受压力较小;2压缩区,物料所受压力高且物料颗粒产生塑性形变;3出料区,压实的物料呈条带状薄片排出。
辊压过程需要充足的粉末进入辊轮间隙以保证工艺的连续进行,在整个压制过程中为保证不漏粉辊轮区需要一定的密封措施,为保证制备颗粒的均匀性辊压力要尽可能稳定。
图1,辊压结构图,及物料压制不同区域不同厂家设计的仪器设备会有一定差异,如物料进入辊筒方向(如下图2所示),辊筒表面的设计有光滑、凹槽或口袋等形式,另外密封系统、辊筒大小、辊筒宽度及进料系统(重力进料或强制进料)等也会有一定差异。
图2,辊进料的三种方式二、影响干法制粒工艺的因素物料含水量的影响。
物料的含水量影响物料的形变与拉伸强度,从而影响片剂的可压性。
因此在干法制粒工艺过程中,即使是相同的物料也要严格控制水分含量。
药剂学干法制粒粘合剂药剂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药物的制备和应用有着关键的影响。
其中,干法制粒是一种常用的制粒方法,而粘合剂则是干法制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干法制粒技术及其粘合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第一部分:干法制粒的原理与优势干法制粒是一种将药物粉末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进行颗粒化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加热、压力、摩擦等力量使药物颗粒结合成固体颗粒。
与湿法制粒相比,干法制粒具有以下优势:1.节约能源:干法制粒不需要水或其他溶剂,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和水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保持药物稳定性:由于干法制粒过程中无需添加液体,药物分子不易受到水分解或氧化,有利于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3.提高药物溶解性:干法制粒可以通过控制颗粒大小和表面积,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第二部分:常用粘合剂及其特点在干法制粒过程中,粘合剂起着粘结颗粒的作用,使得颗粒能够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粘合剂及其特点: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CMC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胶结性能和粘合力。
它可以调节颗粒的流动性和压缩性,适用于各种药物的制粒。
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HPMC是一种常用的可溶性粘合剂,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胶凝性。
它能够增加颗粒的硬度和稳定性,并且对药物的释放行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3.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VP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和溶解性。
它可以提高颗粒的力学性能和质地,适用于制备高密度的颗粒。
第三部分:干法制粒与粘合剂研究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干法制粒及其粘合剂在药剂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1.粘合剂改性:通过对粘合剂进行物理或化学修饰,可以改善其粘合性能和释放行为。
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与其他聚合物的复合使用,可以调节颗粒的表面特性和释放速率。
2.制粒工艺优化:研究者们通过调节干法制粒的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和粉末浓度等,来控制颗粒的形态和质量。
1、原辅料性质(1)粉末细、质地疏松,干燥及粘性较差,在水中溶解度小;选用粘性较强的粘合剂,且粘合剂的用量要多些。
(2)在水中溶解度大,原辅料本身粘性较强;选用润湿剂或粘性较小的粘合剂,且粘合剂的用量相对要少些。
(3)对湿敏感,易水解;不能选用水作为粘合剂的溶剂,选用无水乙醇或其它有机溶媒作粘合剂的溶剂。
(4)对热敏感,易分解;尽量不选用水作为粘合剂的溶剂,选用一定溶度的乙醇作粘合剂的溶剂,以减少颗粒干燥的时间和降低干燥温度。
(5)对湿、热稳定;选用成本较低的水作为粘合剂的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润湿剂(moistening agents):使物料润湿以产生足够强度的粘性以利于制成颗粒的液体。
润湿剂本身无粘性或粘性不强,但可润湿物料并诱发物料本身的粘性,使之能聚结成软材并制成颗粒。
如:蒸馏水、乙醇。
粘合剂(adhesives):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物料聚集粘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如聚维酮(PVP)、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纤维素钠(CMC-Na)、糖浆等。
(1)种类①蒸馏水:水本身无粘性,当物料中含有遇水能产生粘性的成分时,用蒸馏水润湿即可诱发其粘性而制成适宜的颗粒。
但用水作润湿剂时,由于物料往往对水的吸收较快,较易发生湿润不均匀的现象,且干燥温度较高,故不耐热、遇水易变质或易溶于水的药物不宜采用。
最好采用低浓度的淀粉或乙醇代替,以克服上述不足。
②乙醇:凡药物本身有粘性,但遇水能引起变质或润湿后粘性过强以致制粒困难,湿度不均、使干燥困难或制成的颗粒干后变硬,以及其压制的片剂不易崩解等,可选用适宜浓度的乙醇作润湿剂。
乙醇浓度视药物的性质和环境温度而定,一般为30%-70%或更浓。
且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湿润后所产生的粘性降低,从一定程度上说,乙醇是一种分散剂,降低颗粒之间的粘性,使粘性过强的物料容易成粒。
中药浸膏片常用乙醇做湿润剂,但应注意迅速操作,以免乙醇挥发而产生强粘性的团块。
目前干法制粒机进口的主要有日本友谊公司、德国亚历山大、美国Fitzpatrick 公司等。
干法制粒或直接压片,应选择粘合性和可压性较好的辅料。
这样有利于生产操作和成品的质量稳定。
乳糖有较好的可压性,制得片剂外观也好;蔗糖有较好的可压性,但可能会吸潮;MCC(微晶纤维素,其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受压时氢键缔合,故具有高度的可压性,常被用作于黏合剂;压制的片剂遇到液体后,水分迅速进入含有微晶纤维素的片剂内部,氢键即刻断裂,所以可作为崩解剂。
因此,它是片剂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辅料,能够提高片剂的硬度。
例如,在制备利福平药片中可用MCC与淀粉(6.25:1质量比) 和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直接压片,产品在lmin内崩散成雾状。
而且在有效期内含量不变,并能很好地提高药物稳定性。
用微晶纤维素做辅料压片时不需经过传统的造粒过程,例如在制备咳必清药片中由于加人了MCC,解决了咳必清湿法造粒压片易吸潮而出现的严重黏冲现象,并且崩解迅速。
)的粘合性较好;可压性淀粉,可压性好,流动性也好,可作为必选;甘露醇的可压性和流动性都一般;糊精的粘合性也不错。
建议用可压性淀粉,乳糖,糊精,MCC,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方,当然也要考虑主药的性质,估计会有较满意的结果。
干法制粒及粉末直接压片用辅料应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压缩成型性,即干燥粘合作用。
⑴微晶纤维素也用于湿法制粒的辅料。
其喷雾干燥法制成的产品的流动性较好,药品的容纳量较大(即加入较多药品不致对其流动性及压缩成型性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⑵预胶化淀粉部分预胶化的淀粉称为可压性淀粉。
该品是由淀粉加工制成,其流动性好,休止角<40°,压缩成型性好,兼有崩解作用,压成之药片崩解快,药物的释放性能好;该品有自身润滑作用,推片力小。
用该品压片时,应含有适量的水分,否则片剂的硬度不足;为改善片剂的外观而加入润滑剂时,如选用硬脂酸镁,应尽量减少用量,否则影响片剂的硬度,硬脂酸对片剂的硬度影响较小。
颗粒剂制法
颗粒剂制法是一种将药物制成颗粒状的制剂形式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用于将固体药物制成颗粒剂。
颗粒剂制法可以将药物微粉状物质制成颗粒,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主要有以下几种颗粒剂制法:
1. 干法制粒法:根据药物的物理性质,使用干燥法将药物粉末与一些辅料混合均匀,并加入适量的粘合剂,然后通过压制、抛光等工艺制成颗粒剂。
2. 湿法制粒法:将药物粉末悬浮在一定浓度的粘结剂溶液中,通过搅拌、过筛等操作将药物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均匀,然后通过干燥或喷雾干燥等工艺制成颗粒剂。
3. 凝胶制粒法:将药物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凝胶,然后通过凝胶切割、喷雾干燥等工艺将凝胶制成颗粒剂。
4. 包衣制粒法:将药物颗粒包裹在一层保护层中,如聚合物包衣等。
这种方法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控释性能。
5. 滚球制粒法:将药物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后,通过滚动加压等方式制成颗粒剂。
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的湿性较差的情况。
颗粒剂制法在药物制剂工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和控释性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便利性。
制粒工艺中粘合剂的选择与应用粘合剂的一般功能就是促使处方中主要物料粉末粒子间的粘结,故而保证颗粒的强度及密度以便在后续的工艺过程中使之仍能保持完整性。
另外,对于用于压片的颗粒而言,提供必需的热塑性能及强度从而改善处方的可压性能,但同时又不影响溶出及崩解时间,同样也是非常重要。
大多数情况下药物与处方中其它的物料并不具备理想的可压性。
太大的脆性和弹性,会导致揭盖、高脆碎度以及片面效果不佳。
在高速以及高应变率压片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因此,理想片剂和颗粒的粘合剂要提供必需的热塑性能以便在生产压片过程中使用尽量小的压力便可以生产致密坚硬的片剂。
然而粘合剂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经验性的,经常是依靠处方工程师的经验及偏好。
最近二十年以来,制剂工艺取得显著进展,量子及机械粒子工程以及材料科学等分支领域引领了药物制剂粉体技术的方向。
如何从实践出发考虑粘合剂的选择和它们关键物理化学性质的应用,例如制粒技术与颗粒设计,尤其是最终药物的稳定性,制粒体系的润湿及表面能以及热力学性质等显得非常重要。
粘合剂的选择和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1. 用量及粘合效果由于药物及处方不同,粘合剂在不同药物处方中的实际用量往往会有较大偏差。
一般来说,增加粘合剂浓度可以提高颗粒的硬度及降低颗粒的脆碎度。
粘合剂浓度的增加使每一单位的粘合效果增强而导致基础粒子间的结合增强。
粘合效果可以被定义为达到某一特定标准的硬度与脆碎度所需要的最小的粘合剂的量。
至于粘合效果的准则,没有绝对的标准。
和人们经常选择所须最小的粘合剂量产生最小的可接受的硬度及最大的可接受的脆碎度相比,最硬的片剂和颗粒并不一定是人们最想要得到的。
最小的粘合剂量将减少成本及片剂尺寸,但最硬的片剂和颗粒会减慢药物释放。
根据可接受的最大的脆碎度,作为一般原则,脆碎度应该尽量小,以保证片剂的后续工艺处理,如包衣等。
2. 稳定性及相容性众所周知,活性成分和辅料之间以及其自身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的不相容性体现为稳定性与安全性。
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在干法制粒中的应用一、引言干法制粒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粒方法,通过将药物粉末和成型辅料进行混合,并利用机械力和压力形成颗粒。
在干法制粒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粘合剂可以提高颗粒的强度和均匀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
二、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的特性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具有很高的黏度和粘附性。
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加工性,能够与其他成型辅料均匀混合,并在干法制粒过程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三、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在干法制粒中的应用1. 提高颗粒的均匀度: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能够与药物粉末和其他成型辅料充分混合,使颗粒的成分分布均匀,避免药物的不均匀性对疗效的影响。
2. 增强颗粒的强度: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具有较高的粘附性,能够将药物粉末和成型辅料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增强颗粒的强度,防止颗粒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破碎和破损。
3. 提高药物的溶解性: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能够与药物粉末形成均匀的混合物,使药物颗粒的溶解速率提高,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4. 改善颗粒的流动性: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减少颗粒在制粒过程中的堵塞和结块现象,提高生产效率。
5. 增加颗粒的稳定性: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具有较高的黏度,能够形成保护膜覆盖在颗粒表面,提高颗粒的稳定性,防止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四、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的应用注意事项1. 适量使用:在干法制粒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制粒要求适量添加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避免使用过多导致颗粒黏附在一起。
2. 混合均匀: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应与其他成型辅料充分混合,确保颗粒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 控制制粒条件:在干法制粒过程中,应控制好制粒的温度、压力和时间,以保证颗粒的质量和稳定性。
4. 贮存和包装:制得的颗粒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和变质;同时,应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防止颗粒受外界湿度和氧气的影响。
五、结论高粘度羧甲基淀粉钠在干法制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干法制粒工艺及其在研发中QBD思维的运用前言干法制粒在制药领域应用广泛,有将近70年的使用历史,本文从干法制粒仪器结构、物料可压性损失、影响干法制粒工艺的因素、干法制粒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干法制粒工艺过程进行简单剖析,最后通过FDA于2012年发布的有关仿制药开发QBD运用实例,对QBD思维在干法制粒工艺中运用的思路进行梳理,加深大家对干法制粒工艺过程的理解。
一、干法制粒介绍干法制粒是将松散的粉末压缩团聚,然后将压实的粉末粉碎制粒使粉末的流动性得到改善的过程,适用于工艺生产如压片胶囊灌装等。
与湿法制粒相比,干法制粒的优点是在整个工艺过程中无需水或其它机溶剂的参与,对湿、热敏感的药物尤为合适。
另外,辊压干法制粒从技术方面来看更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效率高、工艺简单且更加环保。
粉末压缩方式有辊压与非辊压方式,辊压是制药行业的主流,其主要优势是工艺过程连续具有更大的生产能力、粉末对润滑剂的依赖性小等。
一般干法制粒辊压工艺主要变量有三个:压力大小、进料螺杆的转速及辊筒转速。
混合粉末中对辊压影响较大的辅料主要有两种:粘合剂与润滑剂。
辊压结构如下图1,物料辊压过程分三个区域:1进料区,物料所受压力较小;2压缩区,物料所受压力高且物料颗粒产生塑性形变;3出料区,压实的物料呈条带状薄片排出。
辊压过程需要充足的粉末进入辊轮间隙以保证工艺的连续进行,在整个压制过程中为保证不漏粉辊轮区需要一定的密封措施,为保证制备颗粒的均匀性辊压力要尽可能稳定。
图1,辊压结构图,及物料压制不同区域不同厂家设计的仪器设备会有一定差异,如物料进入辊筒方向(如下图2所示),辊筒表面的设计有光滑、凹槽或口袋等形式,另外密封系统、辊筒大小、辊筒宽度及进料系统(重力进料或强制进料)等也会有一定差异。
图2,辊进料的三种方式二、影响干法制粒工艺的因素物料含水量的影响。
物料的含水量影响物料的形变与拉伸强度,从而影响片剂的可压性。
因此在干法制粒工艺过程中,即使是相同的物料也要严格控制水分含量。
干法制粒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干法制粒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1. 粒子粗细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原料的物性差异或加工参数调控不当导致的。
解决方法包括调整原料配方、优化加工工艺参数、增加或减少制粒剂量等。
2. 粘结问题:干法制粒过程中,一些粘性较大的原料容易产生粘结现象,导致产出物颗粒不均匀。
解决方法包括增加适量的干燥剂、设置合理的制粒温度和湿度、增加冷却时间等。
3. 粒子硬度不够:在干法制粒过程中,一些原料可能由于粘结力不足而导致颗粒硬度不够,容易破碎。
解决方法包括增加原料中的粘结剂、调整制粒剂量和粒径分布等。
4. 粉尘问题:在干法制粒过程中,由于颗粒破碎、不均匀等原因,可能会产生大量粉尘。
解决方法包括加强设备密封性、增加除尘设备的效率、优化加工流程等。
5. 能耗高:干法制粒过程中,能耗通常较高。
解决方法包括优化加工工艺、采用节能型设备、回收和利用余热等。
综上所述,在干法制粒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配方、优化加工参数、使用适当的辅助剂等手段,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还可采取改善设备密封性、增加除尘设备等措施,以提高制粒工艺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干法制粒工艺及应用的研究干法制粒是一种将粉体原料经过压辑压实、粉碎整粒宜接制成满足用户要求的颗粒的生产工艺一一它可以改善原料粉末的物理特性,解决粉末粒径大小不一、密度不均、流动性不好、易于成层的问题。
加工后的粉末粒度均匀性更好,堆积密度显著增加,流动性有所改善,并且其溶解度、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等可控制,对辅料本身的要求不像粉末直压那么苛刻,有助于提高后续混合或压片工艺的生产效率。
与湿法制粒相比,干法制粒的优势明显。
在制粒过程中,干法制粒主要利用的是物料本身的结晶水,一般不需要添加剂,尤其适用于对水和对热敏感的料粉。
而且该方法可以连续地直接成型、造粒,相比于湿法制粒工艺,省略了加湿和干燥工序,工艺链条短,生产中出现偏差的概率小,投资成本更低。
干法制粒制造的片剂,由于所用的干粘合剂的粘合作用较小,因此溶解速度快、溶解性能有所改善[1]。
与干法制粒制造设备相比,湿法制粒设备的清洁时长更长且周期更频繁。
另外,干法制粒的放大操作并不复杂,湿法制粒放大时在制粒和干燥过程中要监测的主要和次要变量要多得多。
O1工作原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干法制粒机的工作原理都是类似的,本文以费兹帕克品牌的干法制粒机为例(如图1所示),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料粉经水平送料螺杆输送,在垂直送料螺杆作用下进行脱气和预压,被推至两个挤压辑轮的弧形槽内,经过压辐(压辐表面的不同构造可以应对不同的粉料,以防止粉料在被压辑咬入时打滑)挤压变成料片;料片通过压辑后,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脱离压辑,少量未脱落的料片被刮刀刮下,所有脱落的料片会继续进入粉碎整粒机,经过粉碎整粒工艺制成颗粒。
干法制粒机不仅可以独立生产,有些还会配置后续循环工艺:整粒后的颗粒会进入振动筛过筛分级,得到符合要求的颗粒产品,筛下细粉返回水平送料螺杆循环制粒。
02关键工艺参数通过对各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干法制粒工序的关键工艺参数有:压辑压力、压辑间隙及压辐转速。
其中压辑压力对颗粒性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药剂学干法制粒粘合剂药剂学与干法制粒的探索引言:药剂学是一门研究制剂开发与制备的学科,它涉及了众多的技术和原理。
在药物制备过程中,干法制粒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使用粘合剂将小颗粒或粉末通过加压或细雾喷雾的方式粘合成较大的颗粒。
本文将从药剂学的角度探讨干法制粒技术,并提供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目录:1. 药剂学的概述1.1 药物制剂的定义和分类1.2 药物制备的目的和要求1.3 药剂学在制剂开发中的重要性2. 干法制粒的原理与过程2.1 干法制粒的定义和优势2.2 粘合剂的作用与选择2.3 干法制粒的步骤和操作要点3. 干法制粒技术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3.1 固体制剂中的干法制粒技术3.2 粉针制剂中的干法制粒技术3.3 口服制剂中的干法制粒技术4. 个人观点和理解4.1 干法制粒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4.2 对于药物制剂研发的影响4.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总结:药剂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药物制剂研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干法制粒作为药物制备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粘合剂的应用有效地将小颗粒或粉末粘合成较大的颗粒,提高了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然而,干法制粒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如需耗费更多时间和资源。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优化干法制粒技术的方法,并结合其他制剂技术来提高制剂的效果和质量。
正文:1. 药剂学的概述1.1 药物制剂的定义和分类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辅料、助剂等组分合理配伍并加工制备成适合使用的药物形式。
根据制剂形式的不同,药物制剂可以分为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液体制剂(如注射液、口服液等)、半固体制剂(如膏剂、栓剂等)等多种类型。
1.2 药物制备的目的和要求药物制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药物的效果和稳定性,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在药物制备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要求,如制剂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效持续时间等。
1.3 药剂学在制剂开发中的重要性药剂学作为药物制剂的核心学科,对药物制备的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影响。
干湿法制粒技术在片剂生产中的对比应用
1 干法制粒技术
干法制粒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片剂生产中的一种常见制粒技术。
它
是一种通过改变物料的形状和尺寸来制备片剂的一种方法。
它采用单
一法式进行研磨,无需使用任何液体,可以制备且塑性好的片剂。
2 湿法制粒技术
湿法制粒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片剂生产中的一种技术。
它是一
种通过加入水素或其他溶剂,以湿法的形式制备片剂的方法。
湿法制
粒克服了干法制剂很难制备较细颗粒的缺点,可以制备出更细微结晶
状物质,不仅能够提高片剂的药效,而且能够改善物性,以及减少服
用量。
3 对比
从技术特点上比较干湿法制粒技术在片剂生产中的应用,两者有
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干法制粒技术不混合任何溶剂,可以制备出塑性好的片剂,而湿法制粒技术则需要加入液体,可以更好的改善物性,以及提高药效。
其次,干法制粒技术偏向于制备较粗的颗粒,而湿法制粒技术则
可以制备出更细微的结晶物,并且可以减小服用的量。
最后,干法制粒技术的操作简单,准确度高,技术和制作成本较低,而湿法制粒技术则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总的来说,干湿法制粒技术在片剂生产中各有优缺点,具体使用哪种技术,应根据特定工艺要求进行选择。
干法制粒颗粒压片时粘冲的原因一、颗粒本身的问题水分含量不合适。
如果颗粒中的水分太多啦,就像面团太湿一样,在压片的时候就容易粘在冲头上。
就好比下雨天地面有水,我们的脚踩上去就容易沾上泥巴,一个道理哦。
颗粒的粒度分布不均匀。
要是颗粒大小差异很大,小颗粒就会填充在大颗粒的空隙里,这样就可能导致在压片时压力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压力过大,使得物料溢出粘冲。
这就像是把不同大小的石头和沙子混在一起,很容易在某个地方堆起来。
颗粒的流动性差。
流动性不好的颗粒在模具里不能很好地填充,就会导致局部压力过高或者物料堆积,然后就容易粘冲。
这就像一群人在一个狭窄的通道里,如果大家走得很慢又不整齐,就容易挤在一起。
二、冲头方面的因素冲头表面不光滑。
如果冲头表面有划痕或者磨损得很粗糙,就像有小钩子一样,颗粒就会被勾住,从而粘在冲头上。
这就像我们的衣服如果被勾到有毛刺的地方,就会挂住纤维一样。
冲头的材质不合适。
有些材质可能会和颗粒中的成分发生反应,或者本身就比较容易吸附颗粒,这样就会导致粘冲现象。
比如说有的金属容易和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就像两个人性格不合容易起冲突。
三、压力因素压力过大。
压力太大的时候,颗粒之间的空气被过度排出,颗粒就会被过度挤压变形,甚至可能溢出模具,粘在冲头上。
这就像我们用力捏一个装满水的气球,水就会从气球的薄弱处挤出来。
压力不均匀。
如果在压片过程中,各个部位的压力不一样,那么压力大的地方就容易出现物料溢出粘冲的情况。
就像我们坐在椅子上,如果椅子的四条腿不一样长,受力不均匀,就会歪向一边。
四、环境因素环境湿度大。
如果周围的空气湿度很大,颗粒就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得更加湿润,就更容易粘冲。
这就像我们在南方的梅雨季节,东西都很容易受潮。
环境温度的影响。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改变颗粒的性质,比如温度过高可能使颗粒变软,就像巧克力在高温下会融化变形一样,这样就容易粘冲。
五、物料配方的影响润滑剂用量不足。
润滑剂就像颗粒之间的小滚珠,如果量不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就会增大,在压片时就容易粘冲。
常见制粒方法的特点及问题常见制粒方法的特点及问题在医药生产中,几乎所有的固体制剂的制备过程都离不开制粒过程。
当前药企广泛应用的制粒方法有: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喷雾制粒,熔融制粒、离心造粒等,其中湿法制粒(流化床制粒、高速剪切制粒)和干法制粒为最为常用的制粒方法。
本文就这两种方法特点和常见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本文暂不考虑设备本身结构或设计问题造成的制粒问题)湿法制粒——流化床制粒流化床制粒过程中微粒长大的机理分为:包衣长大和团聚长大,包衣长大是指粘合剂以雾滴形式铺展在颗粒表面,层层包裹,使颗粒长大;团聚长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颗粒由粘合剂形成的液体桥或固体桥而团聚在一起,使颗粒长大。
在制粒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1、制粒结束后颗粒粒径分布较宽,且细粉太多a.风机频率太高或喷枪位置较高,增加了粘合剂的溶剂挥发,造成物料不能完全润湿,颗粒间不能形成稳定的固体桥,呈现喷雾干燥现象,阻断颗粒团聚长大;b.粘合剂的用量较少,增加粘合剂的用量,使较多的颗粒间形成固体桥,促进颗粒长大;c.粘合剂的种类或浓度不合适,颗粒间不能形成稳定的固体桥,建议更换粘度较大的粘合剂,但同时需注意粘合剂粘度太大造成堵枪;d.喷枪的喷雾范围小于物料床的面积,造成中间物料因接触较多粘合剂而形成较大颗粒,而外围物料因接触粘合剂较少而形成的颗粒较小。
此时应调节喷枪的喷雾范围使其与物料床面积相同(若粘合剂喷雾范围过大,则造成湿物料贴壁)。
此外也可调整物料的流化状态,若物料的流化状态好,也能使物料颗粒的粒径分布较窄;e.若粘合剂的用量加大后仍出现细粉太多现象,则有可能是由于粘合剂。
2、制得的颗粒中有较大颗粒,甚至塌床颗粒较大的原因是粘合剂与颗粒接触后不能及时干燥,粘合剂在大量粉末颗粒间形成液体桥使物料团聚成较大颗粒。
防止形成较大颗粒或塌床的方法有:a.增加雾化压力或降低供液速度,使雾滴减小,粘合剂与颗粒接触后及时干燥,防止粘合剂与大量物料团聚;b.增加风机频率,改善物料流化状态,防止物料粘连结块;c.升高进风温度,使雾滴与颗粒接触后能及时干燥,防止物料继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