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的百年发展历程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7
起飞,意味着航母的诞生。
1918年全世界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英国“百眼巨人”号正式服役;1922年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开始服役,“凤翔”号还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
航母真正建立功勋是在二战时。
其引领和开创了全新的海战模式。
1941年12月,日本6艘航母的360架舰载机袭击了珍珠港。
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战列舰舰队顷刻间灰飞烟灭。
1942年5月的美日珊瑚海的航母大战,标志着航母作为海上霸主开始取代战列舰。
1961年11月,世界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
它排水量8.56万吨,航速33节。
1975年4月29日,北越逼近西贡,此时美军正在执行撤离越南的“频繁之风”行动。
南中国海上瑚海”号和“汉考克”号搭载直升机从西贡撤出大量驻越人员和难民。
撤离行动一直持续到北越军1980年4月24日,阿拉伯海,“尼米兹”号搭载的6架MH-53(共8架)起飞,深入伊朗执行营动。
由于配合失误与意外事故,作战行动彻底失败。
但航母所起的积极作用仍然显著。
美国环球航空TWA800航班爆炸和西柏林舞厅爆炸事件的最大嫌疑指向了利比亚,1986年4月14“黄金峡谷”行动,图为“萨拉托加”号准备放出一架F-14为攻击部队提供掩护。
“黄金峡谷”的空中作战行动,也是“外科手术打击”战术的首次实践。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联合国授权多国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手段将伊拉克军动前夕,美军以空前的4艘航母作出威慑,萨达姆对此无动于衷。
但是他明显低估了美军动武的决斯湾内的美国海军TaskForceZulu战斗群。
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期间,“美国”号航母甲板上,地勤人员绕过一架EA-6B准备为空袭在著名的“38天空袭”中,盟国空中力量彻底摧毁了伊拉克的战争潜力,以至于地面战仅仅用了1991年4月18日,伊拉克6号东路,从科威特溃退的伊拉克军队遭遇盟国海陆基航空兵的轮番打公里。
6号公路因此也被称为“死亡公路”。
航空母舰发展史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以飞行距离260米,滞空时间59秒飞行记录,开创了人类征服天空的新记录,也为航空母舰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金鸟”号飞机从“伯明翰”号轻巡洋舰上起飞;两月后,伊利又一次驾驶“金鸟”号由“宾夕法尼号”巡洋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上降落。
这两次实验的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战舰的生存基础,也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作为海空霸主的新一代武器——航空母舰,即将走上属于它的历史舞台。
其实,早在一年前独具慧眼的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曾在《军事飞行》一书中率先提到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必要性,并对飞机起降军舰上建造宽敞起降甲板等观点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只可惜《军事飞行》一书在法国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因此法国人的舰上飞行被整整耽搁了十年之久。
早期的航空母舰是先从水上航母的研究入手,都是由巡洋舰装上木质飞行甲板改装而成,。
英国的“克技神”号便是水上航母的代表之作,是世界上第一艘搭载水上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
英国在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建造思想方面总是处于领先地位,1912年他们就开始有了3艘真正的航空母舰。
像倾斜式飞行甲板、蒸汽动力飞机弹射器、飞机降落指挥系统,还有现代飞机的垂直/短距起落技术都是英国人首创的。
而在一战中,英国也是唯一一个将水上航母应用于海战之中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航空母舰并不是海军的主要作战武器,那时的海战还是其他战舰唱主角,航空母舰只不过是待在它们一边的飞机平台。
但航空母舰的潜在威力,却已经被头脑敏锐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发现,一战后,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迅速发展,为二战中航空母舰的精彩“演出”做好了准备。
而英美日三国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展开了疯狂竞争。
日本自从在1922年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开始,此后又将“赤诚”号和“加贺”号战列舰改成了航空母舰,然后又陆续建造了“苍龙”号和“飞龙”号三艘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的发展历程航空母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飞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军事战略的变化,各国开始认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军事优势。
下面将简要介绍航空母舰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航空母舰的概念开始崭露头角。
1909年,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首次使用了飞机起飞甲板。
随后,1910年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也配备了飞机起降甲板。
这些早期的舰船仅能容纳一些简陋的水上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的战略潜力得到了更多的认识。
1918年,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用于携带飞机的航空母舰“弥尔斯湖号”。
它在战争期间成功地发射了多次空袭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随着二战的爆发,航空母舰成为各国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功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例如,美国海军的“约克城号”级航母采用了全新的舰载机型,可以携带更多的战斗机和轰炸机。
而日本的“赤城号”和“翔鹤号”航母则引进了先进的舰载机型,成为其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冷战期间,航空母舰的发展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美国海军推出了“企业级”和“尼米兹级”两个系列的超级航母,采用了核动力系统,具备较长的续航能力和较大的作战范围。
苏联也建造了几艘“库兹涅佐夫”级航母,并具备了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此外,法国、英国等国也陆续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航空母舰越来越强大和复杂。
现代航母除了能携带各种类型的战斗机外,还配备了雷达系统、导弹系统、反潜武器等先进装备,具备了较强的远程打击和综合作战能力。
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以及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都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大型的航空母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航空器也开始在航空母舰上使用。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发和部署可以搭载无人机的航空母舰,这将进一步增强航母的战斗力和作战灵活性。
总的来说,航空母舰作为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海上战争中最具威力和灵活性的武器之一。
中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历程如下:
1.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
2.2002年3月4日,“瓦良格”号抵达大连港。
3.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
4.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式交付海军,命名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
5.2017年4月26日,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
6.2019年12月17日,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
交付海军,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标志着人民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
7.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中国海军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建国初期(1949-1955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开始组建自己的海军。
在这个
阶段,中国主要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获得援助,建设了一些小型舰艇和潜艇,并开始着手发展航空母舰和导弹技术。
2.冷战时期(1956-19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海军的规模和实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
国开始建设自己的航空母舰,并且在导弹技术和潜艇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3.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至今):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海军继续发展壮大。
中
国开始建造航母和大型驱逐舰,同时也在潜艇、反潜战、电子战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和海上护航任务,展示了自己的国际责任和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壮大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国海军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成为了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海上力量。
中国航母发展史[合集]第一篇:中国航母发展史中国的航母之梦中国人开始航母梦的时间并不算晚。
早在1928年底,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便在呈文中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
这离英国人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竞技神”号航母,仅仅10年。
第一次提出建造航母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一度想扩充海军。
1929年8月14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整理军事案》指出:“吾国海防线既长,版图又大,现在海军实力微弱,……。
今后之国防计划中,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海军,……俾使国防计划归于完成。
”2天后,江南造船厂自制的“咸宁”炮舰成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咸宁”舰成军仪式上讲演说:“要挽回国家的权利,必须建设很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全在诸位将士身上。
我们预计15年内就有60万吨的海军,作了世界一等海军国家。
”1930年,海军部提出了一份包含航空母舰、装甲巡洋舰、潜水艇的庞大六年造舰计划(见下表)。
不过事实上当时内战不断,政府的财政极度困难,这份空中楼阁式的造舰计划根本就没有执行的可能。
海军六年造舰计划案1930(民国十九年)提出建造航母是中国海军几代人的梦想,是大国的象征。
1930年(民国十九年),中国国民党提出了第一次要建立中国航母的计划;1937,中日江阴海战惨败后,前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提出20艘航母建造的计划,可是由于各方原因都未能成功建造。
2011年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2011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海军通过改装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的首艘中国航母平台早上10时许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至此,我国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建造航母是中国几代海军人的梦想,是大国的象征,很有必要建造航母。
日本军事问题专家平松茂雄在《产经新闻》上发表文章称,中国深受苏联航母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中国先后从俄罗斯购买了“基辅”、“明斯克”、“瓦良格”号等退役航母,并正式开始对航母的研发。
关于中国航母历史发展过程与近代中国历史屈辱的文章
中国航母的历史发展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屈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的发展
更像是中国近代改革开放背后的苦辣历史,折射着中国在历史上的磨难和屈辱。
早在1644年,中国科举考试体制被废除后,中国的海军力量就逐渐衰落。
在1836年,英国等帝国主义列强实施了“照壤炮击”,中国的舰队在确实匮乏的情
况下无力抵抗。
此后,中国四次国共内战以及战国时期在海上的游击战屡败屡战都使中国舰队累败瓦解,并且形成了依赖外贸而外敌侵略的背景。
1895年,中国又
被俄、日、英、法四国签署的《马关条约》所摧毁,历史上再次出现了重大的败仗。
当时,中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缺乏军事和计算机发展理念,航母也成为
了对外侵略工具,而中国却没有多余的财力和技术来发展这一领域。
因此,20世纪,中国没有驱逐过任何国家,海外军事活动基本上为零,中国被迫屈辱地接受西方殖民及虐待,中央政府也停止了航空技术的开发与升级。
然而,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推出,使中国国防建设有了突破,也为
发展更先进的军事器材打开了大门,当然包括中国的航母。
自此之后,中国在舰船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进步,但也只有在近代,才真正利用它们展现中国自身的海空实力。
尽管如此,中国至今仍遗憾地步履维艰,以前英法等修改条约时外国国家凭兽
类权利断事权,中国各地政府又说办不成事,更是把中国航母发展放在落后的位置。
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国仍然可以在新兴舰艇技术上有所突破,为国防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使当今的中国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世界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大改革的运动为中国的航母发展及历史上的屈辱留下了一段深刻的印记。
浅论中国航母的发展摘要:当今世界,风云变幻。
美伊敌对、朝核危机、叙利亚危机、中日钓鱼岛问题等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
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大有囊括吞并世界的野心,航空母舰则成了大国博弈的工具。
航母的发展壮大了各国的海军力量,为大国博弈增加了筹码,各个国家都争先恐后组建自己的航母编队。
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多、最先进的航母战斗群。
与强大的美国相比,中国航母的发展还处于零起步阶段。
面对世界复杂的局势,我国海军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航母编队,在此,笔者粗浅探讨一下我国航母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国航母大国博弈一、中国航母发展历程冷战时期,中国海军的远洋战略目标不足,其范围仅在南海和西太平洋部分海域,这些地区属于近海区。
70年代西沙群岛爆发海战时,中国只是完全依靠小型舰艇作战,所幸的仅40分钟就完全结束。
而岸基战斗机在交战十几分钟后才能接应,这些问题暴露了中国海军没有伴随舰队的航空兵,其中岸基防空兵难以接应并给予掩护和支援。
中国的海上力量都以潜艇突击为手段,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掩护潜艇的方法,那么中国反击手段就难以成功。
掩护潜艇进入海域除了需要水面舰艇外还需要空中掩护。
中国海军最早对航母的需求只是延伸岸基航空兵的活动范围,为此曾购买了墨尔本号航空母舰的舰壳。
但墨尔本号舰壳太过老旧,很多是二战时期的技术,它的装置技术多为弹射,再辅以一定的精度装置。
中国曾试图利用垂直起降,但在起降过程中出现甲板烧灼问题,配备短距起降后仍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此后中国试图回避这个问题。
80年代中国的强5结构经过了加强,但前部和中部机体横肋纵没有大的改变,当着舰钩拉住阻拦锁后,冲击力主要由纵向结构承受,机体能够经受冲击的强度相当有限,尽管如此,强5仍是唯一有潜力充当舰载机的机种。
航空母舰的作战系统主要是舰载机体,而80年代的中国在这方面尤其落后。
据美国情报局统计,70年代美国对中国飞行侦查频繁,甚至多次侵犯中国领空,面对挑衅,以我国当时的军事能力只能是束手无策,无奈只得被迫发展高空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