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
- 格式:pptx
- 大小:10.29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一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6篇〕高一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6篇〕高一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1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效劳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效劳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构造。
2、中心地理论。
3、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知识与技能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开展程度、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分析^p 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p ,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根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络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进步理论联络实际的才能。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构造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不同聚落的景观图”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答复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答复)城市是人口到达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与乡学%科网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消费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兴隆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答复这两个问题,就必须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p推进新课师什么是城市区位?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师(鼓励性评价)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区位的选择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此,城市区位既有自然地理区位,也有经济地理区位。
高一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地理学习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难点1.地理学科特点及思维方式。
2.地理学习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介绍自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期待。
第二环节:课程内容介绍1.教师简要介绍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框架,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2.对必修课程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模块。
3.对选修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
第三环节: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思维方式。
a.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b.学会运用地图,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c.关注时事热点,拓宽知识视野。
d.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巩固。
e.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第四环节:互动环节1.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地理知识问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相关地理知识。
2.收集有关地理的时事资料,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学习要求,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为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课程内容介绍1.教师通过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引导学生思考。
2.教师详细讲解自然地理模块:“比如,我们学习的气候、地形、水文,这些都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地理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关心!高中地理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推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来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来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处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处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来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处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处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肯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转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转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探讨: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高中地理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2《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具体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精选8篇)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1学习目标:1.运用图像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天体及天体系统,并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与体积等数据的对比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3.结合资料,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等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特征、运动变化规律的了解,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们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板书)【导入提问】什么是宇宙?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最早对宇宙的认识“天圆地方”开始,到“地心说”、“日心说”等学术说法的不断涌现,体现着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18世纪天文学家开始引进了“星系”一词,之后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地完善。
我们现在认为:“天地四方”──宇──无限空间“古往今来”──宙──无限时间宇宙是包容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1.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板书)最早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变换,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高三地理开学第一课高三地理开学第一课高三地理开学第一课(一)【明白自己】明白自己做什么?明白自己怎么做?明白自己能不能坚持做?做什么?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知识学会方法使用知识使用方法看出知识问题解决知识问题)怎么做?用手、用脑、用手又用脑(只用手:吃苦耐劳,只用脑:投机取巧)能坚持不能?能、一直在试、试试放弃了【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类型(有知识不思考、有知识能思考、无知识不思考、无知识乱思考) 知识是什么?(概念:书本上,常识:身边的,考什么?考地理事实)能想(思考)什么(多少)?(不想能不能学会,有些同学天天想地理怎么这么难,我不会的太多。
有鬼用?想什么?想原因、想过程、想结果。
)举例: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红花种子、能开花、活着:土、空气、水、肥)(红花善于反射红光,喜欢寒铁的土壤)沙土为什么这么多?( 本地有沙土,气候干燥,树少草少)(在河谷附近有沙土,本地的岩石为砂岩被风化了,植被破坏了)书面化了,满分了吧?再深入思考:什么季节风沙多?什么时候风沙多?再高度具体思考:2014年高考试题36题(2)说明上述沙源地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面为河谷,风力强劲。
(3分)【承认自己】承认自己懒惰。
(一天看几眼地图册?坚持不间断学习几天?)承认自己没学好简单内容。
(知道什么叫区域吗?知道什么是经纬网吗?知道什么是陆地和海洋吗?)(不知道,你怎么去学习区域的特征对比分析?不知道,怎么用经纬网计算时间差?不知道,怎么用轮廓去记忆大陆和海洋分布状况?)举例:承认自己有收获。
(作业可以独立写吧)【学习工具】地图册、教材、红黑笔、演草纸、能做简单记录的本子、你的脑袋【需要做的】不打折扣的完成布置的任务.(作业、思考)【结束语】“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简短5篇)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
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简短5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简短5篇)【篇一】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
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三地理【5篇】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三地理【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三地理篇1细细分析今年高考全国文综试卷(Ⅰ)地理试题,仍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延续往年的题型和试题特点,整体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思路。
以往的文综试卷中只有39题是历史、地理和政治三家综合题,36题是单纯的地理题,而在今年的试题中,第36题也体现出了综合性,其第(5)小题的设问,必须用历史知识切入才能得出结论。
至于客观题,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有的试题因题干和选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又有一定的难易梯度,部分考生会感觉把握不大。
总体而言,与去年的试题相比,今年的地理考题难度有所降低,且有其突出的特点:1、注重能力考查地理试题突出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学科的特色,凡是地理题都以图、表引领或切入。
强调能力立意,如考查运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只有掌握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能力之后,才能答好。
如:选择题3——5题,根据三条曲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各自所代表的地理事象,只有从题干文字材料和统计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调运所储备的“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气温、降水与雪线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选择判断,体现了高考加强对所获得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联系的能力考查趋势。
又如:选择题9——11题,以日偏食作为切入点,考查计算能力,考生通过认真审题,理解题意之后,运用基础知识,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但稍有疏忽,则易失分。
2、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试题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如:选择题1——2题蕴含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关注;选择题6——8题涉及能源问题;综合题36题,以沙尘暴来设问,近几年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突出了地理学科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问题。
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5篇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形成过程①x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高中地理课程简介2.高中地理学习方法3.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性4.地理学习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将一起学习高中地理。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既有趣又有挑战性。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高中地理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它的重要性。
2.高中地理课程简介高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则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城市、交通、人口等。
我们将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地理的奥秘。
3.高中地理学习方法(1)注重课堂笔记:在课堂上,老师会讲解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同学们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及时记录下来,便于课后复习。
(2)课后阅读:地理知识涉及到很多实际案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动手实践:地理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同学们动手实践。
例如,通过绘制地图、制作模型等方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4)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上,同学们要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学习心得。
4.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性(1)提高综合素质: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环保意识:地理课程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适应社会发展: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地理知识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5.地理学习的实际应用(1)城市规划:地理知识可以用于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2)农业发展:地理知识可以指导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