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2-第五章-海流-第五节-大洋环流及中国近海海流介绍

11-2-第五章-海流-第五节-大洋环流及中国近海海流介绍

大气环流的理论模型

由抽象到具体 ——大气环流像数学公式一样来推论大气环流部分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一直以来。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其实学习这部分有几个必备的背景知识必须要牢固掌握: 1.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主要把握在不同的地点对风向的影响); 2.热力环流(主要把握其核心,即地表温度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在掌握以上两个知识点的情况下,整个部分其实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首先是一个完全抽象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有三个假设条件: ①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其目的是保证风向不受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外因素的影响;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其目的是保证赤道地球温度最高,形成上升气流; ③地球表面介质均一。其目的是保证气温完全的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在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的条件下于是有了下面一个理论模型——单圈环流: 当第一个假设条件我们剔除掉,即我们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只剩下后两个假设条件时,就出现了下面的三圈环流:

当假设条件的第二个也被剔除掉,即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移动的,那么赤道地球就不能够保证它的温度一定是最高的了,高温带应该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相对应的南北移动。于是赤道低压带也会相应的南北移动,进而整个气压带风带也会南北移动。于是有了下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当三个假设条件都完全不满足的时候,即第三个假设条件也被剔除掉的时候,也就是有了海陆差异的影响,根据海陆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于是有了海洋和陆地相对气温的变化,先是冬季和夏季的海陆气压差异: 7月全球气压分布: 在海陆差异最大的亚洲东部地球于是形成了最典型的7月海陆热力环流模式:

四大海域

我国的四大近海海域 我国的四大近海海域 半岛环抱的内海——渤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 渤海的面积较小,只有约7.7万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水深25米,渤海的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公里。渤海沿岸水浅,非凡是河流注入地方仅几米深;最深处在老铁山水道,达到86米。 混浊之海——黄海 黄海因为古时黄河水流入,江河搬运来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悬浮物质增多,海水透明度变小,故呈现黄色,黄海之名因此而得。黄海是我国华北的海防前哨,也是华北一带的海路要道。 黄海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黄海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为140米。海洋学家按照黄海的自然地理等特征,习惯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公里,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万里长江的归宿——东海 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我国大陆,南临南海,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东海海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0米左右,最大水深2719米。东海海域比较开阔,大陆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我国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这里。 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公里的河流有40多条,其中长江、銭塘江、瓯江、闽江等四大水系是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 世界第三大海——南海 南海面积约有356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212米,最深处达5567米,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于北部,主要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于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阔水深的南海总是呈现碧绿或深蓝色。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适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诸岛很早就为我国劳动人民发现与开发,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12.1自然环境概况 12.1.1地理位置、区划和岸线 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一、渤海 渤海是中国内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它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二、黄海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 三、东海 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四、南海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 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 —、渤海 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l04km2,

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渤海海峡、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中央海盆。 二、黄海 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 三、东海 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梅,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 四、南海 南海居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 12.1.3径流特征 流入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径流量,彼此相差很悬殊。即使同一海区,在不同季节,差别也很大。

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

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 再分析产品 用户手册 版本:Trial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2009年7月 版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环境信息保障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71

CORA 数据管理小组 用户手册 版本:Trial 更新日期:2009年7月 作者:韩桂军李威张学峰李冬何忠杰王喜冬吴新荣于婷马继瑞 版权所有: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环境信息保障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71 用户手册更新历史记录 版本日期备注 建立用户手册 Trial 10/07/2009

目录 1 简介 (1) 2 再分析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及其来源、海洋动力模式、同化方法 (2) 2.1 数据类型及其来源 (2) 2.2 海洋动力模式 (3) 2.3 海洋数据同化方法 (3) 3. 数据产品格式说明 (4) 3.1 NetCDF格式简介 (4) 3.2 CORA的NetCDF文件 (4) 3.3 CORA数据产品NetCDF文件的读取软件 (6) 4 数据产品获取 (7) 5 用户信息反馈 (7)

1 简介 本文档为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产品用户手册,包括数据产品的制作简介以及产品格式说明等内容。 发布的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试验产品(以下简称CORA),包括海面高、三维温度、盐度和海流;时段是从198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3年;海区范围为99°E~148°E、10°S~52°N,即同时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其邻近海域;时间分辨率为历年、各月,空间水平网格分辨率为0.5°×0.5°,垂向为25层。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环境信息保障重点实验室负责CORA系统的研发、更新与维护,其数据管理组创建了统一格式的再分析数据文件,并已在网上免费向广大用户公开发布。 CORA数据产品以NetCDF文件格式存储。

世界洋流分布

世界洋流分布 一、说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因此,洋流的知识属于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表现如下: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对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说本节课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洋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为遥远,洋流虽然是具体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些抽象。 三、说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比老教材,可以看出,新课标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通过研读课标,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三点: 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球洋流分布图”,此外还有“渔场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等。第二,通过阅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全球洋流分布图”及“渔场分布图”等,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本节课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理论上来说,学习洋流是已有类似知识的延续。从我所任教的这两个班的实际情况来说,两个班都是理科竞赛班,智力基础、反应速度相对于其他班级而言,可能要好一些,同时,也正是因为是理科竞赛班,对于地理这门功课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到位,有些同学私下里和我聊天时说,我将来肯定要读理科的,地理只要会考通过就可以了。因此花在地理上的时间、精力到不一定有普通班多。地理的基础、地理思维还是很薄弱的,从我上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来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的,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了,有时也很难得出期望的结论。 五、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3、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大气运动需要能量,而能量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转化。大气不仅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地球给予大气的其它类型能量,同时大气本身也向外放射辐射。然而这种吸收和放射的差额在大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沿纬圈平均在35°S—35°N之间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由35°S向南和由35°N向北是辐射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这样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辐射梯度,并以中纬度地区净辐射梯度最大。净辐射梯度分布引起了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热量收支不平衡,使大气中出现了有效位能,形成了向极的温度梯度。大气是低粘性、可压缩流体,温度和气压的改变可能引起膨胀或收缩。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膨胀上升,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沉。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见图4·31。环流使高低纬度间不同温度的空气得以交换,并把低纬度的净收入热量向高纬度输送,以补偿高纬热量的净支出,从而维持了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因此,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二)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纬圈相平行的西风。可见,在偏转力的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的逾越,引起某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合和一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散,使一些地区的高压带和另一些地区的低压带得以形成和维持。结果,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呈现出规则的纬向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图4.34)。而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又是经圈环流形成的必需条件。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三)地表性质作用 地球表面有广阔的海洋、大片的陆地,陆地上又有高山峻岭、低地平原、广大沙漠以及极地冷源,因此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面。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相对热源,海洋上成为相对冷源;冬季,陆地成为相对冷源,海洋却成为相对热源。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同时,冬夏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驱动着海陆间的大气流动,这种随季节而转换的环流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北半球陆地辽阔,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一、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 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1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图12—3a)。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如涠洲岛34.4℃,西沙36.8℃等等。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图12—4),

2.2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2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 【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其他)当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了很高的气压,而温暖的海面上空却处于暖空气低气压控制,冷而重的空气就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犹如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越滚越快一样,使到达海岸的风速骤然增大,这种风被称为布拉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上图信息推测,在亚得里亚海海域中最有可能出现布拉风的地区是 A.西北部B.东北部C.西南部D.东南部 2.一天中,布拉风出现频率最高的时刻可能是 A.上午B.正午C.傍晚D.夜间 (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42′N 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 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白天D.冬季晚上 4.该时刻甲地吹() 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7.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如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A.A B.B C.C D.D (2020·陕西省高三三模)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湖口水文站位居鄱阳湖与长江交汇之地(如图甲示意鄱阳湖水系分布),图乙为某日湖口水文站南北方向风速与该月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图(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年内各月吞吐的泥沙和水量很不均匀。图丙为湖口水文站多年平均月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布图。读图,完成回答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的运动和全球性大气环流 鲁教版

第4讲大气的运动和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

误区警示 1.“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 ?高低纬受热不均 影响?三圈环流?? ??? ①低纬度环流圈 ②中纬度环流圈 ③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 A 为 带 ? ??? ? C 为 带E 为 带G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B 为 带D 为 带F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 方法指导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4

学以致用(1)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试解释说明大陆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2)根据南亚夏季风形成原理,说明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西北季风的成因。 考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图的判读 典例导入 1.图Ⅰ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教材分析的作业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课标分析 即让学生在运用地图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会归纳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分布规律,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预备工作。 三、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地位: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盛行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理论基础),为理解洋流的成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是从动态的角度认识海洋水体,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空间空间感和读图能力,在前面的学习,例如在上一章《地球上的大气》——“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方法基础)。 作用:水是生命之源,陆地淡水对人类固然非常重要。作为整个水圈中最主要的水体—— 海洋水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水资源的开发源泉,海水的运动无论对人类现在还是未来都 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本节“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的运动规律”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知识。(二)知识结构分析: 内部结构: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定义、分类、动力和分布,核心知识点是分布,需要学生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前三者是学习分布 的基础。 海水的运动 洋流 波浪 潮汐 常年稳定、大规模、沿一定方向

图像分析: 辅助正文,直观呈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用不同 颜色的箭头表示两种性质的洋流,并设置3道思 考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栏目分析:全球风带模式图与理想洋流模式图对照, 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对照画出理想洋流模式,并 提炼分布规律,让学生真正体验抽象的思维过程。 外部结构:本节内容属于四大圈层之一—水圈,本章主要研究地球上的水,上一节对水体 有了基本的认识,海洋水是整个水圈中最主要的水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学习 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 (三)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对风带分布图与洋流分布图的比较、分析、对洋流分布规律归纳,培养学生对地 理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结构 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归纳,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四、重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 五、难点 世界洋流的模式图建构

完整版中国近海海域

中国近海——海域 一、相关概念 领海基线、1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 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我国采用直线基线法。 内海、2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海。 领海、3由领海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领海宽度12海里。 毗连区4、由领海基线向外延伸24海里,毗连区宽度也为12海里 专属经济区、5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 个区域,专属经济区宽度176海里。(这一区域内沿海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和其他管辖权,而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自由等) 大陆架6、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生至大陆边缘的海床和底土, 从领海基线至大陆边缘,如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 如在200海里至350海里之间,可延伸至实际大陆边缘。 如超过350海里,大陆架至350海里为止,或在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海里终止。 、相关关系7 8、广义国土划分领陆 领空(包含领海上空) 湖川领内水土内海 国土领海(含底土)(广义

国家可管辖海域毗连区 专属经济圈 大陆架 二、海域概况 1、中国近海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东侧太平洋海区5个部分 万平方千米。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350万平方千米,南海组成,总面积约470 平洋西部陆缘海。(就并非全部是我国的领海和管辖区中国近海是由于邻近我国大陆而得名,。我国主张归我管辖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像日本海不是日本的一样)多万与邻国有争议或为邻150300万平方千米,但其中有约济区等海域总面积约。我国只与越南谈判划定了北部湾的界线(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国所占领。目前, 、分界线2渤海——黄海: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连线。 黄海——东海:长江口北侧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侧济州岛西南角连线。 东海——南海:广东南澳岛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连线。:台湾以东海区: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太平洋水域。 三、渤海 经纬度37°07′~41°N,117°35′~122°15′E地理 位置相对位置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 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东部渤海组成万平方千米。海峡,五部分组成。面积约7.7我国内海,海底地势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及渤海海峡方向倾斜,坡度特点平缓;渤海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水温较低,低盐度较小,含沙量量较大。 渔业、港口、石油、旅游和海盐是渤海的五大优势资源。资源渔业:渤海水质肥沃,营养盐含量高,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浮游植物

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南北半球大洋环流的成因:在南北半球的信风带驱动下,海水由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风海流),西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东流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向高纬流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转(右偏或左偏),至中纬海区再由于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风海流),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形成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同时形成中低纬大洋环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后在极地东风带驱动下向低纬回流,从而构成中高纬大洋环流。 ①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这叫赤道洋流,即南北赤道暖流。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陆地的阻挡,除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外,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转化为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也即形成了中低纬度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中高纬或极地环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也有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即气旋型大洋环流。其形成过程接上;北半球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到达大洋东岸时,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和地形因素制约,到大洋西岸又补充回西风漂流,这就构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外围,陆地很少,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性质属寒流,是由于该地区海面广阔,受来自南极大陆极端寒冷的东风气流影响而变成冷性的,并且是全球热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寒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在三大洋中,惟独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从10月至来年3、4月份,即北半球的冬半年,亚洲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所笼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这时海水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主要向西南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和沿北印度洋西岸南下的东北季风海流汇合东转,形成赤道逆流,又补充回北印度洋东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逆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从5月至9月,即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海水运动的趋势大致与冬季相反,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风作用下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其时,在索马里沿海,由于西南季风的作用,形成相当强大的上升流。洋流到北印度洋东岸折向南再汇入赤道暖流,补充回到大洋西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夏季这里又形成了顺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都有影响,对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贡献。 ①对气候的影响: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再如,我国东南部降水之所以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日本暖流或台湾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从高纬向低纬流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叫做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是形成渔场。全球四大渔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另一类是分布在上升补偿流的地方(秘鲁渔场)。因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都能把营养盐类带至表层。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引起上下翻腾,于是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都集中到这里觅食,这就形成了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它们是北海道渔场(日本)、北海渔场(英国)、纽芬兰渔场(加拿大)。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他海域,这样,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④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在这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我们平常顺风、顺水走的速度要比逆风、逆水走的速度快的多的道理一样。又如,当年郑和下西洋,便选择在冬季出发,次年夏季反航,充分利用了顺水航行的道理。 三、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5倍。海流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和热惯性。在海洋上海面温度发生异常变化的区域空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这些海洋的物理特性与陆地和大气之间的显著差异,对大气环流和长期天气气候变化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位于世界著名的季风区,表现为明显的季风气候,就是由于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作用而造成的。地球上海陆分布在南北半球有明显不同并随纬度而有差异。这对覆盖其上的大气的状态和运动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在高纬区域和低纬区域,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天气系统的发展,都表现出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 1、大气对海洋的影响 突出地表现在海洋的流场、温度场和盐度场中,它们均受到低层大气的风和温湿层结的影响,其中以动力性的作用为主。海洋在大气的影响下,由于动量和动能的下传,直接产生漂流、倾斜流、海浪和增水减水现象,配合地形与海岸效应形成上升流、沿岸流和风暴潮等。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海洋表层,还可以传到海洋中较深的水层。人们从现场调查和理论模拟,都已证明了大尺度风场对大洋环流的作用,例如西风漂流、信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等,都是与大气环流相对应的海洋环流。同时还发现,异常的大气环流也可以导致异常的海洋环流。至于海温的高低、海面蒸发的强弱及海冰的生成和移动等,无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多属热力性的。不同海区,由于所处纬度和海陆配置的差异,海洋对大气影响的程度和特征不尽相同。其中突出的是赤道太平洋海区所存在的海温的东西差异,这对上空大气环流、云和降水等均有显著作用。著名的埃尔尼诺现象与大范围的气候有密切关系(见厄尔尼诺、海-气关系、太平洋)。海温对于台风和温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频率及移动路径,均有显著的影响。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海洋和大气既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和运动体系,又是在地球运动统一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着的耦合系统。海-气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调整和相互制约的反馈过程。只要一方出现异常,就有可能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主要方法:

中国近海污染

中国的近海污染 摘要: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危及海洋经济发展,而且已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文章叙述了近海水域的各种污染物及来源,探讨了防治污染所采取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近海,污染物,污染源,污染防治 Abstract:China offshore marin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not only endange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ic, but also has affected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ealth.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offshore waters of various pollutants and sourc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iscusses the mai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technology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Offshore Contaminants Pollution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 引言 海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的场所。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工业和生活废水被大量排放到海洋中,同时残留农药排放以及海损事故中石油、烃类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极大地损害了海洋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影响到了沿海居民的健康,特别是近海污染导致的大面积频频发生的赤潮,使得海产品遭受有毒物的严重侵害,已经威胁到老百姓的餐桌[1,2]。日前国家海洋检测专家发出警告:渤海的海洋环境污染已达到临界点,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渤海将变成死海。因此,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治理污染。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说课稿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一、说教材 本节课出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水圈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第一节介绍了自然界的各种水体及其关系——水循环。世界表层洋流的学习是上节课的延续,同事为下一课时“洋流对世界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洋流的概念 掌握寒、暖流的判断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 度,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 (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寒、暖流的概念理解与判断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难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确定依据:洋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大鱼场的形成等。掌握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寒、暖流的判断, 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解释我们经济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洋流的分布规律 涉及的空间尺度大,理解有困难,且内容抽象,难于长久性的记忆。 二、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地理图表法、对比法与引导探究法。 图片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而对于地理分布知识的教学,地图更是必不可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画出的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与课文中的“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的三次对比,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出洋流的三个分布规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乃是教学生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引导学生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1、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定弹性的思考与交流空间,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又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四、教学过程 1、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杜家伟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阐明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时间过程、人地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规律性,探索地球表层的整体和各个区域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 性的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的基本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洋流分布示意图有效教学 【正文】 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是其中最常见的重要规律之一,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基础的,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一些学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典型的地理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唤醒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导入时,可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三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一万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抵达英国海岸。 问题设计:这些玩具鸭为什么能抵达英国海岸? 情境(二)展示北太平洋局部地图,1941年12月,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问题设计:其舰队航线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教师:这些都与洋流有关。那么什么叫“洋流”?它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和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体会学习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为最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打下伏笔,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落实有效教学。 二、充分应用图像归纳探索规律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工具。地图最能直观、生动和具体的地体现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空间性特点,充分运用地图是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大大增强地理规律教学的直观性,才能更有效地形成地理观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归纳就是通过足够多次数的重复观察,并得到相同的观察结果,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 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读图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也是这样吗?在印度洋冬季、夏季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给足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结合世界轮廓简图板图,表示相应洋流的流向,加以强化刺激学生感官。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采用求同法,即按同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进行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