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上书房信息咨询
- 格式:pdf
- 大小:408.62 KB
- 文档页数:6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理论是研究媒介对社会和个体产生影响的学科,其核心是探究媒介如何影响信息传播、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等方面。
以下是媒介理论中的四种重要知识:1. 传统媒介理论:传统媒介理论主要关注传统媒介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魔力针"理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筛选信息,引导大众选择欣赏和接受某些观点和观念,从而对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传统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制作和传播的力量,以及大众对信息的被动接受。
2. 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关注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媒介通过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变社会的态度、信仰和行为。
著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媒介扭曲"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媒介扭曲理论认为,媒介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事件和信息,可以扭曲大众对现实的认知。
社会学习理论则指出,媒介可以通过建立角色模型和提供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跨文化媒介理论:跨文化媒介理论关注媒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和影响。
该理论强调不同文化中对媒介的解读和使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媒介影响也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跨文化媒介理论强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媒介差异,对跨文化沟通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新媒介理论:新媒介理论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理论探讨了数字化媒介的特性、变革和社会影响。
例如,网络媒介理论提出了网络互动、社交媒体和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等新媒介特点对社会结构、信息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影响。
新媒介理论强调媒介技术的变革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和应用媒介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有助于媒介从业者更好地选择和制作信息,也有助于个体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和接受。
媒介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媒介批评》第八辑MEDIA CRITICISM资本场域中的媒介研究范式张强人是媒介的动物,意味着人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直接地面对现实世界,而是面对一个“媒介化”的世界。
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都是通过媒介来阐释和把握的,当下的媒介更是无孔不入。
伴随而来的是媒介理论必然会从各个视角对媒介现实进行跟进,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它们是技术(形式)范式、实证(经验)范式、批判(反思)范式、交往(实践)范式。
这些范式都是源于西方的理论研究范式,资本是这些范式难以摆脱的、共同的前提性规定。
一、媒介研究的技术(形式)范式媒介研究的技术(形式)范式,主张把媒介的技术(形式)问题作为媒介研究的根本前提。
先前多数研究都是着眼于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而很少有人能够明确和睿智地提出关注媒介本身。
从麦克卢汉开始,人们才真正开始注意到媒介形式本身的决定性意义。
可以说,麦克卢汉在媒介研究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革命”。
资本场域中的媒介研究范式211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多次提到“媒介即讯息”:“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①可以看到,在这段阐释中有几个关键词:媒介、讯息、人的延伸、技术、尺度。
把握好这几个概念,就可以基本上把握麦克卢汉思想的主要脉络:媒介是人的延伸(也就是广义媒介观),技术是这种延伸的现实规定,此种延伸的结果是人与所处世界的关系尺度变化.麦克卢汉阐明是媒介形式,而不是内容起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②再有,麦克卢汉认为自动化技术与机械技术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前者塑造的是“整体化”“非集中制”“有深度的”的社会模式,而后者塑造的是“分割肢解的”“集中制的”“肤浅的”的社会模式。
《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新兴的社交媒体,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传播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盛行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
该理论认为,媒体就像子弹一样,能够直接击中受众,对其产生强大的影响。
受众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接触媒体信息时,会毫无抵抗地接受媒体所传达的观点和价值观。
魔弹论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那个时期,大众媒体刚刚兴起,人们对媒体的影响力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政府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也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媒体威力的认识。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魔弹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需求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和解读。
此外,媒体的影响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个人心理等。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批判和修正。
该理论认为,媒体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它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或弱化受众已有的观点和态度。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研究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
该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是通过人际传播等其他渠道发挥作用。
此外,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也会影响媒体的传播效果。
有限效果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媒体的认识更加客观和全面。
它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媒体传播效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然而,有限效果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强调受众的个人因素,而忽视了媒体在社会结构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体以及媒体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媒体使用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动机选择不同的媒体内容,并从中获得满足。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领域涉及许多理论知识,下面将介绍其中四种常见的理论。
1.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媒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不同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设计,探索各种媒介在塑造个体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为媒介生产和消费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 媒介批判理论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旨在揭示和批判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该理论强调了媒介的潜在偏见和不公平性,以及它们如何维护和强化社会的现有不平等关系。
媒介批判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媒介是一种权力工具。
通过分析媒介内容和结构,研究者可以揭示媒介如何传递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识形态,并探讨其对公众观念和行动的影响。
3. 媒介社会学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研究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媒介的产生和演变。
媒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
它研究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并探讨媒介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
4. 媒介心理学理论媒介心理学理论研究媒介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的感知、注意和理解过程。
它探讨媒介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情绪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估。
媒介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潜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以上所述的四种理论只是媒介领域众多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对媒介与个体、社会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不同视角和解释。
这些理论对研究者和媒介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影响的挑战。
媒介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上文提到的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和媒介心理学理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传媒学重要理论梳理传媒学是一门研究传媒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媒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媒介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
在传媒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介工作和传播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思路。
本文将对传媒学的重要理论进行梳理,使读者对传媒学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关注媒介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这个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出现,随着媒介形式和技术的不断变化,这个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媒介效应理论包括媒介暴力效应、媒介认知效应、媒介依赖效应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媒介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符号理论符号理论是一种研究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论。
符号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它可以通过语言、图像、符号等形式来传达信息。
符号理论主要关注符号的表达和解读过程,探讨符号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在当今社会,各种媒介都使用了丰富的符号来传递信息,符号理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媒介传播的表意形式和效果。
三、新闻价值观理论新闻价值观理论主要关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和新闻选择标准。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记者会根据新闻的影响力、实用性、新奇性、冲突性等因素进行新闻选择和呈现。
新闻价值观理论明确了新闻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帮助我们了解新闻报道的背后逻辑和意义。
四、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研究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选择、处理和再传递等行为的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传播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如信息获取的动机、信息接受的态度、信息传播的动力等。
通过研究传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提高传媒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五、媒介文化理论媒介文化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作用。
在当今社会,媒介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渠道,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观念和审美观。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整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新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媒介理论、传播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
一、媒介理论媒介理论是研究新媒体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一个经典的媒介理论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消息”的理论。
他认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能力,它们不仅仅是传递消息的工具,也会对所传递的消息产生影响。
例如,广播和电视这样的音视频媒介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来传达信息,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而文字媒介则更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更具有说服力。
另一个重要的媒介理论是霍特林顿和彼得生提出的“媒介内涵”的理论。
他们认为,每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其物质形态、社会运作方式和文化语境等。
比如,电视作为一种受限制的广播媒介,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力量的制约,因此会对信息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媒介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以及选择何种媒介来传播特定信息的影响。
(字数:326)二、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新媒体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过程。
传播理论可以分为线性模型和交互模型两种。
线性模型是最早的传播理论之一,它认为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没有双向互动。
这种模型常见于传统媒体时代,例如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广告。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复杂,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微博等平台进行互动和参与,这促使了交互模型的出现。
交互模型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接收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和回应信息。
这种双向互动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有社会参与和民主参与的意义。
除了线性模型和交互模型,还有许多其他的传播理论,如疾病传播模型、社会网络理论等。
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罗德尼·本森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法国已故重要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并以此为框架,通过分析若干场域个案,检视了比较语境中的“媒介场域”,并深刻剖析了法国新闻界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作为独树一帜的理论取向,“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媒介批判研究的新范式。
作者在强调场域理论贡献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这个范式尚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通过《差异》(L a Disti nction)一书的英译本,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文化客体的接受与化为己用(appropriation)的(研究)取向已广为人知。
但说英语的学者仍然应该从布尔迪厄关于文化生产,尤其是与新闻媒介相关的著作中获得完整的收益。
[1]布尔迪厄和他的合作者Alain Accardo,Patrick Champagne,Rémi Lenoir,Dominique Marchetti,及Louis Pinto发展了一种以“媒介场域”(media field)[2]概念为中心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新范式。
其中心论点是面对经济场域已然增长的影响和渗透性,新闻的自主(autonomous)性减弱了。
新闻媒介,作为统治权力的代言人(agent),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自主性(autonomy),因此也损害了科学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最佳社会条件。
致力于该知识性课题的布尔迪厄和他的合作者至少在三个重要的方面对英—美式的新闻媒介研究传统贡献良多。
首先,聚焦于中观层面的“场域”为传统上割裂的宏观的新闻媒介“社会”(societal)模式(诸如政治经济、霸权、文化和技术理论)和微观的“组织”(orga2 nizational)研究路径架设了理论与实证合而为一的桥梁。
其次,相对于不是集中于新闻机构就是集中于受众(但很少同时集中于这两者)的那些研究,他们的场域理论侧重于两者间的联系。
此外,它挑战“被动”—“主动”受众这种二分法,坚持生产和接受周期的预设的和谐。
媒介环境论知识重点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媒介环境论这个有点神秘但又超级重要的知识。
你想想,咱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被各种各样的媒介包围着,就像身处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
那媒介环境论呢,就是帮咱们理解这个海洋的秘密武器。
比如说,电视、广播、网络、手机,这些都是常见的媒介。
它们可不只是简单的工具,而是能影响咱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魔法盒子”。
你看啊,电视上播放的那些广告,是不是常常让你有种想要买买买的冲动?这就是媒介在影响你的消费观念呢。
再比如网络上的各种新闻和评论,是不是有时候会让你对某个事情的看法发生改变?这就是媒介在塑造你的观点。
媒介环境就像是空气一样,咱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时时刻刻被它影响着。
就好比你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里,你也会变得积极向上;而要是在一个充满负面信息的环境中,你可能也会变得消极悲观。
媒介环境论还告诉咱们,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力。
像报纸,它能给咱们提供比较深入和详细的信息;而短视频呢,节奏快、信息量大,但可能不够深入。
比如说,你想要了解一个复杂的科学研究成果,看报纸的深度报道可能更合适;但要是只想快速了解一下最近的热门事件,刷几个短视频就能大概知道个情况。
而且啊,媒介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不断出现,老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冲出来的“黑马”会是什么。
就像以前咱们只能通过信件交流,等一封信得好久好久。
现在呢,一个视频通话就能马上看到对方的脸,这变化多大呀!咱们可得好好研究媒介环境论,这样才能在这个信息的海洋里不迷路,不被各种信息“带偏”。
总之,媒介环境论对于咱们理解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太重要啦,咱们得重视起来,学会在这个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场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研究框架,超越了传统媒介研究范式结构与文化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路径。
本文追溯了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渊源,从理论框架、分析议题、研究典范几个方面对媒介场域理论进行梳理。
最后,梳理了中国特殊的媒介语境下媒介场域理论的适用性及研究议题,并指出目前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域理论概述(一)理论渊源: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1.从卢因到布迪厄:进入社会科学的场理论“场”(field)的概念源于物理学,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电磁学构造了严谨的场理论模型,试图解释场与场内元素的相互作用(Martin2003)。
格式塔心理学最先讲场理论引入社会科学,其中以库尔特·卢因的场论最为著名。
卢因在界定他的场概念的时候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申荷永,1990)。
卢因着重探讨“个体”与“环境”,认为“场即生活空间”,人与环境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
在特定时间,决定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所有事实,是一个个人的主观因素、客观环境及被主观化了的客观环境所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刘海龙,2005)。
将场理论普遍化的人是布迪厄(PierreBourdieu)。
他在经过长期的人类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适用于各学科的“场域理论”。
所谓场域,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种种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法则、规律与权威形式。
这些规则界定了一个社会构建的空间,“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Bourdieu,1993)。
布迪厄吸收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将社会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场域,如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产的场域等。
社会行动者即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运作,以求改变或维持在这个社会空间里的位置(朱清河,2010)。
2.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中的历史性与斗争在建构场域理论的时候,布迪厄引用了卢因心理学领域的场理论,但他们的理论方法很不相同(ShoemakerandVos,2009)。
其中一个基本的差异是对于历史的态度,卢因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行为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环境现状,而非受到过去的影响。
”(Martin,2003)而布迪厄认为,历史性对理解场域很关键,场域的规则是历史性的。
同时,布尔迪厄强调场域的斗争。
场域是一个冲突与竞争的博弈空间,“争夺的对象不仅包括资本的垄断权,还包括场域规则的制定权”(Martin,2003)。
任何一个场域,其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这也是摆脱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控制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逐渐获得独立性,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的逻辑(朱清河,2010)。
另外,布迪厄与卢因在某些视角上很相似,二者都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整体的视角来理解社会现象,场理论涵盖围观、中观与宏观不同的层次(ShoemakerandVos2009)。
3、关键概念:“资本”与“惯习”布尔迪厄对“场域”这一观念,考虑更多的是其关系性而非结构性(朱清河,2010)。
这种关系是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的,它并非人们之间互动或主体间的纽带,位置的占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然而他们都受到场域结构的制约。
布迪厄用“资本”与“惯习”两个概念分析一个场域内的关系。
布尔迪厄所说的资本广义概念的“资本”,不仅包括马克思提到的经济资本,还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在布尔迪厄看来,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它同各种形式的权力,包括物质、象征、文化或社会的权力形式相联系,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予某个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朱清河,2010)。
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场域中灵验有效,它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
布迪厄区分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
“经济资本是各种产权形式或者金钱的形式;文化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的持久的关系网络”(郭凯,2005)。
经济资本是显性的资本,而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通过家庭出身与教育等因素积累形成。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惯习”是理解场域中行动者的关键概念。
布迪厄对惯习的阐释是“它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
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Bourdieu,1993)。
惯习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经验积淀下来内在化的秉性系统,是在个人和集体实践中形成的感知、行动与思考的倾向。
但惯习并不是单纯地复制着历史,它以创造性的方式重建历史经验。
历史渗透在行动者的惯习中,行动者对原有的历史经验进行适当的改革,以使在新的社会现实中唤起历史经验(陆鹏飞,2009)。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惯习,由于各个人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惯习就不同,处于相同位置的人们有相似的惯习。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既是资本作用的舞台,也是惯习养成和延展的地方,更是主体的实践感得以体验的场所(陆鹏飞,2009)。
(二)作为新范式的场域理论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其本身就是一种可启迪后人的方法,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一种新的观点,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卢因认为最好把场理论“理解成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分析因果关系和建立科学结构的方法”,许多研究卢因的学者也因此把卢因看作是“元理论家”,把场论视为“元理论”,其体现了整体与动力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申荷永,1990)。
作为独树一帜的理论取向,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范式。
布迪厄通过长期的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逐渐远离当时盛行于知识界的结构主义,雄心勃勃地发展起一套旨在打通结构与能动、宏观与微观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理论体系。
1、从二元论到二重性:超越结构与主体社会对行动者的影响以及行动者以何种方式承载社会,一直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绕不开的环节。
对于“作为历史的社会到底如何存在”这一问题,西方社会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解读社会的方式,一种是社会物理学的方式,另一种是社会现象学的方式,而布迪厄正是从对这两种解读方式的批判入手来建构其社会学认识论的(刘拥华,2009)。
从涂尔干的《自杀论》发展起来的社会物理学研究,将社会视为客观的结构,社会运行是一系列客观规律产生作用的过程,这一结构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研究要发现外在与人的社会事实的规律,而对个体意义的阐释不加关注。
另一种取向则相反,强调个体的能动性,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一取向也被称作社会现象学的研究(刘海龙,2005)。
文化研究中的受众研究即这一范式,强调主体的意义阐释与解码的能动性。
这两种范式,前者从大处着眼,但失之粗疏,后者细致入微,但又常常以己度人,一叶障目(刘海龙,2005)。
布迪厄看来,这些理论取向均有着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困境,其显著的缺陷就是“二元对立”的或者说片面的思考路径(刘拥华,2009)。
布迪厄将社会看作是实践者及其文化所型构而成的有机生命体。
布迪厄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并不存在一个统摄一切的社会实体,而是存在着各个有着自身特定性的小社会,即场域。
每个场域都有着一定的自主性和规则性,发挥着制约作用。
社会世界既存在于场域之中,也存在于惯习之中;既存在于主观性之中,也存在于客观性之中。
一方面,我们需要明晰场域中结构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行动者的意识与阐释的意义是社会完整性的一个基本要素。
经过布尔迪厄的发展,场域理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普适性的元理论和研究范式。
布尔迪厄打破学科界线,用场域分析了品味、艺术、政治、体育、电视、教育等领域,显示了场域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刘海龙,2005)。
2、兼容定性与定量的研究范式卢因认为,对场的研究必须数学化,在这一点上卢因受到卡西尔的影响。
卢因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突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所建构的理论应该超越学派,为广大心理学家所普遍接受。
这促使卢因坚持用一种精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他所建构的理论,他认为数学不但可以表示量的关系,也可以表示质的关系,一切人类行为皆可严格准确地数学化(申荷永,1990)。
研究者发现,布尔迪厄在进行其场域研究时,也非常注重统计等经验研究方法的应用。
罗德尼·本森认为,对场域理论而言,场域中定量和定性方面的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场域理论是一个兼容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范式(刘海龙,2005)。
二、媒介场域理论与研究(一)布迪厄的新闻场域分析1996年,布尔迪厄做了《关于电视》和《记者场与电视》两个电视讲座,用他的话来说,利用电视来为电视解魅。
讲座内容印成《关于电视》出版,批评直指新闻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书中他提出电视场、新闻场等概念,随后又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将概念整合,提出了“媒介场”(mediafield)的概念。
布迪厄分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法国新闻场域,提供了利用场域理论分析媒介场的框架与思路。
1.新闻场域错综的社会力量:他律与自主的冲突媒介场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比其他的场域更容易受外部力量的作用,甚至比政治场更容易受市场、受众的控制。
布迪厄关注新闻场域中错综的社会力量,阐释场域斗争的社会意义(刘洋,2016)。
一方面,场域既决定着权力斗争的形态,也在斗争中得以重构;另外,斗争是场域内外的各种社会力量交错互动的总和(NickCouldry200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法国新闻场域,是知识分子倾向的严肃报纸和商业运作的电视台之间权力斗争的舞台。
商业电视的崛起冲击了严肃报纸的地位,双方在各自的新闻框架下各自实践,强调彼此的区别,巩固各自的地位,新闻场域的结构与规则也在斗争中经历着重构。
另外,商业电视的迅速发展积累起大量经济资本,其代价是让收视率成为新闻品质的指标。
同时,政界人士发现了电视对大众的吸引力,也开始利用这一平台去煽动民众。
这种情形下,政经权力的他治力量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严肃报纸的批判理念和社会威望构成的新闻场域的自治性力量日渐式微。
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方的场域斗争也是来自场域内外的各种“自力”和“他力”的较量(刘洋,2016)。
2.媒介场域符号暴力的形成在对法国电视场的研究中,布尔迪厄重点关注了电视场符号暴力的形成机制。
所谓符号暴力(symbolicviolence),是在物质暴力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后产生的一种隐蔽权力(刘海龙,2005)。
布迪厄认为资本与权力都可以变成符号性的,并产生一种支配性的影响。
比如电视新闻会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猎奇的社会新闻或者名人新闻那里,占用了公众的注意力,从而将公众行使公民权利所应该知道的一些严肃新闻与政治新闻排除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