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试卷多套汇编附答案

2018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试卷多套汇编附答案

2018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试卷多套汇编附答案
2018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试卷多套汇编附答案

2018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试卷多套汇编附答案

《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曹雪芹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他们的形象,这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想象。

2、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3、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自我行动。

4、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的意志品质称为意志的自觉性。

5、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6、品德是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7、气质主要反映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征。

8、看书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记号,重新阅读很快就能发现,这是利用了知觉特征中的选择性。

9、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个体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是个体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10、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上呈现综合化、实用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趋势。

11、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12、看见红颜色觉得温暖,看见蓝色觉得清凉,这在感知觉中是一种联觉现象。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个人教学效能感

P356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2、道德评价

P244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

3、群体

P387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沟通个体和社会的桥梁。

4、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P169在意志行动中,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既能满足某种需要,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一个目标对个体同时具有吸引与排斥两个方向的作用力,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的心理情境,就是趋避动机冲突。

5、人类的学习

P272是广义的学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感知有哪些基本规律?P102

一、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

4.联觉

5.感受性和练习

二、知觉规律

1 .知觉的对象性

2 .知觉的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2、信息提取的基本条件是哪些?

P109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两种形式,再认和回忆。

1、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

2、提取信息的线索是否适当。

3、什么是能力?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P188)1、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P192)2、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个体的实践因素。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如何进行创造性教学?

1、教学理念上要从注重“学”转变为关注“问”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感兴趣,认真对待和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在布置作业时,体现注重问题和创新的内容,教师可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或者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学习或练习,并且明确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或产生不同答案。

2、教学气氛上要激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

传统教育中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气氛,许多时候没能激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和发展创造性,相反却可能阻碍了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

3、教学过程上要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其一,加强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其二,加强方法指导。其三,训练学生元认知的监控水平。

5、简述意志与认识的关系。P165

意志与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知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其次,意志对认知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6、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设情境。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手段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求速度。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但有时间安排。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P2271.从真正意义上抓素质教育。

2.承认个体发展的多元化。

3.加强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自我意识倾向:我们可以把不良自我意识倾向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过分突出自我,二是过分压

抑自我,三是自我意识不完整。

2、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无意注意主要是受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不自觉地产生的,它缺乏目的性,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常会导致学生上课分心,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有意注意是学习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必须的注意状态,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第一,提高活动的目的性。第二,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三,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与转化规律,对于工作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谈谈你对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的认识。

P377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整个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都应积极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优化社会环境。包括:①提高教师社会地位②深化教育改革;③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⑤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政府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完善学校管理,包括:①优化学校环境,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②端正领导作风,要在学校里实行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尊重每个教师的人格和情感。③健全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考核与评估,应建立合理适度的竞争机制。④密切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的干群关系和同事关系。⑤开展健康休闲,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娱乐等健康休闲活动。

3、重视自我维护,包括:①树立科学观念;②进行身体锻炼;③学会科学用脑;

④丰富业余生活;⑤扩大人际交往;⑥善于调试情绪。总之,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创造想象

2、当知觉条件在一定生活方式上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3、记忆策略包括:注意策略、解释策略、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

4、意志的坚忍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

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

5、在心理学中,气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人的“脾气”或“秉性”。

6、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7、迅速和有效是思维的敏捷性两个重要指标。

8、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9、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10、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11、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12、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感觉、知觉与意识,学习、记忆与思维,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动机与情绪,个别差异,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等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八大主题。

13、看见红色觉得温暖,这在感知觉中是一种联觉现象。

1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15、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环节。

16、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7、情绪这一心理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认知解释

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8、1985年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包括成分性

智力、经验性智力和情景性智力。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有意注意

P90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长时记忆

P113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保存时间长且记忆容量巨大。

3、从众

P400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4、一般教育效能感

P356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5、人类的学习

P272是广义的学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心理学期末复习及答案(电大考试)

《心理学》模拟题2 一、选择题(下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D.心境 2.对前怕狼,后怕虎,不能作出决定的人,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B.果断性 3.以热情但急躁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人其气质属于()A.胆汁质 4.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 D.希波克拉特 5.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 A.有差异的 二、填空题(每个1分,共10分) 1.意志的品质有:_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2.知觉的特征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3.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运动技能__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2.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气质――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认识到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是外部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现代科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 首先,从生物进化过程看,低等动物最初出现的感觉、知觉取决于动物的神经网和头部神经结的形成和发展。灵长类动物的脑是动物发展的最高水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动物中最高的,开始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脑得到了高度发展,较之动物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意识。这表明,心理活动水平取决于脑的发展水平。(5分) 其次,从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看,个体的心理活动水平与其脑发育水平密切相关。(5分) 再次,从临床医学和心理实验上看,脑损伤是导致心理失常或丧失的重要原因。动物的生理实验表明,切除动物的部分脑组织会影响其某一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5分) 由此可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人脑只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5分) 2.试述气质类型及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坦率、热情、开朗;情绪冲动、暴躁、感情用事。(5分) 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粗心、缺乏一贯性。(5分) 粘液质: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冷淡、迟缓、固执、淡漠。(5分)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稳重、安静、反应缓慢、不喜欢与人交往;孤僻、敏感、多疑、忧闷、怯懦。(5分)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说明,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电大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1.睡眠可分为(C)个阶段 A.六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人耳能感受到的纯音的频率范围是(A)赫兹 A.20—20000 B.2—2000 C.2—20000 D.200—20000 3.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D) A.差别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4.下列不属于无意识现象的是(C) A.无意识行为 B.对刺激的无意识 C.幻视 D.盲视 5.在心理学研究中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知觉和思维的组织结构,考察知觉意识的心理历程,而不是分解知觉和思维的学派是(C) A.精神分析 B.机能主义 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 6.“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了注意的(D)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分配 7.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是一门(D)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自然科学 D.中间科学 8.梦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一种现象,绝大多数的梦发生在(C) A.轻度睡眠阶段 B.睡眠锭阶段 C.快速动眼睡眠阶段 D.深度睡眠阶段 9.上课时,学生被窗外的声音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C)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前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随意注意 10.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反映的知觉是(C) A.错觉 B.空间知觉 C.时间知觉 D.运动知觉 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C) A.认知 B.情绪和动机 C.心理现象 D.能力和人格 12.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最好的感觉通道是(D) A.视觉 B.触觉 C.嗅觉 D.听觉 13.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A) A.冯特 B.巴甫洛夫 C.华生 D.詹姆士 14.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材料上,这种注意是(D)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前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随意注意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注意品质的一项是(D)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选择性 16.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是(C) A.记忆 B.思维 C.感觉 D.知觉 17.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学派是(S) A.精神分析 B.机能主义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电大《心理学》复习

1. () 被称为精神病中的“感冒”。A.抑郁症 2. ()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C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体现了人格的(B. 独特性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现象。A.适应 5.“- 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A.有条件的 6.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一个人的( )影响。B.心境 7.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 ) B.具体运算阶段 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C. 先快后慢 9.高级神经活动属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B. 粘液质 10.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致的现象叫做) A. 从众 11.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称为(A. 自我 12.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 ) 的影响。D.负迁移 13.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B.编码、存储、提取 14.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 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1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 16.精神分析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B.弗洛伊德 17.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第三阶段是( ) B. 以“好孩子”为定向 18.母性动机是一种(B.生理性动机 19.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最有代表性的疗法是(C.来访者中心疗法 20.人格特质理论最早是由( ) 提出的。D.奥尔波特 21.人类具有的五种基本情绪是(C.愤怒、恐惧、快乐、悲伤、痛苦 22.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 (C. 发散思维 2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C. 刻板印象 24.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环境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稳定性差的气质类型是(B. 多血质 25.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的干扰。B.不随意注意 26.下列属于成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D. 仍像幼儿那样天真幼稚 27.下面哪种疾病属于躯体形式障碍。(D.疑病症 28.心理动力理论是由(B.弗洛伊德)创建的。 29.行为疗法有(A. 放松疗法C. 系统脱敏法D. 厌恶疗法)等方法。 30.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这种学习属于(C. 意义学习 31. 一般来说,( )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A.中等 32.以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是(C. 发展心理学 33.以下属于一般能力的有( A.观察力B. 记忆力C.抽象概括能力 34.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A. 性格B.能力c.职业兴趣D.职业价值观E. 环境因素 35.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D. 理解性 36.在人生的某-时期,因缺少引发某一心理特征或行为的环境,而致使这- -心理或行为永远不能产生,这个时期称为行为的(D.关键 37.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实验法 38.智力是指(D.认知能力 39.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内容的有(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D.尊重需要 4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C.指向和集中 名词解释 1.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成就动机: 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 部动力。

2020年电大考试《管理心理学》综合考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谁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A ) A.莱维特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D.泰勒 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什么理论?(B ) A.群体动力B.人际关系C.需要层次D.科学管理 3.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 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D ) A.冯特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D.勒温 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 6.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C ) A.莱维持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D.泰勒 7.“鸡尾酒会效应”说明知觉具有( A )。 A.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D.恒常性 8.“一俊遮百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什么效应?(C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9.有人对女性的评价是“年轻时唧唧喳喳,结婚有了孩子拖拖拉拉,老了婆婆妈妈”,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 D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1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属于哪种自我认知方式?(A ) A.他人评价B.社会比较C.内省 D .自我显示 11.一个身穿游泳衣的人在海滨打水仗或游泳,不会有人注意他,但如果他这身打扮去商场购物就会被认为不成体统甚至被拒绝进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受到了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C ) A.知觉者B.知觉对象C.知觉情境D.知觉态度 12.对“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原因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资料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这应该归因于( B ) A.王师傅善于阿谀奉承B.李厂长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称赞C.王师傅迫于情境的压力违心地称赞李厂长D.无法确定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真正原因 13.具有不爱与人交往、孤僻、多愁善感、富于联想等特征的人属于(D )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 D .抑郁质 14.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兴奋型B.活泼型C.安静型 D .抑制型 15.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是(D ) A.艾森克B.荣格C.霍兰德 D .卡特尔 16.热情、正直、诚实、认真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A )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17. 独立、果断、勇敢、优柔寡断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B )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中央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题库 (2015年3月整理、更新至14年7月试题)11.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部分。 12.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13.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14.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2.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13.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4.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11.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部分。 12.感觉的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3.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14.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2.电报式语言:1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进入电报式语言阶段,这种语言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没有介词、冠词等功能词。 1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原动力,可以推动个体的行为。 14.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11.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 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12. 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13.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14.心理健康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从心理特质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 (如果采用WHO的定义也正确,即: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2.精细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3.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4.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它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12.依恋:婴儿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强烈的、持久的社会一情感关系称为依恋。 13. 情境智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14. 主我与客我: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被主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11.韦伯定律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概括成一个公式:K-△I/I,即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12.聚合思维是指把问题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一个方向,在一定范围,有条理地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活动。 13.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 1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014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科)

2014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科) 一、单选题(合计 24 题)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的道德达到( A) A.自律 B.他律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2.元认知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元认知操作 3.科尔伯格研究品德的发展主要是采用( B ) A.深入谈话法 B.两难故事法 C.调查法 D.文件分析法 4.按照布鲁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 A ) A.评价 B.分析 C.综合 D. 运用 5.下列项目中叙述错误的是( A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6.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 D )的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7.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 B ) A.概括说 B. 相同要素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8.一个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属于( D ) A.场依存型 B.抽象型 C.沉思型 D.场独立型 9.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规则,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属于( A ) A.正迁移 B.近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学生的学习心理 B.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人与动物的心理现象 11.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学生内在动机的因素有( C ) A.父母的奖赏 B.教师的表扬 C.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D.竞争情境 12.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3.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14.“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 B )的观点。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C.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D.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15.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020年中央电大专科《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考试必考重点

心 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小抄 一.判断题 1. 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包括能力、 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2.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 石。(√) 3.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 研究人的间接经验的一门学科。(×) 4.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语言功能方 面,大脑左半球占有显著的单侧化优势。(√) 5.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6.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强化 的建立。(×) 7.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同具 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8.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 结构和功能单位。(×) 9.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 过程和抑制过程。(√) 10.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正比关系。 (×) 11. 感觉属于感性认知阶段,知觉属于 理性认识阶段。(×) 12.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就 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幻觉。(×) 13. 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 间的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 14. 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 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15. 感觉和知觉是先后进行的,先有感 觉,然后才有知觉。(×) 16. 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 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 17.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 和延续性的反映。(×) 18.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 19.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 要形式。(√) 20. 研究表明,对词语喜好度的评定、 作业任务类型等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效果并不影响。(√) 21.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视觉或语 义编码为主。(×) 22.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信息干 扰引起的。(√) 23. 由春天想到繁荣、从苍松翠柏想到意志坚强,这些现象体现的联想规律是接近律。(×) 24.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快得多。(×) 25. 所有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 26. 遗忘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 27. 在实际进行的思维活动中,分析和综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28. 定势对问题解决只能起到妨碍作用。(×) 29. 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 30. 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 31. 男女两性在思维的方式和特征方面没有差异。(× ) 32. 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求优,发散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求异创新。(√) 33. 灵感是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之一。(√) 34. 对问题重新建构,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启发法策略是顿悟。(√) 35.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 36. 人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它对象,这反映出注意的直观性。(× ) 37. 保持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它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作用的。(×) 38.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身体其他的运动不会停止,还会一直进行下去。(× ) 39. 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仅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再无其它。(×) 40. 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注意。(×) 41.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总是一一对应的。( ×) 42. 心理学家卡内曼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 43. 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分散。 (×) 44. “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能像做作业一样轻松。”这种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是情境想象法。(√) 45. “人逢喜事精神爽”,描述的人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46. “爱屋及乌”生动地体现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47. 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以色列心理学家巴荣提出了“情商”概念。(√) 48. 所谓“触景生情”,表明了情绪情感具有随意性。(×) 49.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难以彼此分离的两种心理现象,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 50. 情感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51. 汤姆金森和拉扎勒斯提出了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52. 情绪三因素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受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动机三个因素的制约。(×) 53. 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54. 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55. 意志行为的基础是行为的目的。(×) 56.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 57.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执行。(×) 58. 情绪、情感既可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59. 因认知和个性的影响导致在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不成功,这属于内部挫折。(√) 60. “既想吃肉,又怕发胖”,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双避式冲突。(×) 61. 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62. 完成较高难度任务时,要取得最佳工作效率,动机水平最好处于较高水平。(×) 63. 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条件是需要。(×) 64. 按照需要的起源来分,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2020年中央电大《心理学》备考试题附答案(后含重点整理复习资料)〖备考资料〗

2020年中央电大《心理学》备考试题附答案(后含重点整理 复习资料)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小题)。 1.心理学把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称为:() A.认知过程 B.能力 C.情感过程 D.心理特征 2.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为:() A.投射 B.反射 C.映射 D.折射 3.从众与服从相比:() A.二者都是自愿的 B.二者都不是自愿 C.从众更出于自愿 D.服从更出于自愿 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 A.1859年 B.1869年 C.1879年 D.1889年 5.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这一时期被称为:() A.关键期 B. 危机期 C. 好动期 D. 危险期 6.看到水稻长得不错,断定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这属于:() A.感知觉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7.下列不属于心理学派别的是:() A.机能主义 B. 联想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8.当地震、火灾发生时,人会做出适应性的生理心理改变,这种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挫折 9. 以语词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10.人在知觉过程中,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1.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 A.习得 B.延迟 C.分化 D.消退 12.成语“望梅止渴”描述的是何种条件反射:()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观察学习 D.认知学习 13.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的编制者是:() A.卡特尔 B.比奈 C.推孟 D.韦克斯勒 1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这种冲突情境属于:()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15.足球比赛时,若己方的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一哄而上作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A.去个性化现象 B.群体极化效应 C.社会促进作用 D.模仿作用 16.心理学中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时间知觉 D.爬行知觉 17. 具有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等特征的人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8.某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2岁,其比率智商(IQ)为:() A.125 B.120 C.110 D.100 19.下列何种事例不属于学习现象:() A.入乡随俗 B.熟能生巧 C.察言观色 D.喜极而泣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论述分析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论述分析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34 课程代码:01647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四、论述分析题 1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习动机从无到有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五点: (1)培养学习兴趣;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 (3)成就动机训练;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对以上五要点分别联系实际进行恰当的论述分析,另给分。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四、论述分析题 11.请根据小学儿童中存在的认知差异,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小学儿童的认知差异表现为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和认知风格差异。 (1)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但它不是学业成绩的决定者,研究表明,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埋没一个未来的巨匠。智力的结构差异,指构成智力结构的认知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