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3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引言: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而建筑沉降是既有建筑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观测方案。
本文将就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研究目的:1.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为建筑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2.提前发现既有建筑的沉降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3.为相关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二、观测内容:1.既有建筑的表面沉降。
2.地基沉降。
3.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表面沉降观测: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既有建筑表面进行多次测量,利用观测数据计算既有建筑的沉降量和速率。
2.地基沉降观测:通过地下水位观测井、沉降观测井等设备,测量地基的沉降情况。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通过安装应变计和位移计等仪器,监测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四、观测频率:1.表面沉降观测:建议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判定是否增加观测次数。
2.地基沉降观测:建议每月进行一次观测,以及在重大工程施工期间增加观测频率。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视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表面沉降观测数据处理:采用专业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沉降量和速率图表,并进行趋势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沉降情况。
2.地基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与建筑结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沉降量和速率,提供给工程师进行稳定性评估。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变形量和速率,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判断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六、报告撰写与汇总:1.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汇总: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沉降分布图和沉降速率图,编写观测报告。
2.报告撰写与汇总:编写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目的、方法、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等内容,并将观测报告交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已有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一、研究背景建筑物沉降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或施工完成后由于地基变形或松弛引起的下沉现象。
沉降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建筑物沉降观测必不可少。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种科学可行的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包括建筑物整体的沉降情况和各个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为建筑物的维护、修复和加固提供支持。
三、观测方法1. 使用水平测量仪:选择合适的水平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或高精度位移传感器等,将其安装在建筑物的关键位置,进行连续的水平位移测量。
2. 使用竖向测量仪:选择合适的竖向测量仪器,如测斜仪或水准仪等,将其安装在建筑物的不同层面,进行连续的竖向位移测量。
3. 安装地基沉降监测设备:在建筑物的地基上布设一定数量的地基沉降监测设备,如沉降点、沉降管等,定期测量地基的沉降情况。
4. 建立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周围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观测点,将水平测量仪和竖向测量仪等设备统一安装在这些点上,定期进行观测,以获得更全面的建筑物沉降数据。
四、观测频率与时间1. 设定观测频率:根据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重要性等因素,确定观测频率,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观测。
2. 观测时间:观测时间应覆盖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于新建的建筑物,观测应始于施工完成后;对于已存在的建筑物,观测应从启动阶段开始进行,并持续到使用寿命结束。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采集:对于连续的观测数据,采集频率应根据观测设备的规格和要求进行设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正和补偿,消除或减小误差,得到可靠的沉降数据。
3.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沉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结果应用1. 建筑物维护:根据观测结果,定期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及时修复和加固建筑物。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荷载、地基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进行观测,可以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为后续的建筑维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观测内容: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的竖向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程,掌握建筑物竖向的沉降情况。
2. 建筑物的水平变形: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掌握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
3. 地基的垂直位移:通过测量地基的垂直位移,了解地基的变形情况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4. 地基承载力的变化:通过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推测地基承载力的变化,为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仪器: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采用以下方法和仪器: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将建筑物各个基准点的高程测量数据与其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竖向沉降;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各部位的平面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采用超声波测距仪进行地基的垂直位移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地基的变形情况;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仪进行地基的承载力测量,利用测量数据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本次观测将按照以下频次和时间进行: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两小时;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三小时;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每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四小时。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边坡沉降观测实施方案边坡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发现边坡的变形情况,预防边坡沉降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地进行边坡沉降观测,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观测目的。
边坡沉降观测的目的是监测边坡的变形情况,包括沉降、裂缝、位移等,及时发现边坡变形的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二、观测内容。
1. 沉降观测,通过设置沉降点,利用水准仪、测斜仪等仪器进行定期观测,记录边坡的沉降情况。
2. 裂缝观测,对边坡表面的裂缝进行定期观测,记录裂缝的长度、宽度、走向等参数。
3. 位移观测,设置位移监测点,利用位移传感器等仪器进行连续监测,记录边坡的位移情况。
三、观测方法。
1. 测量仪器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准仪、测斜仪、位移传感器等观测仪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观测点的设置,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在边坡上设置沉降点、裂缝观测点、位移监测点,保证观测点的分布均匀、覆盖全面。
3. 观测频次,根据边坡的稳定性情况,制定观测频次,一般情况下,沉降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裂缝和位移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
四、观测数据处理。
1. 观测数据的录入,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录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边坡的变形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观测结果。
五、观测报告。
1. 定期报告,根据观测情况,编制定期观测报告,向相关部门汇报边坡的变形情况和趋势,提出合理的建议和预警措施。
2. 突发事件报告,在发现边坡出现突发变形情况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提出紧急处理方案。
六、观测责任。
1. 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岗位资质和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观测方案进行观测工作。
2. 观测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边坡沉降观测工作,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七、观测记录保存。
观测记录和报告应保存至少5年,以备查证和分析。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是指地面或建筑物由于地下开挖、基础施工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沉降观测是工程监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地下开挖对周围土壤和建筑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沉降观测方案,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观测目标1. 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2. 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3. 分析沉降引起的工程结构变形和破坏程度;4. 提供相关数据供工程监理部门和设计单位参考。
三、观测内容1. 地面沉降观测地面沉降观测是通过在观测点上安装沉降标志物,并定期测量标志物的变化来监测地面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工程施工的区域,同时考虑周围建筑物等因素。
观测周期为每月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2. 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通过在建筑物主体结构上安装沉降标志物,并定期测量标志物的变化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覆盖建筑物主体结构,以及与施工相关的区域。
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3. 工程结构变形观测工程结构变形观测是通过在关键部位安装变形测量仪器,测量和记录变形数据,以判断沉降所引起的工程结构变形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和施工方法来确定。
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每次观测中应保持相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条件。
观测数据应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四、安全措施1. 在进行地面沉降观测时,要确保相关人员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确保观测点不会对交通和行人造成危险。
2. 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时,要确保观测点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以防观测点的标志物受到破坏。
3. 在进行工程结构变形观测时,要确保测量仪器的安全。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测量仪器受到破坏。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1、工程概况兰渝铁路LYS-4 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
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卜DK303+782全长17.971km。
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n)、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n)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 (2 (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 (3X32mj梁)、羊古堆中桥81.5m (2X32m梁)。
2、编制依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
公路工程项目名称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项目部XXXX年XX月XX日一、工程概况XXXXXXXXXXXXXXX为新增国道主干线XXX胶南至海晏公路的重要关联路段,本项目起点位于XXX,终点位于XXX,路线全长XXXXkm,施工范围为:KXX+000~KXX+000,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
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
本标段工程量主要有:路基主线XXXXkm、匝道XXXXkm,主线大桥XX座、通道桥XX座、匝道中桥XX座,涵洞XX道,分离式立交XX处,互通式立交XX处,服务区XX处。
二、编制及测量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1);5、设计图纸;6、设计院交桩成果;7、控制点加密成果。
三、适用范围适用于本标段所有高填深挖路段。
四、观测目的及范围1、观测目的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路基及高边坡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边坡和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高填土和深挖方速率。
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
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确保全线施工质量。
2、观测范围本标段的范围KXX+000-KXX+000,包括KXX+677-KXX+000,323M的高填土路基;KXX+000-KXX+659左侧深路堑;KXX+103-KXX+655右侧深路堑;KXX+755-KXX+019左侧深路堑;KXX+267-KXX+444左侧深路堑;KXX+469-KXX+589左侧深路堑;KXX+210-KXX+390左侧深路堑;KXX+703-KXX+906左侧深路堑;KXX+219-KXX+424右侧深路堑;KXX+036-KXX+234左侧深路堑;KXX+716-KXX+925右侧深路堑。
一、测区概略1、地理地点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波及沉降观察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所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构造,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 层。
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企业设计,恒大地产企业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企业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依照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时期均进行沉降观察。
本次沉降观察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所及配套工程。
基坑监测部分指依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察详细状况以下表所示:楼号布点个建筑层数观察层数总监测次数数1#±0、3、6、9、12、15、18、21、24、≥1 3次63327、29、31、33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 6 33 ±0、3、6、9、12、15、18、21、24、≥13次27、29、31、334#±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6#±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7#±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8#±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9#±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0#±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1#±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2#±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13#±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14# 6 33 ±0、3、6、9、12、15、18、21、24、≥13次27、29、31、331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16#±0、3、6、9、12、14、16、18、20620≥9次17#±0、3、6、9、12、14、16、18、20620≥9次18#±0、3、6、9、12、14、16、18、20620≥9次19#±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20#±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21#±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3#±0、4、8、12、16、20、24、27、30、647≥15次33、36、39、41、45、4724#±0、4、8、12、16、20、24、27、30、647≥15次33、36、39、41、45、4725# 6 49 ±0、4、8、12、16、20、24、27、30、≥16次33、36、39、41、45、47、4926#±0、4、8、12、16、20、24、27、30、649≥16次33、36、39、41、45、47、4927#±0、4、8、12、16、20、24、27、30、649≥16次33、36、39、41、45、47、4928#±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9#±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0#±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31#±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3#±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34#±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6# 6 31 ±0、3、6、9、12、15、18、21、24、≥12次27、29、3112#南185±0、2、4、5≥4次商业19#南185±0、2、4、5≥4次商业23#南215±0、2、4、5≥4次商业30#北135±0、2、4、5≥4次商业36#南205±0、2、4、5≥4次商业少儿园73±0、2、3≥3次综合楼74±0、2、4≥3次共计32042 7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察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丈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构造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完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完工前;完工后第一年监测 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篇一: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XX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XX5、本工程施工图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XX二、工程概况工程名称: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工程地址:万州周家坝建设单位:XX第一人民医院设计单位:XX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勘察单位:XX公司监理单位:XX公司施工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本工程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流水村2-3组(心连心广场对面),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27924.52㎡,总建筑高度78.1m,地上19F,地下1F,框剪结构。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3.1.观测目的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3.2.观测原则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3.3.观测点布置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设在房屋周边各大角,长边增设观测点,观测点数不少于6点。
为了便于观测,沉降观测点布置于通视好的墙上,以减小搬动仪器的次数而造成的误差叠加。
沉降观测点置于相对标高+0.700处,以便观测方便。
观测点采用20钢筋制作,采用后植筋锚固方式埋入结构柱内,为了保证观测点牢固性,埋入深度不小于100,外露部分长度为60,上端焊圆形铁球以便观测,并涂上防腐漆,如右图所示。
根据观测原则要求,共布置4个沉降观测点,具体点位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目的和背景:在沉井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地面变形情况,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本观测方案旨在监测沉井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位移情况,为施工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安全。
二、观测内容:1.地面沉降的垂直位移;2.地面沉降的水平位移;3.地面沉降引起的结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垂直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采用水准仪、测斜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竖直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水平位移观测:通过在地表安装沉降探测点,在水平方向布设水准管或位移传感器,并连通观测端与参比端,通过水准仪或位移仪等设备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探测点的水平位移。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结构变形观测:通过在沉井结构的重要节点设置应变片或位移传感器,使用应变测量仪或位移测量仪进行定期观测,记录结构节点的变形情况。
观测频率一般为每日一次,观测时间为相同时间段的上午9点,以减少温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四、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垂直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变位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标高信息,计算观测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2.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日位移数据和累计位移数据。
根据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观测点的平面坐标,并绘制沉降等值线图。
3.结构变形观测数据处理: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平差和计算,得到结构变形量的日变化值和累计变化值。
根据结构变形测点的位置和基准点坐标信息,计算结构变形测点的三维坐标,并绘制变形图。
五、报告和交流:根据观测结果,及时编制沉降位移观测报告,并提供给工程师和施工人员阅读。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路基沉降观测实行方案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规定,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制定如下方案。
二、精度及频次规定1、路基变形测量精度规定路基变形测量包括路堤、路堑变形测量、滑坡监测和裂缝监测,路基沉降观测控制网旳精度规定及观测点频次规定如下:(1)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旳规定,变形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表2.1旳规定。
表2.1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规定(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 网和视准轴线等形。
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置校核点。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2 旳规定(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a、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b、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旳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旳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墙上水准点。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3旳规定:(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水准观测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4旳规定。
(5) 滑坡监测旳精度, 不应超过表2.5 旳规定(6)裂缝监测可采用游标卡尺进行量测,量测应精确至0.1mm。
(7) 沉降观测外业测量按四等水准规定进行测量,测量时读数至0.1毫米,计算高差取位至0.1毫米,沉降量精确到1毫米。
位移观测旳控制原则为边桩水平位移5毫米/天,竖向位移10毫米/天,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10毫米/天。
其工后沉降量不能不小于50毫米。
在填筑过程中出现沉降速率不小于以上值时,则规定施工单位停止填筑,同步加大观测频次,观测其沉降量。
若沉降量急剧增长,则需同设计单位联络,对此处地质进行复核。
2、观测频次规定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松土及松软土早晚一次),多种原因临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后来每三天观测一次。
施工完毕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后来每月观测一次。
一、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路基、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备受关注。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对沉降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必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 了解工程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变形异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 对比分析沉降和位移数据,为后续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三、观测内容1.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路基中心线、两侧及拐角处的沉降情况。
- 观测路基基底沉降情况,包括填土厚度、压实度等。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 观测桥梁墩台顶面沉降和墩台底面沉降。
- 观测墩台水平位移,包括横轴线方向和纵轴线方向。
3. 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建筑物基础沉降、主体结构沉降及附属结构沉降。
- 观测建筑物倾斜情况。
4. 裂缝观测:- 观测工程结构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
四、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法:- 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或动态观测,测量精度应达到厘米级。
3. 全站仪测量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4. 裂缝观测:- 采用裂缝测宽仪、裂缝测深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季度观测一次。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4. 裂缝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位移曲线图。
2. 分析沉降、位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路基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一、为啥要观测路基沉降变形。
咱修个路啊,路基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
要是路基沉降变形太大,那路可就容易出问题,比如坑洼不平,甚至可能塌了。
所以咱们得好好盯着它,看看它啥时候沉降、沉降多少,这样就能提前发现问题,把路修得稳稳当当的。
二、观测点咋设置。
1. 位置选择。
首先呢,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
比如说在路基的中间部分,这里能反映出整个路基的大概沉降情况。
还有在路基和桥台、涵洞等结构物相接的地方,这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关节”部位,就像人的关节一样,得多留意。
在填方比较高或者挖方比较深的地方也要设观测点。
因为这些地方压力变化大,最容易沉降或者变形。
2. 具体埋设。
观测点的埋设要有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要埋到稳定的地层里。
咱可以用专门的观测桩,就像给路基插个小标记一样。
这个观测桩要打得直直的,可不能歪歪扭扭的,不然测出来的数据就不准了。
桩的顶部要高出地面一点,方便咱们测量。
三、用啥仪器来观测。
1. 水准仪。
水准仪可是个好东西,就像一个超级精确的水平仪。
它能测量出观测点高度的微小变化,也就是沉降量。
操作水准仪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儿,要把它架得稳稳当当的,就像给它找个舒服的小窝一样。
然后通过望远镜看尺子,读取数值,这数值可就是宝贝,能告诉我们路基沉降了多少。
2. 全站仪。
全站仪就更厉害了,它不仅能测量水平方向的变化,还能测量垂直方向的变化。
当我们想要知道路基在各个方向有没有变形的时候,全站仪就派上用场了。
不过这个全站仪比较精密,使用的时候要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来,可不能乱按按钮。
四、啥时候观测。
1. 初始观测。
在路基刚修好,还没开始使用的时候,就要进行初始观测。
这就像给路基拍个“出生照”,记录下它最开始的状态。
这个初始观测的数据可重要了,以后所有的沉降变形都是和这个初始数据对比的。
2. 定期观测。
之后呢,要定期去观测。
在路基施工期间,可能每隔几天就要去看一次,就像看自己种的小树苗有没有长高一样。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
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
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2.5.1每日汇总各监测点变化情况,并绘制成表格,每周对各点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随时掌握和控制工程进展情况,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
2.5.2当发生较大的变形时,应立即汇报领导进行确定处理方。